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專業·基礎

第一章 艾滋病

第一節 艾滋病的起源

一、艾滋病的發現與命名

1981年6月,美國醫療控制中心出版的《病死率和發病率周報》(MMWR)報道了美國洛杉磯5例男性同性戀者患卡氏肺孢子蟲肺炎。同年7月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又發現在過去的兩年半,共有26位男性同性戀者患罕見的卡波西肉瘤。這些疾病既往僅見于免疫缺陷的病人,且很少發生。這些病例預示著一種新的疾病開始流行。這些病人的共同特點是:①同性戀者。同時根據病人的癥狀預示著可能是通過性傳播的一種新的傳染病。②卡氏肺孢子蟲肺炎。通常正常人是不會發生這種疾病的,只有在免疫力低下時,才會發生這種機會性感染。因此認為,這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統損壞(即免疫缺陷)后,由各種微生物或寄生蟲引起的。③常見卡波西肉瘤。這種疾病在黑種人青年中較常見,而在白種人青年中很少見,只在60歲以上老年人中發現。同時認為這種奇特的疾病可能是經過性傳播的傳染病,這種病原會破壞免疫系統形成免疫缺陷,并伴有機會性感染。1982年,將這種新的疾病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中文翻譯成艾滋病。

這種嚴重致死性疾病的突然出現,立即引起國際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并開始探索這種新的傳染病的病原和病因。這種新的疾病傳播很快,在美國發現后很快在歐洲也被發現,很多科學家開始研究這種病的病因。1983年,法國巴斯德研究所腫瘤研究生主任Montagnier首次報道從1例患持續性全身淋巴腺病綜合征的男性同性戀者取出重大的淋巴結組織,在體外進行細胞培養,經過培養他們在電鏡下見到一種與反轉錄病毒相似的病毒。用實驗室多種方法進行研究證明這是一種新的病毒,命名為“淋巴腺病相關病毒”(lymphaednopathy associated virus, LAV)。患這種病的病人有LAV抗體。

1984年,美國腫瘤研究中心Gallo等也報道從艾滋病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中分離出一種新病毒,命名為人類嗜T細胞病毒Ⅲ型(human T 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Ⅲ, HTLVⅢ)。為什么Gallo稱這種病毒為HTLV-Ⅲ呢?因為Gallo在1978年從蕈樣真菌病病人的淋巴結建立了T白血病細胞株,發現其中有一種新的RNA反轉錄病毒,稱為人T細胞白血病病毒(HTLV-Ⅰ),后來證明此病毒是在日本發現的成年人T細胞白血病的病因。不久Gallo又從毛細胞性白血病病人的細胞株分離到一株新病毒,命名為HTLV-Ⅱ,由于從艾滋病病人中分離到的病毒與HTLV-Ⅰ都是反轉錄病毒和嗜T細胞。因此,稱這種病毒為HTLV-Ⅲ。稍后,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Levy也從艾滋病病人外周血細胞分離到一種新病毒,命名為艾滋病相關病毒(AIDS related virus, ARV)。這3種病毒的形態、核酸序列、蛋白結構、細胞嗜性均相同,但各自命名不同。1986年6月,國際微生物學會及病毒分類學會統一將LAV、HTLV-Ⅲ、ARV這3種名稱統一起來,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ificiency virus, HIV)。

二、艾滋病起源學說

1978年,從美國實驗室儲存的血清中查到艾滋病病毒抗體,但從1972~1973年在烏干達采集的血清中也可以查到艾滋病病毒抗體。從這些回顧性血清學調查的結果來看,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最初在非洲。

目前發現,艾滋病病毒有HIV-1和HIV-2兩個型。文獻報道,從猩猩中分離到3株猴免疫缺損病毒(SIV)cpz,它與HIV-1有關。他們是在加蓬捕捉的猩猩分離到2株SIVcpzGAB1和SIVcpzGAB2及從贊比亞進口到比利時的猩猩分離到的病毒SIVcpzANT。其中,SIVcpzGAB1和SIVcpzANT已經完成全核酸序列的分析。

美國Alabama大學的高峰等發現一只非洲進口的猩猩,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及蛋白印跡法(Western blot)檢測,它的血清能與HIV-1抗原起很強的反應。此動物從未用過艾滋病病毒有關研究,也未接受過人工的血清。研究顯示猩猩的祖先就有病毒重組,并與HIV-1有核酸序列雜交現象。因此,認為HIV-1來源于猩猩。

