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全托”對孩子心靈的損害無法預(yù)估
- 做寶寶的心靈哺育師(3—6歲版)
- 李麗
- 1686字
- 2021-06-10 17:25:19
童童媽最近打算把兒子送到全托幼兒園去。原因是她和老公開了一家公司,實在是太忙了,沒時間照顧孩子。另外和老人相處的也不是很愉快,老人不太愿意來,童童媽也不想請,于是,她想到了全托幼兒園。
全托幼兒園至少能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于是,童童媽將三歲半的兒子送到了一所全托幼兒園,只在周五晚上接他回家度周末。
結(jié)果,童童在第一個周五晚上,看到來接的媽媽便號啕大哭,并手腳并用地打媽媽,看來,小家伙心中的怨恨積累得很多。童童媽被打的有點憤怒了,她本來以為孩子見到她會像自己一樣高興呢。
周一早上將童童再次送到幼兒園的時候,童童死死抓住媽媽的腿,說什么也不肯進(jìn)校門,當(dāng)媽媽狠心將他的手掰開送到老師懷里的時候,童童竟然發(fā)出了一聲令媽媽震驚不已的話:“媽媽,你還要我嗎?”
——童童媽頓時明白了兒子的心理!原來,她長時間把兒子放在幼兒園里,兒子以為媽媽拋棄了他。這一頓悟讓童童媽立刻做了一個決定,放棄了讓孩子上全托幼兒園,轉(zhuǎn)到家附近的正常幼兒園,自己則減少了工作量,用更多的時間來陪孩子。
送孩子上全托幼兒園的家長普遍存在著童童媽的情況,就是工作太忙了!忙的顧不上孩子。因此,才把孩子送到全托幼兒園。這些媽媽還口口聲聲地說:“我這么忙為了啥?還不是為了孩子將來能過得更好!”
但是,到底怎么樣才是為了孩子好呢?孩子需要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呢?是媽媽用辛苦忙碌賺來的錢買來的高級玩具、錦衣玉食還是媽媽溫暖的懷抱和親切的愛撫呢?
對于3~6歲的孩子來說,還處于依戀敏感期,這種依戀對象,通常是媽媽。沒有經(jīng)歷溫暖和恒長依戀的孩子,長大后難以形成與他人健康的親密關(guān)系。這個時期媽媽的愛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來說,就像維生素對于身體的健康一樣重要。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你把寶貝送到了全托幼兒園,一天到晚使孩子看到不親人,即便是幼兒園老師對你的孩子再好,也因為要照顧的孩子太多,無法像你一樣對你的寶貝投入那么多的關(guān)注,更不要奢望有親密的身體接觸了。孩子缺少維生素會影響身體發(fā)育,缺少母愛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與其說讓孩子在全托幼兒園學(xué)習(xí)獨立,不如說那是父母推脫責(zé)任的借口。據(jù)了解,歐美國家沒有全托幼兒園,但是孩子的獨立性一點也不比中國的孩子差。心理學(xué)大師約翰·包爾比認(rèn)為,孩子如果過早離開父母獨立,這種對孩子心靈損害的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jīng)歷的痛苦,他們感覺自己被父母所拋棄或者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么事情而受到了這樣的懲罰,從而沉浸在極度的自卑中,就像童童那樣覺得媽媽爸爸不喜歡自己不要自己了。這樣自我價值感的不足,是在孩子以后的人生中,需要他加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彌補的。
媽媽為了工作而放棄了陪伴幼小的孩子,這只會給孩子一個明顯的暗示:工作比你更重要。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價值,由此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媽媽的確事業(yè)有成,但是卻以犧牲孩子為前提,即便是孩子將來享受著你工作帶來的錦衣玉食,但是他內(nèi)心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卑微感卻很難祛除,或者將來孩子也會成為一個只懂得追求物質(zhì)的人,那么他內(nèi)心充斥的更多是無盡的欲望,而難以讓幸福容身。
在對幸福的研究中,各路心理學(xué)派都承認(rèn)一點的是:決定人幸福的,不是那些財富、地位和名氣,而是擁有高質(zhì)量的親密關(guān)系,這包括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親情、友情以及愛情。也就是說,擁有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才是幸福的基礎(chǔ)。而這些為了孩子“安逸的未來”而苦苦打拼的媽媽們是否反思過,你這樣做,是不是在舍本逐末?
媽媽為了工作去忽略孩子,這也和我們的文化有關(guān)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價值觀提倡為了工作犧牲家庭和個人的生活,這樣的文化需要現(xiàn)在的媽媽們重新反思:忽略孩子而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以及成人后的心理隱患,難道不會成為社會新的問題嗎?這樣做對孩子負(fù)責(zé)嗎?對自己負(fù)責(zé)嗎?又是否對社會負(fù)責(zé)?
專家媽媽貼心話
如果家里已經(jīng)到了吃不上穿不上的地步,那么或許幼小孩子的媽媽有無暇顧及孩子的借口。但是,只是為了讓吃得更精致、穿得更漂亮而放棄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就沒有必要了。適當(dāng)將工作量降低一些或者更加靈活一些,抽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是媽媽在孩子年幼時有必要做出的改變。相對于物質(zhì)的優(yōu)越,媽媽的愛和陪伴才是孩子更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