- 是誰觸碰了你的情緒按鈕
- 盧熠翎
- 13111字
- 2021-07-20 16:54:38
理論篇
第一章 最熟悉的陌生人
情緒,對每個人來說,看上去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事。
從出生時的呱呱墜地,到看電視劇時候的哈哈大笑、悲傷流淚,工作時候感覺到的壓力,想到未來不確定性時候的壓力,開車出門有人加塞時的生氣大罵,做噩夢時候害怕地大叫……當我們進入親密關系時遇到的喜怒哀樂,甚至我們迷戀于煙酒、性、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和贊美,沉迷于網絡游戲、刷朋友圈和抖音不能自拔,這些都是情緒機制在運作導致的。
我們每天都在經歷情緒,以至于對它太過熟悉,熟悉得我們都不太去質疑,我的情緒是如何產生的,是否合理,如何修正。比如網上有個段子很好地描繪了每個輔導孩子作業的母親是處在怎樣不可控的情緒里,以至雖然知道要好好對孩子,但還是忍不住氣急敗壞:
晚上十點多,從樓上傳來一個女人的咆哮聲:“什么關系?啊?什么關系?!說!到底什么關系?”
我那顆八卦的心瘋狂地跳躍起來,趴到窗戶上支起耳朵認真地聽著下文……
女人繼續氣憤地喊道:“互為相反數啊!……”
我默默地關上了窗戶……
從定義上來說,情緒是一種綜合了人的各種感覺、思想、行為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的反應,簡單說就是七情六欲。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是高興、憤怒、憂慮、焦慮、悲傷、恐懼、驚訝;欲就是我們內在的各種欲求、渴求。當欲求、渴求被滿足,人就會開心,當欲求、渴求不被滿足,負面情緒就會升起。所以,欲求、渴求和情緒是連在一起的。
但是,在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基礎情緒中,只有第一種情緒“喜”是正向的、能讓人體驗到愉悅的,其他的六種都是偏負向的情緒。也就是說,人的情緒機制中,本來就傾向于產生負向情緒,因此,想要在生活中找到快樂,更加需要學習和智慧。我們后續會詳細地進行介紹。
人為何越長大越難有好情緒
讓我們回想一下: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會因為一點點好玩的事情而感到開心。無論是玩泥巴、跳水坑,只要是能出門玩,晚上能晚點上床睡覺,就是快樂的。對孩子而言,只要能體會這個世界,他們就覺得好玩。孩子們只要一出門,你會發現他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和喜悅,有研究顯示,兒童每天大約笑400次,成年人每天大約只笑15次。這難道是因為孩子的心智發育不全,在傻樂嗎?并不是的。對孩子們而言,欲望比較少,期待比較少,壓力比較少,所以能更多地活在當下,因此更加能夠體會到快樂。
但是,當我們慢慢長大,你會發現,快樂變得越來越難了。現在大家要快樂,需要看肥皂劇,需要聽音樂會,或者跑到很遠的地方長途旅行,但是,你感受到的快樂可能還不如當年玩皮筋、玩泥巴的快樂強烈。更麻煩的是,之前能夠讓你產生快樂的那些因素也已經慢慢地消退了;曾經讓你覺得滿意的房子,好像也沒有那么大了;曾經讓你覺得不錯的收入和職位,現在也有了更高的目標;甚至曾經你覺得有了他/她就會幸福快樂一輩子的想法,似乎和現實并沒有什么關聯……
為什么好的情緒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加慢慢變少了呢?因為情緒很有意思,產生好情緒需要滿足所有的條件,而壞情緒只需要觸發任何一個條件。當你是孩子的時候,你關心的事情很少,你只關心什么東西好玩兒,什么東西好吃,有沒有吃飽;但是當你成年之后,你就開始關心你的事業、工作、房子、婚姻、孩子、健康,等等。
所以,雖然你身體健康,但是有可能婚姻不順心,情緒就不好。或者你的身體很好,婚姻也很好,但是孩子學習不努力,你也會很焦慮。再或者你什么都好,可是事業遇到了天花板。這些都會讓你產生負面情緒。
更加令人苦惱的是,這個所謂的“好”,其實是個動態的標準。有可能你覺得你一切都很好,自己很滿意,但是自從參加了一次同學會,或者看了同事、鄰居的生活以后,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真的是太不怎么樣了!于是,快樂便開始消退了。
