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醫護理
  • 張雅麗主編
  • 5154字
  • 2021-09-01 15:55:17

項目二 經絡的生理功能及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案例導入

李某,男,50歲,大學教授,2014年4月28日初診。胃脘痛,納差,時有反酸2年。主訴:長期思慮緊張,情急時尤甚。病時左膝時常酸痛,行走乏力,體瘦,煩躁易怒,口酸口苦,兩脅時有脹痛,大便干結,尿黃。血壓140/95mmHg,診斷為“胃脘痛”、“慢性胃炎”,常服制酸藥達喜和奧美拉唑,用止痛藥可暫時緩解,平時隱隱作痛,舌紅少津、苔薄黃中間剝落,膝下外側肌肉及背部第9~11胸椎旁時常壓痛,捶擊后葉有呃逆,反胃排氣,脈弦細數。

請問:本例患者是屬哪條經絡疾病,相關的腧穴是哪幾個?

分析提示

經絡與腧穴的作用都有近治和遠治作用,許多穴位還有特殊作用,通常有一般的規律與常規的生理和病理反應,有諸內,必行于外,臟腑的變化與體表的反應多是一致表現,且在于四診的綜合診斷,穴位與經絡是臟腑氣血變化的主要反應部位,所以查其表而知其內。

任務一 經絡的生理功能

經絡與腧穴的生理功能,實際上是“經氣”的作用,主要有溝通表里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以及調節人體各部分功能等方面,達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

一、溝通表里上下,聯系臟腑器官

人體是由臟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脈筋骨等組成,它們雖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組成有機的整體活動,使機體內外、上下保持協調統一,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有機的聯系,主要是依靠經絡的溝通和聯絡作用而得以實現。由于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的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相互絡屬于臟腑;奇經八脈聯系溝通于十二正經、十二經筋、十二皮部聯絡筋肉皮膚。從而使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系起來,構成了一個表里上下彼此間緊密聯系、協調共濟的統一體。經絡對全身臟腑組織器官的溝通聯系,主要有以下4種。

1.聯絡臟腑外周肢節 《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支節。”說明十二經脈是溝通、聯系臟腑同體表的通路。十二經脈中每一條經脈既絡屬于一定的臟腑,其經脈之氣又散布于筋肉、皮膚。

“外絡于支節”的“支”、“節”,“支”是指四肢;“節”是指骨節,又可指穴位。如指出“節”不是皮肉筋骨,而是“神氣之所游行出入”的所在,即穴位。

2.聯絡臟腑與五官九竅 目、舌、口、鼻、耳、前陰、后陰,都是經脈循行所過的部位,而經脈又多內屬于臟腑,這樣,五官九竅同內臟之間可通過經脈的溝通而聯系起來。如: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系“目系”,其別絡“系舌本”;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繞“陰器”,系“目系”;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環繞口唇,夾鼻;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均進入耳中;足太陽膀胱經的經別進入肛門等。

3.聯絡臟與腑 十二經脈中每一經都分別絡屬一臟一腑,從而加強了相為表里的一臟一腑之間的聯系。有的經脈還聯系多個臟腑,如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夾胃、注肺中,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貫肝、入肺、絡心等等;再加上經別補正經之不足,如胃經、膽經、膀胱經的經別都通過心,這樣就構成了臟腑之間的多種聯系。

4.經脈之間聯絡 十二經脈的陰陽表里相接,有一定的銜接和流注次序,十二經脈之間的交會;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之間的縱橫交錯;奇經八脈之間又彼此聯系。從而構成了經脈與經脈之間的多種聯系。例如:十二正經的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均會于督脈的大椎穴,陽蹺脈與督脈會于風府穴,所以稱督脈為“陽脈之?!?;十二正經的足三陰經與奇經中的陰維脈、沖脈均會于任脈,足三陰經又上通手三陰經,所以稱任脈為“陰脈之?!?;沖脈,前與任脈相并于胸中,后則通督脈,而督、任兩脈通會于十二經脈,加上沖脈“其上者,出于頏桑,滲諸陽……其下者,并于少陰之陰,滲三陰”(《靈樞·逆順肥瘦》),容納了來自十二經的氣血,所以稱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督、任、沖三脈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等。

二、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

人體各個組織器官,都要得到氣血的濡養,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之所以能通達全身,發揮其營養臟腑組織器官、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則必須依靠經絡的傳注。經絡遍布全身內外,能將氣血輸送到全身各部。

三、感應傳導

感應傳導,是指經絡系統對于針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覺傳遞通導作用。針灸中的“得氣”現象和“行氣”現象,就是經絡感應傳導作用的表現。

