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第一本趣味地理書
- 倪麗超編著
- 1053字
- 2021-06-21 17:58:57
霜凍為什么多出現在晴朗的夜里
我們發現,在寒冷季節的清晨,草葉上、土塊上常常會覆蓋著一層霜的結晶。它們在初升起的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待太陽升高后就融化了。人們常常把這種現象叫“下霜”。
翻翻日歷,每年10月下旬,總有“霜降”這個節氣。我們看到過降雪,也看到過降雨,可是誰也沒有看到過降霜。其實,霜不是從天空降下來的,而是在近地面層的空氣里形成的。
那么,我國霜凍為什么多出現在晴朗的夜里?

在我國四季分明的中緯度地區,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節,正是冬季開始前和結束后的時間,夜間的氣溫一般能降至0℃以下。在晴朗的夜間,因為無云,地面熱量散發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儲存熱量較多,氣溫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發的熱量已很多,而獲得大氣輻射補償的熱量很少,氣溫下降很快,當氣溫下降到0℃以下時,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附著在地面的土塊、石塊、樹葉、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體上,就凝結成了冰晶。因此我國有“霜凍見晴天”的農諺。如果氣溫降到了0℃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汽,就凝結不成白霜了,但農作物仍受到了凍害,農民稱此為“黑霜”。如果夜間陰天多云,云的逆輻射作用能較多地補償地面熱量的損失,氣溫則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會出現霜凍。所以霜凍一般都出現在晴朗的夜里。
地理知識小鏈接
霜是水汽(也就是氣態的水)在溫度很低時產生的一種凝華現象。嚴寒的冬天清晨,戶外植物上通常會結霜,這是因為夜間植物散熱慢、地表的溫度又特別低,水汽散發不快,還聚集在植物表面時就結凍了,因此形成霜。
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的,和露的出現過程是相似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于露點(水汽液化成露的溫度)高于冰點,而霜點(水汽凝華成霜的溫度)低于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于0℃時,才會結霜。
其實,霜本身對植物既沒有害處,也沒有益處。人們通常所說的“霜害”,實際上是在形成霜的過程中產生的“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