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隋朝其實這么牛

說到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盛唐,而對于盛唐之前的隋王朝,歷來的評價也是貶多于褒。在許多人眼里,隋朝,只是一個兩世而亡的短命王朝。在其曇花一現的過程中,充滿了詭異莫測的宮廷丑聞,還有隋煬帝濫用民力的斑斑劣跡,以及對外戰爭的連戰連敗,最終造成天下大亂的糟糕局面。受《隋唐演義》等民間文學的影響,許多人認為,開國皇帝隋文帝是一個是非不分的糊涂蛋,亡國之君隋煬帝更與商紂王等暴君并列,成為葬送天下的元兇。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翻翻真實的歷史資料,雖然經過唐朝人無數次的修飾加工,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隋王朝,是一個與唐王朝同樣偉大的王朝,它的經濟建設和政治制度都非常成功,國力十分強盛,為代隋而起的唐王朝奠定了基業。隋朝,其實是一塊沉默的基石,基石之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時代。貞觀開元,顯赫盛世,相當程度上要感謝隋王朝所奠定的基礎。無論是結束了南北分裂的隋文帝,還是留下暴虐之君惡名的隋煬帝,他們的赫赫功業,不但造福于當時,更深切地影響了后世,他們的成就,不該在成王敗寇的法則下被埋沒。隋朝,不是留給李唐王朝的一個爛攤子,相反,對于締造貞觀盛世的李世民來說,隋朝,是一筆極其豐厚的遺產。

且讓我們去看一看,這個貶多于褒的隋朝,究竟是一副怎樣的真實模樣。

說隋朝,要先說隋王朝的開國者——隋文帝楊堅。

歷朝歷代的開國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江山是打下來的,也有的江山是奪下來的。說到楊堅的稱帝、隋朝的開國,世人多有微詞:他的江山是篡來的。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王朝的末代皇帝北周靜帝下詔,將皇位禪讓給丞相,他的外祖父楊堅。雄踞中國北方二十四年的北周王朝就此滅亡。中國北方在被不同少數民族輪流統治幾個世紀之后,一個叫楊堅的漢人成為中國北方的最高統治者,他改國號為隋,改年號為開皇。史載這一天長安城上空有祥云升起,預示著一個強大的王朝將從此誕生、壯大。

如果就此說楊堅是靠謀朝篡位得國的,卻也有些冤枉他。在這場最高權力的和平交接之前,四十歲的楊堅已是幾經沉浮、立功無數,最后的結果,只能說是水到渠成。

楊堅,陜西弘農華陰人,其家族身世顯赫,先祖是當年西魏宇文氏打天下時期的八柱國之一。其父楊忠當年跟隨北周太祖起兵關中,為北周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隋國公,更被北周王朝賜鮮卑姓“普六茹”。到楊堅承襲爵位后,其長女楊麗華又被立為太子妃,和北周皇室成了親家,可謂位高權重。而楊堅本人也不簡單,史載他“深沉嚴重”,屬于沉著冷靜、不怒自威的類型。史書記載,他幼年的時候,宇文泰就曾稱贊他說:“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相貌奇偉外加處事冷靜,又是皇室宗親,這樣的楊堅,想不飛黃騰達都難。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時,對內剪除權臣、勵精圖治,對外征伐四夷,平滅了雄踞東方的北齊王朝,終于一統北方。楊堅在此期間鞍前馬后,出力頗多。特別是征伐北齊時,楊堅統籌謀劃,奇招迭出,立下了很大功勞。不過,楊堅也因此頗遭忌憚。

今天歷史書上所說較多的,是楊堅險些被殺的掌故,通常的說法是:宇文邕忌憚楊堅的才能,更兼他相貌奇偉,深恐將來難以掌控,故屢生殺心。但宇文邕寵信的星相家趙昭為楊堅看相,斷定楊堅無富貴命,才讓宇文邕安心。后來內史王軌又勸宇文邕下決心,說楊堅“恐有反相”。宇文邕回答說:“若如此,實天命也。”屢遭猜忌的楊堅終于化險為夷。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彼時志在一統天下的北周,其實內外矛盾不斷,北方有突厥犯邊,南方南陳王朝未平,再加上彼時宇文邕為整頓內政,正大行“滅佛令”,引來朝野上下的一片反對。在這種局面下,輕戮重臣勢必會引起朝局動蕩,任何有頭腦的政治家都不會貿然動手。當然,如果最終北周一統天下,位高權重的楊堅是否會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也是很難說的。

