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其他諸家氣功理論

古代各學派的氣功理論在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它們既有相異的一面,又有相通的一面。本節簡要介紹道家、佛家、儒家、武術氣功理論中對醫家氣功理論有所影響的一些觀點和方法。

一、 道家氣功理論

道家(包括后世道教)修煉的宗旨與醫家的養生祛病不同。醫家的氣功修煉,是在后天有形的基礎上保精、攝氣、養神以達到強身祛病、健康長壽之目的,因此是順生攝生。而道家修煉則是逆修,是要后天返先天,是要返還先天虛無大道,探求生命的本源,最后達到合乎先天虛無之道的境界,成為自然、無為、解脫的所謂真人、仙人。道家氣功在后世的發展演變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流派,如吐納服氣派、導引養生派、存思養神派以及內丹修煉派等,同時也形成其各自的理論學說。下面我們主要介紹道家的兩大理論。

(一)內丹理論

內丹術是后世道家功法修煉的最重要的代表,流傳最廣也最具影響力。內丹功法強調在思想內斂的基礎上,意氣相依,讓內氣沿任督二脈等不同的經絡路線周流運行。因為它區別于服食外丹,期望通過內煉精氣神而收到如內服“靈丹”之效用,故稱內丹術,或內丹功、丹鼎術;因其修煉有內氣在經絡路線上周流運行的特征,故也稱周天功。傳統內丹術把內煉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煉精化氣即稱為小周天。

1.內丹術的三要素

(1)爐鼎 爐鼎一詞,系仿自外丹術,在內丹術中是指練功者身上的特定部位。古人常以《周易》中乾、坤兩卦代表鼎或爐,以乾為首在上故為鼎,坤為腹在下為爐,實指丹田。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一般認為鼎為上丹田,在兩眉之間的泥丸宮;中丹田為兩乳之間的絳宮;下丹田為爐,在臍或臍下,是一個較大部位,或說方圓四寸。內丹功法有下丹田煉精化氣,中丹田煉氣化神,上丹田煉神還虛之說;還有性功從意守上丹田入手,命功從意守下丹田入手之說;也有從前丹田肚臍或后丹田命門入手的。

(2)藥物 也仿自外丹術,在內丹術中以精、氣、神為藥物,為修煉對象。其常用的名詞還有坎、離,鉛、汞,龍、虎,水、火,金鳥、玉兔,嬰兒、姹女等,都是一指神,一指精與氣。對精、氣、神,傳統內丹術中強調煉先天的元精、元氣、元神,忌用后天的交感之精、呼吸之氣、思慮之神。但實際上兩者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相互促進的。當后天的精氣神充足旺盛時,則自然補益先天元精、元氣、元神。先天精氣神充足后,就可進一步修煉內丹。

(3)火候 “火”指練功中的用意與調息之配合,是修持之功力、動力;“候”指時、序,是修持之時間與次序,還包括內丹術中內氣運行的具體步驟及掌握。由于各人練功情況不同,很難立一法而釋千疑,所以古人強調“臨爐指點”,即具體指導。在火候問題上,要注意掌握幾個時機:開始進火時,稱為子時、冬至、一陽生。這個子時是指可開始進火的時機,以練功者所產生的內景確定,而不是指具體的節氣、時辰。在運用火候過程中要注意適當行文火或武火。武火是指用強烈的呼吸配合意念,使內氣急行沖關;文火是指用輕微的呼吸與意念,使內氣緩行升降。武火還稱陽息,文火又稱陰息。在陽息、陰息過程間還各有一次沐浴階段,即不增火、不減火,在卯酉時刻進行。注意這里的子午卯酉都是據功中體驗之內景而靈活掌握的活時辰。

2.內丹術的功法及過程 傳統內丹術分為煉精化氣小周天、煉氣化神大周天和煉神還虛三個階段。內丹術的第一階段小周天,又稱煉精化氣、坎離交媾、子午周天。其全過程可分為五個步驟,即煉己、調藥、產藥、采藥、煉藥。簡要過程為:

擺好姿勢,驅除雜念,逐步令心神安寧,意念漸漸內斂,即煉己。然后一念歸中,凝神入氣穴即下丹田,緩緩調息,引短令長,以后天呼吸接先天氣穴丹田,這就是調藥。由于神返身中氣自回,這時散耗的元精、元氣得以逐步聚集充盈,而重集于氣穴。而當靜極之時,正有動機,于恍惚杳冥之中,覺氣穴氣動,這時是產藥。這種氣動神知之機,便是精開始化為氣的真機,即是小藥,即是一陽生。練功者要及時運用撮、抵、閉、吸四字訣,以火逼金行,以意下引過尾閭,即為采藥。繼續用武火烹煉,意氣相依,引精氣由尾閭關而上,過夾脊關、玉枕關,而上達泥丸上丹田。然后使精氣由泥丸而下,行文火溫養,使之經中丹絳宮,而復歸于氣穴下丹田,這就是煉藥。這是在督脈、任脈上進行的一個小周天過程。待功夫純熟時,即成為一吸一呼,一個督任脈循環。古人認為每次可以練習100~300息,現在一般掌握在1小時左右。

小周天階段古人又稱“百日筑基”,所說筑基,是就整個內丹功法而言。以小周天本身功法來說,煉己為筑基功。

注意:內丹術應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忌無師自練,照書搬練。在練功過程中必須注意循序漸進,不能刻意追求早日通關,更必須避免外動不已、走火入魔等偏差出現。

(二)《易經》與內煉理論

《易經》也稱《周易》,是以卦爻之象與其解說詞來演示天地萬物運行演變的規律、哲理,被后世尊為“十三經之首”。《易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也是道家內煉理論的重要依據之一。“易”的含義,許慎《說文》注:“日月為易,象陰陽也。”雖然《易經》中并無陰陽二字,但是其“—”爻、“—”爻已足以表明陰陽變化的含義。

1.八卦及其起源 八卦的起源有幾種說法,如起源于原始宗教中巫術占驗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或蓍草占筮,還有結繩之說等。《周易·系辭下》記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察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史記·周本紀》曰:“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歷代研究《周易》的著作很多,形成了易學,可概括為“象數”和“義理”兩派。易學也是經史子集中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先天卦位與后天卦位 以《說卦》解說的八卦,分為先天卦位與后天卦位。先天卦位是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后天卦位是離南坎北,震東兌西。依“伏羲八卦方位”排列的卦圖,稱為“先天八卦”,因其闡發先天之學,圖示先天“對待之體”,故而名之“先天”,以明萬事萬物的陰陽對立統一性。先天八卦的卦序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周易本義》),此乃本“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化生順序而成,先天卦位陰陽對峙,用以表明先天狀態的陰陽平衡、相互對待之理。在伏羲八卦圖中正好呈一反“S”形曲線,正說明先天平衡態內蘊萬事萬物陰陽消長變化之理。后天卦位是依“文王八卦方位”排列的卦圖,因其闡發后天之學,圖示后天“流行之用”,故而名之“后天”。后天卦位用以說明后天萬物流行變化之理。此卦序雖以父母子女為喻,但卻內寓天地陰陽為萬物之母、陰陽相合乃化生萬物、萬物化生循無形至有形、萬物之體形于外而氣行于中的奧理。

3.易圖 宋代以后還出現了大量易圖,如河圖、洛書、先天圖、太極圖等,據傳為宋代周敦頤從華山道士陳摶處受圖后,加以演化傳之后世。陳摶所傳易圖,可能有三個來源:①來源于自創;②得人所傳;③得到殷周時人所藏之圖。關于河圖、洛書的起源,一般認為是距今5000年前伏羲氏所創。《周易·系辭傳》:“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后人理解該語之意為先圣伏羲按河圖、洛書創畫八卦,所以后世有觀點認為河圖、洛書為八卦、五行思想的源頭。后世有人認為這些易圖是道家內部秘傳的上古文化中易道的精華,其中盡泄天地運化與道家內修內煉的奧秘。這些易圖對氣功修煉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先天圖蘊藏了道家逆修以返還先天本源的學說,后世許多養生功法流派,特別是道家和內丹派大都繼承了此學說。另外,這些圖還影響了宋代理學思想的發展。