擁有好情緒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它總是要滿足所有的條件才可以,但凡任意一個條件不滿足,抑或念頭跑到自己的人生短板上,抑郁、悲傷就會升起。所以,壞情緒是那么容易激發。在所有的這些條件里,無論你已擁有了多少,只要你發現哪里還不足夠,哪里還不如別人,哪里還缺乏,哪里還在受委屈,哪里還沒有得到別人認同,只要你把自己的意識聚焦到這些領域,壞情緒就會升起。
有很多人認為,當自己擁有足夠多的物質、地位、關系,情緒就應該體會到長久穩定的愉悅了。但是,一個外在成功的人擁有的內在幸福度,不一定比一個普通人更多,甚至相反。你擁有的越多,你可能失去的也越多,有的時候,情緒反而變得更差了。
有個故事叫作隔屋拋金,是這么說的:
一個財主的隔壁住著一對窮人夫婦。一日,財主的妻子很嫉妒地對財主說,隔壁那么窮,怎么天天有說有笑,過得那么開心,而我們這么富有,天天卻悶悶不樂,這是怎么回事?財主說,這有何難,說著就把一個金元寶隔著墻扔進了窮人的院子。窮人夫婦無意中發現了那個金元寶后,隔壁院子就再也沒有了歡聲笑語,總是小心翼翼沉默寡言,再也沒有了過去的那種快樂……
情緒、快樂的體驗、幸福,本質上是頭腦的一種生物化學反應。情緒的機制極其原始和古老,如果我們不了解情緒的機制,不能掌控情緒,就會被自發的古老生物程序所控制。
因為它存在于你人生所有的關系里:
●有的人一談正事或者去陌生的家庭拜訪就會緊張,擔心別人怎么看自己,和別人相處的時候經常會揣測別人的想法:他是怎么看我的?他會不會不喜歡我?我這句話說得對不對?他們心中會升起許多念頭和情緒。
■那么我們應該思考:這種情緒模式是如何生成的,如何才能松動和化解,我怎樣才能在陌生人面前泰然自若?
●在婚姻和親密關系中,某人離開了你,你覺得很委屈;某人傷害了你,你覺得憤怒。這種委屈和憤怒始終沒有辦法消解,你對一個人的恨一直記掛著,你的某種委屈也就一直存在。
■那么我們應該思考:到底是我在有意識地恨一個人,還是我掉在了一個恨的情緒里?是我擁有憎恨,還是恨的情緒抓住了我?
●很多父母其實是非常愛孩子的,但是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表現,父母們總是沒有辦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他們會進入一種暴怒的狀態,事后又很后悔。
■那么我們應該思考:我們是怎樣一次又一次地掉在這種情緒模式里面的,如何有效建立新的行為?
●有的人遇到工作的壓力、不被認同,就馬上辭職換工作。
■那么我們應該思考:這種逃避和轉移的模式,是不是在他人生的其他方面也在重復?
●有的人喜歡打牌、賭博、打游戲到不能自拔的程度。
■那么我們應該思考:到底是你在玩游戲,還是你在被游戲玩?讓你上癮的機制是怎樣的,又該如何解除?
●有的人四五歲被貓狗驚嚇過,過了幾十年還是怕貓怕狗怕毛絨玩具。
■那么我們應該思考:為什么四五歲的時候的一個情緒印記,到現在仍然無法解開,我們的人生真的是自由的嗎?
●新年時我們做了很多人生的計劃和規劃,但是始終無法執行。我們想要健身,但能堅持的就是不停地辦卡,堅持鍛煉太困難了。我們想要瘦身減肥,看見食物就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我們想要獲得好的結果,但是面對眼前的工作,總是無法靜心,如坐針氈,不停地拖延,直到最后一刻。
■那么我們應該思考:我們如何降服自己的負面情緒,讓自己的人生大目標能夠實現,否則我們又何止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當我們還不了解情緒的時候,談幸福和快樂其實都是沒意義的,因為你就像是一個全自動編程的機器人而已。
有一次,在火車站看到一個男子在跟朋友聊天。他說他跟媳婦吵架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他先不說話,到了一定程度后,他就開始暴怒,把家里所有能摔的東西都摔一遍。
他講的時候語氣非常得意,好像這就是老爺們該干的事情。其實我真的很想告訴他,這不是老爺們兒該干的事情,你只是在重復你家庭里某個成員(有可能是父親)的命運和情緒模式而已。這種在家庭中的暴力,大概率只是復制了他父親的情緒模式,甚至他自己都未曾覺察到。
這種暴怒和發泄是在表達:我要毀掉我自己了,我要毀掉整個家庭了,我要通過不惜毀滅一切的方式來展示我的力量讓你害怕……這種情緒只是一種慣性的威懾和破壞。但這種選擇對家庭和自己沒有任何好處,是最差的、最愚蠢的處理方式。可嘆的是,當自己沒有意識到情緒模式的來龍去脈時,你還會揚揚自得,自以為很霸氣。
《道德經》曾經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之明四個字聽上去容易,其實要搞明白自己,真的沒有那么簡單。
