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縱論篇

環境史中的能源與運輸

布萊恩·布萊克(Brian Black)

(嚴冬 皇甫秋實譯 楊大慶校)

沒有看上去比露天煤礦更不自然的景象了。露天煤礦是一座巨大的人造山谷,道路沿著它的邊際盤旋而下,從而將地球表面與正在開掘煤炭的坑底連接起來,這是它最易識別的標志。這樣的景象有種漫畫的特性,因為每處細節似乎都將在日常生活中所見的任何事物無限放大:卡車的輪胎有四層樓那么高,而鏟斗則似乎一次就能挖去城市里的整個街區。

這種不自然的特征在從煤炭中獲取能源的整個過程中始終存在,直到煤炭的能量變為電能來驅動我們的吹風機的那一刻。不過即便煤炭是最像人工創造的動力來源,也不能改變這一事實,即任何形式的能源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當環境史學家致力于提醒我們人類發展對自然的影響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時,他們通過能源問題教授了很多有關人類生活的知識。這是個好消息。不過更好的消息在于環境史學家對能源與運輸問題的探討提供了更多學術探索的機會。最重要的是,通過把這些課題與環境史所關注的更廣義的人類生活模式連接起來,對于影響我們能源之未來的政策,我們的研究結論肯定也會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用于生命的能源

當然,人類并不總是通過開挖露天礦來獲取煤炭,我們今后也不會繼續以這種方式獲取能源。但總體而言,說人類將一直與能源保持某種聯系,應不為過。對能源的依賴,聽上去似乎有些含糊,畢竟能源不能被拿起把玩——它不占據空間。能源是根據它所能做的工作而定義的,而不是根據它是什么來定義的。能源的科學定義是完成工作和傳遞熱量的能力。這項工作可以是燒水或鋸木;但與此同時,能源也是熱量的傳遞。

從火的使用和農業革命開始,人類獲取能源的方式多種多樣。雖然許多觀察者并不認為這屬于利用能源的范疇,但農業就是將太陽能轉換為人類可以食用的食物。轉換這種能源的過程被稱為光合作用。為地球提供熱量的能源,約有99%直接來自太陽。

通過采集這些產生能源的生物,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人類首次與地球的能量循環產生了密切的關聯。在狩獵采集階段,甚至在農業革命之后,人類對地球生物系統的影響是有限的。簡而言之,有足夠的跡象表明,人類很可能永遠以這樣的方式生活下去。但人類人口在1700年以后有了顯著變化,包括數量和主流生活方式這兩方面。能源的使用是維系這種新生活方式的生命線。對煤炭之類能源的依賴與日俱增,乃至到20世紀末,露天開礦與鏟平山頂等極為昂貴的生產模式變成了常態。

20世紀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主要是通過從一次性、不可再生資源中獲取的能源實現的。歷史學家埃爾弗雷德·克羅斯比(Alfred Crosby)在其新書《太陽之子》(Children of the Sun)中從宏觀層面這樣描述我們的能源管理方法: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我們……燃燒了大量的、幾乎無法衡量的化石生物質,這些化石生物質形成的時期早在人類出現之前。今天,假如我們背上都安上太陽能電池板,就完全變成依靠太陽的生物了。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內,我們對能源的需求,已經增加到即將超越以傳統方式采集太陽能的極限。


對這些資源的使用,既不是可持續的,也不是可再生的。隨著能源管理背后的物理與科學逐漸走出實驗室而進入其他思想領域(包括歷史學家的著作),越來越多的規劃者和設計者已經明白,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必須融入我們21世紀的能源前景中。通過運用環境學與物理學的倫理來理解工業時代的能源高度消耗,環境史學家或許有助于促進觀念的轉變,使我們能轉型到更加可持續的能源使用模式。

能源布局構建人類歷史

與生物學家相似,環境史學家必須研究人類社會,以便觀察在我們周圍運作的龐大系統。能源系統是人類與自然界互相作用的最關鍵的領域之一。我們生活在工業化時代。在這個時代,人類與能源的關系被極大擴展。在這個時代之前,幾乎所有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一種循環再生、取之不盡的能源。在很多情況下,這些能源被轉化為相對復雜的工作形式,并被人類應用于許多活動中。這時期的人類社會是根據他們如何使用已知的能源來定義的。

歷史學家約翰·麥克尼爾(John R.McNeil)將人類生活的這種結構性特征稱為每個社會的“能源支配模式”。麥克尼爾將這樣一種支配模式定義為“能源從日照(或鈾原子)獲取、運輸、存儲、購買、銷售、用于工作或被浪費,以及最終消耗的一系列安排的集合”。關于利用哪些資源以及用何種方式使用它們,這些選擇受制于倫理,這通常是特定社會的文化特征。一個社會對能源所做的選擇透露出該社會的諸多特征。杰瑞米·利弗金(Jeremy Rifkin)在他的新書《氫經濟》(The Hydrogen Economy)中寫道:


能源是構建所有人類文化的基本力量和媒介。而且在能源流動和適應該流動的社會制度的復雜性方面,人類歷史都展現出明顯的提升。


隨著社會試圖促進和整合特定的能源支配模式,我們從系統層面開始觀察人類文化的底層故事——能源倫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影響消費者(即我們)的方式。

特別是在諸如美國的例子中,我們利用自然時所依據的倫理具有廣泛的影響。歷史學家大衛·奈(David Nye)寫道:“大規模系統的霸權地位是由文化形塑的。”一個社會采用的能源系統創造了相應的結構:


(這些結構)是關于何為正常和可能的個人預期與假設的基礎……每人都生活在這樣一個“自然”假設的范圍內,假設一個人一天內出行的速度與距離、一個人能做多少工作、什么工具可用、工作如何適應社區等等。這些假設共同形成對于一個持續環境的習慣性認知,人們對這種認知習以為常……


奈補充說,這些決定及其催生的機制本身并沒有創造歷史。他不贊成技術決定論,而是認為消費者在管理乃至引導特定時期的“科技動力”方面能夠發揮突出作用。“對能源做出的選擇是社會的建構,一旦獲得技術動力,社會建構往往好像是必然發生的。”他寫道。

今天,我們的生活見證了這樣一個時代——化石燃料的價格下降,從而更加便于使用,以至于我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刷牙到制作奶油蛋糕(人類歷史上能量最高的食品之一)都能運用廉價能源。我們采取了一種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能耗生活方式。這些系統必須被解構,以揭示它們背后的能源,以及需要它們的文化。

在這宏觀層面的分析中,環境史學家很幸運,因為該領域的一位杰出學者克羅斯比撰寫了一份親切易讀、引人入勝的調查報告。上文引用的《太陽之子》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材料,為承認并理解我們對能源的依賴創立了十二步法則。克羅斯比過去也處理過其他復雜的議題。他撰寫了關于大航海時期病原體傳播交換及20世紀全球流感的開創性歷史著作。至20世紀70年代,他的工作有助于形成一個新的歷史研究領域,即環境史。雖然《太陽之子》在綜合大量專業性科學概念與研究成果方面類似于他的早期著作,但完成的作品卻截然不同。總體而言,克羅斯比并未嚴厲批判我們的浪費行為,而是教育我們認識到這種使用模式的愚蠢之處。《太陽之子》的每一章都探討了人類運用能源的一個時代,包括火焰與烹飪、農業、煤炭與蒸汽、石油與內燃機、電能、核裂變與核聚變等。

