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讓孩子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 打造孩子的好品質(好孩子如何養成)
- 周云煒編著
- 1911字
- 2021-06-10 15:48:17
如今,這個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自己的驕傲,長大之后能有所作為。豈不知,成就一番事業談何容易,否則這個社會也不會出現那么大的貧富差距了。
成就事業,需要的是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缺乏戰勝困難的信心、勇氣是不行的。這種性格、精神、信心、勇氣都要靠能吃苦來磨煉,通過挫折來鑄造。如果父母不能深刻理解、把握這一點,包辦孩子的一切事宜,總是擔心孩子吃苦受累,表面是在保護孩子,實際上卻害了孩子,葬送了孩子的大好前程。沒有經歷過挫折、苦難,長大之后如何承受各種壓力?肩負建設祖國的重任?
所以,不管從國家利益出發,還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父母都應當鍛煉孩子自立,有些苦、累讓孩子受,孩子能做的事盡量讓孩子自己做,對孩子進行一些抗挫教育,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準則,讓孩子承擔一定的責任、義務,以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有一次,趙敏和幾個同事帶著三歲的女兒一起去洗澡,到了澡堂之后,幾個同事說要幫趙敏的女兒洗澡,趙敏卻說:“不用,讓她自己洗就行了,她洗不干凈我再幫她洗。”
還有一次,趙敏和幾個朋友帶著女兒去拜佛,廟很高,大概要走七八十個臺階才能上去,上去的時候,趙敏一直對女兒說:“別著急,慢慢走,想想怎么才能不摔跤,”小家伙就那么一階階地向上爬著,趙敏的幾個朋友都屏住了呼吸,生怕孩子會摔下去。到了寺廟時,那幾個朋友埋怨趙敏:“你怎么讓孩子自己走啊,萬一摔下去怎么得了?”趙敏卻說:“等到我女兒長大時,我就老了,所以一定要鍛煉她成為生活中的主人。”
那么家長應當如何做才可以讓孩子自立,做生活的主人呢?
一、珍惜孩子的自我獨立意向
孩子的獨立活動要求得到滿足或受到承認支持時,他會非常開心、得意、自豪,否則會出現否定情感、態度。所以,家長一定要珍惜孩子的獨立性意向,給孩子熱情的鼓勵、支持,讓孩子的獨立性不斷發展下去。
家長應當注意自己與孩子談話時的口氣、方式,認真地聽孩子講話,以表示對孩子的尊重。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能硬逼,讓孩子做事時應避免用命令的口吻。不能當眾斥責孩子,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不能嬌慣孩子。調查結果顯示,受父母尊敬的孩子大都愿意與父母合作,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獨立意識強。
二、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
什么是孩子該做的事?這是和孩子的能力、時間、地點、愿望相聯系的實踐行為,家長應避免提出超過孩子能力的事。超出孩子能力范圍內的事情,只會讓孩子承受失敗的痛苦,進而產生逃避心理,對責任心的培養不利。孩子的能力和年齡、性別、體能等因素相關,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做。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自己做的事越多,越是在愛孩子,實際上,為孩子包辦一切事情是在害孩子。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孩子大腦的開發、道德發展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孩子的手腳被束縛,大腦也會跟著被束縛,精神難以得到發展。孩子做的多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若家長無視這種興趣,孩子就會形成懶惰性情,無法對人對事負責。實踐表明,孩子只有不斷地去做,才能發展其責任心。
父母的做事作風同樣會影響孩子責任心的形成。果斷、明智的父母常常能帶給孩子自信,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該怎么做,需不需要指導……在具有果敢作風的父母那兒胸有成竹,孩子不但會模仿父母的作風,獲取一定的做事經驗,還會感到做事的愉悅,獲取成功體驗。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熱愛、關心生活,同時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三、父母應當多些耐心
允許孩子自己做事的時候,父母應當有足夠的耐心,不斷地鼓勵孩子自己去做,這樣孩子才不會指望父母去幫助他,憑借自己的能力去做想做的事。
孩子受父母影響時,不但會聽父母的言語,還會觀察其行為。父母應當用言語鼓勵孩子自立,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則。并且,對孩子自立意識的培養應當保持一貫性、一致性,通過正面鼓勵的方法去促進孩子自立自強。
孩子自己做某件事時,父母應當經常關注其下一步的行動,給孩子在自立中成長的機會,通過積極、安全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需求。不過,父母沒有必要過分說清無關緊要的事情。
每個人成長的過程都會遇到困難,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盡量不要介入其中,否則,孩子會覺得尷尬,覺得自己非常脆弱,他常常會想,如果父母沒有介入會怎樣。有些孩子常常背著父母做事,因為他想掙脫父母的庇護,進而證明自己的能力。父母不斷地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長大之后,需要獨立時,就會覺得非常不適應。
四、讓孩子自己解決、克服困難
每個孩子都會向父母提出很多問題,可是,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得到答案?實際上,孩子是否愛動腦筋、想問題,以及孩子怎么去解決問題關系著孩子是否能成才。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不要直接告訴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動腦筋。遇到困難也鼓勵孩子自己去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