我們也經常見到某人被傷害過以后,會一直抱著恨意。表面上看這個恨沒有問題,但是,是誰浸泡在這種恨的能量里呢?是誰受到恨的傷害呢?是你自己。
曾經經手過一個個案。父親的重男輕女導致她童年被責罵忽視,印象最深的是,9歲時,她被罵了,就傻瞪著眼看著父親,從此以后,她不敢正視別人的目光,一對視就緊張。這其實就是通過凍僵的方法把被父親責罵時候的恐懼給屏蔽起來。很多的爬行動物、哺乳動物都有這樣的模式。她需要明白的是:父親的話很粗魯、很傷人,但我不需要這句話,我曾經用凍僵的方法保護自己,但是現在可以松動了,接著再去給那個9歲的孩子(幼時的自己)鼓勵和安慰,不然,怯懦、自卑、僵住就會變成一種慣性。
情緒的慣性很多時候被我們自己美其名曰:這是我的性格,這是我的個性,我這個人就是這樣的。這說明你還是沒有搞明白,那不是你的性格,只是你的一種情緒反應模式,是一種神經的編程而已。這種模式并不是天生的、不能改的,它是可以改變的。要改變這種模式需要花的時間并不長,比你練鋼琴、吉他或者任何一樣樂器、才藝所花的時間其實都要少。但是這種模式在我們過往的教育體制、課程中很少涉及。我們之所以沒有學會,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而已,我們便在人世間受苦,拿自己當試驗品來嘗試。
有的人領悟力高,多吃些苦他就會轉過來;但也有很多人吃了一輩子的苦也轉不過來。甚至,有的人意識到自己各種各樣的問題后,也拒絕改變。他會說我為什么要改呢?改了以后那不就不是我了嗎?他們對“自我”的執著程度高,以至于超過了想要快樂的程度,以為那個被編程的模式就是完全真實的自己。
其實,這些都不是個性,都只是一種神經記憶的編程和鎖結:情緒并不是單獨發生的,它和認知、身體、荷爾蒙、信念打包在一起,相互影響,是一種混合體。因此情緒模式和頭腦記憶、身體印記、潛意識捆綁在一起,很難消除,只是你把它當成了個性而已,其實應該正確地稱呼為“被編程后的情緒模式”。
那么,如果是嚴重的負面印記(模式),我們就稱之為“創傷”(Trauma)。我們都曾努力忘記過去的不愉快,但是大腦和身體卻從未忘記。一個微小的誘發信號(比如和創傷事件中類似的聲音、氣味、人的語音語調、某些詞語甚至天氣……),就可能喚醒曾經的情緒、身體緊張、低落的未來預期、過度的行為反應。就如同去過醫院的嬰兒看見白大褂就會哇哇大哭一樣。
我們為什么要擁有情緒平衡的能力?是因為我們想要讓自己的人生更開心,更快樂,更成功,更有收獲,更豐盛富足。所以情緒平衡的第一個原則就是,我們確信要去放下那些對自己過往的執著,我們確信自己是可以改變的。
當我們再去經歷某一種情緒的時候,無論它是熟悉的,還是不熟悉的,我們都需要去留意一下,問問自己,我為什么是這個情緒?這個情緒的背后還有怎樣的故事?我被這樣的情緒控制困擾多久了?
情緒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不稱手的工具
也許你沒有仔細考慮過這個問題:對于高智商、高智慧的生物來講,穩定的情緒應該是更好的、更有利的,那人為什么還會有情緒?
人工智能AlphaGo每天跟自己下100萬盤棋,它不會感到焦慮也不會緊張,它所挑戰的極限只是速度、存儲量、算法而已。但是人不可以,人有大量的情緒,這種情緒會讓他們在壓力下產生不舒服的感覺。你讓他自己跟自己下棋,他會覺得好無聊,好累,壓力好大,好焦慮。看上去情緒并沒有起到提升效率的作用。
而且,人類負面情緒的作用往往明顯要大于正面的情緒。比如:
●大家都喜歡在新年的第一天展望未來,寫下那些熱血沸騰的計劃,然后上床睡覺,一起來又回到老樣子。
●我們想要在公司里表現好,獲得老板的認可,但是我們帶著對同事的意見、對老板的意見,并且這些情緒都掛在臉上,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我們想要好好地看一本書,學點知識。但是,過了一會兒,無聊厭倦的感覺就會讓我們去做點分心的事。
●人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用來娛樂、消遣、讓自己感覺舒服愉悅,但其實此類很多活動并不能讓自己的長期未來獲益,甚至大幅度削弱了未來的自我福祉(因為時間被用完了,效率低下)。
對我們而言,這些情緒似乎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
那情緒為什么會被設計出來呢?我們為什么不能把自己調整成時刻保持正向情緒的樣子呢?為什么在基本情緒里面6/7都是負向的?是誰把我們的情緒設計成這個樣子?這個情緒的設計在今天還有用嗎,是最合適的嗎?
