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生活:風靡全球的整理收納術
- 整理生活學院
- 1190字
- 2021-06-29 18:17:44
砸缸者的“格物致知”
學會對物質誘惑說“不”
漢代成書的《禮記·大學》中曾提出一個觀點——“格物致知”,這是孔子儒家學派的重要思想之一。
在司馬光看來,這是告訴我們——人一定要先學會“格物”,即抵御物質生活的誘惑,只有這樣,才可以保持高風亮節,不為物欲遮蔽自己的心智,達到“致知”。

格物致知,無須整理
很多人覺得自己房間里的東西特別多,但存放這些東西的空間卻很小,會讓自己感到很壓抑。除此之外,東西還經常附屬著繁雜的人際關系,比如公司發放的獎品、每年生日收到的禮物、出去旅游的各種紀念品等,除了給它們不斷地騰地方之外,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一開始就拒絕那些不需要的、不美好的、不該接受的東西(比如自己用不上的化妝品,不符合自己審美但很便宜的杯子),在這些東西還沒有進入自己的生活之前,合理地控制源頭,就不會被它們左右,整理起來也不會有太多羈絆。如果能把這種控制做到極致,更是無須整理收納,生活也能隨心所向,這不正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整理收納理念嗎?
除了物,司馬光在對待事的方面也為我們做了很好的表率。當年北宋皇帝想任命司馬光為樞密副使(即軍隊二把手),這可是無數人削尖了腦袋想要的差事,司馬光卻堅持不接受。在辭呈中,他說:“我除粗通經史,一無所長。軍旅之事,不曾研究。近來身體又不好,實在無法勝任這樣的機要工作?!?/p>
司馬光有自知之明和責任心——無法勝任的工作他絕不去碰。如果某個崗位,自己德不配位,做一天都難受!對自己不需要的物、自己不擅長的事敢于說“不”,并非不通情理,也并非不夠自信,這恰恰是對自己和對他人負責任的一種表現。
先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
除了“格物、致知”,《禮記·大學》中還提到了“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內容合在一起就是個人道德修養和立身治世的八個步驟。
一個人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逐步自我“修身”之后,就要開始考慮用自己的言行來教育和管理家庭,實現“齊家”。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各就其位,家和社會才能有秩序,同樣的,每件物品、每寸空間都有清楚的規劃,生活才能井然有序。

做到了“修身”“齊家”,像司馬光這樣的名儒,還具備能力以德“治國”,去努力實現“平天下”。

這些,如今看來,其實就是整理個人、整理家庭(家族)、整理國家。如果做不好,小可毀人一生,大則喪家亡國。在這方面,司馬光可謂做到了“知行合一”。同時,他的種種事跡也再次表明,個人層面的整理(尤其是對物品),是一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邁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