4.易理與氣功修煉 道家氣功理論受易經的影響很突出,最明顯的體現在傳統內丹術上,被稱為“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就是代表。該書認為陰陽是作“丹”的根基,所謂“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并以乾坤坎離四卦為體,六十卦為用。乾坤代表天地,是天人相應的外環境;而坎離代表水火,是人體生命的內環境,是煉丹氣化的本體。該書還認為,陰陽氣化,“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可以口訣,難以書傳”,于是就以八卦模型來描述從量變到質變的周期性節律。如煉丹過程的陰陽消長、火候大小等,就是氣化的表現。該書用鉛汞、水火、鳥兔、龍虎、日月等可見之物為喻,以卦象來表達,說明通過陰陽“一分為二”“合二而一”來維持人體生命過程的協調與穩定。此外,洗心滌慮、內視守虛、導引吐納等練功方法,都是調節陰陽氣化的具體方法。所謂“煉己”就來源于《周易》納甲法,“己”納離卦,在人為心,所以“煉己”就是集中心意,排除雜念。這不但是內丹術的筑基功夫,而且必須貫穿在練功的始終。所謂“艮背”,也來源于《周易》的“艮其背”,艮卦是止,把意念止于脊背督脈和命門穴。至于“取坎填離”“后天返先天”,是用煉精化氣,還精補腦的小周天功夫,使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使陰陽媾和,日月合璧而成丹。卦象的表示是從后天八卦圖上,北方坎水抽取中心一陽,填入南方離火中心一陰,變成先天八卦圖上的南乾北坤,說明氣功修煉就是要“返本還原”。在修煉過程中的陰陽消長、升降進退、晝夜往來、四時周流十分微妙,這些微細變化難以具體描述,在古代用卦象予以說明。

二、 佛家氣功理論

佛法傳自印度釋迦牟尼,距今2500余年,大約同于我國老子、孔子的時代。自東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以來,影響不斷擴大,滲入我國傳統社會的方方面面,至今其興盛程度甚至已超過發源于本土的道教。佛家認為人們當下所感知到的世界是虛幻的存在,稱為幻生,并非是生命、宇宙的真實本性,佛法即是教人撇開這些假有,去認識事物真實的本性,即佛性的方法。佛家認為,此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非從外來,只要按照佛的教導去做,最終能徹底認識此本性。佛家修煉功法即是為達到此一宗旨而設立的種種法門。以下簡要介紹佛家的四禪八定、止觀法門和密宗的氣功理論。

(一)四禪八定

四禪八定是佛家氣功中具有代表性的功法。四禪八定實際上是四禪加四定,后面的八定包括前面的四禪,因為禪和定可以互稱,其表述方式與四面八方、四通八達類似。四禪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又名色界定;四定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也就是四空定,又名無色界定。這里“非想非非想”是否定加雙重否定的表達,“非想”為不想,“非非想”為不是不想,合起來為不是想也不是不想,用以說明思維活動近于停止的狀態,所以稱之為空定。

四禪八定理論是一個很龐大、很復雜的修煉系統,這是整個佛家修煉理論的基礎之一。佛家所說的定有無量百千三昧,而初禪以前尚有欲界定、未到地定等很多不同的境界層次。此處稍敘初禪,略言余定。

佛家氣功的修煉較注重于調心,這一特征在四禪八定功法中有充分的體現。習練者的身心境界從日常意識狀態向初禪邁進,要分三步走,先至欲界定,而后到未到地定,再入初禪。欲界本是散地,無有定境,欲界之人,心多散亂,但經修禪打坐,可生少許定心,為入定之初階,此定心非多,且滅去亦速,故名欲界定。過欲界定之后,以定法持心,任運不動。境界從淺漸漸入深,若身心泯然虛豁,忘卻欲界定之身體,坐中不覺頭手床椅,猶如虛空,這是進入了未到地定。從未到地定繼續邁進,有八觸(痛、癢、冷、暖、輕、重、澀、滑等感覺)或十六動觸發作時,標志著已進入初禪。

