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醫氣功理論
古代的醫家氣功為現代中醫氣功學的前身,故醫家氣功理論即中醫氣功理論的前身。現代中醫氣功理論是運用傳統的中醫基礎理論,闡述氣功的功理功法,指導實踐應用,進而探討治療原理,解釋生命現象的理論體系。古代醫家氣功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精氣神學說等,由于這些學說在《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已有詳盡論述,以下只作簡要介紹,著重說明其在氣功修煉中的作用。
一、 陰陽五行學說
古人認為宇宙起源于“太極”;太極生兩儀,是謂“陰陽”;兩儀生四象,則演化為五行;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由此而演化成宇宙萬物。這種數學模型表達了系統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進化的思想,因而可以說明人體生命現象。《四圣心源》說:“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中氣,即五行之土)。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土合四象,是謂五行。”可見陰陽五行是古人用以描述氣候、動植物周期性變化,以及人體新陳代謝、升清降濁等周期性變化的工具,是關于宇宙物質運動形式的一種假說。
(一)陰陽學說與氣功
古人有云練功“須洞曉陰陽”(《悟真篇》)。《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氣功鍛煉的第一步是選擇合適的功法。人“有少陰之人,有太陰之人,有少陽之人,有太陽之人,有陰陽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若是患者,則更有陰盛陽盛、陰虛陽虛之別。而功法也有陰陽屬性的不同,不同的人應“對號入座”地選擇相應功法,進行修煉,方可取得良效。在養生治療過程中,根據辨證施治原則,可以選用幾種功法加以組合,例如陰虛陽亢之證,宜選滋陰潛陽的功法,練功時注意配合應用“攪海吞津”和“存想冰雪”法;陽虛陰盛之證,宜選用益陽消陰的功法,可配合應用“閉氣發熱法”和“存想火熱法”。
氣功修煉調身之動靜開合、松緊剛柔、俯仰屈伸、上下升降等,都有陰陽屬性。一般而言,動功屬陽,靜功屬陰;向上向外的升式開式可以升陽,向下向內的降式合式可以潛陽。《醫學匯涵》曰:“有火者開目,無火者閉目;欲引氣上行的治耳目口鼻之病,則仰身為之;欲引頭病則仰頭,欲引腰足病則視足。”調息也如此,吸為陽,呼為陰。《長生胎元神用經》云:“鼻主清氣為陽,口主濁氣為陰……”存氣閉息,可以去寒;呼出濁氣,可以清熱。因此,陽虛者應練吸,即注意吸氣,延長吸氣時間;反之,陰虛者練呼,即注意呼氣,延長呼氣時間。調心之陰陽變化,在意守、存想格外分明。守外景可以退火,守內景可以溫陽;存想水與寒的意境可益陰,存想火與熱的意境可生陽。《文始真經》說得好,“氣緣心生,猶如內想大火,久之覺熱,內想大水,久之覺寒”。而在陰陽相濟上,《內功圖說》曰:“平日尤重存想乎丹田(意守丹田),欲使本身自有之水火得以相濟,則神旺氣足,邪不敢侵。”又曰:“再能調和氣息,運而使之降于氣海(下丹田),升于泥丸(上丹田),則氣和而神靜,水火有既濟之功,方是全修真養。”這正是修煉小周天功的作用。
此外,在人與外界的陰陽關系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六陽時(子時至巳時)練功,可以助陽;六陰時(午時至亥時)練功,可以益陰。
(二)五行學說與氣功
將五行的生克關系應用于氣功調息,可以調節臟腑,如六字訣功法。趙臺鼎在《脈望》中介紹了兩種練習六字訣的具體方法。一是按五行生克關系,如肝氣不足,是肺之有余,用呬字瀉之;肺氣不足,是心之有余,用呵字瀉之;心氣不足,是腎之有余,用吹字瀉之;腎氣不足,是脾之有余,用呼字瀉之;脾氣不足,是肝之有余,用噓字瀉之。二是按五行生克中“實則瀉其子”的原則來治療臟腑實證,“肝有余則用噓,若噓亦不能引肝氣,則引其子,用呵字瀉心之氣,心氣既行,肝氣自傳;心有余則用呵,若呵亦不能引心氣,則引其子,用呼字瀉脾之氣,脾氣既行,則心氣自傳;脾有余則用呼,若呼亦不能引脾氣,則引其子,用吹字瀉腎之氣,腎氣既行,則脾氣自傳;腎有余則用吹,若吹亦不能引腎氣,則引其子,用噓字瀉肝之氣,肝氣既行,則腎氣自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河間也有這方面的經驗。
