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華杉講透《資治通鑒》9作者名: 華杉本章字數: 5183字更新時間: 2021-05-27 16:10:04
烈祖明皇帝上之上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
1 吳國解煩督(劉備從白帝東征吳國,孫權見兵力短缺,派胡綜在諸縣征兵,得六千人,組建了一支新的部隊,番號“解煩”,大概是解除煩惱的意思)胡綜、鄱陽太守周魴進擊彭綺,將他生擒。
當初,彭綺自稱舉義兵,為魏討吳,朝廷會議,都認為應該借此伐吳,必有所克。皇帝問中書令、太原人孫資意見。孫資說:“鄱陽地方勢力前后數次起義,但是人數不多、謀略淺陋,很快就敗散了。之前文皇帝(曹丕)曾經密論東吳形勢,說起我們在洞浦殺敵萬人,繳獲船艦千艘,但是數日之間,他們的人和船又冒出來了;我們圍困江陵數月,孫權只剩數百上千士兵守東門,但是他并沒有土崩瓦解。這說明他們的法令制度已上正軌,上下能夠維系。以此推想彭綺,恐怕他也成不了孫權的腹心大患。”到這時候,彭綺果然敗亡。
2 二月,立文昭皇后(明帝生母甄夫人)陵寢于鄴城。王朗前往視察園陵,見百姓多貧困,而皇帝卻營修宮室,上疏進諫說:“當初大禹想拯救天下之大患,所以先卑其宮室,儉其衣食;勾踐想開疆拓土,也節儉自己和家屬,以供國用;漢朝的文帝、景帝,想擴大祖業,所以一百金的高臺也舍不得花錢建,衣服只穿黑色絲綢;霍去病只是一個中等才干的將領,也知道匈奴未滅,就不置第宅。如果志存高遠,就要放棄眼前的享受;如果有事于外,就要節儉于內。如今建始殿之前,足以用于朝會;崇華殿之后,足以容納后宮姬妾;華林園、天淵池,足以展開游宴。我建議可以先修筑高臺觀闕,建起城垣,其他工程等豐年再開工,現在專心勤耕務農,講武練兵,等人民富庶,兵力強大,敵人自然臣服。”
3 三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派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留在丞相府主事。臨出發前,上疏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這正是危急存亡之際。但是,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都是追思先帝的恩遇,希望報恩于陛下啊!陛下正應當開張圣聽,以光大先帝之遺德,恢弘志士之氣,而不宜妄自菲薄,引用跟事實不符的比喻,來阻塞忠良的諫勸。
“宮廷和丞相府,俱為一體,賞罰、獎懲、升遷、罷黜,應該是一個標準,如果有作奸犯科,或者忠誠向善的,都應該交給有司,論定對他的刑罰或賞賜,以昭明陛下公平洞明之理,而不應該有所偏私,讓宮內和外府標準不一。
“侍中郭攸之、費祎、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忠實之人,考慮問題,忠貞純一,所以先帝選拔他們出來,留給陛下任用。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陛下都可以咨詢他們的意見,然后施行,一定能彌補缺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品行端正,通曉軍事,當年試用,先帝也稱贊他的才能,所以大家一致推舉向寵為都督。我認為,軍中之事,都咨詢他的意見,一定能使將士團結和睦,優劣各得其所。
“親賢臣,遠小人,這是先漢之所以興隆;親小人,遠賢臣,則是后漢之所以傾覆。先帝在世時,每每與臣論及此事,無不嘆息痛恨桓帝、靈帝。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都是端正忠良、能死節之臣,愿陛下能親近他們,信任他們,則漢室之隆,可以計日而待。
“我本是布衣百姓,躬耕于南陽,只是茍全性命于亂世,并沒有想要結交諸侯,聞名天下。先帝不認為我出身卑賤,他委屈自己,三顧茅廬,向我咨詢天下大勢。我由此感激,于是許諾先帝,為他驅馳。后來遭逢兵敗,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至今已經二十一年。先帝知道我行事謹慎,所以臨終之前,又把大事托付給我。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就擔心先帝托付的事沒有辦好,傷害了先帝識人之明。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如今南方已經平定,甲兵也已充足,正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竭我所能,攘除奸兇,興復漢室,回歸舊都,這是我報效先帝、忠于陛下的職責本分。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希望陛下將討賊興復的責任交給我,如果不能成功,就治我的罪以告先帝之靈;如果郭攸之、費祎、董允等疏忽失職,就問責他們,顯明他們的罪過。陛下自己也應該為自己考慮,咨訪善道,察納善言,多想想先帝的遺詔,能夠如此,則我已受恩,不勝感激!如今我將遠離,面對奏章,涕泣流淚,不知所言!”
