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貞石詮唐
  • 陳尚君
  • 14384字
  • 2021-12-31 15:47:56

石刻所見唐人著述輯考

唐人石刻研究,始于宋而盛于清。近代以來,唐石出土尤多,迄今已逾萬品。其中記及唐人著述者,雖百無一二,但所載或多不見于唐宋書志,或可補傳世文獻之缺誤,故彌足珍貴。筆者近年因輯錄唐代詩文,頗留意于此,所積漸多,乃草為此編,以供談唐世文獻者參考。

本編所取,僅限于宋以來出土石刻。見于文集之碑志,唐時雖曾刊石,但其傳卻以印本者,皆所不取。所錄略以四部為分,以書名列目,并節引石刻原文。有文獻可參訂者,亦附考之。凡唐宋書志不載者,即付闕如,不逐一作“唐宋書志不收”之類說明,以避冗復。作者事跡,非本文所能詳敘,故僅存生卒及終官之類,余皆略。石刻篇名較長者,改用簡稱。其有多書載及者,僅注存文較完且常見之書。

一、經 部

1.1 注《周易》 唐臨汾陳憲(648—725,開元太子賓客)注。見《唐銀青光祿大夫太子賓客岳陽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戶陳公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開元二三七》)。卷數不詳。

1.2 《周易異義》二十卷 唐會稽康子元(玄宗時秘書監)著。《康希銑神道碑》(《顏魯公集》卷七,宋人錄自石刻,石今不存):“侄秘書監集賢院侍講學士□元撰《周易異義》二十卷。”據《新唐書》卷二〇〇,知即康子元。

1.3 《周易說卦驗》三卷 后周天水王仁裕(880—956,后周太子少保)撰。見宋初李昉撰《王仁裕神道碑》(《隴右金石錄·宋上》)。以上《易》類三種。

1.4 《春秋異同駁異》三卷 唐絳州王德表(620—699,武后時瀛州文安令)撰。見《大周故瀛州文安縣令王府君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四六二頁)。

1.5 《三傳通志》二十卷 唐臨汾陳憲撰。見前引《陳憲墓志》。三傳,當指《春秋》三傳。以上《春秋》類二種。

1.6 《論語后傳》十篇 唐潁川陳皆(730—802,貞元臺州刺史)撰。《唐故中散大夫使持節臺州諸軍事守臺州刺史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潁川陳公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九八五頁)云:“以圣言物則纂《論語后傳》十篇。”以上《論語》類一種。

1.7 注《孝經》 唐絳州王德表注。見前引《王德表墓志》。以上《孝經》類一種。

1.8 《說文字源》一卷 唐趙郡李騰(貞元檢校祠部員外郎)纂。見《寶刻類編》卷四,云賈耽撰序,貞元五年刻石于滑州。《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此書。賈耽序見《全唐文》卷三九四,敘纂刻始末甚詳。原石已佚。

1.9 《小字說文字源》 后漢洛陽郭忠恕(宋初國子監主簿)重訂。《寶刻類編》卷七云乾祐三年(950)刻石于徐州,為忠恕“取唐李騰所書《字源》,補其缺漏者七,改其音之誤者一,別為小字以刻石”。《金石錄》卷一〇亦著錄。以上李騰原本及郭忠恕重訂本皆不傳,宋初僧夢英《說文偏旁字源》(見《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八七),亦參據李騰書,郭忠恕并附書與其討論之,可參。

1.10 《干祿字書》一卷 唐臨沂顏元孫(? —732,開元華州刺史)著。顏真卿書,刻石湖州,宋以后迭有著錄,不詳敘。以上小學類三種。

二、史 部

2.1 《漢書□》十卷 唐會稽康國安(歷祟文館學士)述。顏真卿《康希銑神道碑》云:“君之先君崇文學士府君有……《漢書□》十卷。”所缺字疑為“注”字。

2.2 《后漢書注》 唐臨沂顏光庭(高宗時涉縣令)注。顏真卿《顏氏家廟碑》(西安碑林藏石):“光庭,注《后漢書》。”同人《顏含大宗碑》(《顏魯公集》卷七):“光庭博學,注《后漢書》,涉令。”疑指預修章懷太子《后漢書注》。光庭為真卿從祖。以上正史類二種。

2.3 《甲子紀》七十篇 唐滎陽鄭績(672—727,開元比部郎中)著。賀知章《大唐故中散大夫尚書比部郎中鄭公墓志銘》(《文博》1989年第4期):“依《春秋》作《甲子紀》七十篇。”此書殆為編年史書。

2.4 《高氏小史》六十卷 唐渤海高峻(開元前蒲州長史)纂。蕭鄴《高元裕神道碑》(《金石萃編》卷一一四,以《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七五補缺文):“高祖峻,皇朝蒲州長史,撰《小史》行于代。曾祖諱迥,杭州余杭令。”《小史》即《高氏小史》,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作一百二十卷,云“初六十卷,其子迥厘益之”。又云:“峻,元和中人。”則誤。峻為唐初名臣高士廉孫,元裕高祖,其生活年代不遲于開元中。《芒洛冢墓遺文續編》卷下有峻弟高嶸墓志,云嶸開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亦可證。《高氏小史》今佚,然宋人校訂《魏書》《周書》《北齊書》時,頗參取此書,知其為節取各史而成。

2.5 《玉璽實錄》一卷 唐博陵崔玄(638—706,神龍同中書門下三品)撰。見李乂《大唐故特進中書令博陵郡王贈幽州刺史崔公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開元〇二六)。以上雜史類二種。