我們要用一個更大的視野和時間的框架來看人類自己。
情緒的功能太原始了,最初的情緒并不是為了21世紀的人類而單獨設計的,是為我們的祖先設計的。從進化論的角度看,我們的祖先是類人猿,更早的祖先是海洋當中的某些生物。對它們而言,情緒這種機制是非常重要、非常底層、非常原始的。
地球在35億年前出現細菌,是最早出現的微生物,也是我們早期的祖先,細菌沒有大腦的情感,但是有趨利避害的行為刺激模式。在6億年前,進化出了海洋簡單生物,有了神經系統。在2億年前,進化出了哺乳動物。在6000萬年前,進化出了靈長類動物。所有的哺乳動物、靈長類動物,包含鳥類都進化出了不同復雜度的情緒和情感功能。
由于進化是漸進的,一代代的迭代,所以就如同我們用的Windows10系統上有之前Windows7、WindowsXP的影子和很多類似的功能一樣,比如 Windows中的記事本功能、資源管理器功能基本是一致的,瀏覽器的功能也是類似的,只是有所升級,甚至Windows里都包含了最早期的DOS操作系統……到了250萬年前,進入石器時代。在20萬年前,進化出了智人,最聰明的猴子,他們和現代人類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用的大腦的操作系統里的硬件和軟件基本上都是20萬年前“開發”出來的版本(甚至這個版本里面的某些程序還是幾百萬年前開發的,但是我們卻連一個打補丁的UPDATE鍵都找不到)。
生物演進的速度極其緩慢,通常用百萬年為單位進行迭代,大自然這個程序員的版本更新速度真的太慢了。但是麻煩的是,到達智人這個物種以后,智人崛起,人類躍居食物鏈頂端,人類文明的進化速度(不是人類身體的進化速度)突然加速,進入了指數型的爆發階段。要知道,人類從1萬年前才由采集轉向農耕,產生農業和畜牧業,5000年前才產生國家,大約500年前才有“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到現在只有200年,互聯網誕生至今才50年。
現在人類已經進入更加快速的社會進步階段,我們登上了火星,開發了核武器,有了無人駕駛,有了大數據、人工智能。但是尷尬的是,我們的大腦并沒有時間得到進化,還是20萬年前那古老的基因,還是原來的“配方”。和文明的順利升級相比,我們比舊時代的人更加受制于我們的情緒和情感。
換句話說,那就是:我們在一個高度現代的社會中,擁有一顆原始的“猴腦”。
因此,這顆古老版本的“猴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快樂和痛苦,那么非常有必要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猴腦”最初的情緒功能是做什么用的,這些情緒是給我們帶來幸福、平和、快樂、積極向上的嗎?很遺憾,好像大自然這個“程序員”最初的版本并不是這么設計的。
最初的情緒功能,尤其是那些負面情緒在當時其實是用來戰斗和逃跑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只猩猩在森林里遇到一只老虎或者惡狼,這個時候它需要的不是分析判斷狼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它有沒有吃飽,它需要的反應,要不就是撲上去戰斗,要不就是趕緊逃跑。這個時候最適合的保護機制就是情緒。當憤怒的時候,猩猩會振臂捶打自己的胸口,釋放出更多的腎上腺素,投入戰斗狀態,這時它的痛覺下降,嘶吼咆哮地威脅其他生物;或者升起恐懼,瞳孔收縮,血液大量涌向四肢,拔腿就跑。
那些良好的正向情緒,也是用來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機會的。當看見異性動物時,它們會感覺非常愉悅,這讓它們產生了良好的情緒,想要進行交配。找到食物的時候,吃飽了會感覺到舒適和安全。良好的情緒是一個指示劑,讓這些動物增加某種生存繁衍的機會。
《未來簡史》中說:
控制自主飲料機的算法,是通過機械齒輪和電路來運作的。控制人類的算法,則是通過感覺、情感和思想來運作的。所有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可能還包括一些爬行動物甚至魚類),都由同樣的算法掌控,所以不管是人類、狒狒還是豬,感覺恐懼的時候都會在類似的大腦區域產生類似的神經處理過程。因此,很可能可以推斷,不管是人、狒狒還是豬,對于受到驚嚇的體驗都會十分相似。
而這些情緒的形成都和我們人類、猩猩、鳥類、蜥蜴等的大腦有關。
三重腦
1952年,一位先驅科學家馬克里恩把大腦的不同結構命名為三重腦,由我們的腦干、邊緣系統和大腦新皮層組成。
1.爬蟲腦
脊椎最頂端連接大腦的地方是我們的腦干。它是爬蟲腦,也叫安全腦,是人類祖先在1億年以前最早形成的腦,并且這部分的功能現在還在運行。
