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惠帝七年侯國分布特征概述

《元延三年侯國分布圖》和《高帝十年侯國分布圖》反映出,西漢時期存在“關西無侯國”、“邊郡無侯國”以及侯國密集分布于燕山以南及桐柏山—淮河以北地區等地域特征。現對照《惠帝七年侯國分布圖》,可以發現惠帝時代的侯國地域分布也符合上述三項特征,此現象可佐證“關西無侯國”、“邊郡無侯國”及侯國密集分布于燕山以南及桐柏山—淮河以北地區等侯國地域分布規律為西漢始終貫徹之侯國封置政策。

圖3-1 惠帝七年侯國分布圖

與高帝十年侯國地域分布稍有不同的是,南郡、九江郡在高帝初期為不封置侯國的地區,至惠帝七年兩郡境內出現了邔(125)、轪(145)、期思(131)三個侯國。前一章提到,受淮河以南自然環境的限制,劉邦很少在當地封置侯國,而上述三侯國的分封是否與漢廷不在淮河以南封置侯國的政策相沖突?其實,高帝、惠帝將三人封于淮南,并非欲將三人流放于荒遠之地。邔侯黃極忠之功狀載:“以群盜長為臨江將,已而為漢擊臨江王及諸侯,破布,封千戶。”期思侯賁赫功狀曰:“淮南王英布中大夫,告反,侯,一千戶。”[1]從黃極忠曾為臨江王屬將,賁赫曾為淮南王中大夫的經歷來看,二人當為南郡、九江郡本地人。而轪侯利蒼,據王利器先生考證,同為楚人。[2]由此看來,劉邦、劉盈封三人于淮南,與三人的籍貫有關。其實,高帝十年堂邑侯(10)、射陽侯(14)、海陽侯(35)、淮陰侯(40)被分封在淮河以南的東陽郡同樣與四人的籍貫有關。[3]劉邦在分封功臣時,多遵循故國本籍受封原則,封部分功臣于淮南,是為了讓他們享受衣錦還鄉的榮耀,故在侯國地域擇取上較為寬松。

圖3-2 關東地區局部放大圖

雖然高帝、惠帝時代在淮河以南封置有侯國,但該區域內的侯國數量仍然十分有限。惠帝七年,淮河以南共有侯國10個,僅占該年侯國總數的7%,93%的侯國仍分布在桐柏山—淮河以北地區。漢成帝元延三年,分布在桐柏山—淮河以北地區的侯國占當年侯國總數的比值同樣是93%,可見西漢一代侯國密集分布于燕山以南及桐柏山—淮河以北地區的地域分布特征是十分明顯的。

惠帝時代的侯國地域分布除了符合上述四項特征外,與《高帝十年侯國分布圖》相比,高帝時代“河南郡滎陽以西無侯國”和“東海郡、瑯邪郡無侯國”的現象在惠帝時代得以延續,可見“保障洛陽、滎陽安全”和“視東海、瑯邪為邊郡”的地域政策仍被執行。

仔細分析《惠帝七年侯國分布圖》可以發現惠帝時代的侯國分布還具有兩點特征:

(1)“異姓諸侯王國境內不置侯國”特征的消失

高帝初期,“異姓諸侯王國境內不置侯國”為一項顯著的特征,而伴隨著異姓諸侯王國的翦除,這一侯國地域分布特征也隨之消失。從圖3-1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帝十年沒有侯國分布的梁國、淮南國、太原郡至惠帝七年皆有侯國分布。只有燕國沒有侯國分布。惠帝時代,除燕國以外的諸侯王國境內都有侯國分布,高帝時代侯國地域分布的“王國差異”已不存在。

(2)“封建侯國以削弱王國”政策的延續及擴大

高帝十年,近2/3的侯國封置在王國境內,劉邦此舉顯然帶有“封建侯國以削弱王國”的用意。惠帝時代,劉邦的這一政策仍被延續。高帝十年至惠帝七年新分封的43個侯國,至少有31個侯國位于王國境內。[4]也就是說,惠帝七年仍有超過2/3的侯國分布在王國之中。由于各王國的封域沒有明顯變化,因此漢廷持續地在王國境內封置侯國,就相當于不間斷地削奪王國土地。至惠帝七年,各王國境內侯國數量均有所增加,現對趙、齊、楚三國境內的侯國數量進行統計,請看表3-3。

表3-3 惠帝七年趙國、齊國、楚國境內侯國數量

從表3-3可以看到,與高帝十年相比,惠帝七年趙、齊、楚三國境內的侯國數量顯著增加,三王國封域內侯國數量占各國始封城邑數量的比值,已接近或超過四成。這之中尤以齊國最為明顯。齊王始封之73城,在惠帝七年有35城置為侯國,如果考慮到惠帝二年,齊王劉肥被迫獻城陽郡為魯元公主湯沐邑,[5]則惠帝七年齊王所領城邑,已不足始封城邑的半數。劉邦“封建侯國以削弱王國”政策已經收到實際的效果。

隨著異姓諸侯王國的翦除,韓國、梁國、燕國、淮南國更易為同姓諸侯王封地,[6]一些侯國逐漸被封置在四國境內。劉邦“封建侯國以削弱王國”的政策便擴大到整個王國地區。但由于四國境內封置侯國的時間較晚,至惠帝七年,代國、梁國、燕國、淮南國境內的侯國數量較為有限,封建侯國對上述王國的影響還不明顯。

[1] 《漢書》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608、611頁。

[2] 王利器:《試論轪侯利蒼的籍貫》,《人文雜志》1984年第5期。王利器先生從三代轪侯之姓名入手,考訂利蒼為楚人,其說可從。但僅以《漢表》轪侯條“元康四年,蒼玄孫之子竟陵簪褭漢詔復家”推測利蒼為江夏郡竟陵人未免武斷。故筆者只采納王先生有關利蒼為楚人的意見。

[3] 淮陰侯韓信為淮陰人,堂邑侯陳嬰為東陽人,海陽侯搖毋余為越人,射陽侯項伯雖然籍貫不詳,但從其兄子項羽落籍下相來看,也應當是江淮之人。

[4] 高帝十年至惠帝七年新分封的43個侯國中,有41個侯國的所在郡目明確。這41個侯國有11個位于漢郡境內,30個位于王國境內。若按照這一比例,所在郡目不明的2個侯國至少有1個地處王國境內。

[5] 《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第398頁。

[6] 韓王信受封之太原郡,于高帝十一年劃歸代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乌拉特前旗| 黔西县| 孟津县| 同仁县| 襄垣县| 赣榆县| 枣庄市| 都匀市| 博白县| 从江县| 深泽县| 宁晋县| 成安县| 沧州市| 八宿县| 沾益县| 北海市| 十堰市| 芒康县| 合山市| 吉安市| 晋中市| 尖扎县| 安庆市| 堆龙德庆县| 从化市| 朝阳县| 正安县| 和林格尔县| 姚安县| 大连市| 平度市| 安康市| 县级市| 唐河县| 太仆寺旗| 宜章县| 宜兰县| 锡林郭勒盟|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