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的故事:一本從史前時代到遙遠未來的時間史
- (加拿大)丹·福爾克
- 1808字
- 2021-12-29 18:27:54
復活節的問題
在討論格里高利的解決方法前,我們應該先來看看復活節這個日子,這是基督徒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基督徒在復活節慶祝耶穌復活,他們相信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會復活(歷史學家現在認為耶穌大約歿于公元27—33年之間)。這個節日和猶太人的逾越節有很密切的關系:根據新約圣經中的描述,耶穌在受死前與門徒共進的“最后的晚餐”應該就是逾越節的筵席。到了公元2世紀,基督徒才開始慶祝復活節;毫無疑問,這個節日應該源自更古老的非基督教節日,為的是慶祝春天的來臨(復活節的英文Easter來自挪威語中的春神:Eostre)。然而,不同的宗派也在不同的日期慶祝復活節。有些團體遵循猶太歷,在猶太人慶祝逾越節(猶太歷的七月十四日)時慶祝復活節,沒有固定的日期。其他的基督教團體則喜歡固定在一周內的某一天,連接這一天之后的星期日就是復活節。
固定日期的做法最后變得比較普遍:基督徒決定把釘十字架的受難日定在星期五,然后在下一個星期日慶祝耶穌復活。但選哪一個星期日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選擇逾越節后的第一個星期日,但當時的人考慮到幾個原因,就放棄了這個想法。其中一個原因和猶太歷的本質有關,逾越節的日期涵蓋范圍很廣。通常逾越節應該落在“春季的第一次月圓時”,但這種說法過度簡化了事實。因為猶太歷在閏年時會用到閏月,而不像儒略歷只是單單加一天,如果以儒略歷(之后則是格里歷)為比較基準,每年逾越節的日期都有很大的變化。在有13個月、比較長的年份,逾越節可能落在春分后整整一個月(2008年就是這樣)。基督教會希望復活節跟春分的差距不要超過一個月。
還有其他的因素要考慮:基督徒希望能跟猶太人有所區隔,也不希望他們最神圣的節日跟猶太節慶關系過于緊密。斯蒂爾在文章中提道,基督徒“發明了和猶太人唱反調的理由”。在第一個千禧年中期的那幾個世紀,教會領袖想出了好幾個方法來計算復活節的日期,所有的方法都經過人為操控,復活節和逾越節永遠不可能是同一天。
公元235年,基督教會的領袖在今日土耳其西北部的尼西亞聚會時,復活節的爭議也是一個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君士坦丁大帝親自主持會議。雖然他一直等到臨死前才受洗,但一直以來都十分支持愈來愈興旺的基督教。)與會者包括三百多名神職人員和學者。他們到底對復活節做出了什么結論,我們不得而知,原始的記錄已經失傳了,但與會者一定曾敦促所有的基督教國家在同一天慶祝復活節。即便如此,爭議從未消失,有些團體仰賴埃及學者的忠告來選擇適當的日期,有些則繼續使用猶太歷。
最后,信奉基督教的當權者決定避免采用天文學的方法,使用模擬日月星辰實際活動的數學模型。一旦建立起正確的模型,就可以輕松計算出復活節的日期,不需要咨詢埃及亞歷山大港的天文學家或耶路撒冷的祭司。到了某個時間點(應該在尼西亞聚會結束后),大家決議在“復活節月圓日”過了14天后的第一個星期天慶祝復活節;復活節月圓日指第14天落在春分后的第一個太陰月(別忘了陰歷月份從新月開始)。聽了一頭霧水嗎?或許不重要,但這個算法大致上(但不確切)就等于春分后第一次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要注意的是,如果月圓日正好也是星期日,復活節就要順延到下一個星期日。)這些相當迂回的規則至少達到了一個目標:復活節絕對不會跟逾越節落在同一天。盡管如此,不同的教會仍在不同的日子慶祝復活節。其中的一個理由是亞歷山大港和羅馬的兩位教宗不同意對方判斷出來的春分日期,因此計算出來的復活節日期也不一樣。
順便要提一下的是,眾人對天主教會和科學的關系常有誤解,復活節引起的諸多爭議正好闡明了最嚴重的一項。在伽利略遭教會指控為異端后,我們常認為教會對科學探索充滿敵意。但在中世紀(還有現代),為了解決復活節的糾紛,教會事實上非常積極地支持精確天文學和計時。事實上,分布在羅馬、米蘭、佛羅倫薩和波隆那等地的幾十所大小教堂也是天文觀測站;很多教堂在墻上或天花板上都特地開孔,好讓一束陽光在地板上投射出南北走向的“子午線”。用這些方法留下的測量結果就可以拿來計算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的日期,也有助于計算復活節的日期。
修士艾克西古斯踏出了重要的下一步。在公元6世紀時,他研擬出一套表格,可以計算未來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復活節日期。艾克西古斯的表格可以用好幾個世紀,可惜有缺陷。首先,他采用的月球周期長度稍微偏離了正確的數值。但第二點更重要,他用來計算的年份長度取自儒略歷,比真正的太陽年短,到了教皇格里高利上任時,累積的偏差已經超過一個星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