克羅斯比的書即使在入門級的課程上也會吸引本科生。理查德·懷特(Richard White)的《有機機器》(The Organic Machine)與之類似,他在這本簡明易懂的書中將系統的能源知識傳述給讀者,此書可以用作許多課程的輔助閱讀材料。懷特的論文以美國西北部的哥倫比亞河為例,首先通過三文魚與本土文化將這條河流與能源的自然系統聯系起來;然后,懷特追溯了歐洲殖民者定居以及掌控河流能源的各個階段,從三文魚罐頭到水力發電。這種電力促進了20世紀30年代之后的城市與工業的發展。

克羅斯比和懷特的書對本科生來說非常有效,使他們能夠感知貫穿人類社會與歷史的文化與能源使用的網絡。對更高階的讀者而言,麥克尼爾的《太陽底下的新鮮事》(Something New Underthe Sun)采用了這一概念,并將其與20世紀世界史的一般模式聯系起來。麥克尼爾強調國家對能源的使用與掌控,這是20世紀各國政治與經濟成功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他認為,特別是各個社會將原始能源轉化成商品以供消費和銷售的能力,已經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區分開了。

這些書與奈及其他人的作品結合起來,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使環境史學家能夠對整個世界和亙古至今的人類生活中的能源進行更具體的個案研究。雖然本文接下來將介紹一些學者,他們撰寫了關于能源運用的專著,以北美環境史為主,但這個領域還有很多涌現新作的機會。在這個一般范式中,麥克尼爾的《太陽底下的新鮮事》是一本合適的概覽性的書,以能源為核心,講述了20世紀世界的形成。從本質上講,這本書還可以起到組織本文內容的作用。在簡要討論我們的能源的“史前史”之后,本文將探討環境史學家對一系列能源的研究,然后討論能源的結局。雖然不是詳盡無遺,但這一概述將使我能夠總結環境史對于我們未來能源利用的作用。

早期較為緩和的能源使用途徑

必須指出,作為能源的具體應用,農業與河流開發也值得討論。正如懷特在《有機機器》中展現的,河流將太陽能與人類以一種復雜的互相關系連接起來。當然,土壤與植物在我們最基本的能源關系中也發揮了這樣的作用。盡管不少歷史學家已經探討過農業對環境史學家的重要性,但大衛·蒙哥馬利(David R.Montgomery)的《土》(Dirt)將地貌科學與全球人類歷史上許多特別重要的故事清晰地聯系在一起。許多學者也已將河流系統納入研究范疇,河流管理往往影響到農業發展,例如唐納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的《帝國之河》(Rivers of Empire)與馬克·瑞斯納(Marc Reisner)的《卡迪萊克沙漠》(Cadillac Desert),但河流也為工業生產提供了能源。

西奧多·斯坦伯格(Theodore Steinberg)在《大自然公司》(Nature Incorporated)一書中,以最清晰的方式探索了河流的重要作用。該書探討了新英格蘭地區的工業革命,因為它不僅改變了性別與階級的關系,而且還改變了人類應對自然界的方式。《大自然公司》聚焦于著名的沃桑姆-羅威爾(Waltham-Lowell)式紡織廠,考察了這些紡織廠為獨占水源而采取的法律、經濟與社會手段。斯坦伯格對工業化過程進行了重新闡釋,其中心是掌控并駕馭自然的斗爭。在《魚與權力》(Fish Versus Power)一書中,馬修·艾文登(Matthew Evenden)運用斯坦伯格的常規方法考察20世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弗萊澤河的能源開發中的爭論與沖突。艾文登寫道:


從國家制度和地緣政治的角色,到水壩設計中宏大主義與現代主義的重要性,環境史學家試圖理解那些使水壩開發在政治上可能、經濟上可行、意識形態上可接受的各種因素。它們補充了一些聚焦于捕漁業的重要研究,羅列出河流開發對魚類、水流狀態和人類定居地的一系列環境影響。較少有國內和國際研究試圖挖掘并理解反對水壩開發的抗議運動。


這條河流從未被截流筑壩,艾文登在書中分析了這種抗議運動如何塑造了這條強大有力的水道。

20世紀早期,水電大壩曾是環境保護的最偉大標志之一,環境史學家也可能在這一時期找到不少重要的素材。布萊恩·布萊克(Brian Black)已在不同的著作里研究過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歷史,其中包括《羅斯福與環境》(FDR and the Environment)。與此同時,薩拉·菲利普斯(Sarah Phillips)的佳作《此土此國》(This Land, This Nation)探討了羅斯福新政時期能源工程與農業政策的聯系。一些著作將水壩及其設計(微觀和宏觀)作為更廣闊的政治與社會觀念的物質見證,這些著作可能更為有益。《建造終極大壩》(Building the Ultimate Dam)以及唐納德·杰克遜(Donald C.Jackson)的其他作品均展示了作者的工程學專業造詣,并帶有一抹文化史的特色。雖然馬丁·劉斯(Martin Reuss)的《設計濕地》(Designing the Bayous)主要是關于防洪的,但被認為是關于美國工程師團隊和阿查法拉亞盆地管理和控制的卓越歷史著作。最后,杰夫·斯坦恩(Jeffrey K.Stine)的佳作《混水》(Mixing the Waters)研究了圍繞20世紀70年代瀕危物種保護方案的沖突,這項研究展現了在制定環境政策的時代水電發展所面臨的一種基本沖突。

能源:煤炭

作為工業革命背后的主要能源,煤炭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吸引了好幾代的歷史學家,尤其是勞工史、社會史與經濟史學者。很多這類著作,例如安東尼·華萊士(Anthony F.C.Wallace)的《圣克萊》(St.Clair)中就有不少關于開采煤炭之社會影響的有益洞見。在學術生涯的早期,馬丁·美羅思(Martin V.Melosi)出版了《應對富足》(Coping with Abundance),對19世紀的能源轉換作了有用的介紹。雖然目前已經絕版,但該書可以在許多研究型的圖書館里找到,對于了解19世紀早期開采煤炭的過程特別有用。由于1812年的英美戰爭,作者特別將能源從生物質的轉變與作為一種有效補給的煤炭聯系起來。對煤炭逐漸增長的依賴將推動美國的工業革命,創造出與先前時代不同的景觀和土地用途。為了展示19世紀工業的能源轉換,環境史學家應該借鑒工業考古學家的豐碩成果,特別是羅伯特·戈登(Robert B.Gordon)與帕特里克·馬龍(Patrick M.Malone)的《工業的質地》(The Texture of Industry)一書。

環境史學家已經開始闡釋開采和使用煤炭時對土地的密集使用。但在闡釋過程中,學者們很難繞過自然和農業作家溫德爾·白瑞(Wendell Berry)在批判該行業倫理時的視角。在寫作生涯中,散文家溫德爾·白瑞在他成長和居住的肯塔基鄉村環境中找到了靈感。他勇于批評露天開采和其他為采掘所需的煤炭而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他在20世紀70年代發出采取行動的呼吁,有助于推動制定管理煤炭工業準則和在煤礦開采后要求補救的政策。下面這段話出自《工業樂園里的動亂》,這篇文章被收入1972年出版的《持續的和諧》(A Continuous Harmony)一書:


我剛花了兩天時間飛越肯塔基東部與西部的煤田,觀察露天礦工的作品……在規模、荒蕪程度與持續時間方面,只有西部的沙漠荒地能與這種工業破壞相比。這種損害不能以人類尺度衡量。這是一場地質劇變。在肯塔基東部的一些郡,連綿不絕的土地已經被完全劈成碎片。整個山頂被拆毀并擲入山谷。人類生活與種種可能性的毀滅與土地經受的毀滅相當。這里是啟示錄中的一個場景。這里是一個國內的越南……


