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D經費配置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時滯和創新環境系統視角
- 黨建民 李強 王曉珍
- 1514字
- 2021-06-03 11:08:52
前言
提升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與發展)創新績效,最大限度地刺激經濟快速發展,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面臨的重要課題,R&D經費投入規模的科學增量以及配置結構優化等問題成為當前關注的核心。該書以此作為出發點,基于宏觀視角,旨在通過優化R&D經費配置結構,有效提升我國整體科技創新績效。
本書作者在了解相關產業、走訪調查大量企業和政府部門基礎上,深入分析了產業創新環境系統、R&D經費配置結構與R&D創新績效的理論關系;運用CiteSpaceⅤ可視化工具剖析了創新環境系統的六大維度構成:研發基礎、經濟基礎、產業結構、市場發育程度、政府支持和區位優勢;利用單位根和格蘭杰檢驗對關鍵指標進行篩選,最終確立了創新環境指標體系。
本書對R&D經費投入,特別是不同經費配置結構和產業創新環境共同作用下的產出時滯期進行了測度,并對關鍵環境影響因素進行識別,結果顯示我國高技術產業、醫藥制造業和醫療器械產業新產品的滯后期分別為3年、1年、3年,而專利申請數的滯后期分別為4年、3年、3年;政府支持、市場發育程度和區位優勢為影響R&D創新績效及其時滯效應最重要的三個創新環境因素,具體表現為國家區域戰略發展規劃、市場對外開放程度、所在經濟區域及區位優勢。
在考慮時滯的情況下,運用OLS法分析了創新環境和R&D經費配置結構交互作用下R&D創新績效變化情況,結果表明:整體而言,R&D經費配置結構對創新績效多呈現U型或倒U型的非線性影響,且因經費結構類型和創新績效類型不同而存在明顯差異。其中,R&D經費中政府資金比例多對創新績效產生明顯負向影響。省際經費配置比例大多呈現倒U型影響,對三大產業專利申請的影響均呈現顯著的倒U型,其拐點分別為(0.100,0.087,0.168);對新產品銷售收入的影響在高技術產業及醫療器械產業為倒U型,拐點分別為(0.062,0.188),但對醫藥制造產業呈現明顯正向影響。R&D經費中產業經費配置比例對創新績效影響大多呈現非線性的倒U型影響,且子產業經費配置比例較低時,該指標大多對產出指標產生正向影響;隨著比例的提高,往往產生負向影響。
由此,本書基于國家整體、省域組合兩個視角構建了集效率測度、預測及R&D經費配置結構優化為一體的綜合模型,重點對省域組合視角的優化模型進行有效性檢驗和算例應用。結果表明:我國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R&D經費配置均存在優化空間,R&D經費投入總額的科學增量分別為7%、-12.7%、-2.8%;同時發現,北部沿海省市如天津,東部沿海的全部省市即上海、江蘇、浙江等發達地區R&D經費配置結構存在較大優化空間。最后,本書從創新環境系統建設、R&D經費科學增量、R&D經費政府資金比例及省域比例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本書嘗試將創新環境系統納入R&D經費配置效率的研究中,特別是創新性地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規劃以量化方式納入環境系統,探討了創新環境系統與R&D經費配置共同影響下的創新產出、時滯及績效變化情況,拓展了現有時滯研究,將時滯研究從單純的投入產出視角拓展至創新環境及創新環境與R&D經費配置結構交互作用的時滯效應研究。本書實證對象涉及3個產業、59個指標變量、21個省域、18年的歷史數據,是典型的高維數據。為此,本書率先將稀疏Group Lasso方法引入管理學的研究,將Group Lasso從純粹的理論方法研究拓展至實際運用,實現了該方法從理論到應用的質的跨越,為小樣本高維數據的降維處理提供了借鑒。
同時,本書所構建的創新環境指標體系、效率測度、預測及R&D經費配置結構優化為一體的綜合模型,對于科學測度我國R&D經費配置效率,R&D經費配置科學增量,不同產業、區域以及政府資金比例等問題具有很高的借鑒作用,對于相關產業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書第5章5.1基于稀疏Group Lasso的實證模型構建由黨建民博士和王曉珍博士共同完成,其余部分全部由黨建民博士主筆完成。另,本書框架結構設計和終稿審定工作由李強教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