“我才20歲,我的腦怎么會是1億年前形成的?”其實這是說這部分腦干的機制跟我們1億年前的祖先差不多,沒有太大的進化。爬蟲腦關系到生存跟安全,主要的功能就是下意識地逃跑、攻擊、躲藏(就如同,你2020年的新版Windows系統里面帶的DOS功能是比爾·蓋茨在1979年開發的一樣)。
一個人在你眼前不停地揮手,哪怕你知道他不會傷害你,但是你眼睛總是會緊閉、閃躲,因為那是掌管我們本能的爬蟲腦在作祟,它不受你意識的控制。人類爬蟲腦的功能跟烏龜、鱷魚等動物的大腦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差別,它不受意志控制,帶有強迫性。這部分腦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自我防衛、防備敵人。
同理,我們過馬路的時候,突然有車輛沖過來,你會采取一些自我保護的動作。爬蟲腦的演化也是為了生存,所以它控制了生命的一些基本功能,包括心跳、呼吸、喂食、繁衍、條件反射等。
但是,爬蟲腦的功能是不包含情感的。許多人在游樂園喜歡玩跳樓機,玩蹦極,你體驗到的恐懼和刺激大部分都來源于你的爬蟲腦。當你跳下去的時候,思考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本能的反應,腎上腺素激增。當然,當你受了足夠多的訓練,例如飛行員、跳傘運動員等,你的爬蟲腦,或者本能的反應可以被關閉。
2.情緒腦
第二部分腦叫作哺乳腦,也叫情緒腦,它是在500萬年前演化形成的,起作用的是我們大腦的邊緣系統,主管人類的情緒、感覺。
哺乳腦是主管情緒的腦,喜歡尊重、接受、愛、歸屬感。如果這些得不到滿足的話,痛苦就會升起。情緒腦還包含了感覺、情緒、玩樂的欲望,也是母性的來源。所以哺乳動物會本能地關心照顧自己的后代,這是哺乳動物的一種本能。
情緒腦促使哺乳動物可以成功養育后代,成群、成家族地生活,情緒腦讓生物從個體開始向群體化發展,可以實現更為復雜的系統功能。
當我們把一個人安排在單獨的隔間里包吃包住,沒有安全和溫飽的威脅,只是讓他跟重要的社會成員、人際關系隔絕,這叫什么?這就是監獄、坐牢,是一種痛苦的懲罰。這其實是在懲罰他們情緒腦的基本需求。
所以,有期徒刑讓犯人們感覺到痛苦,并且愿意改過自新。但是,你用這種方法對待一些動物,它們可能體會不到和人類一樣強烈的痛苦。
3.新腦
第三個腦就是我們的新腦,也被稱為思維智慧的腦,是在250萬年前形成的。它負責認知、記憶、分析、解析、直覺、計算。
榮格曾經說,人從3歲起新腦才會發育,甚至20歲前都不能發育完全。也就是說,3歲之前的這些情緒的部分,我們是沒有理性地去分析的,我們也沒有辦法分析,因為我們的新腦還沒有形成,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過濾負面的情緒。
剛出生的孩子很難辨別自己的情緒,你跟他講什么他就相信什么,因為這個時候他根本沒有智慧,沒有新腦的形成,自我都沒有形成,他只能做到海綿般地吸收而已。
所以,越是小時候吸收的負面能量,長大后就越難清理,因為他吸收時腦的級別越低,產生這種本能的效用就越長。這些信息在被灌輸進去的時候,孩子年紀太小了,沒有留下任何顯性的意識的記憶,剩下的只有身體、神經留下的印記。
這三種腦的定義看起來有點復雜,但了解這些才能了解情緒到底是什么。
同時,這三個部分的大腦在工作的時候是有優先級別的。爬蟲腦的優先級別最高,因為它最原始,它控制著我們身體的底層機能,安全感。而哺乳腦(情緒腦)的優先級次之,它控制著我們的情緒,當我們處于強烈的憤怒情緒之中時,我們會向那張討厭的面孔揮舞拳頭,不會去分析這樣做是否合適以及會產生的后果。最會分析、最智慧的新腦的優先級是最低的,當爬蟲腦或者哺乳腦處于高度運轉之中的時候,新腦的活動會受到抑制,甚至停止。
因此無論你有多聰明,你的情緒一起來,理智就讓路了。這也就是為什么在溝通中,我們總是強調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因為情緒腦過度活躍的時候,道理就變得如此蒼白和不可被接納。
我們的大腦和情緒系統太原始了,最新的這部分也是在250萬年前形成的,甚至還有1億年前形成的。也就是說你大腦軟件系統的一部分,有250萬年沒有升級了。大腦的硬件系統從20萬年前的智人以后也沒有升級了。你就如同一臺從埃及金字塔里挖出來的沒有升級更新過的電子管電腦,現在用起來當然不會太順暢。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電腦,電腦也會時不時地提醒我們升級或者更新程序。我們人自己的大腦呢?我們的社會也在發展,我們人也在發展,但是腦部原始的這些機制是不升級的。我們用以前爬行動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和20萬年前智人的這種大腦在應對我們現在復雜的社會,那么如何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痛苦情緒呢?