理查德·弗蘭卡維格利亞(Richard V.Francaviglia)等學者試圖利用工業考古學來研究此類開采的礦址。在《困難之地》(Hard Places)一書中,弗蘭卡維格利亞表明,人們生活與工作的實際地點已經從采掘開始形成,先是從美國東海岸中部開始,隨后在西部各州。在《開采阿巴拉契亞》(Extracting A ppalachia)一書中,地理學家杰弗里·巴克萊(Geoffrey L.Buckley)對使用照片的理論方法進行了探索,由此,巴克萊為20世紀早期阿巴拉契亞煤礦的景觀與文化增添了細節和背景。

巴克萊的研究重點是聯合煤炭公司(Consolidation Coal Company)檔案中的大約四千張照片,這些照片拍攝于肯塔基、西弗吉尼亞和馬里蘭州。當他描述發現這些照片集的那一刻時,巴克萊最初問的是研究人員經常問的問題:“誰拍了這些照片?為什么拍這些?它們被如何使用?”《開采阿巴拉契亞》記錄了他為回答這些問題所付出的努力。

他寫道:


它們(這些照片)必須被置于歷史與特定的背景下。鑒于這些是公司用于滿足同期自身需求而拍攝的照片,這一點尤為重要。以任何其他方式來闡釋這些照片,例如將其視為對過去“中立”的窗口,最好的情況是無意混淆,最壞的情況便是有意誤導。


運用歷史和地理的研究方法,巴克萊謹慎處理其史料的局限性,創作了一份“阿巴拉契亞中部煤田生活與勞動的概覽”。然而,他寫道,這些照片也“讓我們能夠仔細觀察礦田與公司城鎮的建設與發展;檢查礦工的工作;跟蹤技術進步……觀察礦里與周圍的情況……并推測煤炭城鎮生活的社會與文化的各個方面”。

當前采礦有許多的環境問題,即便在開采停止后,依然影響該地區的生活。環境史學家查德·蒙特里(Chad Montrie)在《拯救大地與居民》(To Save the Land and People)一書中強調采礦產生的社會影響,這本書考察了20世紀禁止在阿巴拉契亞山脈地表采礦的運動。他通過這個問題來挑戰有關美國環境保護運動的傳統解釋,這種解釋往往聚焦于中產階級的郊區居民,并傾向于強調國家事件。而在廢止露天采礦的運動中,農民與勞動人民在地方和州一級推動監管與保護。通過揭示崇尚小規模私有財產的傳統在塑造美國政治意識與彰顯社會沖突方面的重要性,這本書對美國政治史學界圍繞共同價值觀的長期爭論也做出了貢獻。

最后,對于世界歷史中煤炭的概覽,歷史學家也可以參考芭芭拉·弗里絲(Barbara Freese)的《煤:一部人類史》(Coal:A Human History),這本書也特別適合本科生閱讀。在這本概述性的書中,弗里絲通過燃煤技術的應用來論述工業化在全球的興起。最重要的是,她論述了燃煤的各種影響。尤其是“燃燒的遺產”(A Burning Legacy)這一章,講述了工業化的全球史,并將其與闡明全球環境影響(包括氣候變化)的科學全球史相匹配。

能源:石油

石油與其他能源不同。石油實現效用的方式與黃金之類的貴重礦產相似,但與煤炭截然不同。近年來,許多環境史學者已開始研究圍繞著石油開采形成的文化。在較早的一次嘗試中,布萊恩·布萊克利用景觀歷史與文化地理學,描述了在石油最初開采過程中形成的工業倫理。在1859年至1873年的賓夕法尼亞州的田野里,布萊克關注石油采掘的倫理,該倫理是由“先得法則”和石油偶發性的其他獨特方面創造的。

石油超出了典型財產法的范圍,并需要一種獨特的采掘景觀。在《油鄉:美國首次石油熱的景觀》(Petrolia:The Landscape of America's First Oil Boom)一書中,布萊克主要使用油田作為研究整個美國工業中倫理變化的一個案例。在19世紀80年代之后的工業發展中也能看到類似的使用模式,但布萊克講述的故事基于石油工業獨有的微妙之處。《油鄉》很適合用于向本科生們介紹這種新的工業倫理,以及石油工業在景觀上呈現的獨特石油文化。當石油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時,這些細節仍有助于解釋今天人類對原油的使用。

其他油田接著出現在美國西部,特別是1901年后的得克薩斯州。環境史學家基本上尚未探討過這些主題。不過保羅·沙賓(Paul Sabin)的《原油政治》(Crude Politics)是一個引人注目的開端,該書詳細描述了加州1900年到1940年的石油繁榮,這與見于半個世紀前淘金熱的個人資源開采時期不同,事實上,這也是沙賓探討的主要部分。到1900年,成熟于19世紀的石油開采倫理已經從個人操作發展到左右美國司法與政府系統,以至于能夠支配國家政治的程度。沙賓寫道,克羅能(Cronon)的《自然之都》(Nature's Metropolis)一書發現未經協調的經濟決策擴大了市場,并改變了美國西部的區域生態,而他的書由此探索的則是“環境變化的政治層面”。

在沙賓利用的工業期刊、法庭案卷、政府檔案、商業記錄與手稿收藏中,歷史學家將獲得有關法律與政策起源的重要見解,這些法律和政策將資源與利用它們的人類聯系起來。例如,沙賓詳細梳理了茶壺巖(Teapot Dome)丑聞的影響,為考察這個著名的歷史事件提供了新視角。沙賓的《原油政治》給環境史提供了最早的重要范例之一:關于商業與政治的動力如何在近代發揮作用。但沙賓的個案研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在20世紀的前幾十年里,加州在全美的石油生產與消費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為了利用這些相距遙遠的供給,石油業必須具有靈活性和資本,以便在任何地方找到并開發油田。由此發展的石油工業在規模與支配權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

商業史的分析通常與環境史學家關系不大。但約瑟夫·普拉特(Joseph Pratt)和其他學者已開始向學界展示公司是文化與經濟的產物,因此,他們必須研究公司與環境史之間的關系。石油商業史的一些研究書目肯定會對環境史學家有所幫助。

例如,在《石油與意識形態:美國石油業的文化創建》(Oiland Ideology:The Cultural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dustry)一書中,羅杰·歐連(Roger M.Olien)與戴安娜·歐連(Diana Davids Olien)講述了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關于商業話語的故事,有助于解釋石油工業的觀念和影響它的政策。在此過程中,歐連夫婦貢獻了有關石油史的新見解,同時也提出了解釋海灣戰爭以來工業趨勢的新方法。

《石油與意識形態》試圖考察從內部和外部定義一家公司的途徑。歐連夫婦將這些影響稱為話語途徑,是“根據論述者所討論的主題領域,他們在該領域的關注點,以及所使用的主題與修辭來確定的。每種途徑都有具體的背景信息和獨特角度,以及更廣泛的意識形態要素”。歐連夫婦強調的話語途徑包括運營、技術、經濟、政治,以及道德或規范。最重要的是,《石油與意識形態》的讀者會了解到,石油行業內存在著不向公眾開放的獨立話語途徑。但這并沒有妨礙公眾去創建自己的途徑,并將石油工業塑造成一個剝削、抬價,并由貪婪驅使的行業。