按照情志的五行關系,可以指導氣功調心治療相應的疾病。古代養生家把情緒調節作為治病的良藥。《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指出情志過激會引起氣機紊亂,甚則引起類似氣功偏差的癥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的“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是對情志五行生克關系的明確闡述,也是氣功調心方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提到了“但以五行相勝之理治之”的具體方法,認為“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通過上述方法可以“和喜怒”,達到心平氣和的效果,但也指出此法運用難度較高,“若胸中無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
二、 臟腑經絡學說
臟腑學說也稱藏象學說,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關于人體等級結構的理論體系。肝、心、脾、肺、腎五臟,配木、火、土、金、水五行,構成了互相聯系制約的五大功能運化系統。氣功修煉可以協調臟腑功能,避免出現太過或不及的狀態,從而維護系統的穩定。現代黑箱理論,可以說明臟腑學說的科學性。臟腑藏于內,但是有象形于外,“司外”可以“揣內”,故曰藏象。藏象是在古代解剖學基礎上,運用陰陽五行學說,對“黑箱”的內容有了一定的揭示(各功能系統的相互作用),但又不完全清楚的解釋體系,可以說是“灰箱”模型。
經絡學說是臟腑學說的補充。臟腑學說從宏觀角度肯定了人體內在臟腑與外在四肢百骸之間的緊密聯系,但是并沒有給出確切的聯絡方式;經絡學說則對此做了較為充分的說明,認為經絡內聯臟腑,外連四肢百骸,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維持人體氣化功能的正常,對于人體生命活動的動態平衡有重要意義。《內經》中講到的經絡系統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及奇經八脈等。
(一)臟腑學說與氣功
心主神志,主血脈,為一身之主宰,只有心神得養才能更好地協調全身的機能,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反之,主不明則全身各器官都要受影響。練氣功通過意守丹田,使心腎相交,維持水火陰陽的動態平衡,達到清心養神的目的。因此,練功日久,可有睡眠改善、精神振奮的效果,于是頭暈耳鳴、失眠健忘、心悸腰酸、遺精早泄等心腎不交的癥狀會逐步解除。意守丹田還能使心火下降,溫養脾土。脾胃是向人體各部提供營養和能源的系統,有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以練功后食欲改善,消化良好,體重平衡,是明顯的效驗。通過氣功調息,吐故納新,不但保養了肺氣,使肺能輔佐心來治理調節內臟功能,且由于“氣貫丹田”,既制約了肝陽,又滋養了腎陰,使陰陽氣血升降正常,氣機運轉調暢,又有助于脾的運化和胃的受納。從氣功調身角度看,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和四肢、心主血脈、肺主皮毛,所以導引、按摩等動作,通過運動肌肉筋骨,也有助于肝氣疏泄、脾升胃降、氣血流暢、皮毛潤澤、筋骨強壯。許多練功的人都感到心情舒暢,食欲改善,容光煥發,形體健美,動作靈活,身體強壯。在練功中,由于心息相依、意氣相隨、心身相應,久之可以達到“心到則意到,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力到”的境界。于是五志舒和,氣血流暢,所以氣功有預防疾病的作用。
(二)經絡學說與氣功
