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胡治兵語錄全鑒
- 蔡鍔編著 東籬子解譯
- 1575字
- 2021-06-21 17:40:47
前言
《曾胡治兵語錄全鑒》是一本語錄體兵書。蔡鍔于1911年夏完成,全書共12章。本書各章分設四個部分:導讀,對該章內容進行提綱挈領的概述;原文及注釋,收錄《曾胡治兵語錄》原文,對原文難解字詞進行釋解;譯文,對原文進行白話文解讀翻譯;故事鏈接,分享與該章內容相關的故事,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思想。
全書依次分為,《將才》《用人》《尚志》《誠實》《勇毅》《嚴明》《公明》《仁愛》《勤勞》《和輯》《兵機》《戰守》共12章,幾近囊括曾國藩、胡林翼的戰略、戰術及軍事思想,蔡鍔于每章均附按語。
《將才》與《用人》兩章,分別主要論及高級將領所需具備的道德素質和中下級軍官的選拔、培養。這兩章雖是論述軍官武人,實則同于儒家士大夫之正心、修身。蓋因晚清社會腐化、政治糜爛之風日盛,軍隊也不例外。先是八旗,后是綠營,均已腐敗不堪,將貪兵弱,軍紀松弛,竟無一毫戰斗欲望與力量。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曾胡二人治兵先治人心,重視為將者之道德素質,提出“求將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一說。蔡鍔將此部分置于首章與次章,自然也是贊同、推崇這點的。至于下級軍官乃至兵卒,則更注重培養,而非如求將那般優先注重自身品質。
實際上,對于人心、道德的重視,貫穿曾胡二人昔日身體力行之治兵始終,自也貫穿本書之始終。這也是曾胡二人治兵的特點,以儒家倫理忠義激發、驅動己身之良心、血性,以己身之良心、血性驅動己身之作為。心不正,則身不修;身不修,則事難成。
《尚志》《誠實》《勇毅》三章,皆論及軍人之修養素質。“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曾胡二人認為,人需有遠大志向。身為統兵將官,縱不能淡泊名利,亦不能鉆營爵祿,蠅營狗茍。正如胡林翼所說“不患愚民難治,而在士大夫好利忘義”。因而,曾胡特別重視人品質樸、誠實,提倡有血性之浩然大勇。
《嚴明》《公明》《仁愛》《勤勞》《和輯》五章,皆論及平時練兵的方略原則。軍紀嚴明,如“號令未出,不準勇者獨進;號令既出,不準怯者獨止”。賞罰分明,如“舉人不能不破格,破格則須循名核實”。以仁愛待兵,如“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舉措得當,如“百種弊端,皆由懶生。禍機之發,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
《兵機》《戰守》兩章,皆論及用兵及攻防。既有具體的戰術布置,如“懸軍深入而無后繼,是用兵大忌”“扎營宜深溝高壘”;又有戰略上的概括,如“有不可戰之將,無不可戰之兵”“軍旅之事,守于境內,不如戰于境外”。
縱觀曾胡二人語錄,就會發現太多相似之處。選人、用人,及帶兵、人才培育,無不依仗儒家忠義與倫理道德;用兵及攻守方略、戰術,亦無不脫胎于古之軍事成法。故二人別于他人而終成一番功業,其事理則自在其中。這也是蔡鍔撰寫《曾胡治兵語錄》的緣由。
蔡鍔萌生整理編纂《曾胡治兵語錄》原因有二:一則他認可曾胡二人的儒學立身與所立功業;二則曾胡二人去日未遠,昔日之時局頗與蔡鍔之時相仿,且二人之作為大都在于武功,正可為當下軍人所效仿。
曾胡發際之日,正值太平軍崛起之時,東南十余省盡數淪陷。外有列強蠶食,內有戰亂不斷,國家朝不保夕。曾胡二人本一介書生,憑一腔熱血棄文從戎,挽救危難。其間遭遇種種不堪,幾不自保,然終將統兵、戰陣等軍事才能發揮到極致,援民眾脫于水火,使國家免于割裂。
1911年(宣統三年)中國已然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清政府于外無力抗衡列強,于內無策安民樂業,救國之聲此起彼伏。是年四月,廣州同盟會起事,后又逢英軍侵入云南片馬地區,當時蔡鍔應云貴總督李經羲之邀,任云南新軍十九鎮協統。十九鎮統制鐘麟同命蔡鍔準備一番軍人精神的講話,蔡鍔遂起意編纂,以呼吁同輩軍人奮起為國。
《曾胡治兵語錄》成書于1911年夏,當時并未流行于世,而僅作為教材。1917年,蔡鍔去世一年后,上海振武書局首次公開印行,梁啟超為之作序。此后,該書才廣播于世人,20世紀90年代后,更是衍生諸多版本,被后人推為中國歷史“十大兵書”之一。
解譯者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