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醫氣功學
  • 劉天君 章文春
  • 12176字
  • 2021-05-28 17:14:38

第一節 古代氣功發展簡史

本節自氣功的起源開始,介紹從遠古至清代的氣功發展概況。

一、 氣功的起源

初步研究表明,氣功起源于原始人類的自我保健方法。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疲勞困倦時,打個哈欠,伸伸懶腰,就覺得全身輕松,比較愜意;如果身體某處疼痛不適,往往經不由自主地按、摩、捏,疼痛就可能減輕或消除。氣功在古代被稱為“吐納”“導引”“按蹻”“行氣”等,即源于這種本能的自我保健活動。“吐納”實際上是強調調整呼吸的鍛煉;“導引”是把軀體運動與呼吸自然地融合為一體的肢體運動;“按蹻”強調按摩和拍打肢體;“行氣”是以意念配合呼吸,想象“氣”沿經絡的運行。

氣功逐漸發展為自覺的有意識的身心鍛煉技能,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但此說并無直接的文獻資料,而是根據以下一些間接史料來推斷的。

(一)史書記載

相傳由孔子編選的,匯編上古歷史事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尚書》,及此后的《史記》《孟子》,均記載在4000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原地區曾洪水泛濫成災。呂不韋主編的雜家巨著《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說明由于氣候多雨潮濕,人們氣血郁滯,導致周身及關節疼痛一類疾病,于是就用舞蹈來宣導氣血以治病。2000年前的古典醫籍《內經》,在講述中醫各種不同治法的來源時說,中原一帶,平坦潮濕,人們易患肢體寒冷,或骨關節病,應該用導引按蹻來治療。即“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素問·異法方宜論》)。這可說明唐堯時期具有“宣導”作用的“舞”,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成為醫療氣功的“導引按蹻”。

(二)醫書記載

《素問·移精變氣論》記載:“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新石器時代,我們祖先的生活條件艱苦,找個陰涼處安靜休息,降低代謝,內心不受七情干擾,外形不受名利趨求等奔波勞碌,保持安靜愉快淡泊的心態,所以病邪也不容易侵入體內。這正是對原始氣功養生的一種描述。

(三)考古發現

1975年,在青海省樂都縣柳灣地區出土的馬家窯文化時期的一個彩陶罐上,有一彩繪浮塑服氣吐納人像。經有關專家考證,該文物已有5000多年歷史,這就將氣功的歷史上溯到了5000年之前。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發掘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其中有一個舞蹈紋彩陶盆,繪有黑色舞蹈人形,整個畫面人物突出,神態逼真,應屬對原始舞蹈或導引的描摹。據考證,此陶盆也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綜上史料推斷,氣功主要起源于原始人的自我保健方法。此外,氣功的起源與古代巫術也有一定關系。原始人的群體社會意識水平很低,對死亡的解釋就是靈魂離開了肉體,不死的靈魂組成了鬼神的陰間世界,繼續影響陽間的人世生活。而能夠溝通陰陽世界聯系的人被稱為“巫”。古代醫巫不分,但古時的“巫”與現在的巫婆神漢不可同日而語,二者表現形式相似,實質不同。據《論語》記載,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去練功的人,是沒有資格做巫醫的。“巫”必須有特殊的心理品質,即暗示性強,能專心致志,容易入靜。在祭祀儀式中,要掃除設坐、齋戒沐浴、手足不動、澄神凈慮、酣歌恒舞,制造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這實際上無異于練靜功。巫醫在修煉過程中,不但能獲得氣功快感,有聰明益智、輕身延年等效果,而且對臟腑、經絡、腧穴等內景會有直接體驗,這些都有助于其醫療活動。隨著社會的進步,到奴隸制社會,巫的社會地位和實質發生了根本變化,個別大巫成為統治者,有的成為醫生,更多的淪為江湖術士或騙子。他們表演和行騙的手段,主要靠醫藥知識和氣功,這就使氣功這顆明珠蒙上了污垢。春秋戰國時期的神醫扁鵲提出“六不治”,其中之一是信巫不信醫者不治,說明當時巫與醫已經分離了。先秦時期的方士,可能就是由巫轉化來的。巫醫在治療活動中,為了取得信任,不但要借助醫藥知識,而且要利用物理化學知識練一些表演性的功夫。總之,雖然氣功的起源與古代巫術有一定的關系,但最終是巫術利用了氣功來確立其威信。