一些氣功功法依據經絡理論而創,如循環導氣法,就是依經絡循行路線,以意領氣,依次運行,或只以意行,任其自然。在氣功三調的具體操作上,經絡的作用也十分明顯。調身時出現的“形正則氣順”現象,就是說明形體正,則經絡暢通,從而氣血運行順暢。拍打按摩也多以經絡上的某一個(或幾個)穴位為中心進行,如保健功中的擦丹田、擦涌泉等即是如此;或以經絡在體表的循行路線為依據,如放松功中拍打放松的方法。調心也不離經絡,特別是其中的意守。意守之處,通常都是腧穴,如內丹術中的三丹田,放松功中的止息點等。結合意守的調息過程也是這樣,起到調暢經絡,運行氣血的作用。在引氣攻病、布氣時用得最多。引氣攻病時,多在吸氣時用意念將清氣沿經絡引至病所,呼氣時再用意念將濁氣沿經絡排出體外。如此反復,將經絡作為通道,引氣“洗滌”病灶之處。布氣者多于呼氣時,以意引氣,由體內沿手三陰經達手掌部的勞宮或其他穴位,然后外放。胎息中的一些內容,如體呼吸、丹田呼吸、皮毛呼吸等,則是通過控制腧穴之開合而行“呼吸”的。
然而應注意,氣功修煉所講的經絡與一般中醫理論所述者不完全一致。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引錄張紫陽《八脈經》時說:“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比較兩者,在以下四個方面有所不同。
1.腧穴范圍大小不一。氣功中所講的腧穴范圍較大,是一個“面”的概念,而醫家特別是針灸中講的腧穴范圍較小,僅為一個“點”的概念。
2.任督脈的經氣運行方向不同。醫書謂,任督沖一源三歧,起于胞中,沿不同路線上行,經氣流向一致,都是由下而上。而氣功家認為任督脈雖起源相同,但經氣運行方向相反,督脈之氣自下而上,功能“進陽火”;任脈之氣由上而下,功能“退陰符”,如此循行,使氣機升降有序,陰陽協調平衡。
3.任督脈聯結的方式不同。醫書認為兩者由分支相連,而氣功中則靠鵲橋相連。
4.練功過程中所體驗到的經絡路線也與醫書所述不完全符合。
與十二正經相比,在氣功修煉中更重視奇經八脈,尤其是內丹派,對此闡發最詳。《莊子·養生主》就指出:“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延年。”《行氣玉佩銘》雖未指明任督二脈,但已有通過深呼吸運氣升降而調和陰陽的概念。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充分肯定了內丹派的學術觀點,認為“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內丹學派把任督陰陽相交的巨大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切修煉方法都是圍繞這一核心進行的。號稱邋遢道人著的《氣功大周天八脈八穴論》,更有獨特的發揮。此書所指八脈,除任督沖帶四脈同名外,其余四脈不同于傳統的八脈說,名曰網脈、丹脈、天脈、理脈,每脈相應一穴。其循行路線除任、督、沖三脈與傳統八脈相同外,帶脈則分四部,每部有三道環體帶脈;網脈則如網,打通任督二脈后,將全身經脈上下縱橫一一打通,是謂修網脈;丹脈則分內、外丹脈,網脈修成后,全身網絡均通,唯中元仍有阻塞,于是調動元氣打通之,是謂大周天完成;此后瞑目靜守,可發出丹氣給人治病,是謂外丹修成;至于修天脈、理脈,則更加難于把握,此不贅言。關于八穴位置,“任穴”在心,“督穴”在腦,“沖穴”在會陰,“帶穴”在肚臍,“網穴”在前陰,“丹穴”在眼目(男左女右)……
此外,藏密修煉的三脈四輪理論,則是另一套與經絡系統類似的人體網絡模型,它發源于古老的印度文化,其所謂“中脈”就與督脈相似,所謂“輪”則與丹田相似。
三、 精氣神學說
(一)概念
精是指一切精微有用的,滋養人體的物質,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靈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人體各部分都含有精的成分,而各部分組織都以精為基礎。