2.6 《翰林壁記》 唐河南元稹(779—831,穆宗時宰相)撰。盧軺大中十二年撰《唐故范陽盧氏滎陽鄭夫人墓志銘》(《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洛陽卷一四》):“祖……尋加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后為承旨。翰林承旨,自公始也。……今之翰林《壁記》,公為之首。”《翰苑群書》本元稹《承旨學士院記》,即以鄭為首,知即指此。然元《記》僅迄于寶歷,據上引文,似大中間尚有續記,今本不存。以上職官類一種。

2.7 《義士傳》十五卷 唐博陵崔玄撰。詳下。

2.8 《友于傳》十卷 唐博陵崔玄撰。二書均見李乂《崔玄墓志》。《舊唐書·崔玄傳》《新唐書·藝文志》均載二書,《友于傳》作《友義傳》,當以石刻為是。

2.9 《姓氏錄》、《血脈圖》 撰人不詳。《周故河東柳府君(懷素)墓志》(《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洛陽卷七》)云:“暨乎越古金輪圣皇帝……爰訪三恪,式紹二王,府君之長子該申牒請襲。鸞臺鳳閣勘《姓氏錄》、《血脈圖》,據狀歷代英賢,準制合當承襲。”唐初姓氏書有多種,此不詳所指。

2.10 《姓略》 唐陳郡殷寅(玄宗時永寧尉)撰。顏真卿《顏勤禮神道碑》(西安碑林藏石)云顏氏“四世為學士侍講,事見柳芳《續卓絕》、殷寅《姓略》”。《舊唐書》卷一〇二云寅父踐猷“通于族姓”,寅殆承家學而為是書。以上傳記類四種。

2.11 《柘州記》一卷 唐滎陽鄭績撰。賀知章《鄭績墓志》云:“詣銓庭殊等,調左金吾胄曹。無何,充吐蕃分界使,因撰《拓州記》一卷,深明長久,有識稱之。”“拓州”為“柘州”之誤,其地適與吐蕃相鄰。此書約撰于武后末至中宗時。

2.12 《古今錄》二百卷 唐滎陽鄭績撰。賀知章《鄭績墓志》:“拜尚書職方員外郎。暨掌地圖,撰《古今錄》二百卷。凡所著書,皆憲章遂古,貽范后昆。”此書約撰于開元十年左右,當記古今地理沿革。

2.13 《渤海記》三卷 唐中山張建章(806—866,咸通攝薊州刺史)撰。張珪《張建章墓志》(《文獻》二輯):“踰年,李公入覲,弘農楊仆射受鉞。星紀再周,渤海國王大彝震遣司賓卿賀守謙來聘。府選報復,議先會主,假瀛州司馬朱衣使行。癸丑秋,方舟而東,海濤萬里。明年秋杪,達忽汗州,州即挹婁故地。彝震重禮留之。歲換而返,□王大會,以豐貨寶器名馬文革以餞之。九年仲秋月復命。凡所啟賦詩,盈濫緗帙。又著《渤海記》,備盡島夷風俗宮殿官品,當代傳之。”建章于大和七年出使渤海,歷二年而返,著《渤海記》。《新唐書·藝文志》作《渤海國記》三卷。《北夢瑣言》卷一三載建章使渤海途中遇水仙事,不及此書。《新唐書》卷二一九敘渤海州府、官品甚詳,末云:“幽州節度府與相聘問,自營、平距京師蓋八千里而遠。”參前引文字,可信即據建章所記。以上地理類三種。

2.14 《西漢群臣言事章疏》十六卷 唐涉縣孫絢(811—875,咸通湖南觀察巡官)輯。孫球《唐故湖南觀察巡官前同州郃陽縣尉樂安孫府君墓志銘》(《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洛陽卷一四》):“子史諸書,抄覽略遍。著《西漢群臣言事章疏》,總二百五十章,勒成一十六卷。”以上奏議類一種。

三、子 部

3.1 《皇箴》一卷 唐陸渾畢粹(590—672,顯慶德州平原丞)撰。《唐故德州平原縣丞畢君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咸亨七四》):“公之平生,每懷感激。屬纊之際,造《皇箴》一篇,鑒□替于前王,成匡救于今帝。雖史魚勵節,翟黃直詞,取譬往賢,兼之者矣。”

3.2 《道統》十卷 唐新安蓋暢(622—697,咸亨兗州曲阜令)著。《大周故處士前兗州曲阜縣令蓋府君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四五二頁):“秩滿歸家不仕,以文史自娛,著《道統》十卷,誠千古之名作,一代之良才。”

3.3 《六官適時論》 唐博陵崔暟(632—705,武后時汝州長史)著。吳少微、富嘉謨《有唐朝散大夫守汝州長史上柱國安平縣開國男贈衛尉少卿崔公墓志》(《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二六冊):“嘗誡子監察御史渾、陸渾主簿沔曰:‘吾之《詩》《書》《禮》《易》,皆吾先人于吳郡陸德明、魯國孔穎達重申討核,以傳于吾,吾亦以授汝。汝能勤而行之,則不墜先訓矣。’因修家記,著《六官適時論》。”

3.4 《王政》三卷 唐鼓城趙冬曦(677—750,天寶國子祭酒)撰。趙惎《唐故國子祭酒趙君壙志》(《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中復探玄象岡,精意老釋……未嘗以世務為心也。或曰:‘全其道,含其光,懷其寶,迷其邦,獨善乃可,用大則未也。’由是始起,強為著書,核王政之得失,陳理體之終始,凡十七篇。景龍中,河南黜陟使盧懷慎覽而欽嘆,持表上聞,天子嘉為,虛己詳問,執政者黨同伐異,遠賞文辭而已。奏以進士試,對策甲科。”《新唐書·藝文志》收冬曦《王政》三卷,云“景龍二年上”,即此書。是書久佚,據志文可略知始末。

