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老師,你應依法更改幼兒的姓名
- 幼兒教育法制案例分析
- 童憲明主編
- 1243字
- 2021-06-03 11:04:11
案情
王甜是某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她母親陸某是獨生女,不幸在三年前的車禍中身亡。王甜就由其父親撫養,外公、外婆也常來看望、照顧。去年,她父親出國工作半年,由于王甜的祖父母均已去世,其他親戚均在外地,故只得委托王甜的外公、外婆來照顧。半年后,她父親回國,去幼兒園時,發現女兒的姓名被改為陸甜。即與幼兒園進行交涉,教師說這是半年前王甜的外公、外婆說孩子的名字改了,不要再用原來的姓名了。為此,雙方發生糾紛。后經調解,幼兒園認了錯,外公、外婆也認了錯,恢復了孩子原來的姓名。
分析
在法律上,姓名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姓名是使自然人特定化的社會標志。特定的姓名,代表特定的民事主體。從而姓名成為民事主體資格的外在表現。其二,姓名是自然人維持其個性所必不可少的要素,是自然人作為人所必須具備的人格利益。
姓名權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決定、變更和使用自己的姓名并得以排除他人干涉或非法使用的權力。此處的姓名包括戶籍上,以及曾用名、藝名、筆名,但乳名原則上不屬于姓名。
《民法通則》第99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這一規定明確了權力主體依法享有的權力,任何不特定的人都負有不得侵害和不妨礙權力人行使權力的義務。姓名權的內容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姓名決定權
姓名決定權又稱命名權。指自然人決定其姓名的權利。為自己命名,是自然人享有的基本權利。自然人決定自己的姓名以其具有意思能力為前提。在未成年期間,自然人的姓名實際上由其監護人行使或在征得監護人同意后由自己行使。但一旦未成年人具有表達自己意愿的意思能力,則其監護人即不能妨礙本人行使姓名決定權。
(2)姓名變更權
姓名變更權又稱姓名改動權。指自然人依法改變自己姓名的權利。根據我國《戶口登記條例》第18條的規定,未滿18周歲的人需要變更姓名時,由其本人或父母、收養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3)姓名使用權
指自然人依法使用自己姓名的權利。自然人設立姓名的目的是為了表現其個人特征,并與社會其他成員相區別。
幼兒的姓名由其監護人決定或變更。《民法通則》第16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因此,幼兒的姓名應由其父母決定或變更。《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侵害姓名權,受害人可以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既包括財產損失,也包括非財產損失。
本案中,王甜的監護人是她的父親,所以王甜的姓名的變更應由其父親決定,其外公、外婆是無權變更的。幼兒園僅聽了其外公、外婆的話,并沒有征得其父親(監護人)的意見,就把王甜改為陸甜,顯然是不合法的,侵犯了幼兒的姓名變更權。幸好,孩子在戶口本上的姓名還沒有改,糾紛的解決就比較容易。幼兒園認了錯,外公、外婆也認了錯,恢復了孩子原來的姓名。
建議
(1)幼兒園老師,對于幼兒姓名的更改,應由其監護人決定,不能由其他家族人員決定。
(2)如果不是監護人直接來要求更改幼兒姓名的,應讓其出示授權委托書,否則不能隨便改變幼兒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