此后,從初禪進入二禪的標志是十六動觸平息,心生內喜;進入三禪的標志是內喜轉為內樂。四禪八定的理論認為喜與樂有所不同。喜由外因所致,例如紅塵中的升官發財;樂則發自內心,與外界得失無關,是內心自然清靜之樂。佛典記載這種內在之樂美妙無比,是深在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根毛孔都感受到的快樂,在性質和程度上超越于世間的任何快樂。四禪則是虛無的境界,是明鏡般的虛空,無喜無樂,是純然的寧靜。至于四禪之上的定境,從空無邊處定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均是在虛空的境界中修煉,是更為細密的境界,用語言難以直接描述,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喻。

四禪八定理論是有代表性的佛家氣功修煉理論,系統完整,操作性強。有興趣研習者可參閱《清靜道論》等佛家典籍。

(二)止觀法門

止觀法門是佛教天臺宗(又稱法華宗)提倡的靜功修煉方法。由隋代高僧智img大師創立。“止”為梵語samatha(奢摩他)的意譯,“觀”為梵語vipassanà(毗婆舍那)的意譯。止即是定(心止一境),觀即是慧(思維觀察)。東晉時的僧肇在《維摩詰經》卷五注中說:“系心于緣,謂之止;分別深達,謂之觀。”

1.二十五方便 止觀法的全部內容可以概括為如下二十五方便。

(1)具五緣 持戒清靜、衣食具足、得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

(2)訶五欲 訶色欲、訶聲欲、訶香欲、訶味欲、訶觸欲。

(3)棄五蓋 棄貪欲蓋、棄嗔恚蓋、棄睡眠蓋、棄悔蓋、棄疑蓋。

(4)調五和 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

(5)行五法 欲、精進、念、巧慧、一心分明。

這二十五種方便,包括進行前的準備工作及進行中的鍛煉方法,亦包括日常注意事項。

2.調身、調息、調心 調身、調息、調心在這二十五方便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是在止觀進行中,同時進行的三個方面的練功方法。現代氣功三調合一的理論即與此相通。

(1)調身 就是在進行止觀時,調整身體。一般采用跏趺坐,通過正腳、解寬衣帶、安手、正身、調整頭頸、口吐濁氣、鼻納清氣、閉口眼,不使身首四肢動搖,達到不寬不急,就是不松垮、不緊張的身調相的要求。

(2)調息 就是調練呼吸。在止觀進行中,如何把呼吸的風相、喘相、氣相調練成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的息相。調練的方法有三:①安心,就是穩定情緒,安定思想,強調靜字;②寬放身體,就是放松身體,避免緊張,強調松字;③想氣遍毛孔出入,通透無障,就是默想呼吸從周身毛孔出入,最后達到不澀、不滑,即不粗濁、不短促、柔細深長的息調相的要求。

(3)調心 就是調定心情。在整個止觀過程中分為三步:第一步入定,就是要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令沉、浮、寬、急得所,即克服昏沉與散亂。可以采用意守鼻端、兩目間、臍中,抓緊意念,想氣下流等方法,達到不沉不浮的心調相。第二步住定,就是指在入定的基礎上,如尚發現有不調的環節,如姿勢、呼吸、意念等,都要隨時用心意加以調整,使身、息及心三事和融不二。第三步出定,就是在鍛煉結束時要根據“出定調身息心方法”進行,不要倉促,要逐漸由靜入動,放開意念,開口呼氣,微微動身、肩、手、頭頸、兩足,以手遍摩諸毛孔,摩手,掩兩眼等而畢。

3.止法和觀法 止法和觀法是在調身、調息、調心的過程中,運用的煉意方法。止是停止,在開始練功時,把一些念頭亂想調伏下去。觀就是閉目返觀,即觀察思維所觀之境與能觀之心。正如《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所說的:“行者初坐禪時心粗亂,故應當修止,以破除之;止若不破,即應修觀。”氣功鍛煉中煉意的內容之一,就是如何排除雜念,把意念集中到練功上去,這就要采取某些相應的措施,止觀法就是常用的一項措施。下面幾則是可供參考應用的止觀法。