楊堅是幸運的,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在北伐突厥的路上溘然長逝,年僅三十六歲。其子宇文赟即位,史稱北周宣帝。楊堅的女兒楊麗華被立為皇后,楊堅作為國丈,被立為大司馬,成為手握北周兵權的重臣。比起勵精圖治的宇文邕,這位宇文赟可謂“子不類父”。他每日沉迷于享樂游玩,國家大事幾乎荒廢。一開始,宇文赟對楊堅信任有加。他每次出外巡游時,都命楊堅在朝中留守,酌情處理國家大事。但是后來,宣帝宇文赟開始變得喜怒無常,更兼楊堅女兒失寵,且有傳言說楊堅有不臣之心,于是他就動了殺心。一次,宇文赟宣召楊堅入宮,在宮中埋伏下刀斧手,下令楊堅如果神色大變就下手殺之。

危急時刻,楊堅的冷靜再次救了他,他“行禮趨拜,一如往日”,消除了宇文赟的殺心。兩年后,這位喜怒無常的荒唐皇帝病逝,他年僅八歲的幼子宇文闡即位,史稱北周靜帝。楊堅的女兒成了太后,作為皇帝外公的楊堅自然地位攀升,成為執掌朝政的輔政大臣。

而此時的楊堅,在鎮定自若數十年后,終于開始了奪權行動。就在北周宣帝過世前后的五天里,他先是下令調鎮守在外的五位北周王爺入京,將五人軟禁,踢掉了掌權的絆腳石,繼而平定青州、勛州、益州三地叛亂。公元581年春,楊堅先以北周靜帝名義加封自己為隋王,幾天后,就完了出禪讓的把戲,成功取代北周,建立最終一統四海的大隋王朝。

楊堅的奪權,看似十分順利,而其伏筆,早在宇文赟任命他為大司馬時就已埋下。北周實行府兵制,剝奪宗室兵權,目的是為強干弱枝,防范宗室叛亂,保證軍權集于皇帝之手,但人算不如天算,北周宣帝荒淫,北周靜帝更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權力真空下,宗室諸王無兵權,最終只能束手待斃。楊堅代隋,可以說是步步為營,最終水到渠成。

楊堅這個皇帝當得怎么樣?

隋朝建立后,楊堅用雷霆手段,迅速平定了北周王室的反叛勢力,連禪位給他的北周靜帝宇文闡,最終也被他殺死。內患已除,外圍卻強敵環伺,北方的突厥王朝虎視眈眈,南方陳朝未平,西北吐谷渾不斷騷擾,連通西域之路遭到阻隔,種種問題,都擺在了這位新君面前。

幸運的是,楊堅從國丈到皇帝,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牢牢地把持住了軍隊。從他做大司馬開始,軍隊的控制權就被他緊緊抓在手里,因此楊堅登基后,雖有北周王室叛亂,但軍隊卻忠于楊堅,使戰亂得以很快平息。但隨著楊堅的稱帝,突厥問題卻首先尖銳化了。

突厥自南北朝末年崛起于漠北后,和中原的北周、北齊兩個王朝一直時戰時和,平滅北齊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正是駕崩于北伐突厥的路上。在宇文邕去世后,北周王朝對突厥一直采取和親政策,雙方雖然小有沖突,但并未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但楊堅稱帝后,局勢卻陡然變化,突厥可汗此時的王后,正是北周宗室之女,如此亡國之恨,王后當然頻吹枕邊風,鼓動可汗與隋朝開戰。就在楊堅稱帝的同年,突厥沙缽略可汗三次興兵南下,大掠隋朝周邊州縣,打出了為北周王室復仇的口號。

