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教學中,準確理解語境中的詞匯義,是讀懂、讀深文章的必由之路。創設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經典作品的學習,既給學生自我語言表達提供操作借鑒,使學生學得準確、規范的言語表達,又使其通過對經典的模仿,習得言語風格和構思謀篇等規律方法。語言撬動思維,思維關照語言,二者相輔相成,互為驅動,而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是連接兩者的橋梁與媒介。因此,抓住語境中的詞語意義,創設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辨析語言,激活思維,引領學生向文本更深處漫溯,通過“一篇”的學習,領悟“一類”的特點,指導“類似”的閱讀,建構規范的語言運用意識和語言思維驅動,讓學習真正在課堂發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語境中理解詞義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一篇課文的第一步,應當是“讀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而初步理解詞義是“讀通”全文的第一步,正確理解詞語的語境義,則是“知道文章之大概”、把握全文思想的關鍵;“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教材選文,其語言是“典范的書面語作品”,其詞匯義“則是被作者的頭腦加工了的、融入了主觀經驗和審美情趣的產物,是包含在言語里的個人的話語”。
整合使用教材,理解語境中的詞匯義和詞匯義表達的文章意,讓學生經歷探究詞義和文意聯系與轉化的過程,在運用中思考,在思考中運用,學得文本言語運用,領悟作者在語言中寄予的情思,習得語言規律,提升自我語言能力與修養。
在教授《背影》時,參照名師教學,我從對文章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入手,設計了“聽寫詞語”(“簌簌流淚”“光景慘淡”“躊躇蹣跚”“晶瑩淚光”)的教學環節。這四組詞語列入課后“讀讀寫寫”欄目中,課本上都提供了注釋,理解難度不太大。不過,它們處在文章首中尾三個重要位置上,囊括了文章寫作的宏觀背景和個人寄予的微觀情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這四組詞語的語境義,有助于感知全文內容,理解行文思路。理解文章總是要先進去再出來的,“得到了詞義,就得到了風景;有了詞義,才有鑒賞,語言和文學才能融為一體”,扎實的語文學習大都如此。
具體實施包括三個環節:先聽寫準確——聽準、寫對,再釋義正確——懂意義、會表達,最后精當概括——寫(說)出四個詞語串聯后的文章內容。這樣做的目的是落實語文課聽、說、讀、寫、思的基本任務,防止凌空虛導,因為“會想是會聽讀與會說寫的前提。語文課如果只顧追求表面的讀寫,甚至把聽說的技巧看得過于重要,而不深入‘想’這個層面,是無法從根本上達到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目標的”。
從課堂實際效果看,前兩個環節的預設目標容易達成,在“精準概括”——深入理解詞語語境義方面,學生陷入困惑。這四個看似散亂分布在起始、中間和結尾位置上的組合詞語,被臨時賦予了語境義,是全面理解課文內容的臺階與鋪墊。比如第一個詞語“簌簌流淚”,字面義是“紛紛落下眼淚”,語境義則是滿院狼藉、睹物思人后發生的情感事件,而這個事件需要教師具體指導,引領學生感知內容、厘清思路。
八年級的學生對“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點歸結在一起”概念的理解是零散模糊的。何謂概括?如何操作?怎樣才算是“精當概括”?教師需要先做出示范,打通學生思路。何時、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結果如何,用自己的話把詞語在語境中被臨時賦予的意義簡潔地說出來,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比如第一個詞語“簌簌流淚”,何時——冬天,何地——在徐州,何人——我,做了何事——我見到父親,結果如何——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由此概括出“徐州見父”的內容。這個環節看似說詞語,實質在于練思維,四個詞語,四次聽說讀寫思的練習,語言撬動著思維,思維關照著語言,彼此促進提升。
在教師示例下,學生很快領悟并概括出具體內容:光景慘淡——回家奔喪,躊躇蹣跚——車站送別,晶瑩淚光——北平讀信?!叭绻皇遣粩嗟貐⑴c各種言語實踐而沒有言語知識的引導和理性分析的介入,那么這種實踐便是一種晦暗中的摸索,它給予我們的至多是一種混沌中未加分化的對母語的朦朧認識,一種不自覺也即無法對之反思提高的言語技能”。由此看來,對語言和思想,學生可以在實踐運用中自己學得、悟出,也可以經過規范訓練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能力。
為讓“在語境中理解詞義,整體感悟、厘清文章思路”的目標落到實處,我又設計如下任務予以強化:請再把這四個詞語串起來,填寫完成一段話(課件展示)。
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這個任務也很快完成,學生的填空練習如下:
本課主要通過對徐州見父、回家奔喪、車站送別和北平讀信四件事的敘述,重點描寫了車站送別中父親為“我”買橘子的場景,讓“背影”定格,成為永恒的經典。
全文通過對四次“背影”的描寫,讓我讀懂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關心與呵護,也讀懂了一個孩子對父親的感念與牽掛,體現出父子情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代際承傳。
在活動中提升思維
