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語全鑒
- 東籬子解譯
- 2140字
- 2021-06-02 17:58:29
卷三 周語下
單襄公論晉將有亂
【原文】
柯陵之會[1],單襄公見晉厲公視遠步高,晉郤锜[2],見其語犯;郤犨[3],見其語迂;郤至,見其語伐;齊國佐[4],見其語盡。魯成公見,言及晉難及郤犨之譖[5]。單子曰:“君何患焉!晉將有亂,其君與三郤其當之乎!”魯侯曰:“寡人懼不免于晉,今君曰‘將有亂’,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對曰:“吾非瞽史[6],焉知天道?吾見晉君之容而聽三郤之語矣,殆必禍者也。夫君子目以定體,足以從之,是以觀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處義,足以步目,今晉侯視遠而足高,目不在體而足不步目,其心必異矣。目體不相從,何以能久?夫合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觀存亡。故國將無咎,其君在會,步言視聽,必皆無謫,則可以知德矣。視遠,日絕其義;足高,日棄其德;言爽,日反其信,聽淫,日離其名。夫目以處義,足以踐德,口以庇信,耳以聽名者也,故不可不慎也。偏喪有咎,既喪則國從之。晉侯爽二,吾是以云。”
“夫郤氏,晉之寵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戎懼矣。高位實疾顛,厚味實臘毒。今郤伯之語犯,叔迂、季伐。犯則陵人,迂則誣人,伐則掩人,有是寵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誰能忍之!雖齊國子亦將與焉。立于淫亂之國,而好盡言,以招人過,怨之本也。唯善人能受盡言,齊其有乎?吾聞之,國德而鄰于不修,必受其福。今君逼于晉而鄰于齊,齊、晉有禍,可以取伯,無德之患,何憂于晉?且夫長翟之人利而不義[7],其利淫矣,流之若何?”
魯侯歸,乃逐叔孫僑如。簡王十一年,諸侯會于柯陵。十二年,晉殺三郤。十三年,晉侯弒,于翼東門葬[8],以車一乘[9]。齊人殺國武子。
【注釋】
[1]柯陵之會:周簡王十一年,各諸侯在柯陵(今河南新鄭以西)盟會。
[2]郤锜(xì qí):晉國大夫,韋昭注云“郤克之子駒伯也”。他與下文提及的郤犨、郤至是晉國有名的“三郤。”
[3]郤犨(chōu):晉國大夫,韋昭注云“郤锜之族父”。
[4]國佐:齊大夫國武子,下文的“齊國子”亦指他。
[5]晉難及郤犫之譖(zèn):在盟會之前,晉曾糾集諸侯伐鄭,魯國因內政糾紛未能按期與諸侯會師,遭到晉君的責備。郤犫又接受魯大夫叔孫宣子的賄賂,在晉侯面前說魯成公的壞話。譖,說別人的壞話,誣陷中傷。
[6]瞽(gǔ):瞎,盲人,這里指古代樂師。
[7]長翟主人:指魯大夫叔孫僑如(亦稱叔孫宣子)。他的父親曾戰敗狄人(翟,通“狄”),俘虜了長翟僑如,于是就為兒子取名“僑如”。
[8]翼:在今山西沁水以西,是晉的別都。葬于別都是指不能和先君同葬。
[9]車一乘:指沒有按諸侯的等級(車七乘)下葬。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