氣是充養人體的一種精微物質,或是人體臟器的功能活動。它的重要性,正如《難經·八難》中說的:“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由于它分布的部位及其所反映出來的作用不同,故被賦予了多種不同的名稱。如稟受于先天的元氣,又稱原氣、真氣、真元之氣;得之于呼吸、飲食的,稱為后天之氣、呼吸之氣與水谷之氣;氣在陽分者,即陽氣,氣在陰分者,即陰氣;氣在表為衛氣,氣在脈中為營氣;氣在心為心氣,在肺為肺氣,在肝為肝氣,在脾為脾氣,在胃曰胃氣,在腎為腎氣;在上焦為宗氣,在中焦為中氣,在下焦為元陰、元陽之氣等。而諸氣根源于元氣,元氣位于下丹田。正如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指出:“五臟有五臟之真精,此元氣之分體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經》所謂丹田,《難經》所謂命門,《內經》所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陰陽闔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此中一線未絕,則生氣一線未亡,皆賴此也。”
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它是無形的,卻表達著生命活動的主動性,主要包括思想精神活動和生命活動的本能調控機能。《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所以神是有物質基礎的,它是隨精氣相互作用而生,而且出生之后,其一切活動又必須依賴于后天的滋養。
氣功修煉中強調的精、氣、神,在先天本是一體,都是先天祖氣所化,所以《性命圭旨》中說,“大藥雖分神、氣、精,三般原是一根生”,只是“以其流行,謂之氣;以其凝聚,謂之精;以其妙用,謂之神”。因為原是一體,所以在后天就能相互轉化與促進,正如張景岳在《類經·卷二十八類》中指出的:“人生之本,精與氣耳。精能生氣,氣亦生精,氣聚精盈則神旺,氣散精衰則神去。”
(二)精氣神學說與氣功
精、氣、神在道家氣功中被視作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與物質基礎,故有“三元”“三才”“三寶”之說。如董德寧《悟真篇正義》中說:“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為精、氣、神之三物也。”氣功古籍《玉皇心印經》中也指出:“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張景岳在《類經·卷二十八》中更指出:“修真諸書,千言萬言,無非發明精、氣、神三字。”傳統氣功修煉實際以這三者為鍛煉對象,鍛煉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調養精、氣、神。通過鍛煉,使在后天耗散的精氣神得到恢復充實,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勿藥元詮》說得好:“積神生氣,積氣生精,此自無而之有也,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此自有而之無也。”這正是古人對人體生命過程的認識。神是虛靈的,它指揮機能活動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來復制自身,這是從無到有;反之,消耗物質和能量,轉化為精神活動和機能活動,又是從有到無。氣功修煉就是鍛煉精、氣、神,維護這三寶。《壽世青編》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噫!從何處練乎?總不出于心耳。”就是說練功的關鍵在于調心,通過調控心理活動以主宰精氣神的生生化化,使物質代謝良性循環,才能“積精全神”,使“形”與“神”長期穩定地處于對立統一體中,于是就能健康長壽。具體說來,清心寡欲則神靜而不外耗,心存正念,排除雜念則神明而不惑,于是就能使機體的一切活動盡可能符合養生之道,即自然規律。正如《靈樞·本臟》所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在氣功修煉的三調過程中,意守丹田,使心火下交于腎水之中,相火不妄動,可保養陰精,火能生脾土,使后天之精充足,以養先天之精,靜默調息,使真氣不耗,吐故納新,養足了宗氣,氣貫丹田,則元氣歸根,谷氣充足。于是精充氣足神旺,病體自然康復,卻病即是延年。
復習題:
1.陰陽五行學說如何指導氣功修煉?
2.氣功修煉所言之經絡與醫家有何不同?
3.精氣神學說怎樣應用于道家氣功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