讀到這里,如果下次你的先生/夫人跟你吵架、摔東西的時候,你就可以理解他了。人類的祖先是由猩猩演變而來的,猩猩也有不同的種群,比如紅毛猩猩和蘇門答臘猩猩就有著典型的、不同的性格。紅毛猩猩就很暴躁,喜歡掌控,喜歡群居;但是蘇門答臘猩猩喜歡獨處,喜歡安靜。所以你就可以更大程度地理解他/她:親愛的,原來這是你原始的祖先的程序開始運行了。
當你自己的情緒上來的時候,可以告訴自己,這古老的情緒機制在我身上又起作用了。給自己足夠的理由去觀察情緒,去質疑它的合理性。對于我們自己的情緒,完全接受、無視抗拒、聽之任之,都是錯誤的。
如果未來我們真的可以設計出人工智能的人類,應該不會給他們配置這樣復雜的、負向的情緒系統。例如我們給AlphaGo設計一套情緒,讓他的情緒系統跟人類一樣。那么它可能自己跟自己下了兩盤棋以后,就開始抱怨:“好累、好辛苦,為什么別的機器在休息,我在下棋呢?這樣的話我是不是吃虧了?天哪,我被利用了,真是太生氣了!”
因此,情緒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不稱手的工具。我們要搞明白幾個問題:
1.情緒是一個工具、一個機器,情緒不是你的本質。
2.情緒是原始的,通過生化方式調控的行為促進、抑制工具,但是相當的低效。看看我們可怕的效率、可怕的拖延懶惰,看看我們需要多少時間尋求刺激、娛樂,并且是重復性的、毫無建設性的刺激,你可能會有所體會。
3.很多人不了解情緒,不會使用情緒,只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比如,所有的電影、綜藝、互聯網、游戲都在消費你的情緒,所有的App、游戲、節目都需要做精心的設計,不斷地刺激你的腦垂體,讓你舒適和上癮。
4.人類已經進入一個境地,那就是意志力越來越差,自我掌控力不斷下降。相反,算法和機器越來越智能,我們越來越無法逃脫荷爾蒙的控制(酒精、藥物、性、娛樂都是如此),包括大量的抑郁癥,都是由于我們的神經系統已經達到一個相對不健康的程度,無法正常地運作。
情緒和荷爾蒙
那么大腦通過什么機制來調節情緒呢?答案就是:荷爾蒙。
大腦是人體這個生化工廠的核心指揮者,通過各種機制釋放和回收荷爾蒙來產生情感、情緒反應。從某種角度講,每一種情緒都是一種化學反應。
美國心理學家莫里博士指出,人們心情煩躁是因為身體梅拉多寧(褪黑素)的激素累積過多。如果情緒不好,那么清晨早點起床,可以使不良的情緒逐漸消失。因為梅拉多寧激素在夜間產生較多,清晨較少。
那么人們的沖動又是來自哪里呢?因為他們的大腦缺少一種激素,叫作5-羥色胺,這是一種負責監督行為的化學物質。缺少它的人更容易產生抑郁、沖動、攻擊暴力等。女性大腦合成5-羥色胺的速度僅是男性的一半,所以女性更加情緒化。
人們為什么會感覺到快樂?因為我們的人體會分泌一種叫內啡肽的激素,這是一種讓你感覺到快樂的荷爾蒙;人們為什么會感覺到上癮、麻醉?也是因為內啡肽,讓我們的身心處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狀態當中。
人們為什么感覺到焦慮緊張?因為我們分泌的一種叫腎上腺素的荷爾蒙。
看到這里,你們可能很難理解這些激素是怎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起作用的。舉個輕松簡單的例子。
一對男女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如果他們很喜歡對方,此時這位男性的身體會分泌睪酮,女性會分泌雌激素。這種激素讓他們彼此渴望持續下去直至陷入愛情。而陷入愛情后,他們的身體又會持續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多巴胺是在愛情當中最重要的物質,能讓一個人處于瘋狂狀態。
在人的多巴胺急劇分泌的時候,根本看不見對方有什么缺點,想到他就很興奮,想到他就很快樂。在這個時候你可千萬不要想著去拆散對方,羅密歐跟朱麗葉、梁山伯和祝英臺,可能都是在多巴胺分泌最高點的時候被人拆散的,直接導致他們轟轟烈烈地想要一起赴死。
其實聰明的人完全可以等到下面幾個階段,因為多巴胺帶來的激情只是一種錯覺,它讓你以為愛是永久的,是狂熱的,是可以永存的。
