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經(jīng)營課
- 李凡編著
- 1542字
- 2021-06-04 19:03:05
頂天立地做人,也要學會偶爾低頭
古人云:“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大海之所以能夠容納眾多河流,是因為它總能放低自己的位置,所以變得博大而精深。縱觀古今,那些有所作為者,他們所信奉堅持的往往是一種低調(diào)的處世原則。事實上,相對于高調(diào)的行事方式,低調(diào)處世更保險。
有人問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您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那么你說天與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蘇格拉底毫不猶豫地回答:“三尺!”那人不以為然:“我們每個人都五尺高,天與地之間只有三尺,那豈不是要頂破天了嗎?”蘇格拉底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長立于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人生要經(jīng)過無數(shù)門檻,洞開的大門并不完全適合我們的軀體。在厚重堅固的“門框”前面,如果趾高氣揚,小覷或無視生活有意無意設(shè)置的低矮“門框”,末了只能被碰得頭破血流,成為一個失敗者。鑒于此,面對生活道路上橫生的低矮門檻,我們要學會低頭,甚至是伏地而行,這樣就能順利跨越,而免受無謂的傷害。
其實,暫時的低頭并不意味著自降人格,更不表明放棄原則和失去自尊,而是一種藝術(shù)的處世方式,也是智慧的表現(xiàn)。一時的低頭是為了長久地抬頭,正如暫時的退讓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劉備一生中曾低過三次頭,這“三次低頭”為他日后的宏圖大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
一低是“結(jié)交異己”。與他在桃園結(jié)拜的人,一個是酒販屠戶張飛,另一個是正在被通緝而流竄江湖的關(guān)羽。而劉備曾被皇上認作皇叔,卻肯與他們結(jié)為異姓兄弟,這樣一來,劉備猶如得到了左膀右臂,極大地促進了自己的事業(yè)。
二低是“三顧茅廬”。劉備肯于降低身價,前后三次登門求見未出茅廬的諸葛亮。不說身份地位,只論年齡,劉備也稱得上是長輩,他連吃了兩次閉門羹,連關(guān)羽和張飛都在咬牙切齒,他卻毫無怨言,甘心再低一次頭。這次的低頭,得到了一個千古名相。
三低是“禮遇張松”。張松本來是想賣主求榮,把西川獻給曹操。但曹操自從打敗了馬超之后,志得意滿,竟數(shù)日不見張松,一見面就要將他治罪,差點將其處死。而劉備派趙云、關(guān)云長迎候張松于境外,自己親迎于境內(nèi),大擺宴席招待他,依依不舍送別他,甚至要為他牽馬相送。張松深受感動,終于把原本打算送給曹操的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這第三低,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西川。
劉備胸懷大志,卻能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業(yè)。為人處世上,劉備高人一籌,他沒有所謂的官威、架子,懂得適時低頭,也因此終生受益。
我們平凡人要做到能高能低,實屬不易。如果能懂得偶爾低頭,就很不錯了。懂得適時地蹲下,就是一種再躍起的預(yù)備。學會低頭,該低頭時就低頭,能巧妙地穿過人生荊棘。它既是獲取成功的一種策略,也是立身處世不可缺少的修養(yǎng)。學會低頭,就要不喧鬧、不矯揉、不造作、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也要學會藏拙。當你的事業(yè)越大、地位越高時,就越要懂得“低頭”的哲學。與他們相處時,一個人越懂得謙虛恭敬,就越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而且更易于彼此的溝通與交流,也更容易讓對方從心理上接受你。
帕金斯30歲那年就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有人覺得他太年輕,懷疑他能否勝任大學校長的職位。他知道后,只說了一句話:“一個30歲的人所知道的是那么少,需要依賴他人的地方是那么多。”就這短短一句話,使那些原來懷疑他的人一下子就放心了。人們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往往喜歡盡量表現(xiàn)得自己比別人強,或者努力地證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然而智者是不會自吹自擂的,他們懂得“自謙則人必服,自夸則人必疑”這個道理。
我們應(yīng)時刻學會低頭,懂得低頭,敢于低頭。不管處在什么位置,都要明白,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我們只是一個小角色,無論處境如何,都要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態(tài),把自己看低些,把別人看重些。即使“會當凌絕頂”,也要記住低頭。因為,在你所經(jīng)歷的漫長人生旅途中,總難免有碰頭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