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長教育論
- 王成榮
- 1321字
- 2021-06-03 11:02:12
三、培育健康的企業創新文化,積極推動創新教育
當今社會,不創新即倒退、不創新即死亡,成為企業的永恒定律。
企業創新文化的形成,一般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文化風格:
第一,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第二,敢于挑戰自我,視今天為落后,志在追求更高的目標;
第三,善于打破今天的平衡,創造新的平衡,使企業永遠處于動態的發展中;
第四,不怕冒風險,善于在風險中尋找更好的經營機會;
第五,寬容失敗,為了鼓勵人們創新,能夠寬容在創新中出現的失誤,乃至錯誤;
第六,善于行動,“Let me have a try”,千方百計把好的想法變成現實。
培育企業創新文化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呢?
第一,從國家戰略上,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一個國家只有基礎科學做好了,企業創新才有條件,否則企業創新就是無源之水。像“上海光源”這樣的重大科學工程,需要國家力量的推動和建設。
第二,從教育變革上尋找突破口。目前,對中國創新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的詬病較多。我們的教育內容過于強調知識體系,我們的教育方法過于強調標準化。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就是背書本、考高分,缺少創新思維的訓練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因此,需要我們改變傳統教育的“流水線”,解放學生,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也要走出書齋,走進實驗室,走進社會實踐,不光要寫文章、發論文,還要帶著學生嘗試新的東西,學會創新的方法,養成創新的素質與習慣,學會搞發明創造,并把成果轉化為產品。
我校是一所高職院校,在培養工匠過程中,也注重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因為我認為,傳統工匠是“述而不作”,今天的工匠應是既“述”又“作”,是創新型工匠。我倡導素養教育和“人人是勝者”的教育理念,力推“揚長教育”,探索“研學結合”“創學結合”和項目教學等新方法,發揮學生所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潛力,營造出一種健康的創新文化,使學生的職業素養、技能和創新能力均得到提高,收到了較好的培養效果,畢業生就業率連續8年保持在99%以上,廣受用人單位好評。同時也涌現出一大批創新精英和創業達人,王博同學和張鑫同學相繼榮獲第七屆和第十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近幾年獲得省市和全國創新創業、數學建模等競賽大獎百余項,這兩名學生的作品發表在國家核心期刊《工程數學學報》上;有60多名同學在校開始創業,注冊公司,獲得天使等投資上億元。
第三,明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我國要推進“中國制造2025”,建成創新型國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無疑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核心是企業,必須明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國務院提出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具有戰略意義。這就需要對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引導和鼓勵企業自身加大研發投入,像華為那樣,才有可能在技術上脫穎而出;同時也要加強企業家精神的培育,鼓勵企業家的創新行為。
第四,建立有利于創新的人才政策和激勵機制。例如,國有企業的人事政策應有更多的包容與寬容;對科研人員的考核政策與分配、激勵政策應該更為開放。
第五,營造良好的創新輿論氛圍。創新文化基因的培育,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尤其是政府、媒體和民眾的支持,要讓創新像清新的空氣一樣,彌漫在中國大地上。
(1)根據2016年10月29日在北京交通大學“第三屆創新產業論壇”上的主題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