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新時代員工與企業社會責任作者名: 《新時代員工與企業社會責任》課題組編著本章字數: 2714字更新時間: 2021-06-03 13:22:46
第四節 企業社會責任與權益體系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權益體系
企業在企業內外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更應重視員工和企業家的權益維護。在員工權益的維護方面,應關注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權益維護的體系建設。這也是考核企業社會責任對于員工權益維護的評價指標,例如,趙濤、劉保民和朱永明從勞工權益和人權保障兩方面評價企業對員工權益的保障程度;同時企業也要不斷完善自身文化、規章制度并充分利用非正式組織等提升對員工權益的保障。員工權益維護的評價指標如下。
(一)勞工權益
(1)童工;
(2)勞動補償;
(3)安全衛生;
(4)工作時間。
(二)人權保障
(1)集體談判權利;
(2)禁止強制勞動;
(3)禁止歧視;
(4)勞動紀律。
二、企業社會責任角度下員工權益與所有者權益平衡體系
(一)法律體系和評價體系
1.法律體系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合理構建,關鍵在于法治。企業社會責任是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的統一體以“企業契約論”為基礎構建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體系,其核心就在于將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內容視為契約的產物和履約的必然要求。
在我國不論是企業還是個體,有一定的權利就有相對應的義務,這樣保持盡量的相對公平,對于企業來說是盈利團體,也是國民經濟的主力軍,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不能只為了員工的利益而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在法律上要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體系,來同時維護企業和員工的權益。法律在中國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不得逾越,這是企業與員工在社會責任系統中的共同的標桿以及保護合法權益的手段。
2.評價體系
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體系應當成為一個國家企業是否承擔社會責任及承擔社會責任程度的價值標準。科學有序的價值評價標準是企業發展方向的指航標,它指引企業實現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道德規范是調整企業、顧客及內部員工間行為規范的關系之和,從倫理的視角來看,堅持使用榮與辱、公與私等道德標準來評價與規范企業。企業道德與法規規范存在差異,其約束力、強制性不強,但其所展示的感染力、示范效應,在被人們認可、接受之后,就會產生自我約束的重要力量。所以,其呈現出很強的適應性,是約束企業及員工的科學方式。企業要強調抓好企業誠信道德建設,全面認識到誠信才是最亮品牌,自覺將誠信作為企業的行為規范與科學價值導向。
創建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將企業評價結果向社會公布。較高的評價對企業來講是無形化資產,鼓勵其履行好社會責任,差評對企業來講則是一種督促和提醒。對企業開展社會責任評價,要圍繞社會、經濟和環境等方面,其中經濟指標是基礎性指標,因此,創建符合企業發展的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確保針對企業社會責任采取的管理機制與國際社會實現有序對接。
(二)政府推進
應該將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轉化為政府績效評估的標準,促進政府重視并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F代企業可以成為為一定社會政策服務的具有巨大潛能的強有力的社會機制,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的政府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其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競爭力戰略的一部分。目前我國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既沒有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對實現政府經濟社會管理目標的重要影響,也沒有意識到政府在推進企業社會責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由于目前的政府績效評估標準依然以經濟指標為主,缺乏對社會整體利益、可持續發展等目標的考量,因此,政府缺乏主動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動力。
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倡導者和引領者,是企業發展的推進者,也是員工的保護者。政府也可作為雙方可以信任的組織,在推進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政府要發揮積極的作用,在教育、宣傳、法規等方面正確引導企業社會責任的推進。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要在全社會推廣社會責任理念,普及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培育各社會成員相互支持合作、人人講和諧、人人講責任的新型社會文化。
政府可通過稅收、宣傳等方式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政府要著力引導企業管理者改變思想觀念,要使他們認識到,企業來自社會,也必須回饋社會,企業與社會是共榮的關系。政府通過觀念引導、制度建設、機制完善等約束企業的行為,保障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也為其他行為主體提供行動的支持、依據和保障,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良好實現。
(三)工會作用
工會代表廣大員工的權益,在非正式組織中政府、企業以及員工逐漸承認其重要性以及法律地位,政府賦予工會一定的地位,同時在推進社會責任進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考慮將工會作為企業和員工矛盾雙方的最大公約數。
1.員工方面
明確工會的職責,是為了保護員工的權益,工會干部要認真學習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以及保護員工權益的內容和方法;制定并維護相關權益標準;宣傳表彰好的典型,批評曝光不良行為。
2.企業方面
工會也要維護企業家的正當權益和資本經營收益,不是單方面地保護員工的權益,為了爭取更大的利益,而不顧企業的合法權益。工會在發揮作用時,也要站在企業家的角度,當有員工蠻橫不講理地鬧事,應該制止并且約束好員工的行為,要以正確的方式來維護權利。
(四)監督體系
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除應該加強政府行政執法管理的“有形的手”之外,還要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以外的社會各界的輿論監督這個“無形的手”,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與監督體系。
1.有形之手
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地區及行業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管力度,制定相應的地方和行業法規,建立地方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責任制,對那些不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采取必要的政策和制度約束。
2.無形之手
同時強化對企業的社會監督,充分發揮新聞輿論、行業組織、國際組織的作用,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監管體系,以完善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環境。塑造企業誠信精神,重視維護企業信譽。企業誠信經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也是企業價值和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五)共同價值觀
把社會責任納入企業文化建設之中,企業內部員工對企業社會責任有越來越高的認識和要求,企業文化建設應順應這一趨勢,在社會責任方面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精神理念,這也有助于吸引、激勵、留住人才。
樹立共同價值觀的員工管理是以提升員工的主動性、創造性為目標的,因而激勵分配機制要處理好競爭性與公平性的關系,只有競爭才能激發人的進取心、主動性和創造性,把競爭看作是提高激勵效應的推動力。
同時要制定公正的分配制度,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對競爭結果的正面肯定,也是持續維持企業創造力的保障。對員工績效的考評盡力做到科學、準確反映實際情況,否則會使員工感到不公平,從而造成對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挫傷,進而使機制減弱或失去激勵作用,更嚴重的是它會使員工質疑企業倡導的共同價值觀。公平有效的分配制度能準確反映員工成績的實際情況,并實現企業共同價值觀的準則,推動、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和競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