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生活:風靡全球的整理收納術
- 整理生活學院
- 2875字
- 2021-06-29 18:17:45
“盒子”里的中國
——《韓非子》
穿衣打扮的“裝”備很重要
中國古人一舉手一投足,無不要考慮是否合乎禮節,就連穿衣戴帽也不例外,服裝的質地、款式、顏色、紋飾等也都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因此,衣著打扮常常不只是一個人的個人標志,往往還是他的社會代號。
既然如此重要,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自然少不了專門收納衣物的“衣箱”。
明朝宮廷畫卷《出警圖》中描繪了萬歷皇帝戎裝出行的盛大場面,其中有一個場景為四名轎夫抬著一對朱漆帶底座的衣箱,還有專門打著傘的護衛跟班,好像箱子里儲藏的物品十分貴重一般。在其他古代皇帝出獵、官員出行的繪畫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衣箱隨行的畫面,表明了這種家具在古代的常見。
據悉,衣箱在中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年以前,一般為板式結構,形狀多為方形,上開蓋,除了作為儲藏衣物之用,還能用來收納金銀財寶、書籍字畫等貴重物品。

除了衣箱,古代的衣柜也會被經常使用。比起現代衣柜的分格分層,古代衣柜只可以存放少量的衣服和棉被。不過,古代衣柜的手工雕刻著實讓人拜服,雕刻繪畫精美絕倫,尤為重要的是制作過程十分環保。

當古代納納遇上現代衣柜

當現代納納遇上古代衣柜
廣義上“衣”除了衣裳的意思外,還包含“冠帽”,比如我們熟知的“烏紗帽”。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后來逐漸成為“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烏紗帽在材質和式樣上會有不同,以體現佩戴者的不同身份地位,所以古人對它的存放也是格外重視。

烏紗帽的存放
如果官帽代表的是男子對仕途的追逐,那么妝飾則代表了女子對美的追求。
人面桃花還須粉黛妝,古代女子的化妝步驟和現代比起來,絲毫不遜色。洗面、妝粉、胭脂、畫眉、額黃妝(或花鈿)、面靨、飾唇……不僅化妝步驟細致,從妝粉、胭脂到唇脂,每一步所用到的化妝品還都有專門的匣子收納。
古人利用銅鏡梳妝,可銅鏡容易生銹,于是,既能保護鏡子、又能收納化妝品的“鏡匣”在閨閣中應運而生。

說到梳妝打扮,古代女子還有一種特殊的收納箱——官皮箱,體積不大,但結構復雜,制作精美。官皮箱并非官用,也不是皮制,而是一種梳妝箱,其花紋雕飾多與婚嫁有關,如喜上眉梢、麒麟送子等。官皮箱可以被認為是古代的一種嫁妝,在女兒出嫁時使用。

這些箱箱匣匣,斂于形、涵于內,四方不大卻內置萬千,組合使用,還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古代居家收納系統,匹配生活的每一處細節。相比之下,現在的物資更加豐裕、環境更加便利,我們的生活卻依然很“亂”,是不是因為缺少了一些類似古人們的儀式感呢?

盛放食物的盒子要夠“色”
提到吃,想必沒有哪個國家會像中國一樣,抱持著“民以食為天”的態度。在《論語》鄉黨篇中,更有記載一些“不食”的原則。

古人對吃的講究不僅僅體現在菜肴上,他們對待盛放食物的“食盒”也是特別上心。古代食盒的規格很多,大概可以分成捧盒、攢盒、提盒三類,材質就更加多樣,有木盒、漆盒、藤盒、瓷盒、琺瑯盒,不少還有把手,且做工精巧,莊重典雅,滴水不漏。

●捧盒=禮儀性+保護隱私
●皇帝生日臣子送禮,或是帝王嘉獎內侍小食,均是放在捧盒里呈送賜予
●材質輕,多為瓷、漆、木,偶有琺瑯和金屬
●造型以便于捧持為主。主要有扁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桃形、荷葉形、牡丹形等

