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氏世范譯注
- (宋)袁采著 賴區平譯注
- 974字
- 2021-06-02 16:08:40
1.4 處家貴寬容
自古人倫,賢否相雜。或父子不能皆賢,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蕩,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無此患者,雖圣賢亦無如之何。如身有瘡痍疣贅①,雖甚可惡,不可決去,惟當寬懷處之。能知此理,則胸中泰然矣。古人所以謂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人所難言者如此。
今譯
自古以來的人倫關系中,賢良和不肖相混雜。或是父與子不能都做到賢良,或是兄與弟不能都做到美好,或是丈夫下流放蕩,或是妻子彪悍暴戾,很少有家庭沒有這種患害的,即使圣賢也無可奈何。這就像身上有創傷贅疣,雖然挺可惡,但也不能夠決然除去,只應該寬心待之。能知道這個道理,就會胸中坦然。古人所謂父子、兄弟、夫婦之間難以言說的,就是這樣。
簡注
①瘡痍(chuāng yí):創傷。疣贅(yóu zhuì):皮膚上生的瘊子,比喻多余、無用的東西。
實踐要點
家庭人倫關系中,有些是屬于天倫而無法選擇的,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有些是已經選擇而不當輕易離異的(天作之合),如夫婦。所以古人說父子一體,兄弟一體,夫婦一體。但其中總有家人不能盡其職分。無論如何,結合在一起就意味著責任,自己應該先盡自己的職分。孟子曾說:“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這是說,品德好的人教養熏陶那品德差的人,有才能的人教養熏陶那沒才能的人,所以人們都希望有個好父兄。如果品德好的人遺棄那品德差的人,有才能的人遺棄那沒才能的人,那么所謂好與所謂不好,他們中間的距離也就相近得不能用分寸來計量了。
《尚書》和《孟子》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帝舜的父母和弟弟性情惡劣,總是對舜使壞心眼,打發舜去修繕谷倉,等到舜爬到屋頂,就抽去梯子,舜的父親還放火焚燒那谷倉;又打發舜挖一口井,然后又用土去填塞井眼(幸虧舜每次都得以逃生)。但即使這樣,舜也仍舊只是要求自己事事依理而行,從來沒有斥責過父母和弟弟,甚至沒有直接糾正過他們的過失。后來,頑固的父母終于被感化了。明代大儒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時,苗民有祭祀舜的弟弟象的,王陽明說這表明蠻橫的弟弟最終也為哥哥所感化,成為善人,所以人們才供奉他。為此,王陽明還專門寫了一篇《象祠記》。誠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舜那樣,但是面對“少有一家之中無此患者”,最好的辦法還是從自身做起,坦然處之,不埋怨也不放棄,這樣,即使最終不能感化家人,我們也善待了對方,并成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