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近現代氣功發展簡史
一、 近代的氣功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的近百年間,氣功發展十分緩慢,幾乎處于停滯的狀態。1858年,醫家兼官吏潘蔚以徐文弼的《壽世傳真》為底本,加以增刪,編成其氣功專著《衛生要術》一書,認為對疾病要防重于治,而預防的方法即氣功鍛煉。《衛生要術》又經王祖源在1881年重摹,改稱《內功圖說》。該書重視動功鍛煉,內容有“易筋經”“卻病延年法”“分行外功訣”等,并配插圖。
這一時期內,一些著名醫家為氣功的發展也做了一些貢獻,如以外治見長的吳尚先、中西醫匯通派的張錫純等。從民國初年開始,在知識分子階層中,靜坐法較為風行。上海蔣維喬的《因是子靜坐法》是當時靜坐法的代表作。蔣少時體弱多病,年輕時患肺結核,練習靜坐(小周天功)而愈,該書即述此。
此時期的內丹術著作,主要是闡述前人之說,如《性命要旨》《丹經指南》《大成捷要》等;還出現了一些表達內氣周流循環的示意圖,如“內經圖”“丹成九轉圖”“修真圖”“煉性修真全圖”等,后世多有流傳。
二、 現代的氣功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氣功事業迅速發展,先后形成了兩次高潮,并在新世紀開始之際,進入規范管理、健康發展時期。
(一)第一次氣功高潮
1949~1965年,國內出現了第一次氣功高潮。它使氣功療法得到整理、發掘,及大力推廣。劉貴珍、陳濤等新中國氣功事業的先驅者,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
劉貴珍(1920—1983年)1954年著手籌建唐山市氣功療養所,并在有關部門的參與下確立了“氣功療法”這一名稱。1955年以劉貴珍為首的唐山氣功療法小組受到衛生部的嘉獎。1956年3月劉貴珍在北戴河創建了氣功療養院并任院長。1957年劉貴珍的《氣功療法實踐》出版,1959年唐山市氣功療養院的《內養功療法》問世。此兩書對氣功的推廣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57年7月1日上海市氣功療養所成立,由陳濤(1922—1968年)任所長,蔣維喬任顧問。1958年上海市氣功療養所受到衛生部表彰,陳濤本人則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特約研究員。這一次氣功高潮,使氣功學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特點是以醫學氣功為主,緊密結合臨床,并進行了初步的現代科研。在氣功功法方面,以北方的內養功、南方的放松功為代表,一批療效確切的氣功功法被發掘整理,并得到推廣;在防治疾病方面,全國各地共總結了近30種慢性病的氣功療法;在氣功科研方面,以上海第一醫學院徐豐彥、林雅谷為首的氣功研究小組,率先對氣功療法的生理機制做了系統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培養人才方面,衛生部委托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上海市氣功療養所主辦的“全國氣功師資進修班”,為各地培養了一批專業人員,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則率先在本科生中開設了氣功選修課。
(二)第二次氣功高潮
十年動亂將氣功打入冷宮,氣功在醫、教、研諸方面都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1979年后,隨著撥亂反正,氣功事業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內出現了第二次氣功高潮,大約持續到20世紀末。這次高潮的主要特點是:①功法大量涌現,呈現出傳統功法、新編功法百花齊放的局面。②氣功外氣備受關注,成為研究和爭議的熱點。③氣功進入了現代科學研究領域,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于多學科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氣功科研發展較快,并已列入各級科研計劃內。1983年北京中醫學院氣功研究所成立,1985年上海市氣功研究所誕生,從此,國內出現了專業的氣功科研機構。④氣功人才培養正規化,學校教育、業余教育、崗位培訓等多管齊下,為各級醫療單位開展氣功醫療培養所需人才。1985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上海中醫學院(現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上海市氣功研究所、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氣功研究室)有氣功碩士學位授予權,提高了氣功專業人員培養的層次。⑤對外交流十分活躍,使中國氣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人類服務。
(三)新世紀時期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政府從滿足人民群眾健身需求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對氣功事業提出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強管理”的指導方針。2000年下半年,國家體育總局和衛生部(現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相繼頒布了《健身氣功管理暫行辦法》和《醫療氣功管理暫行規定》。這標志著氣功事業進入了規范管理、健康發展的時期。2001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建立了健身氣功管理中心。“中心”在開展大量調研工作的基礎上提出“講科學,倡主流,抓管理”的總體工作思路,積極開展了健身氣功活動站點的注冊試點工作,并組織專家和學者編創了4種健身氣功,即“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這4種功法在全國有關省市推廣以后,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健身氣功的科研工作也在穩步開展。國家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成立以后,每年都進行科研課題的招標,已有十數項科研課題在有關院校、研究所進行。
與此同時,醫療氣功工作也開始啟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為培養醫療氣功從業人員,于2004年成立了醫療氣功考試委員會。北京、上海等地醫療機構開辦的氣功專科經整頓后,向社會公眾提供規范化的氣功醫療服務。北京中醫藥大學從2004年開始招收針灸推拿專業氣功方向的博士生。世界醫學氣功學會、中國醫學氣功學會也制訂工作計劃,積極開展活動。
(四)氣功在海外的發展
氣功傳播至海外,可以追溯至隋唐時期。在唐代,中日的文化交流掀起了高潮,在這過程中,中國的傳統醫學,包括古代氣功也傳到了日本。在宋、元、明、清時期,日本出版了一系列介紹古代氣功的著作,如《醫心方》《長生療養方》《導引體要》等。20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朝鮮等國家曾派遣醫務人員來中國學習氣功。但氣功作為替代療法或自然療法之一,真正走出國門,在海外形成一股熱潮,是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
氣功在海外的發展首先是普及。亞洲的氣功活動以日本為最盛,各地幾乎都有氣功民間團體存在,經常組織各種練功活動。日本氣功協會在東京等地開設了不少氣功教室,舉辦各類氣功活動。日本關西氣功協會在2000年到來之際轉換為氣功的網絡組織,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氣功活動。歐洲是氣功普及活動的又一熱點。在德國,基本上每個大城市都舉辦醫療氣功班,德國政府已把氣功列為國家醫療保健計劃的一部分。美國的氣功活動也很活躍,1999年7月,世界氣功會議在舊金山舉行,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500余位從事氣功醫療和科研的學者、愛好者出席會議。鑒于會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發了賀信。
在普及的基礎上,氣功的臨床治療與科學研究逐漸展開。在日本,盡管厚生省尚未承認氣功可作為一種醫療手段進入臨床領域,但日本不少私立的醫院、診所及團體越來越重視醫療氣功的作用。德國魁茨汀中醫院在病房和門診開展了包括氣功在內的中醫各種療法。東歐一些國家的衛生部門,積極引進中國的醫療氣功。愛沙尼亞聘請中國氣功人員前去開展氣功醫療活動,治療各種患者2000多人次,該國總統及夫人也接受了氣功治療,對療效十分滿意。俄羅斯的一些醫院也開設了氣功醫療門診。美國的12個國家互補替代醫學研究中心中,有兩個正在開展氣功臨床療效研究,一個是德州大學互補替代醫學研究中心,專科內容為癌癥;另一個是新澤西醫學院互補替代醫學研究中心,專科內容為中風與神經系統疾病。日本國際生命信息科學學會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每年舉行兩次學術研討會,發布在氣功、人體科學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復習題:
1.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氣功高潮有何特點?
2.第二次氣功高潮有何特點?
3.新世紀時期的氣功發展有何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