從賓州石油的早期歷史開始,歐連夫婦將19世紀60年代石油行業繁榮與擴張的景象擴展為自主勞工與管理層(以約翰·洛克菲勒及標準石油公司為代表)的爭斗。通過詳細敘述小公司試圖抵御大型集團的斗爭細節,《石油與意識形態》一書表明標準石油公司等很多企業都試圖控制這種不斷演變的商品并從中受益。通過亨利·勞埃德(Henry Demarest Lloyd)與伊達·塔貝爾(Ida Tarbell)的努力,標準石油公司托拉斯的形象成為針對石油業的主體意識形態。《石油與意識形態》展示了圍繞石油業的意義或者形象的系統性較量。但此書并不是文化史。作者既沒有在美國文化中尋找與石油業內部模式有關聯的廣義模式,也沒有利用史料來表達民眾對這種商品的看法,而僅僅是探索石油業內部在對抗與應對公共意識形態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石油與意識形態》尤其對石油開發鼎盛時期(1880—1945年)的權力與開發體系做了富有洞見的解讀。在20世紀10年代反托拉斯斗爭之后,維護工作(意味著控制或管理生產水平)成為控制該行業的主要戰場。生產者自然希望自己掌控,但與此同時要不顯得過于貪婪。從約翰·伊瑟(John Ise)在1926年出版的《美國石油政策》(The United States Oil Policy)一書開始,石油工業的歷史被描繪成“美國的一段漫長的道德災難”。伊瑟認為,隨著美國對石油的依賴逐年增長,在該行業固有的肆無忌憚的浪費也變得更加可恥。哈羅德·埃克斯(Harold Ickes)領導的羅斯福新政推進了這一論點,將政府對石油生產(尤其是在得克薩斯州東部)的監管程式化。在這些章節,歐連夫婦清楚地展現了在美國石油業內發揮作用的重要動因,由此將石油與其他大宗商品區分開來。

這種商業倫理有助于推動石油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無論石油在哪兒出現,都有類似的后果。莫娜·圣地亞哥(Myrna Santiago)的《石油的生態》(The Ecology of Oil)是對現存社會的石油文化最好的描述之一,為研究石油的歷史及大規模工業變革的社會與文化影響提供了一份極為重要的新資料。雖然該書在研究范圍上相當有限,但提供了一個范例,對環境史學家研究有關工業原料利用的歷史片段有一定啟發。

圣地亞哥選擇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墨西哥維拉克魯斯州的華斯迪卡地區,位于墨西哥灣內海岸,這是一項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像加州富豪愛德華·杜荷尼(Edward L.Doheny)這樣的石油開發商代表了標準石油公司等大型企業,并將在其他地區(包括賓州與加州)發展完善的開采倫理帶到任何發現原油的地方。

在20世紀早期,石油業成為世界上最靈活的投資項目之一:能夠到達一處未經工業化且人跡罕至的地域,提取原油,再前往下個地點。當然,這種來自外部的優先考量和價值觀也隨之帶來了深刻的社會與環境影響。在這項個案研究中,圣地亞哥追求她所認為的環境史的根本目標:“不僅在社會、政治與經濟領域中,而且在生態關系的網絡中確定人類行為的位置。”

從這一點開始,圣地亞哥繼續描繪了當地居民的文化屬性,同時也納入石油企業的技術和實踐。圣地亞哥論述了對于同樣的天然資源截然不同的文化感知,這一點與《大地的變化》(Changes in the Land)相似,但他的論述顯然批判了工業企業和土地利益集團所運用的倫理,他們通過剝削該地區來開采原油。“環境破壞與退化是這一過程不可避免的后果”,圣地亞哥繼續寫道:


盡管當時并沒有這些詞語,不過它們的存在在土地上留下印記……環境破壞與退化無所不在,在從變化到生態系統毀滅的無縫連續體中,與石油所代表的一切——進步、現代化和資本主義——緊密相連。


尤其是在石油問題上,一些關于我們當前能源轉型的新聞報道既可以向環境史學者提供有用的見解,也能作為課堂上有效的工具。例如,麗莎·瑪格內利(Lisa Margonelli)的《頭腦上的石油》(Oil on the Brain)運用技術知識揭示當今石油行業的基礎設施“然后是汽油”,她寫道,“每戶每年消耗1143加侖,通過兩分半鐘的加油過程購買。我們每年要在加油站停留160億次,最終提取1400億加侖已經周游世界的石油……然后我們把車開走,繼續我們的現實生活……”通過各類技術信息和有趣的數據,《頭腦上的石油》向讀者介紹了該行業的許多細節,但最終將他們一成不變地帶回到無謂浪費的不幸起點。

《頭腦上的石油》描述了我們在石油困境中的一系列情況,通過我們依賴石油的種種細節展開了一段引人入勝的旅程。最終,瑪格內利呼吁:“我們需要質疑賓州石油城的諸多發明創造——汽車、公司、反托拉斯法案、道路網絡、政府與行業之間的曖昧關系——是否依然對我們有利?是否提供了我們所需的戰略靈活性?”

安東尼婭·尤哈茲(Antonia Juhasz)的書《石油專制》(The Tyranny of Oil)將石油業的企業行為追溯到2008年,包括伊拉克戰爭,為這個當代故事添加了政治上的著重點。她將政治與“石油巨頭”連接起來,并寫道:“石油業的掌控者所行使的政治專制腐蝕了民主,并摧殘了我們選擇為石油犧牲多少的能力。”在她對“石油巨頭”支配地位的赤裸裸的敘述中,從洛克菲勒時代的企業欺凌轉變為當代的政治與外交支配,石油業在21世紀完成了轉型。她巧妙地將政治與企業聯系在一起,描繪出清晰的演進過程,這確實導致一個國家愿意為石油資源發動戰爭。

尤哈茲運用歷史來連接她所界定的企業與政治模式。政治與經濟史學家可能會詬病她的粗線條描述過度簡化。但通過獲取企業記錄和聯邦政府文件,并對其運用她作為政策分析師的技能,尤哈茲為她大多數的總體論點提供了新的證據。例如,她用實際數據表明21世紀的石油公司犯有虛假環保罪:將它們自身描繪成廣泛涉足替代能源的形象,但事實上它們的平均投資不及其總資本的百分之一(英國石油公司為百分之四)。

《石油專制》將“石油巨頭”的故事一直講到現在,其中披露了非常令人不安的事實——他們甚至到了欺騙消費者的地步。在閱讀尤哈茲逐漸引向對21世紀伊拉克戰爭的經過細致研究的五十頁敘述時,耳邊必然響起近期“鉆油,寶貝兒,鉆油吧!”這一呼聲的回聲。通過仔細研究并利用白宮文件,尤哈茲批判了一種石油文化,這種文化令我們的經濟以及我們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步受制于獲取石油的機會,以此綁定國家的未來。

在每個案例中,記者都會運用歷史為我們當代的困境增添環境的背景。雖然包括布萊克在內的一些環境史學家試圖以更為堅實的歷史基礎做類似的事,但對希望了解我們當今石油困境的環境史學生而言,這些新聞報道仍是一種極好的素材。追溯這段歷史,有助于人類更好地考慮他們能源未來的選項。

能源:對替代能源的設想

通過講述更多我們能源史上不太尋常的故事,環境史學家可以幫助美國人重新定義“替代”能源。甚至這個術語本身也是20世紀化石燃料占主導地位的遺存。通過深化克羅斯比和瓦克拉夫·斯密爾(Vaclav Smil)等學者的總體研究,歷史學家們有很好的機會展示在大肆消費廉價礦物燃料的狂潮之前,人類世世代代對其他能源的使用。