3.5 《中道論》 唐臨汾陳憲著。詳下。

3.6 《通教論》 唐臨汾陳憲著。《陳憲墓志》云:“惟公宅乎中庸,樂在名教……嘗著《中道》《通教》二論。”憲曾注《周易》,撰《三傳通志》,知此二論亦為儒家言。以上儒家類六種。

3.7 《管氏指要》二卷 唐江都李正卿(771—844,會昌綿州刺史)撰。李褒《唐故綿州刺史江夏李公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一〇九二頁)云:“注《管氏指要》兩卷。”以上法家類一種。

3.8 《中權略》四十卷 唐江都李正卿著。李褒《李正卿墓志》:“撰《中權略》四十卷。”此書當述兵機權略。

3.9 《會昌武備》三十卷 唐敦煌令狐梅(793—854,大中棣州刺史)著。令狐棠《唐故棣州刺史兼侍御史敦煌令狐公墓志銘》(《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洛陽卷一四》):“公因著兵書三十卷,號曰《會昌武備》,盡天下之要害,窮古今之玄微。以示李公,李公伏膺,披考旬日,然后舊笏致謝,且曰:‘自古論兵者多矣,皆泛言大體,非急要所能用之。今則腐儒開卷,可以決勝千里,真不世之宏業也。'”李公即李德裕,梅嘗為其劍南、浙西從事,過從甚密。此書之著,適當德裕用兵澤潞之際,故亟賞之。

3.10 《長城集》十三篇 唐河西周玙(785—854,大中平州刺史)著。周在中《唐故平州刺史盧龍節度留后周府君墓志銘》(《文物》1992年第9期):“十歲誦孫吳兵書數十萬言,弱冠又著《長城集》十三篇,藏于家,大略集古之名將得時為長城也。”約成于元和初。以上兵家類三種。

3.11 《集內經藥類》四卷 唐臨汾陳憲纂。詳下。

3.12 《合新舊本草》十卷 唐臨汾陳憲纂。均見《陳憲墓志銘》。謂“并行于代”。

3.13 《本草音義》二卷 唐江都李含光(683—769,大歷茅山道士)著。顏真卿《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影宋拓本):“又博覽群言,長于著撰。嘗以《本草》之書,精明藥物,事關性命,難用因循,著《音義》兩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此書。以上醫家類三種。

3.14 《海濤志》一卷 唐浙東竇叔蒙(大歷中處士)撰。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五收此,云“其書六篇,一曰《海濤志》,二曰《濤歷》,三曰《濤日時》,四曰《濤期》,五曰《朔望體象》,六曰《春秋仲月漲濤解》”。《寶刻叢編》卷一三引歐陽棐《集古錄目》又云:“其說以月朓肭候濤汐之進退,并《竇氏濤日時疏》一篇,越州刺史孟簡撰。”石在溫州。《直齋書錄解題》卷八著錄作一卷;《全唐文》卷四四〇僅收第一章,題作《海濤論》。世無單行本,僅清俞思謙輯《海潮輯說》全收之。《歷史研究》1978年第6期刊徐瑜文,述此書尤詳。以上術數類一種。

3.15 《新文類聚》一百五十卷 唐滎陽鄭績著。賀知章《鄭績墓志》云:“俄征秘書郎,深愜素意。由是討論七閣,綜核九流,或繁失旨要,或缺遺條品,乃著《新文類聚》一百五十卷。”約成于中宗時。

3.16 《累璧》十卷 唐會稽康顯(中宗時修書學士)撰。見顏真卿《康希銑神道碑》。《舊唐書·經籍志》有許敬宗《累璧》四百卷,為別一書。

3.17 《干祿寶典》三十卷 唐會稽康元瓌(開元秀州長史)著。顏真卿《康希銑神道碑》云:侄“秀州長史元瓌著《干祿寶典》三十卷”。以上類書類三種。

3.18 《行己要范》一卷 唐博陵崔玄著。李乂《崔玄墓志》云:“撰《玉璽實錄》《行己要范》各一卷。”《舊唐書》本傳、《新唐書·藝文志》均作十卷,誤。

3.19 《則陽子》九篇 唐潁川陳皆著。詳下。

3.20 《教子中典》三卷 唐潁川陳皆著。崔芃《陳皆墓志》云:“以寓詞明道,著《則陽子》九篇;以立家必子,序《教子中典》三卷。”

3.21 《解言》上下各十九章 唐吳興沈中黃(792—858,大中大理司直)著。沈佐黃《唐故承奉郎守大理司直沈府君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一一四三頁):“為《解言》上下各十九章,設賓主問答,析辨名理,不容秋毫,則楊子《解嘲》、士衡《連珠》,未足比也。《解言》既行于世,聲光震耀,卿士拭目,鄉薦神州,名在殊等,貢于有司,第登甲科。”中黃開成二年登第,知此書成于大和末至開成元年間。

3.22 《代耕心鏡》十卷 唐會稽康南華(玄宗時美原尉)著。顏真卿《康希銑神道碑》云:“侄刑部員外郎璀男美原尉南華撰《代耕心鏡》十卷,□□□□□□百二十卷。”后一書不知為何。以上雜家類五種。

3.23 《續卓絕》 唐河東柳芳(大歷集賢殿學士)撰。見顏真卿《顏勤禮神道碑》,云此書載及顏氏歷代盛事。卷數不詳。據書名,應為《卓絕》之續編。《卓絕》不詳。

3.24 《入洛記》一卷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見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仁裕初仕前蜀,蜀亡后入洛,此當記沿途所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七著錄,云“國亡入洛記行”,后不傳。《太平廣記》引仁裕《王氏見聞錄》、《玉堂閑話》頗有記及蜀亡前后事者;《說郛》卷三四引《豪異秘纂》云仁裕賦蜀主出降詩,皆與本書有關。