(1)修止法 ①系緣守境止法:方法是系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如猿著鎖。亂想中必有個對象,或是想某事,或是想某物,該事該物即為緣。所以,系緣即指把念頭附在那里,即用專心注意的守境辦法去止住它。守的地方一般是鼻端或臍中。②制心止法:方法是隨心所起,即便制止,不令弛散。在經用系緣守境止法后,心情比較安寧后,可改從念頭的對象入手,看清念頭起處,隨時制止它。其中要抓住心意活動這個環節。③體真止法:方法是閉目返觀自己身體,而加以細心體會,則妄念止息。體是體會,真是真實。此法是在前兩法的基礎上,對偶爾所起的念頭所采用的分析的方法,以體會其是否真實,這樣知道了念頭都是偶然巧合,都是虛妄不實在的,全部丟開,就可自然停止。

(2)修觀法 ①空觀法:在雜念中所出現的各種事和物,無論是外界的或內在的,都在時刻的變化中,沒有絲毫實在的、固定的,提起意念,觀這空相,即為空觀法。②假觀法:在雜念中出現的各種事和物,無論是外界的或內在的,沒有實質的內容,都是想象的,不要去執著,提起意念,去觀這些假象,即為假觀法。③中觀法:在雜念中出現的各種事和物,無論是外界的或內在的,觀空時不去執著空,觀假時不去執著假,而是空與假的統一,以達到心地純凈,洞然光明,即為中觀法。

以上止觀法,簡要來說,念念歸一為“止”,了了分明為“觀”,兩者可以交替應用、同時使用、互相促進,不宜截然分割。

止觀法門的詳細內容可參見天臺宗的創始人智img幾部專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又稱《童蒙止觀》《小止觀》)《六妙法門》(又稱《不定止觀》)《摩訶止觀》(又稱《圓頓止觀》)。另據《童蒙止觀》《摩訶止觀》所載,尚有一些運用止觀治病的方法。

(三)密宗功法

密宗又稱密教,是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又稱秘密真言宗。密宗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禮儀、民俗信仰為其特征。該派功法講究三密加持,即身密、語密、意密,以求即身成佛,還特別強調師法傳承。密宗功法在宗旨與目的上與大乘佛教并無二致,只是形式與方法有異,功法理論亦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中諸項自我修煉方法,為氣功界所重視。

1.密宗脈道理論 密宗功法鍛煉特別講究氣、脈、明點的修法。氣即是內氣;脈就經脈系統;明點指脈上的一些特定部位,接近于現代內分泌系統中一些腺體的位置。密宗修法大都保留在《無上瑜伽部》一書中。密宗內修的實踐提出了不同于中醫經絡系統的獨特的脈道學說,包括“三脈四輪”或“三脈六輪”等內容。《大乘要道密集》認為,三脈即是左、中、右三條主要脈道,中脈為貫通會陰至頭頂的最重要脈道,而所說的輪即三脈交匯或與他脈交匯之處。四輪是指臍化輪、心間法輪、喉中報輪、頂上大樂輪。另有六輪之說,即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臍輪及海底輪,它們各有不同的脈道與三脈互為連接。脈道學說在各派各經典之間有不同的論述,在修習實踐中也有不同的運用。

2.密宗功法概述 密宗功法修煉即前所述之三密加持。即身密(跏趺坐,手結契印)、語密(口誦密咒)、意密(意念觀相)。在正式三密修持之前尚有許多的基本功需要做,稱為加行,即加工、筑基之意。常見的有風瑜伽(行氣調息)、修寶瓶氣等。修寶瓶氣又可分為三個階段:①意守和調息;②修持九節風、四息法、金剛誦等;③修習拙火定。修拙火定成功者則發大暖氣,生四種喜(初喜、上喜、離喜、俱生喜),所見所聞皆覺大樂,起無分別智,于現身上獲得大手印成就。