二、 先秦時期的氣功

經過夏、商、西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劇烈變化,文化也受到很大的推動促進,因而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氣功在當時也得到相應的發展。

《素問·異法方宜論》中總結的源于上古而行之有效的醫療方法為:砭石、毒藥、灸焫、九針、導引、按蹻,其中導引按蹻即為古代氣功。《內經》中還認為有的病以導引與中藥相結合治療效果更好,如《素問·奇病論》中論及息積時提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由宋人增補的《素問·遺篇·刺法論》中更具體地記載了一則導引治腎病的方法:“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餌舌下津令無數。”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記載的“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和“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等都是古代氣功修煉的內容。“呼吸精氣”相當于吐納調息;“獨立守神”相當于意守調心;“肌肉若一”相當于身體姿勢動作協調統一。由此可見后世氣功修煉三調合一的理論雛形。

此外,《內經》中以氣即精氣為總綱,根據其分布部位、作用的不同,命名了八十余種氣,廣泛深入地論述了這些氣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此關于氣的學說,不但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典氣功理論的主導思想之一。

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提到約生活于公元前5世紀時的名醫扁鵲論述上古之時的幾種醫療措施:湯液、醴酒、砭石、撟引、案杌、毒熨。其中“撟引”即導引按蹻,“案杌”即按摩,也是對古代氣功在臨床上應用的記載。

在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的著作中,都有關于古代氣功的論述。老子著作《道德經》中的“虛其心,實其腹”(三章)、“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六章)、“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十章)等論述,除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外,也是兼講氣功的,常為后人所引用。《莊子·刻意》中講“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而在《莊子·在宥》借廣成子之口所講的幾條長壽經驗中,都包含了古代氣功修煉內容,如說:“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總之,老莊思想是氣功養生的古典理論基礎之一,長期以來一直為后人所重視。

儒家強調靜坐,這在《莊子·人間世》中有具體描述,它記錄了孔子向其學生顏回介紹“心齋”時說的對話:“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而《莊子·大宗師》又記載了顏回向孔子報告了自己坐忘的體會:“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前面的“唯道集虛”和這里的“坐忘”,都是高度入靜的氣功修煉狀態。所以近代學者郭沫若在《靜坐的功夫》中指出:“靜坐這項功夫……當溯源于顏回……顏回坐忘之說,這怕是我國靜坐的起源。”

其他諸子的著作中也有關于氣功的論述。管仲為春秋初期法家代表人物,《管子》一書中有“人主安靜”的思想:“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而這種積極主動的靜,需要依賴氣功修煉。這種靜而有益的思想也反映在戰國末期集法家大成者韓非的《韓非子》一書中:“圣人愛精神,而貴處靜。”還指出:“虛靜無為,道之情也。”

戰國時期的商人、政治家呂不韋在其雜家巨擘《呂氏春秋》一書中指出了動靜修煉的重要意義。書中指出:“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接著又指出:“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還指出了要動靜結合:“宜動者靜,宜靜者動也。”而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屈原在其《遠游》一詩中,描繪了氣功修煉的要領和境界,其內容包含道家論道之精意,隱遁仙去之奇說,為早期的氣功名篇。

戰國文物“行氣玉佩銘”,又稱“行氣玉銘”“行氣銘”,現藏于天津博物館。這是一件珍貴的,迄今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氣功修煉過程的實物。在這件中空未透頂的十二面體玉制飾物上,刻有45個銘文,郭沫若先生在《奴隸制時代》中將其譯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郭沫若先生認為,銘文講的“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徑路相反而退進,退到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雖然文史專家對銘文的譯法尚有不同意見,氣功界對銘文所描述的為何種功法也尚有些爭論,但都確認這是一部珍貴的氣功文獻。

