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
- 馬孟龍
- 1179字
- 2021-06-02 16:04:23
序一
翻閱馬孟龍即將出版的《西漢侯國地理》,往事歷歷在目。
2007年孟龍報考我的博士研究生,口試時我對他的印象很好,雖然他本科畢業于一所升格不久的地方大學,并且是中文專業,但感到他思路清晰,有自己的見解,認定是可造成之材。豈料他筆試成績很差,英語更差,離錄取線甚遠。我懷疑自己的判斷能力,就找他了解,方才得知他雖然碩士階段報的是歷史地理專業,入學后卻因該校沒有找到合適的導師,讓他改學其他專業,實際根本沒有學過歷史地理。我又比較詳細地詢問了他各方面的情況,特別讓他談了他已發表的一篇論文的思路和感興趣的問題,更堅定了原來的看法。這樣的人才放棄了實在可惜,正好我承擔的《中華大典·歷史地理典》有工作要做,就邀他來上海邊作些輔助工作,邊備考。但我知道,即便他能盡力學習,也不可能在短期內達到常規錄取的標準。在校研究生院的支持下,我為他單獨命題,特招錄取,在次年春季入學。
不過應該承認,孟龍此后的進步還是超出了我的預料,特別是在博士生期間就能寫出好幾篇高質量的論文,能在權威刊物發表,現在又完成了這部專著,其水平遠在一般博士論文之上。
入學不久,孟龍就提出,要以西漢侯國為研究方向,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這也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我力勸他改變方向。因為我知道,從清代杰出的史學家錢大昕以來,包括先師季龍(譚其驤)先生在內的諸多學者都曾對此作過研究,發表過不少論著。特別是周振鶴師兄的博士論文《西漢政區地理》中,相當大的篇幅就是研究西漢侯國,并且由此得出了不少重要結論,成為這篇論文的堅實論據。我也知道此后出土或新發現的文書提供了新的史料,但我以為至多只能作些充實補正,糾正若干局部的錯漏,難道還能做成一篇博士學位論文?但孟龍信心十足,滔滔不絕地申述自己的理由。我聽下來覺得他有些道理,就囑他先寫一篇出來看看。初稿寫出后,我覺得確有新意,但因自己長期未注意這方面的成果,判斷不準,囑他向振鶴師兄求教。就這樣,孟龍一發不可收,連續寫出了幾篇,或顛覆了長期沿用的成說,或將一些一直以為無序可循的排列理出了頭緒,或填補了某一缺漏。至此我已完全不擔心他能否完成論文,卻也沒有想到最終能形成這樣一部立論嚴謹、內容全面、新見迭出的專著。
季龍先師一直激勵我們:“在歷史地理研究中,我應該超越錢大昕、王國維,你們應該超過我。”孟龍的新著必能告慰于先師。
能超越前人,固然是后學努力的結果,但也離不開學術界以至整個社會的進步。例如,要是沒有2002年湖南里耶秦簡的發現,即使窮盡秦漢史料,至多也只能對今湘黔一帶的秦郡數量和名稱存在疑問,卻無法斷定會有洞庭、蒼梧二郡。至此我才體會到先師在論證秦郡數量時持不確定態度的高明之處。相信孟龍一定會明白,《西漢侯國地理》得益于前賢的成果和新出土發現的史料,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卻絕不是終結,因而遲早要被超越。如果是被孟龍自己,并且是在不久的將來,豈不更好!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