四、調節功能平衡

經絡能運行氣血和協調陰陽,使人體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平衡。當人體發生疾病時,出現氣血不和及陰陽偏盛偏衰時,即可運用針灸等治法以激發經絡的調節作用,以“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靈樞·刺節真邪》)。實驗證明,針刺有關經絡的穴位,可對臟腑功能產生調整作用,即原來亢進的可使之抑制,原來抑制的可使之興奮。早在1956年,張純亮就曾在X線透視下發現針刺中脘、合谷、曲池、胃俞、手三里和承山等穴可使痙攣著的胃立即弛緩,幽門不開的立即開放,蠕動遲緩者立即好轉。以后張天皎等用鋇餐檢查進行了觀察,發現針刺足三里,多數表現為胃蠕動波行緩慢,針刺手三里后,多數表現為胃蠕動波行加速。不久以后,汪紹訓等對218例正常人進行胃運動功能影響的觀察,發現針刺手三里后,主要表現為胃蠕動的增強,針刺足三里后,主要表現為胃蠕動的抑制。無論是手三里或足三里,針刺后蠕動弛緩的胃可以加強,緊張的胃可以放松。針刺足三里與中脘后,能使幽門開放時間加速,并對胃蠕動速度有調整作用。

任務二 經絡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經絡學說是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礎,指導醫學各科的應用,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并指導著中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

一、闡釋病理變化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溝通表里上下、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當人體發生病變時,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素問·皮部》說:“邪客于皮膚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人合于臟腑也。”由于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肌膚,所以外邪可通過經絡從皮毛肌腠逐步深入,內傳五臟六腑。

經絡學說可以用來闡釋病邪由表入里傳變的機制。至于臟腑之間病變的相互影響,除運用藏象學說來闡釋,也需要運用經絡學說,才能作出比較全面的分析。由于經絡的溝通,使臟腑之間有多種聯系,所以,當一個臟腑發生病變時,即可通過經絡而影響至另外的臟腑。例如: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而構成表里關系,所以,心火亢盛,可通過經脈而下移小腸;足厥陰肝經屬肝、夾胃、注肺中,所以肝火可以犯胃、犯肺;足少陰腎經屬腎、入肺、絡心,所以腎虛水泛可以凌心、射肺等。

經絡不僅是傳遞病邪的途徑,而且也是臟腑病變反映于體表的途徑。這就是說,內臟發生病變時,可通過經絡的傳導,在體表某些特定的部位或與其相應的孔竅,出現各種病理性反應。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因此,對某些因內臟病變而出現在體表的癥狀、體征可以用經絡學說來闡釋。例如:手少陰心經循行于上肢內側后緣,所以“真心痛”不僅表現為心前區疼痛,且放射至上肢內側尺側緣;足厥陰肝經抵小腹、布脅肋,所以肝氣郁結常見兩脅少腹脹痛;足陽明胃經入上齒中,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中,所以胃腸積熱可見齒齦腫痛;足厥陰肝經系“目系”,所以肝火上炎可見目赤,等等。

二、對疾病診斷的指導

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絡屬的臟腑,經絡又是臟腑病變反映于體表的途徑,所以,可根據疾病癥狀出現的部位,結合經絡的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來辨析病癥所屬的經脈和臟腑,這種方法可稱為“分經辨證”。例如頭痛一癥,可根據不同的疼痛部位,結合經脈的循行部位,辨明屬于何經的病變。病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項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后頭部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厥陰經有關。例如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的功能失常,可引起牙痛。兩經的循行經路都經過牙齒。但上齒痛屬足陽明胃經,下齒疼痛屬手陽明大腸經。治療時取穴亦應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選穴。又如上肢疼痛,痛在內側(屈側),是手三陰經病變;痛在外側(伸側),是手三陽經的病變;沿上肢外側后緣一線疼痛是手太陽小腸經病變;沿上肢內側后緣一線疼痛是手少陰心經的病變。

臨床實踐中發現,在經絡循行的部位,特別是在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處,可出現病理性的反應。這種病理性的反應,有的表現為感覺過敏,即手指輕壓穴位,患者就感覺酸、麻、脹或痛,尤以壓痛為最常見;有的表現為穴位的組織松弛、凹陷、隆起或堅硬;有的表現為在穴位皮下出現結節狀或條索狀的反應物。這種反應,常在機體患病時出現,而健康人一般不出現,以此可作為診斷的依據之一。

有人對冠心病患者100例和健康人100名作神堂穴的檢查,結果發現冠心病患者95%有壓痛,而健康人僅4%為陽性。據吳秀錦報道:對105例胃病患者(包括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慢性胃炎,胃癌、胃大部切除術后及胃神經官能癥等)觀察了胃俞、中脘、足三里、陽陵泉、脾俞、上脘、地機8個穴位,并比較各穴與胃的關系及反應的特點,結果發現:足三里與胃俞的陽性率最多,陽陵泉和中脘次之,其余4穴更少。足三里與陽陵泉以出現條索狀反應物為主,胃俞與脾俞以出現松弛或凹陷或酸感為主。