三、 兩漢時期的氣功

氣功到漢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功法上更具體,理論也較前豐富。

以張仲景、華佗為代表的漢代醫家,拓寬了氣功臨床應用的范圍。張氏認為,氣功具有行氣血利九竅的作用,他在《金匱要略》中指出:“病邪……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勿令九竅閉塞。”華佗則根據《呂氏春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思想和《淮南子》上提到的若干動物動作,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創編了一套動功,名為五禽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功能“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可惜這套被譽為套路功法先驅的五禽戲,未能保存下來。現在的五禽戲均為后人重新整理編創,以致派別眾多。

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隨葬品中,有幾件相當珍貴的古代氣功文物,如《導引圖》《卻谷食氣篇》《養生方》等,反映出當時醫家對氣功發展的貢獻。《導引圖》是一張彩色帛畫,繪有男女多種練功姿勢。畫面上的44個練功姿勢分4行排列,但能辨認者僅28個。整幅畫原無名稱,也無作者,現用之名為出土后依其內容而定。《卻谷食氣篇》是以描述“食氣”(即呼吸鍛煉)為主的練功方法之專著,也是歷史上首部專論卻谷的著作。全書僅26行,刻在竹簡上,對卻谷食氣的方法及適應證有明確的論述。《養生方》專論養生尤其是氣功養生的原則與方法。該書《十問》篇描述的治氣(即煉氣)方法是“息必深而久,新氣易守,宿氣易老,新氣易壽;善治氣者,使宿氣夜散,新氣朝聚,以徹九竅,而實六腑”。論述了呼吸鍛煉吐故納新之方法和作用。同篇論述的治氣四時注意事項,可與《卻谷食氣篇》中的內容互為補充,如“食氣有禁:春避濁陽,夏避湯風,秋避霜雪,冬避凌陰”。

東漢初年,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漢代譯出的佛經中,有專講禪定修持的《安般守意經》,其內容與古代氣功密切相關。禪定為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安般守意”為坐禪時通過計數呼吸出入,使精神專注,進入禪定意境。該書提出了兩種禪定調息法:一“謂數息、相隨、止觀、還凈……”為后世六妙法和數息觀的基礎;二是將練功過程中的呼吸分為4種不同的狀態,提出了呼吸四相,“一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并提出要結合意念將呼吸調至柔和輕細,對后世也頗具影響。

中國的道教也產生于漢代。這一時期道教的兩部重要著作《太平經》《周易參同契》都有論及古代氣功的內容。《太平經》為原始道教的一部經典,對氣功的修煉方法及理論均有貢獻。在方法上,該書提倡守一法和存想法。認為“守一明之法,長壽之根也”,并認為全身均有可守之處;關于存想的操作,書中提出“使空室內傍無人,畫像隨其臟色,與四時氣相應,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在理論上,該書闡述了精、氣、神的相互轉化及其效用,認為“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陰陽之氣,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為明;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太平經》中開始出現的“炁”字,專指內練功法中的元氣、先天之氣,沿用至今。《周易參同契》出于魏伯陽之手。該書以《周易》為主要說理工具,用于說明煉丹過程。但其所述之丹究竟屬外丹、內丹或內外丹兼論,長期以來各家之說不一。一般認為,從內容來看,為內外丹兼論。自唐代始,該書為內丹派所重視,宋代有稱其為“萬古丹經王”之說,將其視作內丹術的經典著作。不過魏氏用詞隱晦,譬喻甚多,艱奧難通。故從唐宋開始出現多種注釋本。

《老子河上公章句》是后漢人托名老子所作,該書從氣功養生的角度闡發《老子》,對后世內丹術、胎息的確立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淮南子》是漢高祖之孫、西漢淮南王劉安所作,后世將其列為雜家言,書中基本上以道家觀點為中心,全面論述自然、社會問題。在氣功養生方面提出:“神貴于形也,故神制則行從,形勝而神窮。”主張“體道”,掌握陰陽變化,調節神志活動,協調臟腑功能,使形與神合一,從而保持健康。

