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一 經絡的概念及經絡系統的組成
案例導入
余某,女,43歲,銀行職業,2013年4月28日初診。左側偏頭痛、時眩暈、失眠3年。主訴:長期工作緊張勞累,生活要求嚴謹,情急時易發作。病時左側頭痛牽扯至左肩背,體瘦,煩躁易怒,口苦,兩脅時有脹痛,大便干結,尿黃。血壓130/90mmHg,診斷為“神經性偏頭痛”,用止痛藥可暫時緩解,停藥后常復發,平時隱隱作痛,舌紅、苔薄黃,脈弦細。
請問:本例患者是屬哪條經絡疾病,相關的臟腑經絡有幾條?頭痛部位不同各由哪些經絡所主?
分析提示
《黃帝內經》引入經絡學說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以闡述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自然界的關系,并將經絡腧穴與醫學結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醫經絡學說。試從經絡的基本概念、基本內容和經絡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方面進行闡述。
任務一 經絡的基本概念
一、經絡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是經脈和絡脈的統稱。經猶如直行的徑路,是經絡系統的主干;絡,則有網絡的含義,是經脈的細小分支。經絡內屬腑臟,外絡肢節,行氣血,通陰陽,溝通表里內外,網絡周布全身,把人體各個部分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以保持其功能活動的協調和平衡。這種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經絡學說就是闡明經絡在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的生理作用和病理變化規律的學說。《靈樞·經別》指出:“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薄鹅`樞·經脈》:“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背浞终f明了學習和研究經絡學說的重要意義。經絡的形成是古人在平時身體不適或疼痛時,經按壓或錘擊身體,發現能減輕痛苦或疾病。發現的針感傳導通路,發現許多不同的位點(即腧穴),經反復檢驗與總結,通過體表病理現象,推理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而形成的,是中國文明發展的奇葩。
經絡和腧穴感應與傳導現象及效應是針灸臨床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經絡現象,一般是指用毫針、電針和按壓等方法刺激人體穴位,所產生的一種酸、麻、脹、重等感覺,沿著古典經脈路線傳導的現象,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古人創立經絡學說的主要依據。
經絡和腧穴的感應主要特征:酸麻脹重、蟲爬、麻跳、流水、冷感。其寬度與深度有時呈線狀、有時呈繩索狀,往往是在肌肉厚處較深處。感傳有單方向:從四肢向胸腹;也有雙方向:向經絡兩端?;亓鳎河稍瓊鲗肪€向刺激穴位回流。一般傳導速度:每秒0.1m,也有不同速度。對臟腑影響:所達臟腑發生反應,明顯與隱性,如按壓或針刺足三里時肚腹中的胃腸運動有所改變。趨病性:調節病之所在。可阻滯性:如同河流之迂回,郄門阻內關之效。
二、經絡系統
(1)正經十二經脈:正經有十二條,即手三陰經、足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共四組,每組三條經脈,合稱十二經脈。
(2)十二經別: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分別起于四肢,循行于體內,聯系臟腑,上出頸項淺部。陽經的經別從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上達頭面后,仍回到本經;陰經的經別從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上達頭面后,與相為表里的陽經相合。為此,十二經別不僅可以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之間的聯系,而且因其聯系了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從而補充了正經之不足。
(3)十二經筋: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與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是十二經脈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統的總稱,有聯綴百骸、維絡周身、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