此外,環境史學家還可以幫助理清一些替代品的記錄,這些替代品在20世紀斷斷續續地發展。對原子能的調查已經開始,但主要是針對在采掘與使用之后留下的污染與有害性問題。核電的歷史應該成為環境史學家未來研究的重點,尤其當它為美國提供能源而重新獲得關注時。威廉·科瓦瑞克(William Kovarick)的《鐳少女》(Radium Girls)以及有關美洲原住民開采鈾礦的史料都是充滿希望的開端。此外,科瓦瑞克關于酒精等替代燃料的研究也為未來的學術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2008年7月的一場演講中,艾爾·戈爾(Al Gore)或許已經瞥見21世紀的可能愿景,當時他說道:“在我們國家歷史上的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方式有賴于破除幻想并意識到現在的危險所帶來的挑戰。”在列舉美國面臨的許多社會、氣候與天氣問題之后,他道出了讓他在國際社會面前發表演講的核心問題:“如果我們緊緊抓住那條共同線索,所有這些復雜的問題都會開始逐漸解決,而且我們會發現我們手里拿著所有問題的答案。答案就是結束我們對碳基燃料的依賴。”戈爾在演講中繼續呼吁美國人致力于在十年內達到完全用可持續能源及非碳類原料發電。

能源的產出:運輸

運輸是能源最重要的用途之一。環境史學家已經開始系統性地對美國歷史上的運輸進行系統層面的研究,但這方面仍然有廣闊的研究前景。在《城市里的馬》(The Horse in the City)一書中,克萊·麥克桑(Clay McShane)和久艾爾·塔爾(Joel A.Tarr)為環境史學家思考我們的城市生活的自然要素開辟了一條新路徑。這是一個以動物為中心的故事。任何對18世紀和19世紀城市生活環境史感興趣的讀者都應該閱讀。

麥克桑和塔爾將馬的故事融入城市變遷中。他們的書既沒有討論物種起源的史前史,也沒有論述各種懷舊活動的后歷史。正如作者所說,他們的故事是一項共生的敘述:馬的生命周期在城市中得到反映。因為塔爾和其他人在其他著作中已經探討過有機城市的所有其他方面,《城市里的馬》一書將其對19世紀城市的看法概述為“人類利用馬力的頂峰”。由于這種新的生活與工作環境,雖然北美的人類生活已經將其他大型放牧哺乳動物排擠出局,但“歐洲的馬匹得以幸存,因為它作為人類的伙伴找到了一個生態縫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共生進化,而不是支配”。

在此期間,馬的生命周期變得完全擬人化了,其意義也由人類來界定。麥克桑和塔爾寫道:


當人們認為馬不是動物,而是在城市化社會中的一架活機器時,它在商品化過程中的作用變得更加清晰。馬從一出生就被賦予價值。在19世紀的城市里,其價值主要與它們在工作上的有效性相關……就連它們的糞便也因可以作為肥料而有價值,它們死后,皮毛也會被轉化成有用的產品。


作為一種關于有限技術的傳記,《城市里的馬》也講述了馬擺脫活機器這一角色的轉變過程。在其引人入勝的最后一章和結語中,作者闡釋了馬的衰落對城鎮地區的影響(以及其相反的作用)。在20世紀早期迅速而不均衡的衰落過程中,作者們強調盡管“在19世紀的城市里,作為一種靈活且不斷發展的技術,馬發揮了關鍵作用,但它不能適應現代城市的各類需求”。乘馬旅行也是安·格林(Ann Norton Greene)的《干活的馬》(Horses at Work)一書的主要內容。本書對馬匹運輸時代進行了更具體的探討。格林擴展了麥克桑和塔爾將馬匹視為活機器的想法,強調馬匹在作為運輸方式的同時,也是一種能源。格林主張承認馬匹對美國能源史和工業力量崛起的重要貢獻,并倡導重新理解它們作為主要動力被替代的原因。

現代運輸也已成為環境史學家的一項研究課題。特別是托馬斯·麥卡錫(Thomas McCarthy)在《汽車狂潮》(Auto Mania)一書中引導環境史學家轉向研究汽車狂潮中美國汽車的產品生命周期。他描述了技術創新的歷史,尤其注重汽車對環境的影響,約翰·麥克尼爾曾將汽車稱為對20世紀社會和環境影響最為深遠的技術之一。

美國汽車不是典型的消費品。麥卡錫早就承認了這一點:“汽車對環境的所有影響發生在一個由生產商和消費者共同塑造的大背景之下,有時消費者的影響比生產者更大。”例如,在分析福特著名的T型汽車時,他將20世紀30年代的汽車業作為一場革命來加以探討,這場革命是在廣泛的區域獲取原料,以便將其集中在中心地點進行制造。通過調查在福特的高地公園和盧居工廠中這種制造的密度所造成的環境危害,作者擴展了這一討論。這一點隨后與廢車場和制造商應對汽車老化與風格轉變的努力順利地銜接起來。最后,麥卡錫寫道,較之于每年款式的改變,消費繁榮更為重要。

該書后來論及環境污染、空氣清潔法案與企業平均燃費(CAFE)標準,以及繼而發生的汽車設計改變等問題時,再次引人注目。麥卡錫認為,1958年的抵制汽車運動標志著美國人與汽車制造商關系的一個關鍵時刻,因為它“為一代汽車業批評家的出現鋪平了道路,其中也包括那些后來呼吁大眾注意汽車對環境危害的批評家”,這是本書最有說服力和最有針對性的觀點之一。即使在這一較早的時期,美國制造商已經被批評為“笨拙的,小丑式的中西部操縱者,通過販賣劣質而昂貴的商品來填補他們的虧損”。他對20世紀50年代后期這次事件的闡釋,對描述21世紀初有關美國生產商的通常敘事作出了重要修正。

關于運輸難題,環境史學家應該參考的其他書籍包括:杉恩·漢米爾頓(Shane Hamilton)的《卡車之國》(Trucking Country),一部關于長途貨運的社會史,它探討了二戰后美國圍繞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爭議性政治;彼得·洛頓(Peter D.Norton)的《對付塞車》(Fighting Traffic)描述了20世紀城市里汽車使用對景觀和空間的影響;托馬斯·澤勒(Thomas Zeller)的《駕馭德國》(Driving Germany)將希特勒修筑的國內高速公路解釋為一項具有重要社會與環境影響的技術。他的《防風玻璃以外的世界》(The World Beyond the Windshield)比較了20世紀中歐和美國的汽車使用對景觀的影響。最后,環境史學家必須通過像吉姆·莫塔維利(Jim Motavalli)的《向前開》(Forward Drive)和大衛·科施(David Kirsch)更具學術性的論述《電動汽車與歷史負擔》(The Electric Vehicle and the Burden of History)來進一步探討電動車輛的時代。

能源產出:能源與運輸的意義

創建能源密集型社會與運輸網絡的基礎設施已經深刻改變了美國的生活環境。馬丁·梅羅斯(Martin V.Melosi)的《清潔城市》(The Sanitary City)以及久艾爾·塔爾的論著對許多因我們依賴能源與交通而派生的污染問題進行了思考。公眾對污染這一事實的反應已激發出諸如休·果曼(Hugh S.Gorman)的《重新定義效率》(Redefining Efficiency)之類的研究。果曼在書中追溯了整個20世紀美國石油業中污染與效率的觀念。這本書是政治史與環境史結合的優秀典范,果曼對該行業科技演變的理解構成了它的基礎。探討這種聯系有助于歷史學家更好地理解石油業在為自身監管而界定基礎設施方面所起的作用。