3.25 《南行記》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出處同前。內容不詳。以上小說家類三種。

3.26 經論疏記一十三卷 唐釋智該(578—639,貞觀中長安靈化寺僧)撰。明浚《大唐靈化寺故大德智該法師之碑》(《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4期):“又于京城諸寺,講《涅槃》《維摩》《般若》等經,攝大乘《中》、《百》、唯識等論,斯乃鳩集疏記,覃思玄章,共有二十萬言,勒成一十三卷,莫不詞林布護,理窟深沉,隱括大小,昭顯文義。”書名不詳。

3.27 《辨定□正論》一卷 唐釋智該撰。明浚《智該法師碑》:“然以本寂圓宗,未學方駕,南北興鼠首之執,當見懷猶豫之疑。故復研詳首□,商略異說,撰《辨定□正論》一卷,使有識知歸……”書名缺字,當為“邪”。此書當屬護法之著,與法琳《辨正論》相近。智該二書,均成于武德、貞觀間。

3.28 譯經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唐釋玄奘(600—664,高宗時三藏僧)譯。劉軻《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唐代墓志匯編·開成二六》)云玄奘臨寂前,“命嘉尚法師具錄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卅八卷”。別書于卷數尚有異說,詳楊廷福《玄奘年譜》。

3.29 《慈恩疏》 唐釋窺基(632—682,高宗時長安慈恩寺僧)撰。李弘慶《大慈恩寺大法師基公塔銘》(《唐代墓志匯編·開成二七》):“以師先有儒學詞藻,詔講譯佛經論卅余部,草疏義一百本,大行于時,謂之《慈恩疏》。”窺基諸經論疏,宋以后中土不傳。今存于《高麗藏》、《大正藏》、《卍續藏經》者,凡三十一種。

3.30 《正像住持同異論》一卷 唐釋神瞻(644—686,武后時相州愿力寺僧)撰。闕名《大唐愿力寺故瞻法師影塔之銘》(《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十七冊):“又以講誦之□, □視之暇,撰《正像住持同異論》一卷、《浮圖澄法師碑文》一首、《修定琬寺□碑文》一首,更有諸余雜文數首,并事在光揚,不之繁□。”后數種皆為單文,不另列。

3.31 《〈金剛般若經〉注》 唐絳州王德表注。見薛稷《王德表墓志》。

3.32 《三階集錄》 隋釋信行(541—594,文帝時相州僧)撰。田休光《大唐凈域寺故大德法藏禪師塔銘》(《金石萃編》卷七一):“有隋信行禪師與在世造舟為梁,大開普敬認惡之宗,將藥破病之說,撰成數十余卷,名曰《三階集錄》。禪師靡不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守而勿失,作禮奉行。”三階教唐初屢遭禁止,信行所著,《開元釋教錄》收入偽目,至貞元中方入藏,今僅存若干殘卷。是書雖為隋時著,然于唐代佛教影響頗巨,故附存之。

3.33 素律師新疏 唐釋思恒(651—726,開元中長安薦福寺僧)參修。常東名《唐大薦福寺故大德思恒律師志文》(《古志石華》卷一〇、《金石萃編》卷七七):“年廿而登具戒,經八夏即預臨壇,參修素律師新疏,講八十余遍,弟子五千余人,以為一切諸經所以通覺路也。”“素律師新疏”,指玄奘門人懷素(625—698)所撰之《四分律開宗記》二十卷,為律宗東塔宗之名著,今存。思恒參修,他書未載。

3.34 《心經注》 唐鄭預(天寶中人)注。見《寶刻叢編》卷一〇引《金石錄》,云天寶元年四月立,又引《集古錄目》,疑鄭預自書。

3.35 《注金剛經》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注。見《金石錄》卷七,云天寶中刻。房山石經有之,稍殘。

3.36 《六譯金剛經》 唐楊承和(大和中知內侍省)刪集。《寶刻叢編》卷八引《集古錄目》云:“《唐六譯金剛經》,唐右威衛上將軍知內侍省楊承和刪集,楊翱撰序。初,承和以分書經刻于上都興唐寺,文宗詔取其本,使待詔唐玄度集王羲之書,翰林學士鄭覃等六人為贊刻石,以大和七年(833)春立。”上海博物館藏宋拓本,已影印。

3.37 《大藏經旨》 后漢洛陽郭忠恕撰。《金石錄》卷一〇收《漢大藏經旨序》,乾祐元年(948)四月立。《寶刻叢編》卷二〇作《大藏經音》,誤。以上釋家類十二種。

3.38 《注道德上下經》 唐絳州王德表注。見薛稷《王德表墓志》。

3.39 《注老子道德經》 唐博陵崔沔(673—739,開元中書侍郎)注。見李邕《有唐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贈尚書左仆射崔公墓志》(《唐代墓志匯編》大歷〇六〇)。

3.40 《注老子道德經》二卷 唐潁川陳皆注。崔芃《陳皆墓志》:“凡著書用黃老為宗,以專氣致柔,注老子《道德經》兩卷。”按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序》錄唐注《道德經》者數十家,無以上三家。

3.41 《黃庭內景經義》一卷 唐潁川陳皆撰。崔芃《陳皆墓志》:“以五形萬靈,撰《黃庭內景經義》一卷。”