鄭桂華老師說:“通過對學習內容的整合、學習任務的設計以及學習活動的優化,賦予課堂語文學習活動一定的‘真實性’,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比較接近于社會生活中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由此看來,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應當是指打破“學習內容的抽象化”和“學習過程的碎片化”、脫離“學習方式的被動”和“學習目的的應試化”,是優化教學環境,創設學生可觸摸到、可聯系、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課堂氛圍和任務驅動;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活動中,讓他們在爭辯、討論、合作、互動中,親歷探究過程,體味到漢語的豐富,悟出語言與思維融合的奇妙。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愛,源自于發現文字表面蘊含的深意,從自我發現中體驗成功,釋放快樂。
為此,整合全文,我設計了如下兩個問題驅動。
1.父親愛“我”嗎?——文中哪些詞句印證了你的觀點,先圈點勾畫,再讀出來,并用自己的話說明原因。
2.“我”愛父親嗎?——文中哪些細節感動了你,讀課文,先圈點勾畫,再讀出來,并用自己的話解說原因。
不同的問題,相同的要求,這樣做理由如下:一是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學生面對真實的任務,需要自己研讀課文,自己思考,自己來解決,體現學習的主體性;二是針對某些問題,需要小組合作才能解決任務,體現學習的互助性;我給出的任務環境是,組內討論,組間辨析,推薦代表,回答問題;三是在學生困頓迷惑處,教師相機點撥,用教師的主導性引導學生撥云見日;四是強化鞏固,一人說眾人聽,相機取長補短,自我矯正,強化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對于第一個問題,10多分鐘的時間里,學生就找出答案,通過合作、討論環節,琢磨字、詞、句、段、篇,經歷聽、說、讀、寫、思,結論為“父親是‘愛’我的”;主要依據有兩個情節,一是“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二是第六節車站買橘子。文本中四個“終于”的運用,四個逐層加深的父親之愛;“跳下”“爬上”“探身”“上縮”,簡單的動詞,復雜的動作,深厚的感情,父愛自在不言中。針對學生的回答,我重錘敲打“車站買橘”細節,讓學生反復讀,慢慢品味“讓”“探”“攀”“縮”“傾”等詞語的使用,簡靜而又細致,樸素而又典雅,給“背影”的出現打下動人的底子,而這一點又恰恰是課后練習“積累與拓展”強調的內容,也是編者的良苦用心所在,把課文后面的語言題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來解決是有效的教學策略;同時隨機點出中國繪畫的白描手法在文章中的運用,可以起到以小見大、以簡單見豐腴的表達效果。有了第一個問題操作悟得的經驗,學生很快就在第二個問題中運用實踐,并得出結論“我”
也是愛父親的。主要依據:四次流淚四次背影,兩次“那時真是太聰明了”的自責反諷,在寫作時空里對往昔時空中父親的關照、對自己當時心理的反諷等;學生互相解答,在對語言的品味中,觸摸作者的思想,感悟語言中閃爍著的情感。
為防止討論流于表面,讓思維深入,針對上述兩個問題,我又分別為此設置了如下支架:針對第一個問題的支架是,①為什么要買橘子?②為什么非要自己去買?
20歲的兒子可以自己去買啊。③你也有過相似的經歷嗎?④這些說明了什么?
針對第二個問題的支架是,①看見父親去買橘子的正常行為——“背影”,作者為何要流淚?②結合現實,你是如何理解長輩的“迂”和自己的“聰明”的?③想父親,為何不接父親一起來住?④這些都說明了什么?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語文課堂中的活動設計源于學情、精于整合、終于思維,重在打通課內課外的通道;語言激發興趣,興趣驅動思維,思維促進更深入地品味語言、運用語言、理解意義。
設計中,我分別用兩個“心”的圖形板書表達“‘我’愛父親”和“父親愛‘我’”
的主題,學生很快說出兩個“心”形重疊處就是板書課題“背影”的最佳位置——愛是無私的奉獻與彼此的理解。
在思辨中深化主題
要理解《背影》的教學價值,只有抓住文本樸素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領思維向深處發展,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父子之愛的這種錯位,不僅是時代的,而且是超越歷史的,表現了一代又一代重復著的普遍的人性”。為此,我設計了如下問題支架。
重讀課文,回答問題。你能從文字中讀出父子之愛的磕磕絆絆與隔膜來嗎?請說出自己的理解來。
短暫的沉默后,就有學生指出文字的看似矛盾處。文章結尾處父親的來信:“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弊鹁蠢先耸翘旖浀亓x的事,在信中對晚輩示弱賣萌,喚起晚輩的同情心,就會讓人誤解作者朱自清的孝道有問題,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同樣是在文章結尾處,“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關于兩個“自然”,《現代漢語辭典》對“自然”的解釋中,第三義項為“理所當然”,第四義項為“連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語義轉折或追加說明”。結合下一句中“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可以看出“自然”合理的解釋應當為第三義項“理所當然”,從語境中由此判定“我”和父親之間,感情上疙疙瘩瘩,并不和諧。如何來解釋這種父子關系的“疙疙瘩瘩”與“不和諧”呢?學生說不清楚,思維陷入困惑。閱讀雖然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但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施教,學習才會真正發生?!伴喿x教學中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也是教師主導性的體現。
于是我充分利用課件,鏈接資料,圖文并茂地展示葉圣陶、倪文尖、孫紹振等名家的文章,還原出朱自清的創作背景,點明深刻之處,“他筆下的親子之愛,是錯位的,愛與被愛是有隔膜的。愛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背影》的經典就在于,用寫實的筆法,通過樸素而又有感染力的語言,傳遞中國傳統文化,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有一位學生舉手說,“同樣是寫眼淚,開頭用的是擬聲詞‘簌簌’,結尾處用的是形容詞‘晶瑩’,作者對父親的愛最后變成‘晶瑩’和純潔?!?