《重新定義效率》充滿了各種頗為專業的細節,不僅展示了提煉、運輸與開采原油的技術發展,也包括為減輕其環境影響而做出的努力。美國石油協會作為該行業的貿易組織主持制定了20世紀早期的石油政策,這在果曼的分析中非常重要。雖然政府強制監管在20世紀末調整了對污染進行控制的經濟考量,但果曼證明,在此之前,該行業內部已經開始減少排廢,并在對效益非常有利時也減少污染。果曼追溯了特殊利益集團如何利用進步時代“效率至上”的修辭來敦促國會采取建設性的步驟,使企業有時間提升效率并開發切實可行的廢棄物處理方法。歐連夫婦早先的論述展現了石油業如何塑造公眾對該行業的言論,現在果曼已經證明,很大一部分的塑造工作集中在對行業有利的效率提升方面。

在美國各地,這種新生活標準的主要結果是人口的郊區化。關于這一趨勢,環境史方面已有很多研究著作,不過亞當·羅姆(Adam Rome)的《鄉間的推土機》(The Bulldozer in the Countryside)專門研究了使郊區的發展和擴張成為可能的宏觀能源系統。西奧多·斯坦伯格(Theodore Steinberg)的《美國綠》(American Green)更為具體考察了美國人對草坪的迷戀所帶來的能源問題。他仔細研究了這種覆蓋了四千萬畝美國土地的偽自然,引人入勝且風趣幽默。因為美國人在冷戰時期竭力避免與眾不同,斯坦伯格寫道:“還有比讓你的前院跟鄰居史密斯先生的一模一樣更好的方法嗎?”當然,僅有一片草坪是不夠的;理想的追求是擁有一片完美的草坪。斯坦伯格寫道:“完美是難以捉摸的。它不斷創造出讓人們為了追求完美的前院而返回五金店購買更多化學藥劑的需求。”這類趨同性通過技術(化學藥劑、生化技術和割草機技術)得以實現和延續,并通過體育活動(運動場和人造草皮,以及高爾夫球場和斯科特公司銷售的“草坪建造者”)進行營銷。能源,尤其是石油,使工業化的草坪成為可能。上述每一部書均為促使學生深刻思考他們的生活環境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最后,城市依賴能源和運輸網絡,而匹茲堡大學的“城市環境史”(Histor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叢書中的每一本都對美國各個城市地區的此類互動關系進行了思考。到目前為止,最好的范例是一座城市的故事,它幾乎完全由能源行業定義。在他們有關得州休斯敦的論文集《能源之都》(Energy Metropolis)中,馬丁·梅羅斯(Martin V.Melosi)和約瑟夫·普拉特(Joseph A.Pratt)寫道:“城市究其本性是能源密集型的。城市史和環境史研究的一個關鍵挑戰是去識別和分析城市演變中能源生產和使用的核心影響。”雖然休斯敦代表了所有城市生活能源密集的特點,但作為一座由能源生產所定義的城市,休斯敦成為一座完全獨特的城市,在創造自身的同時,也在20世紀和21世紀初不斷滿足全國對廉價能源永不知足的期望和需求。

作為美國第四大城市和第七大都市區的一部分,休斯敦充當了石油加工與分銷的國際中心。梅羅斯和普拉特寫道:


對石油的生產、加工和運輸賦予了這座城市在國民經濟中的獨特身份,也創造了空氣、水與地面污染的特有水平與形式。……因為石油既是當代休斯敦的主要工業,也是其主要燃料,這個自稱“美國能源之都”的地方,事實上也是“美國石油污染之都”。


該論文集的導言介紹了休斯敦的演變,包括該地區的自然細節與天氣特點(尤其是颶風),是環境史、城市史和美國南方史學家的必讀書。雖然這是一個關于能源的故事,但它也是關于該城市的另一項特征(即城市擴張與汽車的優勢地位)的入門書。在這篇導論中,梅羅斯和普拉特討論了休斯敦作為一座去中心化城市的演變,可為研究其他任何城市(尤其是美國西部與南方的城市)的學者提供參考。

能源輸出:電力

環境史學家對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電力使用的擴展研究相對較少。不過目前已有的著作被證明是非常有用的。哈羅德·普拉特(Harold Platt)的《電力之城》(Electric City)關注芝加哥地區電力的擴張,包括約翰·芬雷(John Findlay)在內的其他學者將電力的擴張與美國西部城市的發展聯系起來。不過,對于那些有志于研究這個方向的學者來說,大衛·奈的著作是最為有益的。

奈的早期著作《美國的電氣化》(Electrifying America)通過考察美國社會生活中電力的影響,對社會史與科技史的結合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這本書展現了一位學者如何通過消費網絡追溯一種特定技術的影響,這種技術通過變得不可或缺而開拓了這些消費網絡,在這方面沒有更好的書了。在《消費(電)力》(Consuming Power)一書中,奈采取了一種更為宏觀的角度來追溯能源在整體上的類似影響。

結語:節約能源與我們的能源轉變

在建構我們的高能耗生活的過程中,曾經存在過具有不同理念的重要時刻。隨著我們進入能源管理和使用的新時代,環境史學家必須重新構筑這一敘事,來觀察美國能源思想何時開始發生變化。丹尼爾·霍洛維茨(Daniel Horowitz)獨創性的著作《吉米·卡特與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Jimmy Carter and the Energy Crisis of the 1970s)是一部很好的資料,特別適用于本科生。這本文集的開頭是一篇頗有深度的導言,該導言將卡特總統置于20世紀70年代的思想史中進行敘述。

在擔任總統期間,卡特可以說比任何一位美國領導人都更加致力于處理與能源及其管理有關的本質問題。這些文獻包括演講稿、總統筆記、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于1979年撰寫的文章《自戀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諸多討論能源問題的白宮內部備忘錄,以及媒體、政界與公眾對1979年演講的反應。這些文獻描繪了一位頗受困擾的領袖,他試圖把握住歷史機遇,引領國家的未來能源供應走向最為明智的方向。簡而言之,這個問題和這本書展現了對美國領導力的卓越描繪。但是政治結果并不符合卡特的愿景。卡倫·麥瑞爾(Karen Merrill)的《1973—1974年的石油危機》(The Oil Crisis of 1973-1974)也是一部類似的文集,其政治史的色彩略淡一些。這本書也非常適合在本科生的課程中使用,其收錄的文獻材料有助于為不了解石油禁運的一代學生重現20世紀70年代民眾對該事件的反應。

能源消費史告訴我們,將20世紀是“能源暴食”的一個時代。環境史學家剛剛開始糾正將我們的高耗能生活視為進步的刻板印象,而這種刻板印象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社會墮落的顯著標志。

參考文獻

Adams, David Arthur.1996.Renewable Resource Policy:The Legal-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Andrews, Richard N.L.1999.Managing the Environment, Managing Ourselv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Athansiou, Tom.1998.Divided Planet:The Ecology of Rich and Poor.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Aurand, Harold W.2003.Coalcracker Culture:Work and Values in Pennsylvania Anthracite, 1835-1935.Harrisburg, PA:Susquehanna University Press.

Berry, Wendell.1972.A Continuous Harmony.New York:Shoemaker Hoard.

