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三駕馬車”時期:1985—1991年

20世紀80年代初,人民公社制度走向終結,公社體制開始解體,中國農村普遍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鄉政村治”制度及管理格局得以普遍建立,村委會成為最基層的組織,當時的村委會政企不分,既要進行社會管理(主要是對村民的管理),又要進行農村集體經濟和財產的管理。(1)1980年,深圳被設立為經濟特區,深圳開啟了以“深圳速度”為特色的快速城市化進程,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各村紛紛以自營、“三來一補”(2)“三資”、內聯的形式,辦起了村實體經濟,1982年后,一些“三來一補”企業逐步轉型為三資企業。為發展農村經濟,各村相應地成立了經濟發展公司或其他形式企業,村委會作為管理集體經濟的職能機構,負責建設、經營和管理村集體經濟,甚至一些村也出現了合股籌資辦企業的發展形式,這就是后來農村股份合作公司的雛形。1985年,深圳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推進農村城市化、居民市民化,制定出臺了《深圳經濟特區農村城市化試點工作方案》,根據該方案,原有的股份制企業改制為居委會,當時居委會工作人員由街道辦事處任命,很明顯,當時在城市城區內設置的居委會是“應急”產物。

因村委會成立經濟發展公司管理集體經濟的形式存在產權不清、主體不明、流轉不暢,企業沒有自主經營權,沒有法人資格等問題,1987年,深圳市率先在特區內開展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制改革,即以村為基礎建立股份合作公司。股份合作公司在設立方式上主要采用三種形式:一是以村和村民小組的集體資產評估后的凈資產作價入股統一組建一家有限責任公司;二是村和各村民小組各自成立股份合作公司;三是村和各村民小組分別成立公司,各村民小組分別成立股份合作公司,村屬經濟發展公司改造為多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至此,在深圳基層組織中出現了以黨支部、村委會、股份合作公司“三駕馬車”為主體的組織架構格局。

在上述整個改革過程中,改革的重點實則是將原村委會的資產轉移到以“村”(后叫居委會)為基礎成立的股份制企業中,股份制企業負責運作這批資產;村委會改名為居委會,主要承擔股民的安全、計生、衛生等公共事務和福利保障工作。但從人員設置來看,一般居委會主任和書記分別由股份制企業的董事長和書記兼任,委員也大都由股份制企業董事兼任,居委會基本上與股份制企業合署辦公,主要職能是為股民提供福利服務,大多數活動經費也由股份制企業承擔。所以,此時的村委會和股份合作公司實則是一個主體,只是對外顯示兩個不同身份而已,即俗稱的“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泉市| 阳朔县| 原平市| 西和县| 连城县| 天门市| 南岸区| 紫金县| 江陵县| 枝江市| 那坡县| 宁远县| 富民县| 普宁市| 寻甸| 象山县| 凭祥市| 锡林郭勒盟| 鹤岗市| 甘洛县| 余庆县| 西城区| 扎赉特旗| 肥乡县| 石河子市| 潜江市| 林周县| 晋州市| 穆棱市| 南部县| 舒城县| 沐川县| 石嘴山市| 鄢陵县| 府谷县| 密云县| 石林| 凌源市| 海城市| 台中市|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