體表病理反應點,會隨病情的進退而發生變化,病輕者陽性反應的穴位數量較少,反應物也少,反應物較軟;病變嚴重者陽性穴位較多,反應物也多而較硬。例如,患胃癌或肝癌時,一個病例各穴位的反應物總數可達25~50個,此時分別在胃俞或肝俞出現反應物。當胃只有功能紊亂,或輕癥肝吸蟲病患者,可能不出現反應物。正如《靈樞·官能》所說:“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苯浗j學說對于臨床診斷確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對疾病治療的指導

經絡學說應用于臨床治療很廣泛,針灸療法和按摩(推拿)療法,主要是對某一經或某一臟腑的病變,在病變的鄰近部位或經絡循行的遠隔部位上取穴,通過針灸或按摩(推拿),以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而穴位的選取,則必須先運用經絡學說進行診察和辨證,斷定病癥屬于何經或哪一臟腑的病變,然后再按經絡的循行分布路線及聯系范圍來選定,這就是“循經取穴”。依經絡與腧穴的作用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近治作用 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即每個腧穴均能防治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病證。如:眼區的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絲竹空可治目疾,耳區的耳門、聽宮、聽會可治耳疾,胃部的中脘、梁門、建里可治胃痛等。

2.遠治作用 十四經穴的基本規律,十四經穴中,特別是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局部病癥,還可防治本經循行所及遠隔部位的臟腑、組織、器官的病證,此即“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如:合谷穴不僅治腕部病,還治頭面五官部病證;足三里不僅治下肢病,還可治胃腸病證,以及昆侖治頭痛等。四穴總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3.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如:大椎退熱,豐隆化痰,后溪止盜汗,至陰矯正胎位,內關治心動過速及心動過緩,天樞治泄瀉及便秘。

藥物歸經,經絡學說應用于藥物治療,主要是“分經用藥”,就是當辨明病癥所屬的經絡和臟腑后,選用對某經或某一臟腑有特殊選擇性作用的藥物來治療。某藥對某經或某一臟腑有特殊選擇性的作用,稱為“歸經”。藥物歸經的理論,在宋·寇宗爽的《本草衍義》中才開始提出,他在澤瀉條下說:“張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引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焙髞斫鹪獣r期的醫家發展了這方面的理論,如張潔古、李東垣等創“引經報使”理論,提出了十二經的引經藥、報使藥。至清代,更有藥物歸經方面的專著,如《得配本草》、《本草分經》等。如引經藥:前額痛歸陽明經,用白芷;兩側痛歸少陽經,用柴胡;巔頂痛屬厥陰經,用蔓荊子;后頭及項部痛屬太陽經,用羌活等。

此外,當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的針刺麻醉,以及耳針、電針、穴位埋線等治療方法,也都是在經絡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

四、指導疾病的預防

經絡學說將人體聯系與氣血通行路徑一目了然,當臟腑有病,或一部位有疾時,可以提前預知疾病的轉變,對未受邪侵之處先行加強和預防。

知識鏈接

城市的腧穴:生活的城市是由人組成的,但人與人的聯系是依據各種方式進行聯系的,如廣播、電視電話、水電煤氣管及各種組織機構相互聯系與制約的,如水煤系統如同人體的循環系統,而電線電話如同人體的神經系統,中醫把其都歸納到經絡系統中,在各個交互點或共同通道中形成不同的管道與窖井,如同經絡中的腧穴,好比車站,是氣血交換的地方和通道,發生問題如疾病時也是維修的節點,是內臟有疾病的表現地方,也是針刺推拿點穴治療之處。

學習效果評價·思考題

1.請簡述經絡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2.請簡述十四經的走行。

3.嘗試運用十四經分析人體健康與疾病狀態。

4.嘗試運用重要穴位分析人體健康與疾病狀態。

5.運用腧穴學說指導中醫護理工作。

6.運用經絡學說指導中醫護理工作。

(余安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新县| 襄垣县| 宁城县| 连山| 响水县| 雅安市| 锦州市| 榆林市| 柞水县| 凤冈县| 安多县| 贵州省| 沅江市| 潢川县| 郴州市| 棋牌| 阿坝| 嘉荫县| 嘉峪关市| 栾川县| 阿克苏市| 永泰县| 湘潭市| 恩施市| 合水县| 彭阳县| 安丘市| 武隆县| 邮箱| 凤山县| 丰原市| 柏乡县| 红安县| 镇雄县| 儋州市| 灵石县| 若尔盖县| 宜城市| 江陵县| 延寿县| 彭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