諸葛亮于是率大軍出發,進駐沔水北岸陽平關石馬城。
諸葛亮延聘廣漢太守姚伷為掾,姚伷推薦了一批文武官員。諸葛亮稱贊他說:“最大的忠誠,就是能為國家舉薦人才。通常舉薦人才的人,都受自己的擅長和偏好所局限,而姚掾舉薦的人,剛柔文武都有,可以說是博雅了。希望各位掾官,都能以姚掾為榜樣,以符合我的期望。”
皇帝曹叡聽說諸葛亮在漢中,想發兵攻擊,咨詢散騎常侍孫資意見,孫資說:“當年武皇帝(曹操)征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陷入危境,后來僥幸成功,還親自前往救出夏侯淵部隊。武皇帝數次說:‘南鄭簡直是天獄!而中間的斜谷道簡直就是五百里石穴!’這是說地形之險,對能救出夏侯淵喜出望外。又,武皇帝圣于用兵,但是,對蜀賊棲于山崖,吳虜竄于江湖,他都能容忍,避開他們,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這正是所謂見到勝機才出戰、沒有機會就知難而退的道理。今天我們如果進軍南鄭討伐諸葛亮,道路險阻,計算一下所需兵力巨大,及糧食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制吳軍水賊的十五六萬人,也要調往南鄭前線,除此之外,恐怕還需要征調新兵和物資,天下騷動,費力廣大,這是陛下要深思的。戰爭這件事,進攻方需要投入的力量,至少是防守方的三倍,我們不如就以現有的部隊,分別命大將據守險要地形,足以讓敵人打不進來,疆場清凈無事,將士們高臥帳中,百姓平安無事。數年之間,中原越來越強盛,吳、蜀二虜自己就垮臺了。”
曹叡于是停止。
【華杉講透】
孫資一番話,其遠見卓識,絕不亞于諸葛亮的隆中對,但卻默默無聞于世,這正是《孫子兵法》所說:“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他是大智慧、真智慧,和他比起來,諸葛亮反而是小智慧、假智慧了。諸葛亮北伐,勝算為零,但是他一定要打,只是讓百姓無端受苦,士兵白白送命。
《孫子兵法》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善戰者先讓自己修煉成不可被戰勝,然后等待敵人可以被戰勝的時機。不可被戰勝,這全在于自己;可以戰勝,那得看敵人的情況。不管你是多么善于作戰的人,你最多只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做不到一定可以打敗敵人。所以,勝利可以預知,但是不可強求。
這世上只有不敗兵法,沒有必勝兵法。
這些道理,孫資一清二楚,諸葛亮則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要魏國不犯錯誤,他是完全束手無策,最后的局面,就是按孫資的計劃來發展的。
《孫子兵法》說:“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善戰者都是只打容易的仗,看見難打的仗,他就避開不打,所以他沒有什么智勇的名聲。他的仗也沒有什么精彩可觀之處,沒什么特別。因為他所戰勝的,都是自己已經敗掉的敵人。善戰者,只管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就是等待,等敵人自己敗。但是,當敵人露出敗象的時候,他不會錯過機會。所以,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是勝中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是戰中求勝。
諸葛亮就是典型的戰中求勝,在兵法上就屬于“敗兵”。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把自己國家搞好,軍隊訓練好,什么時候完成統一大業呢?等不費力氣就可以完成的時候再做。
以上內容,都出自《孫子兵法》第四篇——《軍形》篇。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是在重復《軍形》篇告誡絕對不要做的事,為什么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還是人性的弱點——一廂情愿的僥幸心理——人們相信一些事情,只是因為他們自己希望那是真的而已。
4 當初,文帝曹丕廢除五銖錢,讓大家以谷物和布帛來交易,民間造假的越來越多,在谷物里灑水,布帛越織越薄,雖然處以嚴刑,還是不能禁止。司馬芝等舉朝大議,認為:“用錢不僅可以讓國家富足,而且可以減少刑罰,不如還是恢復五銖錢。”夏,四月,恢復使用五銖錢。
【華杉講透】