四、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氣功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事頻繁,社會動蕩,經濟發展受阻。但由于道、佛兩教盛行,導引養生也在士大夫中流行,養生思想與氣功學術仍有較大進步。

曹魏時期的曹操及他的兒子均是氣功愛好者。曹操曾招集過不少擅長氣功的方士,如甘始、皇甫隆等計16人,向眾人傳授“鴟視狼顧,呼吸吐納”。曹操本人還與皇甫隆討論過服食導引的方法,以求延年益壽。曹操之子曹丕在《典禮》中記述的因練功方法掌握不當而造成的“……為之過差,氣閉不通,良久乃蘇”,可能是氣功史上的第一例練功偏差記載。

在晉代,氣功學術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幾部有影響的氣功專著。《黃庭經》一般被認為傳自魏華存,全書分《外景經》《內景經》兩部。《黃庭經》以人體黃庭部位及臟腑皆有主神之說為本,結合中醫臟腑理論,用七言韻文形式闡述氣功修煉的理論,以及長生久視之訣。所謂黃庭乃人體之部位,黃為中央之色,庭為四方之中,表示中空之意。所謂黃庭三宮,即上宮腦中、中宮心中、下宮脾中,與后世的三丹田位置相契合。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曾用楷書寫過《黃庭經》(外景經),并以此與山陰道士換得一群鵝。“鵝掌戲”即為王氏以鵝掌劃水動作為原形創編的一套動功。

《抱樸子》為晉代醫學家、道教理論家、煉丹家葛洪所著。葛氏認為,導引的作用是“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可以延年續命。在氣功修煉方法上,他有三方面建樹:一是倡導胎息法,強調“雖云行氣,而行氣有數法焉……其大要者,胎息而已”。二是發展了《太平經》的守一法,首次提出了意守三丹田的理論與方法,并明確指出了三丹田的部位,如《抱樸子·內篇·地真》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或在臍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絳宮金闕中丹田也,或在人兩眉間……三寸為上丹田也。”三是收集了較多行之有效的動功功法,并發展了仿生動功。但《抱樸子》論述養生長壽時,強調以服食金丹為主,輔以導引行氣,且在描述煉丹方法時多有迷信色彩。

張湛在其所著《養生要集》中提出:“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其中的前四項均與氣功有關。他認為保養精氣神的方法以閉氣法為最佳。在閉氣法的基礎上,引內氣以攻局部的病證,也首見于該書。

“氣功”一詞首見于晉代許遜所著的《凈明宗教錄》。此外,他的《靈劍子》明確提出“內丹”一詞,曰:“凡服氣調咽用內氣,號曰內丹。心中意氣,存之綿綿。”而他的《靈劍子·導引子午記》記載:“調息,心無外緣,以神馭氣,閉神廬以定火候,開生門而復嬰兒,圣胎內結,握固凝然。”這比《周易參同契》的描述更為明白易行。

南北朝時的氣功大家當屬陶弘景,他是道教理論家兼醫家。他的氣功養生思想集中反映在其專著《養性延命錄》中。陶氏主張,氣功修煉應動靜結合,以靜為主。故該書先列以靜功為主的《服氣療病篇》,后列動功部分《導引按摩篇》。在靜功方面,陶弘景介紹了閉氣法、吐氣法、引氣攻病法等,并開創了六字訣法,即“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在動功方面,內容更為豐富。華佗創編的五禽戲即始見于該書的《導引按摩篇》。這套功法難度高,運動量大,習練時要求“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與后世流行者相差甚大。還有現代流行的保健功,如浴面、櫛發、耳功、目功、鼻功等,以及內視臟腑法、存思日月法等等,書中都有記載。