密宗尚有大手印、大圓滿等無相瑜伽修法,與大乘佛教禪宗的明心開悟同趨一軌,故又稱無修瑜伽。密宗諸部瑜伽修煉,皆以靜坐為主。但無上瑜伽部法中也有動功一類。該部瑜伽修煉氣脈明點時,非常重視煉身,作為強健身體、打通脈結、排濁化精的必要輔助手段。其練身法,有大禮拜、金剛立、拳法等。其中拳法一類,與印度瑜伽的體位法和道教的導引相類,有的其實就是一種動功。但這種動功,皆憑師傳,很少有整理成文字者。漢地所傳,有“一目了然”三十七拳法、六爐火拳法、那洛巴煉氣六法、金剛亥母拳等。密宗動功練習需要一定的靜功修煉基礎,其功效能吐故納新,排出胸中濁氣,又能令全身脈道通暢安和。此外,練好這些動功又為深一層的靜功修煉打下了基礎。

三、 儒家氣功理論

儒家氣功源自于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們。儒家的宗旨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練功作為修身的一部分得到相當的重視。但就氣功的理論與實踐的建樹而言,儒家較道家、佛家似乎略遜一籌,氣功修煉的專著和有特色的功法比較少,其功理功法在氣功界的影響也相對小一些。

儒家氣功在功法上主要是以修心養性的靜功為主。唐代司馬承禎撰有名篇《坐忘論》,列坐忘七個階次:一敬信、二斷緣、三收心、四簡事、五真觀、六泰定、七得道。又說:“夫坐忘者,何所以不忘哉?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遺。”所以坐忘之要,著重在一個“忘”字,要松垂肢體,外忘其身,內忘其心。大通亦大道,能坐忘即合于大道。修煉坐忘法能調整平衡氣脈,并能補腎健腦,恢復身心疲勞。可見坐忘法于修身養性大有益處。儒家氣功應大抵于此。

南宋朱熹寫的《調息箴》對調息方法有所心得,他說:“余作調息箴,亦是養心一法。蓋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噓氣常長,吸氣常短,故須有以調之。息數停勻,則心亦漸定,所謂持其志,無暴其氣也。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如百蟲蟄。氤氳開闔,其妙無窮。”這是他從觀息法實踐中來的體會。他還認為病中也可用此類方法,他說:“病中不宜思慮,凡百可且一切放下,專以存心養氣為務。但跏趺靜坐目視鼻端,注心臍腹之中,久自溫暖,即漸見功效矣。”明代儒家學者,如王守仁認為元氣、元神、元精,“只是一件,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這些點滴的個人見解雖未成體系,卻也可看作儒家氣功的學術觀點。

四、 武術氣功理論

武術氣功側重于鍛煉人體之“形”,所謂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即練功的重心在于人體的骨骼、肌肉、關節等運動系統以及內氣的鍛煉和運行。它的基本特點是運動量大,動作難度也較大,且剛勁有力,意氣力三者結合,力求意到氣到,氣到力到,有的功法還有較特殊的調息方法,用以配合武術的運功發勁。武術氣功功法主要有三類,其理論也因功法類別的不同而有所側重和變化。

1.傳統套路動功 代表功法有易筋經、八段錦、少林內功等。此類功法多練內功,能強身健體。托名岳飛所傳的武八段錦,動作剛勁有力,姿勢多用馬步,屬于武術氣功。易筋經功法所具備的剛柔相兼的動作,大運動操作及靜力性鍛煉等要領,使其成為典型的武術氣功。筋是指聯絡在關節之間的堅韌組織,即肌腱。《素問·五臟生成》說“諸筋者皆屬于節”,意思是筋性堅韌剛勁,對骨節肌肉等運動器官有約束和保護的功能。《易筋經》指出:筋乃人身之經絡,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處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所以易筋經功法就是通過鍛煉使筋骨由柔弱變強健而達到外壯之效。與易筋經相似的還有少林內功,也用馬步或弓步勢,強調三直四平(臂直、腰直、腿直,頭端平、肩平、掌平、腳平),為推拿醫生訓練臂力、指力而設。

