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我總是無法說不
- 王艷慧
- 1535字
- 2021-06-02 18:11:25
03 內心缺乏力量感,只好步步退讓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從不跟任何人紅臉,也不會與人爭執,哪怕受了委屈、被侵犯了利益,還口口聲聲說“吃虧是福”。這樣的處事方式,看起來像是與世無爭,其實是沒有原則和底線的隱忍,內心不夠強大,缺乏拒絕的能力。
要判斷一個人在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他能否自如地對別人說“不”,能否主動要求別人幫助自己,能否承受別人的拒絕。一個不懂得拒絕和反抗的人,往往會掉進惡性循環的怪圈:你越是退讓,別人越是步步逼近;你越是逆來順受,別人越是變本加厲。不斷讓步和逆來順受的結果,就是內心越來越軟弱。
為了兼顧工作和孩子的教育,杰克為孩子們請了一位住家的教師,名叫尤利婭。她是一位涉世不深的年輕姑娘,性格溫和,很好說話。讓杰克不解的是,2個月結束后,尤利婭竟然沒有跟他要薪水,這讓杰克感覺很不好。
那天,杰克主動把尤利婭請來,對局促不安的她說:“讓我們算算工錢吧。你可能要用錢,但你太拘泥禮節,自己不肯開口。你已經工作兩個月了,上個月的薪水我都沒有發給你,我們和你談過,每月30盧布……”
“40盧布……”尤利婭輕聲地說。杰克搖搖頭,打斷尤利婭的辯解:“不,是30盧布,我這里有記錄。我向來都是按照這個價格來給家庭教師付錢,你待了整整2個月。”
“2個月零5天……”尤利婭小聲地辯解。杰克再次打斷她的話:“就是2個月,我這里有記錄。按理說,我要支付你60盧布,扣除9個星期天的工資,星期天你不用給孩子們上課,只是陪他們玩。另外,還要減去3個節日……”
尤利婭的臉漲得通紅,雙手攥緊衣襟,可還是一言不發。杰克繼續計算:“3個節日一并扣除,應該扣12盧布。孩子有病4天沒有學習,你牙痛3天,夫人準許您午飯后歇息,扣除這些之后,應該是41盧布,沒錯吧?”
此時,尤利婭的眼睛已經紅了,輕聲地咳嗽起來,可她還是什么都沒有說。杰克見她沒有異議,再次埋頭計算:“你打碎了一個帶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2盧布。由于你的大意,孩子爬樹撕破衣服,扣除10盧布。女仆盜走皮鞋一雙,也是你玩忽職守導致的,再扣除5盧布;9號那天,你支取了9盧布……”
尤利婭囁嚅道:“我沒有支過。”杰克指著賬本,說:“這里有記錄的,41再減27得14。”尤利婭的眼淚已經止不住了,她用顫抖的聲音說:“我只從夫人那里支取了3盧布,此外就再沒有支過。”
杰克看了看賬本,說:“是嗎?這么說,是我漏記了?從14盧布里再扣除3盧布,那就是11盧布。這是你的薪水,拿好了。”尤利婭接過錢,小聲地說:“謝謝。”
這時,杰克忽然站起來,開始快步來回行走起來,他急促地問:“為什么要說謝謝?分明是我洗劫了你,是我偷了你的錢,你為何還要謝我?你不應該憤怒嗎?”
尤利婭說:“在其他地方,一文錢都不給。”杰克嘆了一口氣,說:“難怪,你的經歷太殘酷了。剛才我是在跟你開玩笑,80盧布我早就給你裝在信封里了。我只是不知道,你為什么不抗議?為什么沉默不語?為什么這樣軟弱?”
故事源自生活,也許沒這么夸張,卻也是現實的縮影。尤利婭沒有做錯任何事,可在面對自己應得的利益時,卻沒有一點點理直氣壯,反倒像是在等人施舍。從一開始,她就沒有把自己和雇主放在等同的位置上,甚至認為是別人施舍了自己一份工作,能夠給予自己工資,已經莫大的恩惠,卻不認為這是自己辛苦勞作換來的工資,它本就是自己該拿的。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個人的拒絕能力和內心強大與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個不敢拒絕別人的人,內心肯定是軟弱的;敢于拒絕別人的人,內心無疑是強大的。奉勸像尤利婭一樣的朋友:你有說“不”的權利,也有爭取自身利益的資格,不必活得如此小心翼翼,對他人的踐踏逆來順受。你的退讓,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唯有強大內心,在該拒絕的時候勇敢說不,才能讓別人看清你的底線,從而行有所止,不再隨意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