面對強敵,楊堅毫無懼色,他的政策是先北后南。對南方茍延殘喘的陳朝政權,楊堅采取了通好政策,集中全力對付雄心勃勃的突厥帝國。北周末期雖然皇帝荒淫,但府兵制全面推行,軍力十分強大。隋軍經過雞頭山和河北兩次會戰,將突厥主力打得丟盔棄甲,尤其是雞頭山會戰,突厥大敗,沙缽略可汗僅剩五騎倉皇逃竄。楊堅沒有乘勝追擊,反而“打個巴掌揉三揉”,在得勝后主動遣使招撫沙缽略。兵威之下,沙缽略上表稱楊堅為“丈人”,死心塌地地投誠了。與此同時,楊堅又派人分化突厥,用重金賄賂西突厥,讓雙方互相殘殺,所謂“夷狄相攻,或為中國之利”,這套分化瓦解的戰術,就是楊堅親自定下的戰略方針。

楊堅的苦心很快收到了回報,在隋朝與突厥的戰爭結束后不久,突厥帝國就陷入了自相殘殺的戰亂之中。在沙缽略可汗死后,他的兩個兒子都藍可汗和突利可汗互相殘殺,楊堅扶植實力比較弱的突利可汗,冊封他為啟民可汗,利用啟民可汗來防備突厥。一度威脅中原王朝的突厥帝國,在隋王朝的分化瓦解和持續打擊下,終于分崩離析。中國北方邊境,終于暫時避免了胡虜侵擾之苦。

第二個遭楊堅打擊的外敵,是盤踞在中國西北的吐谷渾。和突厥比起來,吐谷渾的勢力并不強大,但它占據河西走廊的要沖,阻斷通往西域的道路,對于隋朝向西發展,是一個巨大的障礙。隋朝初年,趁隋王朝與突厥相互攻殺之時,吐谷渾趁機擴張勢力,占據甘肅、青海、四川等地的龐大地盤,同時吐谷渾還劫掠客商,殺死隋朝使節,甚至屢屢東侵。對于國都建在關中平原的隋王朝來說,吐谷渾是一個必須掃除的現實威脅。

對吐谷渾,楊堅的策略只有一個——打。在公元582年擊退突厥后,楊堅派大將梁元山西征,在爾汗山大敗吐谷渾。就在隋軍欲乘勝追擊時,楊堅卻下了班師令,同時派使者招撫吐谷渾。經此一敗,吐谷渾見識到了隋朝的軍力,因此死心塌地地歸順了隋朝。這以后,隋朝使團西出玉門關,進入西域地帶,并修筑了伊吾城。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原王朝的勢力再次進入西域。

無論是對突厥還是對吐谷渾,楊堅都采取了一種極其聰明的辦法——軍事打擊,但把打擊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對周邊各部族,皆是“打個巴掌給塊糖吃”,聽話的就給援助,給冊封,給榮耀;不聽話的就打,打到你聽話為止。同時更以夷制夷,分化瓦解突厥,保證各種力量相互牽制,對吐谷渾則在得勝后收手,保證吐谷渾牽制西突厥。在冊封啟民可汗的同時,又拉攏突厥周邊的契丹,牽制強大的突厥人。經過這一番苦心經營,戰亂持續的中國北方,終于實現了戰略平衡,契丹、吐谷渾、突厥皆遣使歸順,隋王朝更在西域設立兵站,威服四夷的局面初現。

當然,還有一個不服的——南陳。

在整頓完內部、征服了北方以后,隋文帝終下決心,發動這場一統天下的最后一戰。公元587年,楊堅首先滅掉了盤踞在荊州一帶的后梁政權,打掉了南進的障礙。此時南陳后主在位,他沉迷詩詞創作,常聚一群文士飲酒作樂,國事朝政大多荒廢。

公元588年,楊堅任命晉王楊廣為大元帥,率韓擒虎和賀若弼兵分兩路大舉南征。在這次南征中,楊堅很重視宣傳工作,他歷數了陳后主的十三條大罪,并下令在江南地區廣為傳播。此時荊州地區已被隋朝占有,南方政權原本可以倚仗的長江天險已經不復存在。陳后主偏偏自己作死,面對隋朝大兵壓境他竟然毫不慌張,說金陵有王氣,隋朝根本過不了長江。結果短短幾天,南方各州縣就望風而降,隋朝兩路大軍勢如破竹,很快就包圍了南陳國都建康。