不幸的是,我們的身體不會持續地處于高興奮的狀態中。通常多巴胺會在六個月內慢慢消退,如果長的話也就到三年半。所以,你所沉迷的最初的激情也會慢慢消退直至平靜。
瘋狂購物也是一樣。有的人到商店、上淘寶就拼命買東西,因為受到各種促銷、限時、圖片、實物的刺激,這個時候他們的多巴胺分泌指數最高,看到什么都很興奮,什么都想買。但是,買來的東西很有可能會被束之高閣,因為這時候多巴胺已經消退了,他對這個東西已經不感興趣了。
如果你想要說服某個人離開不適合他的情侶,怎么辦呢?千萬不要在他荷爾蒙最瘋狂的時候去提這個要求,你只需要等待他們的多巴胺衰退,彼此變得平靜了,再去進行勸說,成功率會大大提高。
有個有意思的口訣:男女相愛,腎上腺素決定出不出手,多巴胺決定天長地久,5-羥色胺決定誰先開口。
兩個人相遇,如果對一個人有好感,腎上腺素會大量分泌,興奮度提高,人的膽子也會變大,表白的概率會大大提升。
多巴胺就是我們講的快樂指數,它決定了你們的情感能持續多久。但是我們要注意,多巴胺不會持續分泌過長時間,這段激情遲早會消退。
5-羥色胺影響自我情緒的控制力,5-羥色胺低的人自我情緒控制力差,所以他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
所以,情緒跟我們的大腦結構有關,跟我們內在激素的分泌有關。如果撇開信念,不去談論思維,就想想我們怎樣去提升多巴胺,我們可以保持肌膚的接觸,多去擁抱親吻。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感到快樂,就經常擁抱他,經常撫摸他,經常親親他,這樣他會分泌多巴胺,會感覺到快樂。
除此之外,保持良好的期待,降低預期,自然會感覺到快樂。降低預期最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感恩,當你每天去做感恩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很快樂,你會感覺到你的預期降低,對身邊所有的事物都很滿意,這個時候你的多巴胺指數是上升的。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一個方法。
同時還有一些東西可以促進多巴胺分泌,比如甜食、美食、煙酒、藥物都可以促進多巴胺分泌。當然,這些食品、藥品的濫用,也是上癮癥的成因之一。
藥物成癮、網絡成癮、行為成癮,這些上癮癥的本質和原理相同,或是通過外界攝入化學物質,或者通過行為刺激大腦神經中樞的獎勵系統,產生愉悅、刺激的荷爾蒙,讓人欲罷不能,不斷地想要重復。
有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電路電極夾到試驗小鼠的頭部。這只老鼠只要去踩一塊踏板,就能制造出興奮的感覺。隨后,科學家把食物跟踏板放在一起。按道理老鼠應該去吃東西,但是它踩下踏板獲得的那種愉快的感覺,超過了吃東西的興奮感。所以老鼠寧愿選擇去踩踏板,也不選擇吃東西,也不去交配。這個老鼠就一次一次地去踩踏板,頻率可以達到6000次/小時,直到因為饑餓疲憊倒地不起。
一些游戲成癮的孩子會通宵打游戲也是一樣的道理。那些在網吧上網的孩子很少停下手中的游戲出去吃飯,就和上面的小鼠一樣,有一個電路在他們的頭部不停地刺激,釋放那種讓他愉悅的情緒。
現在你可以有點概念,什么叫你在用情緒,還是情緒在用你。
多巴胺機制就是我們大腦獎賞系統的核心。這些情緒原本是為了給我們的祖先增加生存機會的,有可能能夠被腦部的反應所替代。每當我們有了一些身體、心理上成癮的癥狀時,需要提醒一下自己,其實并不是“你”在玩游戲,并不是“你”想要去抽煙,并不是“你”想要喝酒,并不是“你”想要再去找一個伴侶,而是你的身體亟須再次收獲類似的荷爾蒙,是你的身體在上癮。你就像一個被動的機器,要不停地去喂養它的這種感覺。
讓我們再看一個有意思的例子:
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科學團隊發現果蠅也會有性高潮和快感。這種特性同時在果蠅和人類中出現。科學家希望利用該研究結果來了解更廣義上大腦對特定行為的獎賞機制,以及吸毒等行為可能造成的負面后果。