中國佛教禪宗之初祖菩提達摩于南北朝時來華,他所創導的禪定方法,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也稱“壁觀”,對后世氣功功法,尤其是禪定派功法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兩晉以來,北國佛教特重禪定,形成了當時禪法的各個流派。北魏遷都之前,嵩山已逐漸成為禪僧集居之所。遷都之后,孝文帝在公元495年為佛陀禪師建少林寺,自此嵩山少林更以禪法馳名。南北朝末期,天臺宗也在醞釀形成之中,托印度龍樹為初祖。北齊禪師慧文、慧思為二祖、三祖。陳隋之際,智img為四祖,乃集其大成。智img所著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摩訶止觀》等論述禪定修持的著作,豐富了古代氣功的理論與方法。

五、 隋唐五代時期的氣功

隋唐時期的氣功有幾個特點:一是在醫療上被廣泛應用,許多醫學名著都有關于氣功的記載;二是傳統內丹術開始興起;三是氣功理論體系更加完善。

隋唐時代包括導引在內的按摩療法頗受重視,在太醫署內設有按摩科。綜合《新唐書》《唐六典》等有關著作的記載,當時的按摩科可能包括現在的推拿、氣功、骨傷3個科,是一個綜合性的臨床科室。隋唐時期的三大古典醫著《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都是與氣功關系密切的中醫文獻。

隋朝太醫令巢元方等的《諸病源候論》成書于隋大業六年(610年),為一部中醫病因病機專著,凡50卷67門1739論,詳論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是《傷寒雜病論》以后最重要的醫學著作之一。書中詳論了各科眾多疾病的病因病機,但治療卻未涉及一方一藥,只列出了被稱之為“導引”的氣功療法。該書輯錄了現已佚的“養生方導引法”或“養生法”289條,刪去76條重復者,共計213種導引法,用以治療110種病候。其中的多數病候還介紹了多種導引法,最多的可達十幾種,體現了中醫氣功學辨證施功的重要特點。書中介紹的導引法三調具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調身內容幾乎貫穿于所有導引法中,姿勢多樣,坐臥立行,各有多種變化。調息內容亦豐,除一般呼吸外,閉氣不息運用較多,還有數息法、發聲呼吸法等。調心有“瞑心”“靜心”等入靜法;以意導氣,從某部位入到某部位出的意念活動較多;意守、存想等法也常用,如多處提及“內視丹田”“存心念五臟”“思心氣上下四布”等。獨以氣功療法治各科疾病,在目前發現的中醫古籍中獨一無二,故巢氏《諸病源候論》不僅是病因病機分類的專著,也是醫家氣功的臨床專著,在醫學氣功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無可替代的地位。

孫思邈是一位偉大的醫藥學家和道教學者,也是一位造詣極高的氣功學家。其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總結了漢至唐的醫學成就,凡診治訣、針灸之法、導引、按摩、養生之術無不周悉。孫氏認為修身養生首在養性,注重道德修養。他在《千金要方·大醫精誠第二》中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練功先修德,孫氏堪稱典范。在氣功功法上,孫氏除錄引《諸病源候論》外,還記載了以“調氣”“閉氣法”為主的靜功及“調心”為主的“禪觀”法靜功,以及“天竺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動功,并將較高的“胎息”境界修持稱為“和神導氣之道”,且做了詳細說明。

王燾于公元752年編著的《外臺秘要》40卷,分論臨床各科。在氣功方面,他不但原樣錄入《諸病源候論》中有關疾病的養生導引方法,還補充了若干鍛煉方法。

內丹是相對外丹而言的,“氣能存內,內丹也;藥能固形,外丹也”(《通幽訣》)。由于歷代不少皇帝與大臣皆因服食丹藥(外丹)中毒而死,所以人們開始希望以自己的內練來取得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效果。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內丹術在前人摸索實踐的基礎上,于隋唐時期開始興起。早期的內丹術方法比較簡單,是在胎息的基礎上,加以意念引導。唐末五代出現了一批內丹術的先驅者,如鐘離權、呂巖等,被后世稱為鐘呂派,其著作《鐘呂傳道集》《靈寶畢法》等對后世影響頗大。

