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經方觀止
  • 張建榮
  • 1102字
  • 2021-06-03 15:28:11

桂枝加葛根湯

《傷寒論》

【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幾幾[1],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傷寒論:14)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2]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3]及禁忌。

臣億等謹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云汗出惡風,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湯證云無汗、惡風,正與此方同,是合用麻黃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湯,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注釋:

[1]項背強幾幾:幾(shū,音殊),短羽之鳥,伸頸欲飛狀。形容項背強急不舒,仰俯不自如之狀。

[2]內:同“納”,即加入之意。

[3]將息:即調養、休息、護理之意。指服藥后的調護法。

【功效配伍】桂枝加葛根湯解肌祛風,升津舒經。本方即桂枝湯加葛根組成。方中桂枝湯祛風解肌,調和營衛;葛根甘辛性平,舒筋通絡,升發輸布陽明津液,濡潤經脈,與芍藥相配,可緩解項背經脈攣急,并能助桂枝、生姜解表祛邪。桂枝、芍藥、葛根是本方的主要藥物,反映了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升發津液、舒緩項背經脈的基本用藥原則。

原文方中有麻黃,據宋·林億考證方中應無麻黃為是。

上六味藥,先水煮葛根,再入其他藥同煮,去滓溫服。服藥后調養將息方法及禁忌同桂枝湯。

【方證論治辨析】桂枝加葛根湯治太陽中風,兼經氣不利證。癥見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是太陽中風必見癥。項背強痛,俯仰轉動不自如,為本證特有癥,是因風寒侵入太陽經脈,經氣不利,津液不能敷布,以致經脈失于濡養而拘急。項背強幾幾若與無汗惡寒并見者,宜用麻黃湯;今卻與汗出惡風并見,故治用桂枝加葛根湯解肌祛風,升津舒經。

【用方思路】桂枝加葛根湯是治項背強硬的基本用方,方中葛根是解除項背肌肉經脈痙攣的基本用藥。臨證若伴肩臂痛者加姜黃、防風、當歸;頭痛者加川芎、羌活、藁本;眩暈者加天麻、菊花、鉤藤;血瘀者加丹參、紅花、雞血藤、地龍、蜈蚣等。臨床用于治療感冒、落枕、頸椎病、肩周炎、頸部肌筋膜炎、面神經麻痹等疾病。

【醫案舉例】劉渡舟醫案:劉某,男,41歲。患病已3個月,項背強緊,顧盼仰俯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惡風。問其大便則呈稀溏,每日二三次,伴有脫肛與后重等癥。切其脈浮,視其舌苔白潤。辨為桂枝加葛根湯證,其大便稀薄,脫肛下墜后重,則為陽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為“太陽陽明合病”。處方:桂枝15g,白芍15g,葛根16g,生姜12g,炙甘草10g,大棗12枚。服藥后,不須啜粥,連服7劑,諸癥豁然。[陳明.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1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邓州市| 惠水县| 霍城县| 武义县| 会同县| 岳阳县| 开平市| 周宁县| 兴义市| 普兰县| 高台县| 托克逊县| 印江| 喀喇沁旗| 栾城县| 壶关县| 织金县| 九江县| 洛宁县| 巴彦淖尔市| 光山县| 洮南市| 清苑县| 青河县| 十堰市| 朝阳区| 肇庆市| 台南县| 海宁市| 浦北县| 张家港市| 梁河县| 秀山| 泽库县| 三河市| 三明市| 屏山县| 韩城市| 台东县|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