Black, Brian.2000.“Organic Planning:Ecology and Design in the Landscape of TVA.”In Michael Conan, ed.Environmentalism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Washington, DC:Dumbarton Oaks, pp.71-85.

Black, Brian.2003.Petrolia:The Landscape of America's First Oil Boo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ormann, F.Herbert et al.1995.Redesigning the American Law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Boyer, Paul.1994.By the Bomb's Early Light.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Bradsher, Keith.2002.High and Mighty:SUVs: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Vehicles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New York:Public Affairs.

Brennan, Timothy J.et al.1996.A Shock to the System:Restructuring America's Electricity Industry.Washington, DC: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Brinkley, Douglas.2003.Wheels for the World:Henry Ford, His Company and a Century of Progress.New York:Viking.

Broder, J.M.2007.“Rule to Expand Mountaintop Coal Mining”, New York Times, August 23 late edition-final, p.A1.

Brower, Michael.1992.Cool Energy:Renewable Solutions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Revd.ed.Cambridge, MA:MIT Press.

Bruegmann, R.2005.Sprawl:A Compact Histo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uckley, Geoffrey L.2004.Extracting Appalachia:Images of the Consolidation Coal Company,1910-1945.Akron:Ohio University Press.

Calthorpe, Peter.1993.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Cantelon, Philip and Williams, Robert C.1982.Crisis Contained:Department of Energy at Three Mile Island.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Carleson Ringholz, R.1996.Paradise Paved:The Challenge of Growth in the New West.Salt Lake City: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Chamberlain, Kathleen P.2000.Under Sacred Ground:A History of Navajo Oil, 1922-1982.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Chernow, Ron.1997.Titan:The Life of John D.Rockefeller, Sr.New York:Random House.

Colignon, Richard A.1997.Power Play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olten, Craig.2001.Transforming New Orleans and Its Environs.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onway, G.1998.The Doubly Green Revolution.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onzen, Michael, ed.1990.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Landscape.Boston:Unwin Hyman.

Cooper, Gail.2002.Air-Conditioning America:Engineers and the Controlled Environment, 1900-1960.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reese, Walter L.1990.TVA's Public P lanning.Knoxville: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Cronon, William.1983.Changes in the Land:Indians, Colonists, and the Ecology of New England.New York:Hill and Wang.

Crosby, Alfred.2006.Children of the Sun.New York:W.W.Norton.

Cunfer, Geoffrey.2005.On the Great Plains: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College Station: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Cutright, Paul.1985.Theodore Roosevelt:The Making of a Conservationist.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Darst, Robert G.2001.Smokestack Diplomacy: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East-West Environmental Politics.Cambridge, MA:MIT Press.

Daumas, Maurice, ed.1969.A History of Technology and Invention, Vol.3:The Expansion of Mechanization,1450-1725.New York:Crown.

Demarest, David P., Jr.1992.“The River Ran Red:Homestead,1892.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Domer, Dennis, ed.2000.Lawrence on the Kaw: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nthology. 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Doyle, Jack.2000.Taken for a Ride:Detroit's Big Three and the Politics of Air Pollution.New York:Four Walls Eight Windows.

Duany, A.and Plater-Zyberk, E.2000.Suburban Nation:The Rise of Sprawl and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Dream.San Francisco:North Point Press.

Eichstaedt, P.H.1994.If You Poison Us:Uranium and Native Americans.Santa Fe:Crane Books.

Elkington, J.and Fennell, S.1998.“Partners for Sustainability:Business-NGO Relatio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24:48-61.

Evenden, Matthew.2004.Fish Versus Powe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ndlay, John.1993.Magic Land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link, James J.1990.The Automobile Age.Cambridge, MA:MIT Press.

Francaviglia, Richard.1997.Hard Places.Iowa City: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Freese, Barbara.2003.Coal:A Human History.New York:Perseus.

Gardner, J.S.and Sainato, P.2007.“Mountaintop Mi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ppalachia, ”Mining Engineering(March):48-55.

Garwin, Richard L.and Charpak, Georges.2001.Megawatts and Megatons:A Turning Point in the Nuclear Age.New York:Knopf.

Gelbspan, Ross.1995.The Heat is On:The Climate Crisis.Reading, MA:Perseus.

Gerard, David.1997.1872 Mining Law:Digging a Little Deeper.PERC Policy Series, PS-11.Bozeman, MT(December).

Giddens, Paul.1964.Early Days of Oil.Gloucester, MA:Peter Smith.

Gordon, Richard and VanDorn, Peter.1998.Two Cheers for the 1872 Mining Law. Washington, DC:CATO Institute.

Gordon, Robert B.and Malone, Patrick M.1994.The Texture of Indust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re, Al.2008.“A Generational Challenge.”Available at www.blog.algore.com/2008/07/a_generational_challenge_to_re.html(accessed August 14,2009).

Gorman, Hugh.2001.Redefining Efficiency:Pollution Concerns.Akron: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

Gottlieb, Robert.1993.Forcing the Spring: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Gowda, M.V.Rajeev and Easterling, Doug.1998.“Nuclear Waste and Native America:The MRS Siting Exercise, ”Risk: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29 (Summer):229-258.

Greene, Ann.2009.Horses at Work.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utfreund, Owen D.2005.20th Century Sprawl:Highways and the Reshaping of the American Landscap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milton, Shane.2008.Trucking Countr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mpton, Wilborn.2001.Meltdown:A Race against Nuclear Disaster at Three Mile Island:A Reporter's Story.Cambridge, MA:Candlewick Press.

Hardin, Garrett.1968.“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1243-1248.

Hargrove, Erwin and Conkin, Paul K., eds.1984.TVA:Fifty Years of Grass-Roots Bureaucracy.Knoxville: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Hays, Samuel P.1993.Beauty, Health, and Permanence: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1955-85.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ys, Samuel P.1999.Conservation and the Gospel of Efficiency.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Henderson, Henry L.and Woolner, David B., eds.2004.FDR and the Environment.New York:Palgrave.

Hirt, Paul W.1994.A Conspiracy of Optimism:Management of the National Forests since World War Two.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Horowitz, Daniel, ed.2005.Jimmy Carter and the Energy Crisis of the 1970s.New York:St.Martin's Press.

Hughes, Thomas.1983.Networks of Power:Electrification in Western Society1880-1930.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ughes, Thomas.1989.American Genesis.New York:Penguin.

Hunter, Louis C.and Bryant, Lynwood.1991.A History of Industrial Power in the United States,1780-1930, Vol.3:The Transmission of Power.Cambridge, MA:MIT Press.

Hurley, Andrew.1995.Environmental Inequalities:Class, Race,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Gary, Indiana,1945-1980.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Irwin, William.1996.The New Niagara.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Ise, John.1926.The United States Oil Polic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Jackson, Donald C.1995.Building the Ultimate Dam.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Jackson, Kenneth T.1985.Crabgrass Fronti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uhasz, Antonia.2008.The Tyranny of Oil.New York:William Morrow.

Kay, Jane Holtz.1997.Asphalt N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irsch, David.1986.The Electric Vehicle and the Burden of History.Newar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Kovarick, William.2009.“Radium Girls.”Available at www.runet.edu/~wkovarik/envhist/radium.html(accessed August 14,2009).

Kuletz, Valerie.1998.The Tainted Desert.London:Routledge.

Landes, David.1969.The Unbound Prometheus: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Europ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opold, Aldo.1987.A Sand County Almanac, and Sketches Here and There1948].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shy, John D.1987.The Mining Law:A Study in Perpetual Motion.Washington, DC: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Lewis, Tom.1997.Divided Highways.New York:Penguin.

