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年級,陪孩子走過入學關鍵期
- 蔡嘉倫
- 2918字
- 2021-06-04 15:18:33
更多地了解一年級的孩子
很多父母看似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實際上,他們對于孩子并不完全了解。大多數父母只顧著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發育和情感需求,也不知道孩子真正在想些什么。其實,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會有相對應的身心發展特點,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才能從心理上走近孩子,才能從感情上安撫和滿足孩子。
對于孩子而言,成為一年級的小豆包絕對是人生中的重大轉折點,從此之后,他們的生理、心理狀態都會發生很大的改變,而且他們的學習環境也變得截然不同。一方面,孩子們在進入小學之后,一開始會感到非常新鮮和好奇,也因為自己真的長大了,可以離開父母的照顧而獨立在學校里生活一天,感到驕傲和自豪。另一方面,孩子不但離開了父母的照顧,而且小學老師也不再像幼兒園老師那樣對他們無微不至,所以他們會心態坍塌,內心惶恐,孤獨無助。為此,有很多人也把小學一年級稱為孩子的第二個斷奶期,從進入一年級開始,孩子真正踏上了獨立的道路。
每個新生命從呱呱墜地開始,都會接受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在父母的愛和包容中漸漸地成長。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成長至關重要。在家庭生活里,孩子早就已經開始學習,他們學習人生的技能,也在無形中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為此人們才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作為孩子的照顧者、陪伴者,父母是與孩子最親密無間的人。很多父母不但在孩子小時候精心照顧孩子,等到孩子長大了,他們也依然是孩子的知心好友、良師益友。當然,這樣的完美親子關系需要父母和孩子雙方去努力,用心維護,對于父母而言,前提就是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陪伴著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首先,要了解一年級孩子的生理特點。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生理發育是基礎,心理發育是提升,為此父母要以了解孩子的生理發育為起點,循序漸進了解孩子。通常,孩子在6周歲才能入學,一年級的孩子介于6歲到7歲之間。在一年級,男孩子大概19公斤重,身高大概115厘米,而女孩子大概18公斤重,身高大概114厘米。由此可見,男女有別首先體現在身高和體重上,女孩子的身體發育比男孩子慢些。孩子7歲前后,大腦發育相當于成人的91%,腦部重量大概是1280克。這樣的腦部發育足以幫助孩子接受和完成小學教育。不過因為在此階段孩子的腦部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他們需要充足的睡眠時間。一年級的孩子大概需要11個小時的睡眠,具體時間因人而異,只有睡眠充足,他們才能進行正常的學習活動,身體才能得到充分休息,健康成長。
在這個階段,父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讓孩子保持正確的坐姿、寫字姿態、運動姿態。這是因為孩子的骨骼發育不完全,骨頭的質地相對比較軟,如果不能保持正確的姿態,長大成人之后骨頭會發生畸形變化。此外,孩子的肌肉也沒有發育好,心肺功能還不夠成熟,為此孩子需要避免激烈運動,寫字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適度休息,從而避免手部肌肉過分勞累。總而言之,在一年級階段,孩子要注重養成學習的好習慣,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適度運動,從而促進身體健康成長。
其次,要了解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一年級正是孩子從學齡前到學齡階段的過渡時期,為此孩子還呈現出很多學齡前的心理特點,在此基礎上有所成長和改變。和學齡前一樣,孩子的感知能力還是以粗略概括為主,而很少關注細節,在學習認字和寫字的過程中,他們常常表現出觀察力不到位的現象,導致粗心大意、張冠李戴。而且,他們的自控力相對較差,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表現出很濃郁的情緒化。例如,他們更愿意做喜歡做、感興趣的事情,而對于不喜歡做、不感興趣的事情,很少激勵自己去努力完成。
一年級的孩子對于空間的感知能力不夠,為此他們對于很多相對的概念無法準確理解,如對于前后左右、東西南北等,都無法準確區分。此外,對于用抽象的概念表現數量,他們也不能正確理解。例如,他們會把十個八個就稱為很多,而不知道大量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們不知道無極限的準確含義,以為一切都是可以衡量和界定的。他們的時間觀念也不明確,往往在課間10分鐘玩得不亦樂乎,為此還需要預備鈴提醒他們馬上就要上課,否則他們不可能主動自發作好上課前的準備。
很多教過一年級的老師都會知道,上課的時候最大的困難是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這是因為孩子還小,通常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有限。為此,在課堂上,老師必須爭分奪秒抓緊課堂上前20分鐘的時間給孩子講授新知識,因為孩子的注意力很難保持40分鐘那么久。一旦有新鮮的事情發生,如班級里有一個孩子咳嗽,或者教室門口來了個人,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有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對于5歲到7歲的孩子來說,他們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大概只有15分鐘,而對于7歲到9歲的孩子來說,他們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大概可以保持20分鐘。由此可見,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能夠集中注意力20分鐘,就可以保證課堂效果。當然,一年級的重要任務,也是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能夠更加有效地保持注意力集中,使得有意注意得到發展。只有經過這個過渡階段,孩子將來升入中高年級進行學習才會更加有效。
既然是學習,一定有需要記憶的內容,否則今天記住的東西明天就忘記了,學習還有什么效果呢?對于一年級孩子而言,他們依然以機械記憶為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死記硬背。作為父母,在給孩子布置記憶作業的時候,要以孩子的記憶特點為基礎和出發點,有的放矢地安排孩子的記憶任務。當然,在孩子進行機械記憶的同時,父母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接觸和學習理解記憶,這樣孩子才能漸漸地從死記硬背轉化到理解記憶上,當然這也只能是引導而已,因為理解記憶需要孩子進行知識積累,也需要孩子的思維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可以順利展開。
接下來,我們就要說說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毋庸置疑,孩子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他們更善于進行情境性想象,而且想象一如既往地呈現出學齡前階段天馬行空的特點,目的性比較差。孩子想象的內容還常常是觸景生情。例如,看到魚兒,他們就幻想著自己也能像魚兒一樣在海底暢游;看到飛鳥,他們馬上又開始幻想自己能夠像鳥兒一樣在天空翱翔。他們會隨手拿起一片樹葉當成小船,將其放入河水中隨波逐流,也會看到螞蟻在搬家,就想象著螞蟻的帝國多么強大。不得不說,正是無窮的想象力讓孩子擁有了翅膀,也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更好的表現。在想象力的基礎上,孩子的思維也呈現出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他們要進行思考,就要以具體的想象作為參考,否則他們無法進行抽象思維,也導致思維能力因此而受到局限。所以父母的另一個艱巨任務,就是引導孩子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而且父母還要引導孩子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從而讓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上就是一年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作為父母,可以以此作為參考了解孩子的共同特點,但不要生搬硬套,而是要主動從共性到個性,以自己家孩子的具體表現作為出發點,更好地了解自己家的孩子,才能夠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引導孩子。毋庸置疑的是,一年級的孩子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特殊階段,也處于從幼兒時期到童年時期的過渡階段,父母一定要更加全方位觀察孩子,才能對孩子的了解細致入微,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父母只有用心關注和照顧孩子,才能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