HIV-2與從非洲白眉猴分離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Vsm和SIVmac近似。這種猴是SIV的儲存宿主。HIV-2與HIVsm的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為70%,而與HIV-1的同源性僅為40%左右。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猴血清能與HIV-2的糖蛋白(gp120和gp36)和殼蛋白的P24等發生免疫反應,但不與HIV-1的糖蛋白起反應。因此,認為HIV-2型來源于SIVsm。

以下證據認為HIV是從動物傳到人的:①病毒的基因結構是相似的;②系統數相關;③在自然宿主中流行;④地理分布一致;⑤合理的傳播途徑。例如,在白眉猴中發現的SIVsm在遺傳系統上與HIV-2很相似,而且其產地與HIV-2的流行區也一致。

從研究結果看出,HIV-1和HIV-2也與從猩猩和猴子來源的病毒很相似,而且這些動物可能就是HIV-1和HIV-2的儲存宿主。當地人民生活習慣喜歡獵食猴子和猩猩為食物,或作為寵物飼養。這些動物與人接觸密切,就將病毒傳入人類,艾滋病首先發源于非洲,經人傳至海地,海地首都太子港色情文化開放,是同性戀者的天堂,吸引了很多美國同性戀者到那里尋歡作樂。他們在那里感染了HIV,然后帶回到美國。由于男性同性戀的性伴侶多,很容易將HIV傳播,所以,在流行早期多是同性戀者患艾滋病,但不久后逐漸傳播到靜脈吸毒者和異性戀者。最后釀成美國的暴發流行,并逐漸擴散至全球。

艾滋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疾病。自從類人猿將病原體傳染給人類,HIV已經感染了7500萬人。近年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世界艾滋病大流行是何時、何地及怎么暴發與起源的。根據對HIV所有可用基因數據的統計分析,一個由牛津大學和比利時魯汶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已經確認這個災難暴發于1920年的金沙薩,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首都。將這個結果與歷史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研究人員解釋了這個病毒如何從一個被感染的黑猩猩傳染給人類。

根據病毒的基因組測序和最新的親緣地理學技術,研究人員已經重建了疫情的遺傳史。此前,科學家發現南喀麥隆的黑猩猩是艾滋病的源頭。在整個艾滋病出現的歷史上,有幾個人被這些類人猿傳染了,但這些病例中僅有1例導致了艾滋病在人類中的傳播。

為了確定疫情起源的時間和地點,研究人員比較了在剛果盆地國家收集的病毒的遺傳多樣性,考察疫情潛在的發源地。結果是:這場災難起源于金沙薩,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首都,可以追溯到1920年。

一旦艾滋病病毒的地理起源地被確定,科學家能夠將病毒進化的基因數據與歷史數據進行比較,來確定病毒在金沙薩暴發和人類之間傳播的情況。比利時殖民檔案顯示,20世紀初,在喀麥隆東南部和金沙薩之間的流域貿易繁榮(如象牙、橡膠等)。這可以解釋為什么人類的疫情暴發在剛果首都而不是發現黑猩猩將疾病傳染給人類的喀麥隆。

1920~1950年,隨著城市化進程和交通的便利,特別是鐵路的發展,使金沙薩成為中部非洲的樞紐。20世紀40年代末,每年有超過100萬人通過金沙薩到達該國的北部或南部,或前往鄰國。這些不尋常的混合因素,結合病毒的遺傳適應性,導致病毒在全國的迅速蔓延及在非洲南部和東部的二次暴發。20世紀60年代之后,隨著社會的變化,如性交易增多與公共健康措施方面未消毒注射針的使用,無疑造成了疫情從小規模暴發到真正的大流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营口市| 哈巴河县| 龙井市| 怀柔区| 临沂市| 紫金县| 扎赉特旗| 雅安市| 延川县| 虹口区| 乐平市| 绥江县| 密云县| 农安县| 依兰县| 会理县| 湾仔区| 黄陵县| 靖边县| 孝昌县| 沅江市| 潜江市| 无棣县| 临武县| 乌兰察布市| 葫芦岛市| 普洱| 泌阳县| 桓仁| 南溪县| 日土县| 临海市| 洛川县| 珲春市| 新密市| 孝义市| 邹平县| 大邑县| 霍林郭勒市| 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