3.42 《玄元皇帝圣紀》十卷 唐長安尹文操(? —688,高宗時長安宗圣觀道士)撰。員半千《大唐故宗圣觀主銀青光祿大夫天水尹尊師碑》(《道家金石略·唐》):“儀鳳四年,上在東都,先請尊師于老君廟修功德。及上親謁,百官咸從。上及皇后諸王公主等同見老君乘白馬,左右神物,莫得名言,騰空而來,降于壇所,內外號叫,舞躍再拜,親承圣音,得非尊師之誠感也。由是奉敕修《玄元皇帝圣紀》一部,凡十卷,總百廿篇,篇別有贊。時半千為尊師作也,紀贊異袟,繕寫進之。高宗大悅,終日觀省,不離玉案,乃授尊師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常少卿。”記成書始末至詳。《通志·藝文略》作《混元圣紀經》一卷,《宋史·藝文志》作《玄元圣記經》十卷,佚。今《道藏》存宋元人撰《混元圣紀》、《猶龍傳》,與此書屬同類之著,然未能用及尹書。

3.43 《祛惑論》四卷 唐長安尹文操撰。詳下。

3.44 《消魔論》三十卷 唐長安尹文操撰。詳下。

3.45 《先師傳》一卷 唐長安尹文操撰。員半千《尹尊師碑》云:“文操人間地上,物里天中,所有靈明,倍百祈請,亦望二十四結,火燒而憂盡,七十二教,水煉而法成,皆見先征,以明后事,乃著《祛惑論》四卷、《消魔論》卅卷、《先師傳》一卷。”《先師傳》, 《宋史·藝文志》作《樓觀先師本行內傳》一卷。唐宋道書,有引及此書者。《通志·藝文略》有尹軌、韋節等撰《樓觀內傳》三卷,又有《樓觀內行傳》一卷,后者不署作者,應即文操撰。

3.46 《修真秘旨》 唐河內司馬承禎(647—735,開元中王屋山道士)撰。衛憑《大唐王屋山中巖臺貞一先生廟碣》(《道家金石略·唐》):“初,隱居抄撰道書,為《登真隱訣》,其存修之道,率多闕文,尊師乃著《修真秘旨》十二篇,見行于世。”隱居,指陶弘景,其《登真隱訣》, 《舊唐書·經籍志》作二十五卷,《新唐書·藝文志》作十五卷,《宋史·藝文志》作三十五卷,今《道藏》所收僅三卷。

3.47 《老子莊子周易學記》三卷 唐江都李含光(683—769,大歷中茅山道士)撰。詳下。

3.48 《老子莊子周易義略》三卷 唐江都李含光撰。顏真卿《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金石萃編》卷一〇〇、《江蘇金石志》卷四):“又以《老》《莊》《周易》為潔凈之書,著《學記》《義略》各三篇。《內學記》二篇,以續仙家之遺事,皆名實無違,詞旨該博。”《新唐書·藝文志》作“道士李含光《老子莊子周易學記》三卷,又《義略》三卷”,恐即據顏《碑》,未必曾見其書。

3.49 《道志》、《道翼》五十卷 唐河東王顏(728—802,貞元虢州刺史)著。鄭云逵《唐故虢州刺史王府君神道碑銘》(《永樂宮碑錄》):“道儒釋者,代謂三教,公皆討論深趣,擬議損益,俱臻妙極。三而一之,心歸釋空,體服儒有,總而冥道,獨守常名,塵垢榮利,秕糠冠冕,遐襟夐矚,如贖玄風。著《道志》《道翼》五十卷,制《黃帝鑄鼎原碑》,蓋導達心術,發明幽賾,補作者之缺,鉤靈深之情,并著聞于代。”王顏雖兼達三教,要歸于道妙,為此二書之大旨。后未傳。《黃帝鑄鼎原碑》,石刻今存。

3.50 《太清宮道藏經目錄》 唐秦守正(大和中人)書。《寶刻類編》卷五著錄,云大和二年立于京兆,秦守正書,趙盈篆額。又見《類編長安志》卷一〇。太清宮在長安大寧坊,見《唐兩京城坊考》卷三。以上道家類十四種。

四、集 部

4.1 《注駁文選異義》二十卷 唐會稽康國安撰。見顏真卿《康希銑神道碑》。

4.2 《注文館詞林策》二十卷 唐博陵崔玄注。見李乂《崔玄墓志》。許敬宗《文館詞林》凡一千卷,玄僅注“策”諸卷。《新唐書·藝文志》作《訓注文館詞林策》二十卷。

4.3 《韻苑》十卷 唐太原王貞(629—693,武后時水衡監丞)輯。《大周故水衡監丞王君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四一一頁):“而猶剖務之隙,休沐之余,放浪詞林,遨情書囿。莫不義殫玄賾,理極鉤深,摭微妙于百家,緝為《韻苑》十卷,成文章之管轄,啟才人之戶牖。”據前后文,此書應為詩文選本或類書,姑存此。

4.4 《詞苑麗則》二十卷 唐會稽康顯(玄宗時修書學士)輯。顏真卿《康希銑神道碑》云:“元昆修書學士顯府君文集十卷,撰《詞苑麗則》二十卷、《海藏連珠》三十卷、《累璧》十卷。”《舊唐書·經籍志》作康明貞撰,當避中宗諱而以字行。《新唐書·藝文志》收康明貞《詞苑麗則》二十卷,又收康顯《詞苑麗則》三十卷,誤作二人而重收。《日本國見在書目》作庾顯貞撰,亦誤。

4.5 《海藏連珠》三十卷 唐會稽康顯撰。詳上則。兩《唐志》皆著錄。

4.6 唱和集數卷 唐范陽張光祚(731—776,大歷殿中監)輯。《唐故殿中監張君墓志》(《文物》1981年第3期):“公之初服也,襲隱于大寧山,與山人王道、征君朱順更相唱和,有手集數卷行于代。”約為天寶末事。唱和三人皆無詩傳世。