此外,這一時期由于社會和科學的進步,氣功基本理論體系也得到了較大發展,較前更為完善,并有所創新。《太清中黃真經》《太清調氣經》《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等一批以強調內練為主,注重呼吸鍛煉的氣功專著,不但提出了許多呼吸鍛煉方法,而且也已出現了內氣外放的“布氣訣”。“氣功”一詞于這些書籍中有所使用。氣功的常用術語“入靜”一詞唐代也有使用,如《靈饗詞序》“修煉之士,當須入三靜關,淘煉神氣,補續年命”。佛教天臺宗創始人,陳隋之際智img和尚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書對氣功理論體系影響很大,如今所說的練功三調——調心、調息、調身的主要內容,源于該書的調五和,即調飲食、調睡眠、調息、調身、調心。智img還將練功中出現的正常反應歸納為八觸,即痛、癢、冷、暖、輕、重、澀、滑等,這些對自身練功體驗的準確描述,有助于認識和界定練功境界。此外,該書還發展了《安般守意經》中的“呼吸四相”說,并用“調相”“不調相”加以分類。詳見本書第十一章。

六、 兩宋金元時期的氣功

這一時期整個中醫學發展迅速,學術氣氛活躍,理論上有突破,臨床上有成果。宋金元著名醫家對氣功做出積極的貢獻,氣功專著及佛經、道藏類書日見增多,使一大批氣功資料得以保存。內丹術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流派,并開始融合于醫家氣功之中。

金元四大家的學術觀點各有特色,但在氣功問題上,則一致認為在臨床上有應用價值。主寒涼派的劉完素(河間)對六字訣的應用有深刻體會。他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寫道:“仙經以息為六字之氣,應于三陰三陽,臟腑之六氣。實則行其本化之字瀉之;衰則行其勝己之字瀉之,是為殺其鬼賊也。所謂六字之氣者……吹去腎寒則生熱,呵去心熱則生寒。”攻下派代表張從正(子和)在他的代表著作《儒門事親》卷二中把導引列為汗法之一,他認為“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且選五禽戲為主要功法。補土派代表李杲(東垣),治病注重調理脾胃,用藥多為參、術之類,但同時他也主張,在服藥的同時應配合靜坐以養氣,他的《蘭室秘藏》認為“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然后再予藥物治療。他還對五臟病變的練功方法與時間做了論述。滋陰派代表朱震亨(丹溪),倡“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治病注重養陰之法。但對雜病的治療,朱氏則提倡氣功療法。他還在《丹溪心法》提出“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

宋代印刷技術的革新,為刊印書籍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宋代對醫書的編寫、整理非常重視,先是在崇文院中編錄醫書,后又于公元1057年專設校正醫書局,專事醫籍之整理,歷時十余年,陸續刊印了大量醫著,其中包括《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金匱要略》等富有氣功內容的重要醫籍。

成書于公元1117年的《圣濟總錄》,全書200卷,宋代政和年間由皇帝下詔,命醫官集體編撰而成。該書廣泛收集歷代方書及民間方藥,并摘錄道家修煉方法,歷時7年(1111—1117年)完成。其中屬道家氣功修煉內容的有神仙導引、神仙服氣、神仙煉丹等,此外還論述了服氣與辟谷、辟谷服餌與食療藥膳的關系。宋元時期也是中醫養生學術發展較快的時期,出現了不少著作,專論養生兼及氣功,如《三元延壽參贊書》《壽親養老新書》《泰定養生主論》等。在其他一些醫學著作如《圣濟經》《雞鳴普濟方》《醫說》等書中,也有豐富的氣功內容。

內丹術在唐代發展的基礎上,至宋金元時期形成一大氣功流派,出現了一批內丹術的實踐者、研究者,如南方的張伯端、北方的王喆等。張伯端寫成《悟真篇》一書,專論內丹修煉。修煉的中心是“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陰,從此變成乾健體,潛藏飛躍總由心”,對內丹術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悟真篇》與《周易參同契》被后世奉為內丹派的兩大經典著作,從宋開始出現了多種注釋本。王喆傳世之作有《重陽全真集》等。南、北宗的內丹功法,早期的主要差別在于從“性”入手,還是從“命”入手。一般認為,南宗主命功,從下丹田精氣著手,先命后性;北宗主性功,從上丹田元神入手,先性后命。但從元代起,兩者都開始強調性命雙修。