●攢(cuán)=聚攏,攢盒=中間一格+周圍多格
●攢盒多用來裝果脯、果餌等
●比捧盒更輕便,多是紙胎、木胎漆盒,不需隔熱保溫
●按照習俗,每家人春節期間都會準備一個攢盒,用作款客之用,發展至今就是“果盤”

●提盒=兩根提梁+幾層格子,古裝劇出鏡率No.1
●早期是商鋪和飯館用來運送食物的
●后期還可儲藏玉石印章、小件文玩之具
●小型提盒多用紫檀、黃花梨等貴重木材制成,更有雕漆或百寶嵌裝飾
●硬木長方形提盒帶有一定自重,無論挑、提都不會亂晃,避免打翻里面的湯水
到了明清時期,文人對提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參與了設計,提盒也逐漸變得精巧起來。
到了清末民初,食盒的功能又有了進一步的擴展。京城里的未婚男女,男方贈送日用衣食等物品給女方,也都是使用食盒來裝送。作為傳情達意的媒介,食盒也因此具有了濃濃愛意。
古人把“吃飯”當成生活中的大事,不管是貴族官宦家的雕花鎏金食盒,還是鄉民野老、農婦村夫家使用的竹編食盒,都取材自然。一件食盒可以傳承幾代人,透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親密關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食盒逐漸淡出歷史的舞臺,只能在電視劇中偶然一見。食盒所傳遞的不僅是延綿不斷的飲食文化和記憶,更是對健康、對美的追求,也為我們當下日益注重的生活品質提供了一種參考。千萬不要讓生活中的那一份用心像食盒一樣被時間所吞沒。

古人食盒VS今人食盒
出行有這些才能“說走就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雖然古時出行不像現代這般便利,但古人對于登門拜訪、游山玩水的儀式感還是相當看重的。
在當今社會交往中,名片(紙質的或者電子的)被廣泛使用,特別是與人初次見面時,幾乎必不可少。其實,早在秦漢時期,古代的官員就開始使用名片了。那時的名片是用竹木削制的,上面刻著來訪者的姓名、籍貫、官職、年齡等內容,專供拜見之用,也可稱為“拜帖”。
有了拜帖還不夠,古時登門拜訪還有特定的流程。

這里提到的“拜帖匣”,其使用者一般都是社會上有身份和地位的顯貴們,因此拜帖匣的制作也非常考究,通常選用紅木,精致者多用紫檀、黃花梨等貴重名木,大漆鑲嵌的也十分常見。
到了晚清、民國時期,名帖開始小型化,拜帖匣也多棄置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小巧精致的名片盒。當時除流行象牙鏤刻名片盒之外,還有采用紫檀、黃楊木、螺鈿、玳瑁等材料制作的名片盒。民間則多用織繡的“名片夾”,色彩絢麗,也頗有特色。
同在一座城內的登門拜訪還算容易,出門遠行古人可就要下一番功夫了。出行前有一系列事情要做,領介紹信、挑選吉日、收拾行囊、祭祀路神、設宴餞行、折柳贈別等。如今,這其中很多流程都已省去,只有收拾行李是現代出行必不可少的。
古人最簡單的行李箱便是“包袱”。

包袱皮的四種常見包法
古人出門遠行,雖然沒有如今的高鐵、飛機,但也會有一些代步工具,常見的如馬車、轎子。“轎箱”則是轎文化流行時代的產物,是人們乘轎時使用的存放重要物品的器具。


如果是進京趕考的書生,就要背著“書箱”跋山涉水,它類似現代的書包,里面裝著書籍和筆墨紙硯等。
古代文人向來喜愛游山玩水,除了隨帶炊具、餐具之外,還會備有一個“備具匣”,內有小梳具匣、茶盞、骰盆、香爐、茶盒、文房四寶等,還有文具匣、詩匣、股牌匣等。
作為“最早的文藝青年”,喜歡寫詩作畫、題字蓋章的乾隆皇帝,為方便巡游所需,更是將備具匣升級為“乾隆御用疊桌”。
這些古人出行時使用的盒子箱匣,雖然既沒有人體工程學的系統理論,也沒有所謂的鈦金屬或高科技材料來支撐,但它們所體現出來的匠人的想象力以及它們本身的儀式感,讓我們也能體會到當時人們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