Loeb, P.2007.Moving Mountains:How One Woman and Her Community Won Justice from Big Coal.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Lovins, Amory.1979.Soft Energy Paths.New York:Harper Collins.

McCarthy, Thomas.2007.Auto Mani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McGreevy, Patrick V.1994.Imagining Niagara.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McHarg, Ian.1992.Design with Nature.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McKinsey, Elizabeth.1985.Niagara Falls:Icon of the American Sublim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Neill, John R.2001.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New York:W.W.Norton.

McShane, Clay.1994.Down the Asphalt Path.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cShane, Clay and Tarr, Joel A.2008.The Horse in the Cit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rgonelli, Lisa.2007.Oil on the Brain.New York:Broadway.

Marsh, G.P.1965.Man and Nature.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Albro.1992.Railroads Triumphant:The Growth, Rejection and Rebirth of a Vital American For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uch, Christof and Zeller, Thomas, eds.2008.The World Beyond the Windshield.Athens:Ohio University Press.

Melosi, Martin.1985.Coping with Abundance.New York:Knopf.

Melosi, Martin.1999.The Sanitary Cit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elosi, Martin V.and Pratt, Joseph A., eds.2008.Energy Metropolis.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Merchant, Carolyn.2003.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Merrill, Karen R.2007.The Oil Crisis of 1973-1974:A Brief History with Documents.New York:St.Martin's Press.

Miller, B.2005.Coal Energy Systems.Burlington, MA:Elsevier Academic Press.

Mitchell, J.G.2006.“When Mountains Move, ”National Geographic(March).Available at www7.nationalgeographic.com/ngm/0603/feature5/index.html(accessed August 14,2007).

Mokyr, Joel, ed.1985.The Economic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Totowa, NJ:Rowman and Allanheld.

Mokyr, Joel.1990.Twenty-Five Centuri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New York: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Montgomery, David.2007.Dir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ontrie, Chad.2003.To Save the Land and People:A History of Opposition to Surface Coal Mining in Appalachia.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Moorhouse, John C., ed.1986.Electric Power:Deregul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San Francisco:Pacif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Motavalli, Jim.2001.Forward Drive:The Race to BuildCleanCars for the Future.San Francisco:Sierra Club Books.

Mumford, Lewis.1963.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New York:Harcourt.

Nash, Roderick.1982.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Norton, Peter D.2008.Fighting Traffic.Cambridge, MA:MIT Press.

Nye, David.1984.Consuming Power.Cambridge, MA:MIT Press.

Nye, David.1996.Technological Sublime.Cambridge, MA:MIT Press.

Nye, David.1999.Electrifying America.Cambridge, MA:MIT Press.

Olien, Roger M.and Olien, Dianna Davids.1999.Oil and Ideology:The Cultural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dustry.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Opie, John.1998.Nature's Nation.New York:Harcourt Brace.

Phillips, Sara.2007.This Land, This Na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nchot, Gifford.1998.Breaking New Ground.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Platt, Harold.1991.Electric Ci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oole, Robert W., Jr., ed.1985.Unnatural Monopolies:The Case for Deregulating Public Utilities.Lexington, MA:Lexington Books.

Pyne, Stephen.1982.Fire in Americ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ese, E.2006.Lost Mountain:A Year in the Vanishing Wilderness:Radical Strip Mining and the Devastation of Appalachia.New York:Penguin.

Reisner, Marc.1993.Cadillac Desert:The American West and Its Disappearing Water.New York:Penguin.

Reuss, Martin.1993.Water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Policy, Practice, and Emerging Issues.Ann Arbor: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Reuss, Martin.2004.Designing the Bayous:The Control of Water in the Atchafalaya Basin,1800-1995.College Station: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Rifkin, Jeremy.2003.The Hydrogen Economy.New York:Penguin.

Roberts, Peter.1970.Anthracite Coal Communities1904].Westport, CT:Greenwood Press.

Rome, Adam.2001.The Bulldozer in the Countryside:Suburban Sprawl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thman, Hal K.1998.The Greening of a Nation.New York:Harcourt.

Rothman, Hal K.2000.Saving the Planet:The American Response to the Environment in the 20th Century.Chicago:Ivan R.Dee.

Rottenberg, Dan.2003.In the Kingdom of Coal:An American Family and the Rock that Changed the World.New York:Routledge.

Roy, Andrew.1876.The Coal Mines.New York:Robison, Savage.

Sabin, Paul.2005.Crude Politics:The California Oil Market,1900-1940.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antiago, Myrna.2006.Ecology of Oil.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iffer, Michael B., Butts, Tamara C., and Grimm, Kimberly K.1994.Taking Charge:The Electric Automobile in America.Washington, 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Schlebecker, John T.1975.Whereby We Thrive:A History of American Farming, 1607-1972.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heppard, Muriel.2001.Cloud by Day:The Story of Coal and Coke and People.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Smil, Vaclav.1988.Energy in China's Modernization:Advances and Limitations. Armonk, NY:M.E.Sharpe.

Smil, Vaclav.1994.Energy in World History.Boulder:Westview Press.

Smith, Duane.1987.Mining America:The Industry and the Environment,1800-1980.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Stearns, Peter N.1998.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World History.Boulder:Westview Press.

Steinberg, Theodore(Ted).1991.Nature Incorporated: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Water of New Englan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inberg, Ted.2006.American Green.New York:W.W.Norton.

Stevens, Joseph E.1988.Hoover Dam.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Stine, Jeffrey K.1993.Mixing the Waters:Environment, Politics,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Tennessee-Tombigbee Waterway.Akron: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

Stradling, David.1999.Smokestacks and Progressives:Environmentalists, Engineers, and Air Quality in America,1881-1951.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tratton, David.1998.Tempest over Teapot Dome:The Story of Albert B.Fall. 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Tarbell, Ida.2003.All in the Day's Work:An Autobiography.Champaign: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Tarr, Joel A..1996.The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Sink.Akron: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

Tarr, Joel A., ed.2003.Devastation and Renewal.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Trachtenberg, Alan.1982.The Incorporation of America.New York:Hill and Wang.

Travis, W.R.2007.New Geographies of the American West:Land Use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Place.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Wallace, Anthony F.C.1985.St.Clair.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ellock, Thomas.1998.Critical Masse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heelwright, Jeff.1996.Degrees of Disaster:Prince William Sound:How Nature Reels and Rebound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White, Richard.1996.Organic Machine.New York:Hill and Wang.

Williams, Michael.1992.Americans and Their Forest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rster, Donald.1992.Rivers of Empire:Water, Aridity, and the Growth of the American West198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ergin, Daniel.1993.The Prize: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New York:Free Press.

Zeller, Thomas.2007.Driving Germany:The Landscape of the German Autobahn, 1930-1970.New York:Berghahn Books.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江市| 武邑县| 洞口县| 百色市| 巴林右旗| 台湾省| 宁河县| 分宜县| 常州市| 镇康县| 鸡泽县| 精河县| 丰宁| 河池市| 清水河县| 望城县| 桦南县| 民勤县| 马尔康县| 湄潭县| 乌兰县| 罗平县| 阳春市| 罗田县| 会同县| 赞皇县| 社旗县| 秀山| 江山市| 富宁县| 平武县| 乐平市| 西华县| 上饶县| 宝清县| 枞阳县| 紫金县| 岳池县| 雷山县| 和政县| 海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