此時建康城中尚有兵馬十多萬,完全可以背城一戰,甚至可以突圍而出,但先前自信有王氣的陳后主卻嚇破了膽,整日只知道躲在深宮里以淚洗面。他本就愛好詩詞創作,一生里寫的最經典的幾首悲情詩,大多出自此時。但寫詩救不了他,隋軍發起強攻,很輕松地攻破了建康城。陳后主和后妃躲在枯井里,最后被隋軍士兵給搜了出來,做了俘虜。公元589年四月,陳后主連同被俘官員兩百多人被押至北方,至此,自西晉末年開始,分裂了數百年的中國,終于重歸一統。這是隋文帝的不世功勛。

縱觀隋文帝登基后的各類戰爭,可以說是大有為之君,但另一個問題更值得思考:他哪兒來的這么多錢?

歷朝歷代,但凡是開疆拓土、統一天下,都免不了要打仗的,要打仗就必須花錢,打仗打得經濟陷入崩潰的例子也不在少數。而隋文帝創造的奇跡是,他登基時,接下的是北周的國土,剛剛統一北方,國民經濟尚在恢復之中。之后又經歷宗室叛亂、突厥犯邊,一邊打仗一邊恢復經濟,卻能平穩過渡、一統四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如何實現這個奇跡?這才是隋文帝一生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比他統一北方、威服四夷更重要,這就是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政治經濟改革。

隋文帝的改革政策,首先是從經濟領域開始的。

在楊堅建立隋朝之前,北方從北魏時代就開始實行均田制,即按照人丁來分配土地和繳納賦稅,但發展到隋朝時,均田制的政策卻還處于粗糙的階段,楊堅所做的,是將北魏時代開始實行的均田制細化。在人丁管理上,設立了嚴格的戶口管理制度,即保閭制度,規定縣以下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分設保長、閭正、族正。從公元585年開始,楊堅又大規模地在全國整理戶籍制度,要求各州縣按照戶籍注明的年齡大小,對天下百姓逐家進行核對。如此一來,就使賦稅的征收更加透明細化,擴大了國家財政的稅源,改變了在北魏和北周時期可以隨意隱瞞戶口的現象,偷稅漏稅的情況得以避免。隋文帝能夠在強敵環伺的局面下誅滅群雄、統一四海,穩定的稅收和豐厚的儲備是他成功的基礎。

和農業政策調整同時進行的,是疏通河道。歷史上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遭受頗多詬病,而事實上,大規模地整修河道,從隋文帝楊堅時代就開始了。早在公元584年,隋王朝就引渭水入潼關,長達三百余里,命名為廣通渠。公元587年,又沿著春秋時期夫差開鑿的運河故道,打通了南起江都,北至江蘇淮安的河道,命名為山陽瀆。這兩項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在當時灌溉良田萬畝,因旱災而鬧荒數年的關中平原成為肥沃樂土,江南至北方的運河航線也得以疏通。同時,隋王朝在山西蒲州和安徽壽州也修建了大規模水利工程,并整治鹽堿荒田,這些北周和南陳時期的饑荒重災區,皆因此變成土地肥沃的樂土。隋朝農業之發達,正建基于此。

在推行經濟政策的同時,楊堅還進行了政體改革。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就是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北周時期的“六官”被廢除,尚書、門下、內史三省成為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內史省有決策權,負責詔書起草,門下省有審議權,尚書省掌握軍政大事。尚書省之下設立吏、禮、兵、度支、都官、工六部。如此種種,奠定了后世封建王朝的政體雛形。與此同時,隋朝廢除了自三國以來開始實行的九品中正制,規定全國每州每年要舉薦貢士三人,從公元598年開始,隋朝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兩科招賢考試,從此之后,這樣的考試方式一直延續下來,到隋煬帝時正式確立為進士科,以試策取人。這種顛覆中國門閥社會觀念的新考試方法,就是后人所熟知的科舉制度。