這一時期,還發展、出現了一些頗有價值的氣功功法,如六字訣和八段錦。六字訣的應用在宋金元時期都有所發展,除劉完素提出的應用原則外,還出現了以歌訣形式的操作應用法。如元代的《修真十書·雜著捷徑》卷十九中的“去病延壽六字法”等。宋代出現并在民間廣泛流行的八段錦深受群眾喜愛。八段錦在流行過程中,又分為南北兩派。北派動作繁而難練,以剛為主,又稱“武八段”,流傳不廣。南派動作難度不大,以柔為主,又稱“文八段”。文八段又分坐式、立式兩種,現在所說的八段錦多指“立式文八段錦”。

七、 明清時期的氣功

明清時期是氣功興旺發展的時期,氣功更為廣泛地為醫家所掌握,氣功著作大量出版,氣功功法流行廣泛,內丹術更趨完善,功法基本定型。

明清醫家對古代氣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臨床上,他們都有精辟的見解,醫學著作中的氣功資料較前更為豐富。

明初朱img主持,滕弘、劉醇等人編寫的《普濟方》中有許多關于氣功治病的內容,收載了導引、引氣等氣功方法數百條,涉及病種有頭痛、耳聾、虛勞等幾十種,所用功法以《諸病源候論》為主,兼及《備急千金要方》《圣濟總錄》等。明代杰出的醫學家李時珍,積極倡導氣功鍛煉,他結合自己的鍛煉體會,對氣功與經絡的關系問題發表了許多寶貴的見解。其內容除集中反映在《奇經八脈考》之外,也散見于《本草綱目》中。李時珍非常重視奇經八脈在人體中的作用,更強調任督二脈,認為“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對陰蹻脈的作用也獨有見解。關于“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的名言,或是他練功實踐的切身體會。此觀點對經絡的形成開辟了從氣功修煉探索的途徑,對氣功與針灸、氣功與中醫關系的研究有重大影響。明代著名針灸學家楊繼洲編著的《針灸大成》一書,對后世影響很大。該書除對明以前的針灸學術做了較全面的總結之外,作者還結合自己的練功實踐,對經絡在氣功中的作用做了很好的闡述。

清代龔廷賢重視養生之道,在他的代表作《壽世保元》中,對養生問題多有論述。在養生方法上,提倡養內為主。萬全精于兒科與氣功養生,其著作中有對靜坐、打坐的敘說,提出打坐要以調息為入手方法,要思想寧靜,祛除雜念。李梴著的《醫學入門》將氣功功法分為動功、靜功兩大類,并強調必須動靜結合,提倡辨證施功。王肯堂于公元1602年編成的《證治準繩》一書,將氣功療法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療,肯定了氣功對青盲癥的療效。龔居中所編的《紅爐點雪》為重點講述治療癆瘵病的專著,書中介紹了氣功在治療癆病中的應用。清代沈金鰲所著《雜病源流犀燭》特別值得一提,作者對古代氣功頗有研究,認為“導引、運功,本養生家修煉要訣,但欲長生,必先卻病,其所導、所運,皆屬卻病之法”。該書在46種病證之后,分別輯錄了不同的導引運動方法,為研究辨證選功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清代兩位溫病學家葉桂、薛雪也精通氣功。葉桂除本人喜愛氣功外,還指導患者坐功運氣。葉氏常以功藥結合的方法治療疾病(包括溫熱病后期的調理)。這些寶貴的經驗,記載在他的《臨證指南醫案》一書中。薛雪在診療疾病時,常有“閉關靜養”之醫囑。