這一段司馬光寫得簡單,實際上背后是非常重大的社會事件。人們說中國歷史是帝王將相史,就是因為其不重視制度變革和人民生活,只寫戰爭和權斗。關心制度演化的讀者,可以讀杜佑的《通典》, 200卷詳細的典章制度史,其中對五銖錢的取消和恢復的朝議,都有會議記錄。說起來很搞笑,取消的時候,大臣們說,只有穿衣吃飯是重要的,金銀珠寶沒有任何實際用處,只是激發欲望,禍國殃民,錢幣更是萬惡之源,所以要取締貨幣,用實物交換,則民心淳樸、天下太平。于是取締貨幣,規定購物一律使用谷物和布帛,結果呢,谷物因為是按重量算價值,人們就往里面灑水,把它弄濕,那很快就發霉了;布帛因為是按長度算價值,人們就專門織一種拿去買東西的絲綢,非常疏薄,做不了衣服,估計只能做蚊帳。攜帶不便也就罷了,還造成大量破壞和浪費。搞了幾年,搞不下去,這年又恢復五銖錢了。
很多政策就是這樣,朝廷心血來潮,民間群魔亂舞。
5 四月十九日,開始在洛陽營建宗廟。
6 六月,任命司馬懿都督荊州、豫州軍事,率所部駐扎在宛縣。
7 冬,十二月,立貴嬪、河內人毛氏為皇后。當初,皇帝為平原王的時候,娶河內人虞氏為妃,等到即位之后,虞氏卻未能順理成章為皇后,太皇太后卞氏安慰她,虞氏說:“曹氏歷來就喜歡立地位低賤的,不能按規矩來。但是,皇后主理內事,皇帝聽取外政,內外之道,是相輔相成,不能善始,就不能善終,恐怕就會因此亡國喪祀!”虞氏由此被逐回鄴城王宮。
【華杉講透】
這一段,大有深意,涉及寒門與門閥的斗爭。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才,代表寒門,本身就觸動了門閥的尊嚴和利益。天下大亂之時,斯文掃地,門閥和曹氏還能合作。國家初定之后,他們就希望恢復社會的尊卑秩序。虞氏說:“曹氏自好立賤,未有能以義舉者也。”立“賤人”,用“賤人”,不僅在后宮,也在朝廷,在政府,在軍隊,曹氏都不能“以義舉”,不守以前的規矩。那么,司馬氏就要恢復他們的“義舉”了。
還有一個內情,卞氏好心安慰虞氏,虞氏一席話,卻一竿子把卞氏也打了,因為卞氏是倡家出身,歌舞伎,被曹操納為小妾,后來扶正;曹丕的皇后郭氏,也不是正室。虞氏實際上暴露了內心對卞氏、郭氏的鄙視,這種鄙視,不是一個女人對另一個女人的鄙視,而是一個社會集團對另一個社會集團的鄙視。她僅僅被逐回鄴城,這是曹叡沒有從政治根本的高度來看這件事,性格也沒有曹丕那么兇狠。不夠狠,就壓不住這些門閥勢力了。
8 當初,太祖曹操、世祖曹丕都曾經商議恢復肉刑,但是因為正在戰爭時期,沒有實行。曹叡即位之后,太傅鐘繇上言:“應該恢復孝景皇帝當年的法令,斬首的,如果要求以砍右腳代替,可以批準;其他黥刑、劓刑、砍左腳和宮刑等,可以像孝文皇帝時期一樣改為鞭笞和苦役,這樣一年可以讓三千人得以活命。”
皇帝下詔,讓公卿們商議,司徒王朗認為:“廢除肉刑,已經一百年了,如今又恢復,恐怕人民對減刑的好處還沒有看見,恢復肉刑的消息已經傳到敵人耳朵,這不是懷柔吸引遠方百姓的辦法。如今可以將鐘繇所說可以減刑的死罪,直接減為苦役,如果嫌苦役處罰太輕,處五年的可以加倍為十年。這樣,內有減刑活命之恩,外無以砍腳代替腳鐐的駭人聽聞之議。”
參加討論的有上百人,大多同意王朗的意見。皇帝認為吳、蜀未平,再將此事擱置。
9 這一年,吳國昭武將軍韓當去世,其子韓綜淫亂不軌,懼怕被治罪,閏月,帶領其家屬、部曲來投奔魏國。
10 當初,孟達為文帝曹丕寵信,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等到曹丕去世,桓階、夏侯尚也死了,孟達心中不能自安。諸葛亮聽說,就聯系引誘他。孟達和諸葛亮幾次通信,秘密答應回歸蜀漢。孟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矛盾,申儀秘密上表告發。孟達收到消息,感到惶懼,準備舉兵反叛,司馬懿寫信安慰他,孟達猶豫未決,而司馬懿已經秘密出兵進討。諸將都說:“孟達與吳、蜀交通,應觀望而后動。”司馬懿說:“孟達沒有信義,他現在正是猶疑不定的時候,我們應該趕在他決斷之前把他解決。”于是倍道兼行,八天就到孟達城下。吳、蜀各遣偏將,分別向西城安橋、木闌塞去援救孟達,司馬懿也分派諸將擋住他們。當初,孟達給諸葛亮寫信說:“宛城距洛陽八百里,距我一千二百里,司馬懿聽到我舉事的消息,當上報天子,再奉旨出征,如此反復,一個月時間過去了,我城池已固,各軍備戰妥當。而且我所在之處,深遠險要,司馬懿一定不會親自來。若其他將領來,我毫不擔心。”等到司馬懿兵到,孟達又寫信給諸葛亮說:“我舉事八天,就兵臨城下,何其神速!”
【華杉講透】
《孫子兵法》說:“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這句話其實是在說,不要指望敵人肯定不會來,而是他們來了我也有準備。孟達一句“司馬公必不自來”,有什么依據呢?依據只是他不希望司馬懿來而已。這是人性的弱點,對自己無法應對的最壞的情況,他總是一廂情愿地認為“不至于”,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偷懶,不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