與此同時,楊堅還大行機構改革,從中央到地方簡化機構,以“并小為大”為原則,廢止了自漢朝開始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州設刺史,縣設縣令,改變了自北魏開始的機構冗雜、人浮于事的局面,并廢除了漢朝以來地方長官由本地士人擔任的舊例,將地方官員的任命權收歸中央。公元583年,楊堅修訂刑法,頒布《開皇律》。此律是中國封建社會法典的集大成者,它條目清簡,廢除了如宮刑、車裂等酷刑,減死罪八十一條,流放罪一百五十四條,堪稱“以仁德治國”。諸上成就,不因隋朝短命而被廢止,相反卻被后世王朝所傳承。

相信隋文帝楊堅在世的時候,一定堅信自己已然開創盛世。隋朝初建時,全國有戶四百一十萬,到隋煬帝在位時,已激增到八百九十萬,全國耕地數目在北魏末期是一千九百萬頃,到隋煬帝登基時,暴漲到五千五百萬頃。這兩項成就,不但遠超史家津津樂道的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即使是后來的貞觀盛世也難相比,號稱盛唐的大唐時代,直到開元盛世時,才達到了隋王朝的這一經濟水平。與之相對應的,是隋王朝倉儲的豐沛。隋朝的官倉儲備連年劇增,到了楊堅在位的末期,竟然“府藏皆滿,無所容”。在隋煬帝登基初期,全國的官倉儲備,足夠國家五十年支用。甚至到了唐朝開國時,隋朝設立在關隴、洛陽、并州一帶的官倉,其儲備物資還沒有使用完。這段繁榮的時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開皇之治,這是一個四夷威服、經濟繁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時代。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富庶的時代,卻在楊堅死后,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走向了暴亂和毀滅,這又是為什么呢?

世人皆把隋朝的滅亡,歸罪于隋煬帝楊廣即位后的暴政,然而楊堅在位之時,禍根其實已經種下。

楊堅此人,雖因篡逆而遭詬病,但他為帝之后的善名卻為后世所稱道,比如他躬行節儉,與民生息;比如他修訂《開皇律》,減輕刑罰,減免賦稅,輕徭薄賦。觀他一生的履歷,或許可用一個“忍”字來概括。在北周做國公、國舅的時候,他就善于夾著尾巴做人,隱忍數年后一朝翻身。登基為帝后,一面大肆鏟除北周王室,一面打擊周邊游牧民族,而他發動的每一場戰爭,都是見好就收。無論是對大舉入犯的突厥,還是對阻塞絲綢之路的吐谷渾,都是在初戰告捷后即行拉攏,平衡各派勢力,保持周邊部族的戰略平衡。對內,一面精簡機構,建立中央集權;一面與民休息,減輕賦稅,極力恢復發展經濟。然而,楊堅在位時期,邊境邊患并未徹底消除,只是暫時的平靜。他對均田制的內容進行小修小補,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經濟的快速恢復,也帶來了嚴重的土地兼并問題。他在世時,可以全力維持這個國家政權的內外平衡,但在他身后,如果即位之君是個守成之君,這個過程會繼續下去,但如果即位之君好大喜功,盲目上馬“大功業”,那打破平衡的后果,就是國家的動亂。很不幸,他苦心選出的接班人楊廣,卻正是這樣一個人。

上架時間:2019-09-10 17:54:52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运城市| 万荣县| 红桥区| 海伦市| 新民市| 尉犁县| 勐海县| 宁陵县| 长乐市| 宜昌市| 海安县| 若羌县| 南雄市| 马鞍山市| 盘锦市| 雅江县| 郎溪县| 长顺县| 页游| 金秀| 镇江市| 台东市| 松潘县| 通榆县| 岳池县| 五原县| 南乐县| 大新县| 习水县| 贵阳市| 大关县| 天镇县| 莱阳市| 安化县| 濮阳县| 涡阳县| 来凤县| 阿勒泰市| 古丈县| 宜昌市| 靖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