(4)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部位上的反應區。全身的皮膚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膚分為十二個部分,分屬于十二經,稱為“十二皮部”。
(5)奇經:奇經有八,即督脈、任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合稱奇經八脈。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全身氣血盛衰的作用。
(6)絡脈系統:絡脈有別絡、孫絡、浮絡之分。
1)別絡:別絡有本經別走鄰經之意,共有十五支,包括十二經脈在四肢各分出的絡,軀干部的任脈絡、督脈絡及脾之大絡。十五別絡的功能是加強表里陰陽兩經的聯系與調節作用。
2)孫絡:孫絡是絡脈中最細小的分支。
3)浮絡:浮絡是浮行于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
三、腧穴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又稱穴位,穴道,孔穴。
腧等于輸:轉輸,輸注;穴:孔隙。
腧穴是人體上與臟腑器官和有關部位相聯系的特殊區域。腧穴從屬于經絡,具有輸注氣血、反映病痛和感受信息的特性。《內經》中又將它稱作“節”、“會”、“空”(孔)、“氣穴”等。“腧”原寫作“輸”,有“內外相輸應”的意思,說明腧穴通過經絡而與臟腑和其他部位相輸通;“穴”是空隙凹陷的意思,說明腧穴多位于肌肉紋理和骨節空隙凹陷處?!肚Ы鹨健氛f:“肌肉紋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敝赴磯弘蜓ㄌ幊]^為敏感或呈現舒適感。
從形態結構的觀察證明,穴位部的皮膚、皮下、肌層等組織內包含有各種感受器,游離神經末梢、神經束和神經叢等,形成敏感的區域。
現代把經絡和腧穴的形態結構可歸納為:神經系統相關學說,體液學說,血管、淋巴管相關學說,結締組織學說,內分泌免疫學說,肌肉學說,立體構筑學說等。
腧穴可分為十四經穴(經穴):十四經脈上的腧穴,有361穴。經外奇穴(奇穴):十四經脈之外的腧穴,有穴名的78穴。阿是穴(天應穴):無穴名,無固定位置,以痛為腧,敏感點,壓痛點。
腧穴的基本特性:從經絡理論來分析,腧穴從屬于經絡,是通過經絡系統與體內的臟腑和有關部位相聯系。形式上,腧穴與經絡是“點”與“線”的關系。這些“點”有的直接與經脈相通,有的與其“支而橫者”的絡脈相通,位置有深有淺、區域有大有小,如位于四肢末端的穴位較小較淺,位于大關節附近的穴位則較大較深?!秲冉洝贩Q腧穴為“脈氣所發”和“神氣之所游行出入”處,即指腧穴為經絡氣血集散之處,這是腧穴輸注氣血的特點。
腧穴部感覺、色澤和形態的異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臟腑經絡的病變。其主要表現在壓痛、酸楚、硬結、隆起、瘀血、松陷等。結聚,當是指皮下硬結等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并不限定在四肢,更多見于軀干部穴位。腧穴既可反映局部軟組織的疾患,還可反映臟腑病證。如肺臟病證??稍谥懈⒎斡?、膏肓俞等穴出現壓痛;胃下垂患者常在足三里處出現條索狀物,中脘處出現結節,胃俞處出現凹陷等。據穴位能反映臟腑病癥這一特點,近代還發現了一些新的穴位,如在小腿外側部的足三里和上巨虛之間找到反應闌尾病變的闌尾穴。有學者還應用穴位溫度測定、電學測定、光學測定等法,以進一步探索研究腧穴和臟腑及其疾病的關系。
明·汪機《針灸問對》說:“經絡不可不知,孔穴不可不識。不知經絡無以知氣血往來;不知孔穴無以知邪氣所在。知而用,用而的,病乃可安?!敝赋隽私浗j與穴位的關系及其重要性。針灸等法都是通過作用于腧穴而實現,它基于經絡腧穴所具有的傳導感應和調整虛實的功能。針刺穴位時所出現的“得氣”和“行氣”現象就是經絡傳導感應功能的具體表現。“刺之要,氣至而有效”,主要是指谷氣?!肚Ы鹨矸健氛f:“凡孔穴者,是經絡所行往來處,引氣遠入抽病也?!闭f明穴位是通過經絡與人體各部發生聯系,能“引氣遠入”而治療有關病證。
近代大量的觀察和研究證明,針刺穴位所起的調整作用是多方面的,除對神經系統功能有明顯影響外,還對內分泌、呼吸、血液循環(包括微循環)、消化、排泄、防御等系統的功能,以及體溫與物質代謝等方面的調節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任務二 經絡系統的組成
一、經絡組成的一般規律
經絡包括手或足、陰或陽、臟或腑。分布于上肢的為手經,分布于下肢的為足經;位于肢體內側的為陰經,外側的為陽經;臟為陰經,腑為陽經。
軀干部: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手三陰經從腋下走出;足陽明經行于前(胸腹),太陽經行于后(背),小陽于是行于側面;足三陰經行于腹面(自內向外為少陰、陽明、太陰、厥陰)。
表里屬絡關系:臟腑表里關系肺與大腸、脾與胃、心與小腸、腎與膀胱、心包與三焦、肝與膽。
走向與交接規律: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同名的手足陽經在頭面部交接(頭為諸陽之會),手足陰經在胸部交接,相為表里的陰經和陽經在四肢末端交接。
流注次序:

任脈:陰脈之海,督脈:陽脈之海,沖脈:血海,帶脈:約束諸經。督任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
二、十四經走行
1.手太陰肺經(11穴) 自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過肘窩入寸口上魚際,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見圖5-1。

圖5-1 手太陰肺經
2.手陽明大腸經(20穴) 起于示指橈側端(商陽穴),經過手背行于上肢外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前緣,再向前下行入鎖骨上窩(缺盆)。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面頰,入下齒中,回出挾口兩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對側鼻翼旁(迎香穴),見圖5-2。

圖5-2 手陽明大腸經
3.足陽明胃經(45穴) 自目下七分(承泣穴)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兩旁,環繞口唇,在頦唇溝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后下緣至大迎穴,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沿發際,至額前(頭維穴)。
另從大迎穴前方下行至人迎穴,入缺盆,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2寸),下行至腹股溝處的氣沖穴。而后下行大腿前側,過膝蓋,沿下肢脛骨前緣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見圖5-3。

圖5-3 足陽明胃經
4.足太陰脾經(21穴) 起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前緣,沿內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沿大腿內側前緣上行進入腹部挾臍兩旁(旁開4寸)行至胸部(正中線旁開6寸),終于大包穴,見圖5-4。

圖5-4 足太陰脾經
5.手少陰心經(9穴) 起于心中,自腋下(極泉穴)沿上肢內側后緣,過肘中,經掌后銳骨端進入掌中,沿小指橈側,出小指橈側端(少沖穴),見圖5-5。

圖5-5 手少陰心經
6.手太陽小腸經(19穴) 起于小指外側端(少澤穴),沿手背、上肢外側后緣,過肘部,到肩關節后面,繞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從缺盆出來,沿頸部上行到面頰,至目外眥后,退行進入耳中(聽宮穴),見圖5-6。
7.足太陽膀胱經(67穴) 起于目內眥(睛明穴),向上到達額部,左右交會于頭頂部。從頭頂部分別向后行至枕骨處,下行到項部(天柱穴),下行交會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1.5寸)到達腰部(腎俞穴),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后側外緣下行至腘窩(委陽穴)。另一支從項(天柱穴)分出下行,經肩胛內側,從附分穴挾脊(3寸)下行至髀樞(股骨大轉子),經大腿后側至腘窩中,與前支脈會合后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見圖5-7。

圖5-6 手太陽小腸經

圖5-7 足太陽膀胱經
8.足少陰腎經(27穴)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后,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后緣,至腘內側,上股內側后緣行至腹部,挾臍兩旁(0.5寸),至胸部內側(前正中線旁開2寸),止于俞府穴,見圖5-8。
9.手厥陰心包經(9穴) 走于胸中,從腋下三寸處(天池穴)向上至腋窩下,沿上肢內側中線入肘,過腕部,入掌中(勞宮穴),沿中指橈側,出中指橈側端(中沖穴),見圖5-9。

圖5-8 足少陰腎經

圖5-9 手厥陰心包經
10.手少陽三焦經(23穴) 起于無名指尺側端(關沖穴),向上沿無名指尺側至手腕背面,上行尺、橈骨之間,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行至項,沿耳后(翳風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經面頰部至眉梢外側(絲竹空穴),見圖5-10。

圖5-10 手少陽三焦經
11.足少陽膽經(44穴) 起于目外眥(瞳子髎穴),上至頭角(頷厭穴),再向下到(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又向后折至風池穴,沿頸下行至肩上(肩井穴),前行入缺盆。從缺盆下行至腋,沿胸側,過季肋,下行至環跳穴,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膝關節外緣,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出外踝前,沿足背行于足第4趾外側端(足竅陰穴),見圖5-11。
12.足厥陰肝經(14穴)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大敦穴),向上沿足背至內踝前1寸處(中封穴),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后,上行過膝內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處,繞陰器,至小腹,挾胃兩旁,向上穿過膈肌,分布于脅肋部(期門穴),見圖5-12。

圖5-11 足少陽膽經

圖5-12 足厥陰肝經
13.督脈(28穴) 起于胞中,下出會陰(長強),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項后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并由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帶處(齦交),見圖5-13。
14.任脈(24穴) 起于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面頰,分行至目眶下(承漿),見圖5-14。

