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話的藝術:會說話更要會表達
- 羅清軍 王奕淇編著
- 1320字
- 2021-05-31 12:37:39
根據對方的知識水平回話
成語“對牛彈琴”的意思是,對著牛演奏高雅的樂曲,牛根本聽不懂,依然在那里專心地反芻吃草,而對于音樂無感。實際上,不僅人和牛之間有著這么大的鴻溝無法逾越,人與人之間,因為教育經歷、家庭背景、生活環境、知識水平等的不同,也會產生巨大的思想距離,導致彼此之間對于對方的話根本聽不懂。這樣的交流看似在進行對話,實際上彼此之間不能相互理解,也沒有共鳴,最終只會導致溝通阻塞,沒有任何更進一步了解的可能,反而會產生誤解,使得事與愿違。
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考慮到對方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進而調整自己表達的方式和力度,爭取把話說得讓對方能夠聽懂,也能夠理解和接受。如果不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則就像是打槍的時候沒有瞄準靶心一樣,一定會導致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大多數人回話的時候只考慮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以及要表達的意思,忽略了對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許有些朋友會說,我們與他人相處是有圈子的。沒錯,你與同事、朋友、同學相處,的確會因為各個方面的相近而形成圈子,但是,如果你與賣菜的人、推銷的人、路邊的陌生人相處,還能要求對方必須理解你的語言,適應你的表達方式嗎?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要與形形色色的人相處,我們一定要學會和不同知識水平的人打交道,這樣才能給每個人以正確的回話,并促使溝通順暢進行下去。
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對于于娜而言,就是見到什么人說什么話。通常情況下,知識分子文縐縐的,格調高雅,為此,和知識分子說話要字斟句酌,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而對于農民工兄弟而言,則不喜歡酸溜溜地咬文嚼字,為此,在和他們打交道的時候,就要把話說得敞亮一些,通俗易懂,如此,溝通才會順暢。此外,對于年邁的老人或者年幼的孩子,更是要用符合對方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特點的話來進行溝通,才能事半功倍。
任何時候,回話只有說得恰到好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總是說得顛三倒四,根本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也不符合對方的知識水平,則溝通就會事倍功半。善于溝通的人不僅口若懸河,而且能夠把話說到他人的心里去,讓他人感到很容易理解,也很方便溝通,從而真正發揮語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