明清醫家、氣功家對丹田、命門的研究也日趨深化。如張景岳對命門的論述結合了氣功修煉的有關理論,這不但充實了立論根據,也發展了中醫命門學說。此外,他在《類經》中,將《蔣氏調氣篇》《蘇氏養生訣》《李真人長生十六字訣》列為氣功養生的“下手功夫”“入門之階”。明代醫家還十分重視吞咽口津的作用,如李時珍認為口津能“灌溉臟腑,潤澤肢體”,張景岳也認為吞咽口津“久餌之,令深根固蒂也”。

明清時期,氣功界對練功可能出現的某些副作用和偏差的認識,也較前人有較大進步。李梴指出了一些功法的副作用:“內動運任督脈者,久則生癰;運脾土者,久則腹脹;運丹田者,久則尿血;運頂門者,久則腦泄,內動固不然矣。”張景岳對閉氣法的副作用與治療有明確的論述。然對氣功偏差論述最為明確的,要數張璐的《張氏醫通》。該書分析了偏差的病因、癥狀與治療。如認為偏差之成因,一為呼吸掌握不當,二為意念應用失度;而常見之癥狀,有的以神志錯亂為主,也有的以肝火上炎為主。張氏提出了一些辨證施治的方法,如滌痰安神不應者,用大劑獨參湯;安神補氣不應者,用六味地黃丸兼滋腎丸等。

傳統內丹術到了明代趨于成熟,功法逐漸定型,清代繼續有所發展。其代表人物及著作有張三豐的《玄機直講》《道言淺近》《玄要篇》《注百字碑》,傳為尹真人口授的《性命圭旨》,陸西星的《玄膚論》《金丹就正篇》等。由于內丹術的深入發展,被譽為“丹經之王”的兩部經典著作《周易參同契》和《悟真篇》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更多的闡述,出現了多種注釋本。

明清時期,還出現了不少以功法為主要內容的著作。明初冷謙的《修齡要旨》收有多種功法,如“延年六字訣”“八段錦”等。《保生心鑒》,署名鐵峰居士所撰,為一部功法專著,主要內容有“二十四氣導引圖像”。周履靖的《赤鳳髓》介紹了“華山睡功十二圖”“古仙導引圖”等,并附有較多插圖。徐文弼在《壽世傳真》中,將眾多的外功分為分行式、合行式兩大類。明清盛行的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易筋經等,都是古代氣功功法。清末尊我齋主人所集的《少林拳術秘訣》一書,全面論述了武術氣功,認為中華武術的特色就在于陰陽理論和內練功夫,并使用了“氣功”一詞。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結合禪家的“悟境”,對氣功中的“靜”“定”二字及其關系做了很好的訓釋,為后世氣功家所借鑒。明代道藏的編訂出版,為古代氣功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獻。中國的道藏編訂始于唐玄宗開元時,稱《開元道藏》。宋代、金元時期也先后編訂過數次,但均早已失傳。明代道藏于1403年編輯完畢并刊版,名《正統道藏》。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又進行續增,名《萬歷續道藏》。道藏除道教教儀、儀范、符篆等文獻外,還集中收刊了道家哲學思想和氣功修煉文獻,保存了不少古代科技資料的可靠版本,其中的氣功文獻約有300種。

復習題:

1.簡述隋唐時期醫家對氣功的貢獻。

2.道家內丹術的經典著作有哪幾部?

3.關于氣功方面的主要文物有哪些?請舉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八宿县| 江都市| 顺平县| 林州市| 万载县| 措美县| 黄浦区| 中牟县| 荥经县| 山丹县| 山阴县| 曲阳县| 丰宁| 克拉玛依市| 涟源市| 清涧县| 丁青县| 开远市| 徐汇区| 城步| 穆棱市| 涡阳县| 峨眉山市| 汝州市| 望奎县| 视频| 金堂县| 龙川县| 杨浦区| 晋城| 平泉县| 阿勒泰市| 砚山县| 乌拉特中旗| 全南县| 达日县| 龙里县| 尚义县| 牙克石市| 锦屏县| 宣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