4.7 唱和集數卷 唐河東薛坦(729—776,大歷蔚州刺史)輯。《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持節蔚州諸軍事守蔚州刺史橫野軍錢監等使上柱國河東薛公墓志銘》(《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四》):“公交必高人,游必奇士,舉酒征會,援琴賦詩,悉是當時髦乂,門無雜賓,家無余產,唱和之集,凡成數卷,可傳于世。”坦無詩傳世。

4.8 陳氏家集二十卷 唐建安陳好古(文宗時處士)輯。黃璞《唐故福建觀察使檢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潁川郡陳府君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景福三》):“王父諱好古,字慕□,溺□林泉,不干利祿,搜抉勝異,蔚成篇章,有家集二十卷。追贈太子舍人。”好古孫巖,唐末因亂起兵,奄有福建,授觀察使。

4.9 沈氏家集二十卷 唐吳興沈師黃(792—854,大中登封令)編。沈中黃《唐故監察御史河南府登封縣令吳興沈公墓志》(《千唐志齋藏志》一一二五頁):“公年十六……作家集二十卷。”以上總集類九種。

4.10 令狐德棻集三十卷 《金石萃編》卷五七《令狐德棻碑》:“□□□卅卷,并行于時。”殆指其文集。《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德棻(583—666),敦煌人,高宗時國子祭酒。

4.11 王門一集二十卷 《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北京卷二》收李冉《王郅墓志》:“五代祖隆,隋監察御史,制《興衰論》七篇;高祖門一,皇朝諫議大夫、涇州刺史,有集廿卷;并文章風雅,行于當時。”唐初在世。

4.12 于志寧集七十卷 《唐三家碑錄》引《于志寧碑》:“所著文集,勒成七十卷。”兩《唐志》均作四十卷。志寧(588—665),京兆三原人,高宗時宰相。

4.13 孫處約集三十卷 《唐故司成孫公墓志銘》(《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1期):“□所著□集三十卷,見□當代。”處約(603—671),汝州郟城人,高宗乾封中少司成。

4.14 臨川公主文 郭正一《大唐故臨川郡長公主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永淳〇二五):“所撰文筆及手寫諸經,又畫佛像等,并流行于代。”臨川公主(624—682),字孟姜,太宗女。

4.15 《醉后集》三卷 唐汾陰薛元超(622—683,高宗時宰相)撰。崔融《大唐故中書令贈光祿大夫秦州都督薛公墓志銘》(廖應梁《乾陵稽古》收乾陵出土石刻):“卅一,復為東臺侍郎,獻《封禪書》《平東夷策》。以事復出為簡州刺史。歲余,上官儀伏法,以公嘗詞翰往復,放于越巂之邛都。耽味《易》象,以詩酒為事,有《醉后集》三卷行于時。”當撰成于麟德(664—665)后。楊炯《盈川集》卷一〇《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所載稍簡。《日本國見在書目》誤收此集于總集類。

4.16 孫景明集十卷 《唐代墓志匯編》天授〇〇二收《孫澄墓志》:“長子景明,有才無命,時年十八,所著文集一十卷。”景明卒于天授元年以前。

4.17 王德表集五卷 見薛稷《王德表墓志)。

4.18 崔玄集五卷 見李乂《崔玄墓志》。

4.19 李適集 李季卿《拪先塋記》(西安碑林藏石,又《金石萃編》卷九四):“異時述□三百篇,永泰中,小宗伯賈公至為之敘。”賈至敘見《文苑英華》卷七〇一、《全唐文》卷三六八。《舊唐書·經籍志》作二十卷,《新唐書·藝文志》作十卷。適(663—711),京兆萬年人,景云中工部侍郎。

4.20 康國安文集十卷 顏真卿《康希銑神道碑》云:“君之先君崇文學士府君有文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

4.21 司馬承禎集 衛憑《大唐王屋山中巖臺貞一先生廟碣》:“若述作之奇偉,見于本集。”知承禎有集。

4.22 崔沔文集三十卷 見李邕《崔沔墓志》。《唐文粹》卷九二、《文苑英華》卷七一〇、《全唐文》卷三一五收李華撰序。

4.23 康顯文集十卷 見顏真卿《康希銑神道碑》。

4.24 康希銑文集二十卷 顏真卿《康希銑神道碑》:“自述文集二十卷。”《新唐書·藝文志》亦作二十卷。《日本國見在書目》作“《庾希銑集》三(卷)”, “庾”為“康”之誤。希銑(645—715),越州人,開元初臺州刺史。

4.25 張軫集三卷 見《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五七丁鳳《唐故河南府參軍張君墓志》。軫字季心,方城人,開元二十年卒,年三十六。

4.26 陳周子雜詩及《至人無心數賦》一卷 陳齊卿《大唐故五品孫陳府君墓志銘》(《匋齋藏石記》卷二四):“其所制雜詩及《至人無心數賦》共一卷,并漆琴一張,置乎楄柎,蓋爾請也。”均隨葬,故皆不傳。周子(724—743),潁川人,天寶初五品孫。

4.27 鄭績集五十卷 賀知章《鄭績墓志》:“重以有書一萬卷藏于家,有集五十卷傳于代。”

4.28 李邕集一百八卷 《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洛陽卷一二》李鄘《李岐墓志》:“考邕,皇朝北海郡太守,贈秘書監,有文集一百八卷行于代,《唐書》有傳。”《舊唐書》本傳及《新唐書·藝文志》載邕集均作七十卷。

