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第一本趣味地理書
- 倪麗超編著
- 870字
- 2021-06-21 17:58:55
為何“大樹底下好乘涼”
夏天,大家喜歡在樹蔭下乘涼,而躲在帳篷里就很熱,同樣都躲開了太陽直射,為什么大樹底下比較涼快呢?這其實要從綠地能降低環境的溫度說起。
在炎熱的夏季,綠化狀況好的地區的氣溫比沒有綠化地區的氣溫要低3~5℃。綠地能降低環境的溫度,是因為綠地中園林植物的樹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陽輻射帶來的熱能(20%~50%),更主要的是綠地中的園林植物能通過蒸騰作用(植物吸收輻射的35%~75%,其余5%~40%透過葉片)吸收環境中的大量熱能,降低環境的溫度,同時釋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環境空氣的濕度(18%~25%),對于夏季高溫干燥的地區,綠地的這種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們生活的舒適度。

在夏季(典型的天氣條件下),1公頃的綠地可以從環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熱量,相當于189臺空調機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北京市建成區的綠地,每年通過蒸騰作用釋放4.39億噸水分,吸收107396億焦耳的熱量。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的熱島效應,改善了人居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嚴寒的冬季,綠地對環境溫度的調節作用與炎熱的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綠地的溫度要比沒有綠化的地面高出1℃左右。這是由于綠地中的樹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輻射,減少了綠地內部熱量的散失,而綠地又可以降低風速,進一步減少熱量的散失。
地理知識小鏈接
熱能是生命的能源。人的每天勞務活動、體育運動、上課學習和從事其他一切活動,以及人體維持正常體溫、各種生理活動都要消耗能量。就像蒸汽機需要燒煤、內燃機需要用汽油、電動機需要用電一樣,人也離不開熱能。
熱能與熱量不同,熱能是狀態量,熱量是過程量。熱量只有在熱傳遞中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