主題探究的過程雖然曲曲折折,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了解了背景,理解了主題,更重要的是,他們經歷了詞義和文意雙重轉化的過程,體驗到母語表情達意的豐富性,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也得到發展。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形成了自我語感,養成了對語言的敏銳性,即隨時隨地推敲、體味、捕捉重要詞語在語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的習慣,從而提升了自我語言修養。語言催動思維,思維引領語言,一起向文本更深處漫溯,直抵主旨所在。
為讓學生更加深化對主題的理解,打通書本教材與現實生活的通道,我拋出了第二個問題支架。
有缺陷的父親還值得我們來愛嗎?結合自己的家庭生活,談談自己的認識。
“我媽愛打麻將”“我爸好喝酒”,“爺爺奶奶也是這樣,只要一談到我的學習,他們都還是蠻支持的”。結論是,《背影》告訴我們,有缺憾、有隔膜的父親還是值得我們去愛的,父子之愛,人倫之情,人間之愛,需要我們去傳承,需要我們去改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去豐富、去發揚。至此,“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的課標基本達成。
在運用中領悟規律
張志公先生說:“語文學習就是帶領學生從文章里走一個來回,就是通過弄清文章形式來理解文章的內容,再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弄清為什么用這種語文形式來表達這個內容。也就是,從語文形式到語文內容,再回到語文形式。”
根據部編版教材“雙線組元”“三位一體”的編排特點,也為了更好地落實課標“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的精神,我最后設計一個類似于群文閱讀的作業要求。
有人問莫懷戚先生,“你那個《散步》,是寫尊老呢,還是愛幼?或者既尊老又愛幼?”莫懷戚認真回答:“看起來當然是既尊老又愛幼,其實我骨子里是想寫生命?!?
請聯系我們已經學習過的課文《散步》《秋天的懷念》《紫藤蘿瀑布》《一棵小桃樹》等,請你從品味賞析文章語言、理解作者情思寄寓的角度,談談你的看法,最好把它寫出來,與同學們共同分享。
從教材編排上看,《背影》屬于八年級上第四單元“情感哲思”的內容,該單元強調“反復品味、欣賞語言,體會、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秋天的懷念》《散步》屬于七年級上第二單元“親愛之情”的內容,該單元要求“在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紫藤蘿瀑布》《一棵小桃樹》屬于七年級下第五單元“哲理之思”的內容,該單元要求“體會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發對社會人生的感悟”。三個單元共同的特點是突出語言運用,強化思維提升,三個單元選文也同時體現出張志公先生的語文觀:
“語文形式”豐富著“語文內容”,反過來,“語文內容”也規范著“語文形式”。通過“一篇”的學習,領悟“一類”的特點,指導“類似”的學習。這個活動的重要性在于,閱讀“他人的言語作品”,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用于“真真實實的生活”,我手寫我心,轉化為實實在在可操作的步驟、可測量的行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隱性的,必須在真實的語文運用情境中,通過一定的表現性行為才能體現,這種體現又有一定的綜合性?!薄巴ㄟ^梳理和整合,將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學習的語文知識結構化,將言語活動經驗逐漸轉化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
總之,經典作品的學習既有宏觀的指導意義,又有微觀的啟示價值。準確、規范的言語表達,既源自對經典的借鑒與模仿,更得益于通過不同角度的思考和體悟,學得語言運用,習得思維規律。在語言思維驅動下,發揮語文實踐活動的橋梁與媒介作用,用好教材、服務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育核心素養才是教學的根本,因為語文課程“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
(本文原刊載于《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