2.武術站樁功法 現在流行的武術氣功,多在站樁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如峨眉十二樁、意拳站樁、大成拳等。其功法理論多強調站樁筑基,即在站樁的基礎上煉精、煉氣、煉神。峨眉十二樁相當于站樁中的動樁,即在一般站樁要求的基礎上,配以套路運動,強調“圓”“空”“中”,即架子要圓,意念要空,氣脈平衡適中。該功法要求以柔為主,即全身要柔,有似嬰兒;真氣要緊,下沉丹田;動作要柔,蛇行蛹動;觸覺要柔,流水穿堤;呼吸要柔,綿綿不斷。在柔的原則指導下,每一個架子的運動,使身體都有一定的氣脈變化,相應產生酸麻、疼痛、寒熱等動觸現象。如果功夫練得深了,就會對全身氣脈了如指掌,動念即動,止念即止,打下靜功的基礎,走上由動歸靜之路,一旦轉練靜功,就可水到渠成。調息中尚有“嘶”“嘿”“噓”“唏”四字構成的發音呼吸法,以幫助調節氣機之升、降、開、合。意拳站樁功是由近代王薌齋所創的一套練習拳術內功的方法,又名意拳養生樁。意拳注重意與精神,練習的方法重在站樁,不講求套路、招數,無論動靜,均用意念引領。意拳站樁強調動靜結合,外動內靜,內動外靜,所謂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故百動不如一靜,百練不如一站。站樁功從外表看不出動,而實際則人體內部肌肉在激烈運動,這種運動能增強人體自身的生命力。站樁功不需注意深呼吸,不用意守丹田,不講大小周天循環,不講陰陽八卦,通過自然呼吸,全身放松,凝神定意,姿勢、動靜、虛實、松緊的調配,適當的意念活動,漸漸地達到呼吸慢長細勻,思想入靜,身體舒適輕靈,體內息息相生,精神無思無慮。

3.內家拳功 代表者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以及武當內功拳等。這些拳功除了其武術技擊作用外,大都與養生內練有密切的關系,且都體現了太極陰陽、動靜剛柔、煉形養神之意,既是武術氣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養生鍛煉的重要功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太極拳。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的一項內家拳術,由于太極拳的動作圓柔連貫,每一勢都綿綿不斷,好像一個完整的圈,猶如太極圖,故名。太極拳主要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協調動作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鍛煉時,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動靜結合,并自然地配合腹式呼吸運動。太極拳動作獨特,要求柔和緩慢,呈螺旋纏絲式的纏繞運動,動作呈弧形,連貫而圓活,每一個活動都是全身的活動,要求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使手、身法、步與意識、眼神密切配合,協調行動;還要求以腰為軸心,通過旋腰轉背帶動四肢全身的纏繞運動,以意導氣,以氣動身,以疏通全身經絡,氣達全身,內氣發源于丹田,并復歸丹田;同時,始終要保持松靜狀態,先使大腦松靜下來,這樣容易使全身內外氣機條暢,且始終要全神貫注,以意識來引導動作。太極拳在流傳過程中也形成了許多流派,它們大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練功方法與理論。

復習題:

1.簡述道家內丹理論的要點。

2.佛家氣功止觀法門包括哪些內容?

3.武術氣功理論有幾類?各有何特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西县| 济源市| 丽水市| 丹棱县| 梧州市| 泽州县| 淮北市| 景德镇市| 大宁县| 靖西县| 扎囊县| 额济纳旗| 衡水市| 临城县| 新河县| 丰宁| 汪清县| 牡丹江市| 阳曲县| 新郑市| 桂阳县| 浦北县| 河池市| 伊通| 玉溪市| 惠东县| 吉水县| 南木林县| 东兴市| 敖汉旗| 酒泉市| 札达县| 清镇市| 合江县| 宜阳县| 苍南县| 嘉义市| 武清区| 昌江| 扎鲁特旗| 社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