科學家發現激活果蠅腹部的“黑化誘導神經肽表達神經元”(corazonin-expressing neurons,簡稱CRZ neurons)可以促使果蠅產生性快感。科學家們對12只雄性果蠅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它們的CRZ神經元能在紅光下觸發,而果蠅是看不到紅光的。被改造的果蠅在有紅光的房間里飛行,并隨后在那里射精。而未經改造的果蠅則沒有這種偏好。相比和雌性果蠅交配或者覓食,雄性果蠅仿佛發現“高科技”帶來的愉悅已經超過了一切,一旦進入“紅燈區”,雄性果蠅便“流連忘返”,可以縱欲到奄奄一息。
這些結果表明,獎賞機制是一種古老的機制,可能很早就演化出來,能幫助動物生存和繁衍。科學家說:“從果蠅到哺乳動物,最終到人類,這一機制都很好地保留著。”因此,或許這種獎賞機制最早是在果蠅和人類的一些共同祖先中演化出來的。
下次當你上癮于某個事件而不能自拔的時候,去觀想你就是那只瘋狂踩踏板的老鼠,或者是在紅光中的果蠅,有可能你會突然產生覺知,從原始的大腦程序中解脫出來。人們總認為快樂、愉悅是好的,但是在一個古老的情緒機制、獎賞系統的設置下,這種對快樂的短期、高頻的刺激需求有可能帶來長期的痛苦。
那么怎樣提升5-羥色胺呢?也就是肌膚接觸,擁抱按摩,還有一些有節奏的刺激,比如跳舞、呼吸、唱歌、散步、健身等帶有節奏韻律的刺激,都可以提升5-羥色胺。所以一些老人很愛跳廣場舞,也算是幫助他們改善情緒的一個方法。
曬太陽也可以幫助提升5-羥色胺。動物有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在曬太陽、睡懶覺就是這個原因。
人們緊張的時候會分泌腎上腺素,怎么樣能夠降低這種讓人緊張的物質呢?有的人選擇吃東西、咀嚼、交談,還可以喊叫、哭泣、運動,這些都可以釋放這種焦慮緊張的激素。在情緒清理、情緒平衡中有個關鍵的步驟,就是釋放情緒。釋放跟發泄不是一個意思,發泄是激化你的情緒,越發泄情緒上升越嚴重。
例如,你本來有憤怒,但是你發泄完以后,會感覺到后悔,有可能下一次的時候你情緒更強烈,這叫作發泄。釋放則是把積壓的情緒清理掉,把它殘存的荷爾蒙燃燒掉,把身體記憶也清理掉。釋放的關鍵目的不是發泄,是要歸于中心和平靜。
【功課1:情緒穩定度量表】
情緒穩定度就是你情緒的自我管理水平。情緒穩定度量表里有很多維度,包括自我的抽離程度、和別人的關系、是否在意別人的評價、受別人外在評價的控制程度、內在的焦躁不安、自我否定程度、和系統之間的情緒關系,以及自我情緒的轉化和解離的程度……我把這些維度抽取出來做了25個問題。
如何使用這張情緒度量表?
你需要針對這25個問題打分,共有2分、1分、0分三個分值。
例:量表的第一個題目是:腦海中總有很多自我對話和無法抑制的想法。如果你覺得自己是這樣的,你可以給自己打2分。如果你想說:“是啊,我有的時候是這樣,但頻次并不是很高。”那請你給自己打1分。如果你覺得自己從來不會這樣,不會有這么多與自我的對話,也沒有這種想法產生,就給自己打0分。
請憑借你的直覺打分,不需要刻意地打高或者打低,只憑著你的直覺去打。
它并不是一個需要仔細考慮的量表。打完分以后,給自己做一個匯總。

續表

【功課2:身體情緒釋放】
各種情緒存在于我們的身體、細胞、神經記憶中,清理情緒不能只用邏輯判斷,還需要用一些方式幫助身體進行清理。
第一階段:快速混亂地呼吸(10分鐘)
你可以閉上眼睛,站立,雙膝微曲。握住你的拳頭,放松肩膀,幫助你的身體打氣。快速混亂地呼吸,讓你的頭腦進入過載的狀態,足夠快速地呼氣,可以中斷頭腦的邏輯念頭。
第二階段:釋放情緒(10分鐘)
允許自己把所有需要表達或釋放的情緒扔出來,全然地進入那種釋放當中。你可以大吼、哭泣、跳躍、手舞足蹈、唱歌,等等,全然地釋放你自己,不需要有任何的壓抑。你也可以不發聲音地去完成上述的要求。
第三階段:保持靜默(10分鐘)
讓自己放松,你也可以用抱枕,或者抱著自己,讓自己感覺安全、放松。你需要回歸到平靜、平和的能量里面,就像你很瘋狂地做了一次大掃除,做完大掃除以后再好好地休息一下。
引爆情緒的練習,每天可以定時做一次,定時清理你殘存的情緒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