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與政策建議(1)
一、創新型經濟需要創新型工匠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各國都在創新增長方式,為經濟注入新動能。例如,美國提出了“國家創新戰略”和“工業互聯網”,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均旨在加速制造業升級步伐。服務產業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的沖擊,正在加速轉型升級。2016年9月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達成“杭州共識”:共同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和包容的世界經濟。
建立創新型經濟,加速制造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不僅需要科學家、企業家、高級工程師,更需要大量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目前,我國就業難與“技工荒”交錯,不少行業技工崗位需求有70%以上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創新型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更是供不應求。
近20年來,中國職業教育強勁發展。但仍不能滿足中國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對職業人才的需要。在北京,盡管高校云集,但適應高精尖產業結構需要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仍有較大缺口。
傳統觀點認為,職業院校是培養工匠的。我認為,傳統工匠是指傳承師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匠人;今天,適應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職業院校培養的當代工匠,應是具有創新意識、支持技術創新的“能工巧匠”,即“創新型工匠”。因此,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職業院校濃厚的職業文化和創新文化氛圍,會孕育出一些具有企業家潛質的“苗子”,對部分擁有天資、潛質,努力且有機遇的學生,職業院校會成為他們創業的“孵化園”,最終培養和引導他們走上創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