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的故事:一本從史前時代到遙遠未來的時間史
- (加拿大)丹·福爾克
- 1760字
- 2021-12-29 18:27:54
古怪的周期:一周
我們討論過一天、一個月和一年,天體的運行清楚地描述出這些概念。相反,一周似乎跟自然的關系沒那么密切。現代的一周除了規定嚴格,也不像一個月或一年那么容易預測。現在(格里歷上的)一年不是365天,就是366天,一個月的長度少則28天,多則31天,每周固定7天的制度似乎太僵化。然而,1月1日就是新年份和新月份的開始(有時候也揭開新的十年、世紀或千禧年的序幕),這個日子7次中總有6次很隨意地落在一周的中間。
一周的起源比其他歷法單位更加模糊。有可能一開始時有人想把一個月粗略地分成四等份: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但技術上一周就不止7天了(29.53天除以4等于7.83天)。天象上還有另一個理由讓數字7脫穎而出:在古時候,天上“徘徊的星體”包括太陽、月亮和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總共有七大天體。一周7天或許源自巴比倫人,他們認為七天的每一天都和行星代表的神祇有關。
一周的概念也和安息日密不可分;在希伯來圣經的第一本書《創世記》中,就很清楚地提到這個休息的特殊日子。安息日的原文Sabbath似乎來自巴比倫語言中的sabattu,這是一個和月神伊斯塔有關的邪惡日子。但巴比倫人看起來的確認為到了第7天就有特殊的意義,巴比倫語中的另一個字sibitu就表示“第7個”的意思。學者多半同意一周7天、有一天要休息的想法來自猶太人,巴比倫人俘虜大批猶太人后也采用這個做法,但是有些許變化。
其他的宗教大多數也跟巴比倫人一樣,認定一周7天各由不同的神祇掌管。到了現在,我們可用一周7天的名字追溯到神祇的撒克遜名字。從對等的拉丁文可以清楚看出每天要敬拜的神:拉丁文Dies Solis是撒克遜人的太陽日,后來變成我們的星期日;Dies Lunae是月亮日,也就是星期一;Dies Martis是撒克遜人的戰神日(火星,星期二); Dies Mercurii為沃登神日(水星,星期三); Dies Jovis為雷神日(木星,星期四);Dies Veneris為愛神日(金星,星期五); Dies Saturni為農神日(土星,星期六)。我們一定會想,在德國和維京神話中掌管詩歌的沃登神在西方歷法中如果沒有因“駝峰日”而永恒不朽,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一天到晚出現在日常對話中了。
但為什么星期幾會有特定的順序呢?它們并非按行星的亮度排列的:如果真的按亮度,木星和土星應該排在火星和水星前面。它們也不是按一段時間內行星相對于背景恒星移動的速率排列的——這是天文學家所謂的“恒星周期”(恒星周期從最長到最短的次序為土星、木星、火星、太陽、金星、水星、月球)。它們也并非根據行星在空中與太陽成一直線的速率排列的(所謂的“朔望周期”,依序為火星、金星、木星、土星、水星、月球;太陽的朔望周期則無法確定)。歷史學家大多認為答案牽涉星期幾和幾點鐘。古代的天文學家把一天分成24小時的時候,每個小時都和特定的天體有關,他們相信某個天體“掌管”某個小時。移動最慢的土星據信最有力量,天文學家也認為土星控制第一天(在古代是星期六)的第1個小時。然后,根據恒星周期,木星則和第一天的第2個小時有關,火星則掌管第3個小時,依此類推。把月亮和第7個小時配對后,我們又回到掌管第8個小時、第15個小時和第22個小時(每隔7個小時)的土星。火星掌管第一天的第24個小時,所以太陽要負責掌管第二天(星期天)的第1個小時。按照這樣的順序輪流排列七大天體和每天的24個小時,我們就會得出現代一周7天的順序。最后(或許在古羅馬時代),一周的循環和一年或一個月脫離關系,星期天也取代星期六成為一周的開始。
制定一周7天結構的因素不僅包含天體。7天的間隔對做生意也很方便,農民和商人可以到市集買賣貨物。不過并非全世界的市場都7天開一次:有些非洲部落每5天開一次市,南美洲的印加人則間隔8天,古代的中國人每10天上一次市集。法國大革命后,法國人在1792年想要改制為一周10天,結果并未成功。古羅馬人原本每隔8天開一次市,在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大帝規定一周有7天,從星期天開始。(作家斯蒂爾開玩笑說,披頭士的歌曲《一周八天》或許訴求的對象就是君士坦丁大帝前那個時代的羅馬女孩。)
愷撒的歷法雖然是重大的成就,卻有嚴重的缺陷。平均一年有365.24天,比真正的太陽年少了11分鐘。尤格·邦孔帕尼(1502—1585年)原本是律師兼政治家,受封為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時,儒略歷和真正太陽年的差異已經有整整10天。儒略歷的一年按照季節改變,所有的節日和宗教慶典都跟著變化。如果再不改革,復活節最后就會落在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