4.29 李霞光文集二十卷 尹深源《大唐故太子舍人李府君墓志銘》(《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二三冊):“又況乎刳心□寥□□□我,行詣禪匠,講求真筌,新賦《道詩》廿七篇,盡獅子吼也。其余文集廿卷,并言補于世。”霞光(? —746),河朔人,名不詳,字霞光,天寶太子舍人。

4.30 盧招集五卷 《唐代墓志匯編·天寶二五二》崔祐甫《盧招墓志》:“所著詩賦雜文等五卷。”招字子思,范陽人,官至冠氏尉,天寶十三載卒,年五十三。

4.31 李湍文集數卷 王玄同《大唐故袁州宜春縣尉隴西李府君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一〇二〇頁):“公祖樂壽府君以經明行修春宮上第……有文集數卷行于代。”樂壽府君即李湍(? —758),隴西人,乾元中瀛州樂壽丞,其墓志亦出,邵說撰,題作《唐故瀛州樂壽縣丞隴西李公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九二三頁),僅云其“酷好寓興,雅有風骨。時新鄉尉李頎、前秀才岑參皆著盛名于世,特相友重”。不及文集事。

4.32 李曜卿文集十卷 李季卿《三墳記》(西安碑林藏石,又《金石萃編》卷九四):“曜卿字華……賦古樂府廿四章,左史韋良嗣為之敘,文集十卷。”曜卿,京兆萬年人,天寶中長安尉。

4.33 李叔卿集若干卷 李季卿《三墳記》云:“□卿字萬……□□□卷行于世。”岑仲勉《貞石證史·三墳記》考定此指叔卿有集若干卷。叔卿,京兆萬年人,天寶金城尉。

4.34 李春卿文集 李季卿《三墳記》:“□卿字榮……文集一百一十二篇。”岑仲勉考知此為李春卿。春卿,京兆萬年人,天寶朝邑主簿。

4.35 竇叔向文集七卷 羊士諤《竇叔向碑》(《金石萃編》卷一〇五、《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六八):“有文集七卷行于代。”《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南宋各書目均僅作一卷。叔向(? —779),京兆金城人,大歷左拾遺。

4.36 崔祐甫集 邵說《有唐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常山縣開國子贈太傅博陵崔公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建中〇〇四):“至于文章著述,發言吐論,又以訓代軌物為可傳也,為可繼也,有數十百篇,未及編次,斯為不朽歟!”因以卒之當年葬,故文集尚未編次。《唐文粹》卷九一、《全唐文》卷四九三收權德輿《崔祐甫文集序》,元和中作,凡三十編,收九百二十篇。《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祐甫(721—780),京兆長安人,德宗初宰相。

4.37 張翊文集十二卷 張士源《唐故郴州刺史贈持節都督洪州諸軍事洪州刺史張府君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九四〇頁):“既博綜墳籍,兼通子史,尤精意文章,為中書舍人郗昂所許,稱風雅六義復起于公。著文集十二卷。”翃(709—778),安定人,大歷郴州刺史。

4.38 張翔文集十卷 獨孤良弼《大唐故朝議郎行殿中侍御史賜緋魚袋安定張府君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九四一頁):“有文集十卷,□當時宗范。”翔(724—779),安定人,大歷殿中侍御史。

4.39 樊涚文 樊宗師《大唐故朝散大夫太子左贊善大夫南陽樊府君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九五八頁):“家五十金,篋有萬卷,著文凡三百篇。”恐未及結集。涚(706—775),河中人,上元中青城丞。

4.40 楊茂卿集三十卷 李紉《唐故河南府河南縣令賜緋魚袋弘農楊公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一一四一頁):“考茂卿,皇進士及第,監察里行……其文好古,其書以詩,自得于天,不□□轍。時輩之中,所謂拔乎其萃也,其自負之心又愈于此矣。有集卅卷,名《□□集》,則其后可知也。”惜集名殘泐,不能辨認。《文苑英華》卷七一四收顧陶《唐詩類選后序》,云茂卿文集大中間尚未傳。茂卿,河南人,元和監察御史里行。

4.41 李潘集 李恭仁《唐故朝議郎使持節光州諸軍事守光州刺史賜緋魚袋李公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一〇七四頁):“又嘗所著述,零落未集,必將托諸親舊,編序而成,不負吾心,永慰幽昧。”后成集否未詳。潘(791—840),趙郡人,開成光州刺史。

4.42 李正卿文四十卷 李褒《唐故綿州刺史江夏李公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一〇九二頁):“公平生所制述文章四十卷。”正卿(771—844),廣陵江都人,邕孫,會昌綿州刺史。

4.43 趙珪文二十卷 趙璜《唐故進士趙君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大中〇一一):“手抄古今書數千卷,為文章二十通。”“二十通”即指二十卷,可參劉禹錫《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集紀》(《劉賓客集》卷一九)。珪(806—847),平原人,會昌中進士。

4.44 《金門小集》二十卷 唐隴西李晝撰。李庾《唐故萬年縣尉直弘文館李君墓志銘》(《匋齋藏石記》卷三四):“晝立性綿密,雅尚詞章,常所著文成廿卷,自目為《金門小集》。”晝(818—855),大中京兆萬年尉。

4.45 趙璜詩 趙璘《唐故處州刺史趙府君墓志》(《唐代墓志匯編·咸通二一》):“君之著述及詩,余當力自編次,今略掇官昏行事,抱痛志諸石,哀病不能成文。”周勛初《趙璘考》(《古典文獻研究集林》一輯)考趙璘約卒于乾符初,較璜卒遲十年,當得編次成集。璜(804—862),咸通處州刺史。

