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谷物類
谷物習稱五谷,為莊稼和糧食的總稱,歷代有關五谷的解釋,所包含的內容并不一樣,諸如稻谷、大麥、小麥、高粱、粟米、稷、黍、豆等均屬五谷的范疇。也是人類的主要糧食,過去北方以麥、黍作為主食,南方以稻米作為主食。
谷是穀的簡體字,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像稻、稷(jì,即谷子)、黍(shǔ,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作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一般來說,谷物類食物大多為甘平之物,無太多的禁忌證,長期食用不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只有極少數病人要注意攝入的量以及食用的方法。食物類的最終代謝產物為酸性,故常與蔬菜類(最終代謝產物大多為堿性)食物搭配食用。
【效用特點】
《內經》有“五谷為養”,指的就是五谷具有維護人的身家性命得以壽終的養料或養分。糧食在人們的飲食結構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古人強調“為養”的基本原則也就是將五谷作為養命的第一要素。國人的飲食結構就是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在實際生活中雜食五谷,精細搭配。
“五谷為養”也是中國人(主要是漢民族)食用的物質基礎,所以國人的正餐是以食用米谷為主,而有的民族是以獸類為主要食物的。五谷雜糧,五谷不是雜糧,是說五谷與雜糧,雜糧多不作正餐,如燕麥、蕎麥等。
【適應證】
谷物類具有益胃健脾、扶助正氣的作用,用于脾胃虛弱致食少,納差,身體消瘦,倦怠疲乏。古代醫家認為五谷能養五臟真氣。
【注意事項】
在食用方面須注意的是不宜長期食用精制糧食,以免導致維生素類及其他營養成分的缺乏。提倡精制品、粗制品合理兼食。對于中華民族來說,人的一生如果連五谷也不能攝取時,說明其身體有病。
【現代研究】
五谷含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質,脂肪含量不高。其最終代謝產物為酸性,由于人體的胃始終處于弱酸的狀態下,所以當過多食用米谷這些酸性食物,會出現胃酸過多,導致胃病。因此將五谷與菜蔬合理搭配食用,方感到有滋有味。
【關于五谷】
“五谷”之說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記載“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對于五谷的解釋,歷代有不同的看法,歸納歷代的認識,主要有:
1.麻、黍、稷、麥、豆(鄭玄)。亦有黍、稷、菽、麥、稻之說(鄭玄)。
2.麻、黍、稷、麥、菽(即豆的總稱)(盧辯)。
3.稻、黍、稷、麥、菽(趙岐)。
4.稻、稷、麥、豆、麻(王逸)。
5.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王冰)。
(注:黍:黏黃米。稷:谷子;又,高粱)
上面對五谷的解釋就有多種,但都有麥、豆。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并不止5種。在此之前有“百谷”“六谷”和“九谷”說的存在就是一個明證,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差異所致。“五谷”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在中醫領域,一般按照王冰的解釋來說五谷,指的是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人們的常識中,五谷指的是稻、禾(小米)、稷(高粱)、麥、菽(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