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與教養,父母要知道的教育心理學
- 曾怡
- 1962字
- 2021-06-21 17:56:01
沒有愛的教育就像沒有根的花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礎和根基,沒有愛的教育,就像沒有根的花朵,不等它盛開綻放,就已經凋謝枯萎了。
天下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可是有些孩子總抱怨自己的父母不愛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案例很短,但寓意深刻。作為父母,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呢?
只要考試成績讓家長滿意才允許孩子看動畫片。無形中,家長的愛有了附加的條件。
我們相信所有家長一定是愛自己孩子的,而且付出了全身心的愛。可事實是,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爸媽討厭、自私。這也正是萬千家長所困惑的:為孩子付出了所有,到頭來為什么卻養出一個“白眼狼”。
要想解開這一困惑,家長首先要明確一點:你對孩子的愛是不是無條件的,是不是不帶有任何功利目的的?
心理學博士趙爽孜曾說過:“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發動機,父母給孩子的愛一定要夠真、夠分量。”而這里我們可以將“夠真、夠分量”的愛,理解為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目的的愛。
帶有條件、帶有功利目的來教育孩子、“愛”孩子,最終會讓孩子變得緊張、焦慮和患得患失。有心理專家就說過,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其癥結多數來自家庭的教養方式,而這種孩子絕大多數都覺得父母不夠愛他甚至不愛他。
下面我們通過表格的形式,來了解一下擁有和缺乏父母無條件愛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表現。
擁有與缺乏父母無條件愛的孩子表現對比

很明顯,兩者表現截然不同。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無條件的愛呢?無條件的愛是不是就是放縱孩子呢?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和心理分析學家埃里希·弗洛姆對無條件的愛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無條件的愛和接受是指堅定地愛和接受某個人,而不取決于當時的條件。這樣的愛與有條件的愛相對立,有條件的愛,只有在它的客體符合某種條件的情況下才存在。
也就是說,不管孩子是健康還是病弱,是聰明還是愚笨,是漂亮還是丑陋,是學習好還是學習差,你都要無條件、無私地去愛他。僅僅因為他是你的孩子,所以你愛他,僅此而已。什么“數學神童”“繪畫天才”,什么獎項、成績,什么未來、理想,都不該被當作愛孩子的條件。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優秀,從根本上來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因為不管遇到什么都有父母的愛給他支撐,肯定他,所以他們無所畏懼,心里擁有取之不盡的力量來面對這個世界。
無條件的愛不是默許和放縱孩子的任何無理行為,不是盲目愛孩子,也不是不教育他成為有責任心、有愛心的人。孩子犯了錯,就要幫他糾正,這也正是為人父母者所要盡的主要責任。那到底怎樣做才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呢?以下幾點還需要注意。
◆接受孩子的自然成長屬性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成長有其天然的屬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違背這一屬性。例如7~8歲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僅可達到15~20分鐘,有的父母非得讓孩子在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內保持高度的專注,這就有悖于孩子的成長。要求孩子像小大人一樣去做事,孩子會感到非常痛苦。而且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夠感知到你無意識的期待以及因此產生的微妙嫌棄感。因此,父母的期望值要適當,要符合孩子的成長、符合孩子的年齡。
此外,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情緒,但如果因為孩子的情緒而拒絕他們,就是對他們作為人該帶有情緒的這個本性的無視了;而且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就說他們錯,就是對人類需要好奇心和自由思維這個事實的無視了。
◆積極關注孩子
孩子需要被看到、被感覺到存在,他們需要被傾聽,否則他們會感到空虛和孤獨。簡單地說,孩子需要父母關注到他的情緒和他背后沒被滿足的需求。
孩子發脾氣了,你是關注到了他生氣背后的原因,還是立刻訓斥他一頓呢?
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你是關注到了他打人背后的委屈,還是馬上拉過來暴揍他一頓呢?
孩子大哭大鬧,你是關注到了他想要得到父母的注意,還是立刻滿足他無理的要求呢?
……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地積極關注,哪怕做得不夠理想,孩子也會覺得已經得到了你的尊重、理解以及愛。這種關注也會讓孩子感到自身的價值以及“家”的歸屬感,因為孩子以父母為“家”,父母給予孩子這種積極的關注,讓孩子感受到了無條件的愛,自然他們的歸屬感會非常強烈。
◆給予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接納
有一些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和接納”,有時可能是無奈之下的“委屈求全”。例如,孩子要玩游戲,父母不同意時,孩子就會以發脾氣、不學習為“要挾”,不勝其煩的“父母”只好接受孩子的要求,這種“理解和接納”是有條件的一種選擇。
無條件的愛就是真正的接納和理解。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始終愛自己、相信自己,這樣對孩子生命里始終都有光,內心始終都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