圖5-13 督脈穴位圖

圖5-14 任脈穴位圖
二、腧穴分布規律
腧穴經穴共361個,經外奇穴78個,分布在經絡上的穴位,如同交通干線上的站點,也如同城市中的管道系統中的窨井,相同的外形還有不同的特點,具有以下規律。
1.五腧穴 十二經脈分布于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穴。
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排列:井—手足之端,滎—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輸—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后,經—腕踝關節以上,合—肘膝關節附近,以自然界水流作比喻。經氣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2.原穴、絡穴 ①原穴: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笆保拔迮K有疾,當取十二原”。六陽經原穴單獨存在于四肢,排列于輸穴之后;六陰經以輸為原。②絡穴:絡脈從經脈分出的部位各有一個腧穴,起聯絡表里兩經的作用,“十五絡穴”。十二經的絡穴在肘膝以下,任脈鳩尾,督脈長強,脾之大絡大包。
3.俞穴、募穴 ①俞穴:臟腑經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依臟腑位置自上向下排列,每一臟一腑各有一俞穴,共十二穴。②募穴:臟腑經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有本經,有他經,有單穴,有雙穴。每一臟一腑各有一俞穴,共十二穴,均位于軀干部。
4.八會穴 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聚會的八個腧穴。分布于軀干部和四肢部。腑會中脘臟章門,髓會絕骨筋陽陵,血會膈俞骨大杼,脈會太淵氣膻中。
5.郄穴 各經經氣深集的部位。十二經、陰維、陽維、陰蹺,陽蹺各一個,計16個,位于肘膝以下。主治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治血證,陽經郄穴治痛證。
6.下合穴 手足陽六腑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六個腧穴,又稱“六腑下合穴”,位于膝關節附近。主治六腑病證。
7.八脈交會穴、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之氣相交會的8個腧穴,位于腕踝上下。交會穴:指兩經以上的經脈相交或會合處的腧穴。位于軀干部。三陰交—足三陰經,大椎—手足三陽、督脈,關元、中極—任脈、足三陰經。
三、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折量法) 以骨節為主要標志,測量全身各部的長短、大小,并依照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標志。
(1)頭部:前發際至后發際為12寸,眉心至大椎為18寸,耳后兩完骨(乳突)之間為9寸。
(2)胸腹部:胸骨上窩(天突穴)至胸劍聯合(歧骨)為9寸,胸劍聯合至臍中為8寸,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為5寸,兩乳頭之間為8寸。
(3)腰背部:大椎以下至尾骶為21椎,兩肩胛骨脊柱緣為6寸。
(4)上肢部:腋前皺襞至肘橫紋為9寸,肘橫紋至腕橫紋為12寸。
(5)側胸部:腋以下至第11肋端(季脅)為12寸。
(6)側腹部:第11肋端至股骨大轉子(髀樞)為9寸。
(7)下肢部:內恥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上髁上緣為18寸,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至內踝高點為13寸,股骨大轉子至膝中為19寸,臀橫紋至膝中為14寸,外側膝中至外踝高點為16寸,外踝高點至足底為3寸(圖5-15)。

圖5-15 骨度分寸法示意圖
2.解剖標志法
(1)固定標志法:利用五官、毛發、爪甲、乳頭、臍及各種骨性和肌性的標志作為取穴的標志,如:鼻尖取素髎,兩眉中間取印堂,第七頸椎棘突下取大椎,腓骨頭前下方取陽陵泉,兩乳頭之間取膻中,臍旁開2寸取天樞。
(2)活動標志法:關節、肌肉、皮膚隨活動而出現的孔隙、凹陷、皺紋作為取穴標志,如握拳在掌后橫紋頭取后溪,張口取聽宮,閉口取下關,屈肘取曲池,上臂平舉取肩髃。
3.手指同身寸法
(1)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中節兩端紋頭之間為1寸。
(2)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骨間關節的橫度為1寸。
(3)橫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法,食、中、無名、小指并攏,以中指近節指間關節的橫紋為標準,4指的橫徑為3寸,見圖5-15。
4.簡便取穴法 垂手中指端取風市,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達處取列缺。
知識鏈接
大自然的經絡:大自然也是一個有機整體,它有著自身的循環規律,如大江大河如同人體的經脈,小河小溪如同人體的脈絡,從小河匯集到大河,再奔向大海,通過太陽的能量化成蒸汽,成云成霧,在太陽風能的作用下飄散到山川和雨林,周而復始,往返無數,灌輸著萬物與生靈,如同經絡中的氣血滋潤著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所以人是通過運行在經絡中的氣血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