4.46 于氏詩賦 孫備《于氏墓志》(《千唐志齋藏志》一一六四頁):“況夫人厥姿,天人之余,下筆成詩,皆葩目條耳。誦古詩四百篇,諷賦五十首。”皆不傳。于氏(837—865),河南人,大中直弘文館于珪女,咸通鄉貢進士孫備妻。

4.47 謝觀著述四十卷 謝觀自撰《唐故朝請大夫慈州刺史柱國賜緋魚袋謝觀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一一七〇頁):“生世七歲,好學就傅,能文。及長,著述凡卌卷,尤攻律賦,似得楷模,前輩作者,往往稱許。”《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宋史·藝文志》皆載《謝觀賦》八卷,《全唐文》卷七五八尚存觀賦二十三篇。此載“著述”,當即以律賦為主。觀(793—865),壽州人,咸通慈州刺史。

4.48 張曄詩 李夷遇《唐故鄉貢進士南陽郡張公墓志銘》(《千唐志齋藏志》一一七九頁):“公應進士舉,天下知名,著古律詩千余篇,風雅其來,莫之能上,覽者靡不師服。”曄詩僅存一首。曄(816—870),南陽人,咸通鄉貢進士。

4.49 孫絢文十卷 孫球《孫絢墓志》:“處詞場十五年,與計偕十二舉,著文百篇,編之十軸。”

4.50 《燕南筆稿》十卷 唐太原王渙撰。盧光濟《唐故清海軍節度掌書記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岑仲勉《金石論叢·從王渙墓志解決了晚唐史一兩個問題》引):“所以今標袟之內,有《燕南筆稿》一十卷,奉王公也。”指王渙中和間在王鐸鄭滑幕府中所作“羽檄奏”。渙(859—901),天復中官終清海軍節度掌書記。

4.51 《西府筆稿》三卷 唐太原王渙撰。盧光濟《王渙墓志》:“有《西府筆稿》三卷,遵鄭公也。”指光啟間鄭延昌為京兆尹時,“凡所章奏,時悉委之(指王渙)”。

4.52 《從知筆稿》五卷 唐太原王渙撰。盧光濟《王渙墓志》:“有《從知筆稿》五卷,乃褒梁與南海途路之次,及大明、東館申職業也。”指王渙從徐彥若,景福中為山南西道節度推官,乾寧中充大明府留守推官,歷司勛、考功員外郎,及天復中赴清源軍掌書記途中所作章奏。

4.53 王渙詩文 盧光濟《王渙墓志》:“自私試與呈試,共著詞賦約三十首。凡寓懷觸興,月榭春臺,兼名友追隨,詞人唱和,所賦歌什約三百篇。又慶賀之詞,吊祭之作,曰曰啟,曰曰銘,復約二百首。應其下筆,靡不稱工。”然因亂而未及結集。《唐才子傳》卷一〇謂渙“有集今傳”,未允,詳《唐才子傳校箋》。

4.54 王仁裕賦 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云仁裕未仕時,“歲余著賦二十余首,甚得體物之妙”。作于五代初年。

4.55 《秦亭篇》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詳后。此當仁裕仕蜀前在秦州一帶作。

4.56 《錦江集》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詳后。此應為仁裕仕前蜀后主時在成都所作。

4.57 《歸山集》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云:“蜀亡,入朝授雄武軍節度判官……職罷,歸漢陽別墅,有終焉之志,著《歸山集》五百首以見志。”為后唐明宗時作。

4.58 《東南行》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詳后。

4.59 《紫泥集》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詳后。疑為仁裕后唐清泰中為唐廢帝翰林學士時作。《宋史·藝文志》作《紫泥集》十二卷,又有《紫泥后集》四十卷,后者疑為后漢時掌綸之作。

4.60 《華夷百題》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詳后。

4.61 《西江集》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李昉《王仁裕神道碑》:“平生所著《秦亭篇》《錦江集》《入洛記》《歸山集》《南行記》《東南行》《紫泥集》《華夷百題》《西江集》,共六百八十卷。又撰《周易說卦驗》三卷、《轉輪回紋金鑒銘》、《二十二樣詩賦圖》,并行于世。著述之多,流傳之廣,近代以來,樂天而已。”《舊五代史·王仁裕傳》云:“有詩萬余首,勒成百卷,目之曰《西江集》。”《新五代史·王仁裕傳》謂“乃集其平生所作詩萬余首,為百卷,號《西江集》”。均以《西江集》為仁裕詩集之總名,與碑所記不同。仁裕文集除碑所載者外,尚有《紫閣集》十一卷、《乘軺集》五卷、《紫泥后集》四十卷及所編《國風總類》五十卷(據《崇文總目》及《宋史·藝文志》),當均在六百八十卷之內。

4.62 《轉輪回紋金鑒銘》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詳前。《冊府元龜》卷九七云:“顯德二年四月,太子少保王仁裕進《回文金鏡銘》,上之,賜帛百匹。”即指此。

4.63 《二十二樣詩賦圖》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詳前。《冊府元龜》卷九七:顯德二年“九月,仁裕又自制詩賦,寫圖上進,賜銀器五十兩,衣著五十匹”。即指此。以上別集類五十種。

(《出土文獻研究》第4輯,中華書局,1998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平| 德兴市| 天长市| 托克托县| 定陶县| 瓮安县| 雷山县| 华池县| 三原县| 大兴区| 玉树县| 视频| 安泽县| 满洲里市| 阿克| 成都市| 德阳市| 绍兴县| 扶余县| 砀山县| 巩留县| 长宁县| 闽清县| 琼中| 淅川县| 新河县| 龙井市| 惠安县| 洛浦县| 巴塘县| 济南市| 大厂| 隆尧县| 潍坊市| 桑日县| 宝坻区| 平谷区| 萍乡市| 东方市| 郎溪县|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