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醫外治技術發展簡史
一、秦漢時期
中醫外治技術從最早無意識的萌芽狀態發展到秦漢時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水平,開始應用于醫療實踐了。
秦漢是中國醫學史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發展時期,有以下主要特點:
1.辨證論治思想的確立 辨證論治的思想出現于先秦,秦漢時期經過無數醫家的努力,特別是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辨雜病,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藥相結合的體系,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規范,確立了四診、八綱、臟腑、經絡、三因、八法等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
該時期開始出現了醫案,西漢淳于意在繼承前人學術經驗的基礎上,記錄所診治病人必詳列姓名、身份、籍里、性別、病名、病因、脈證、診斷、治療(方藥、針灸、含漱藥等)、預防等,反映了早期醫案淳樸可鑒的學術風格,為后世醫家書寫醫案樹立了榜樣。
2.臨床醫學進展突出 華佗創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術,雖然其方藥、操作技術失傳,但它卻在學術思想上啟迪了外科醫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等辨證論治方面的理論與實踐,被歷代醫家奉為圭臬。
3.初步奠定藥物方劑學體系 該時期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該著作集東漢以前藥物學術經驗之大成,對歷代本草學和方劑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傷寒雜病論》所載方劑及方劑學理論被尊為眾方之祖。
二、魏晉及隋唐時期
從三國時期開始,中醫外治技術進入了一個快速的發展階段。名醫華佗應用“麻沸散”給病人內服麻醉做開腹手術,并用“神膏”外敷傷口以促進愈合。晉代葛洪的名著《肘后備急方》著眼于臨床急救,書中近半篇幅介紹了中醫外治技術,如用竹管導尿,救卒死用半夏末吹鼻,“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以治卒中的方法等。南北朝時期龔慶宣所著《劉涓子鬼遺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創傷外科專書,記載了膿腫切開排膿和用水銀治療皮膚病等經驗。
晉代以后外治技術趨于細化,開始向專科發展。晉代皇甫謐的著作《針灸甲乙經》問世后,針灸療法的經絡穴位逐漸統一規范,經驗日趨豐富。推拿則又分化出正骨推拿、小兒推拿、喉科推拿、養生按摩等。物理治療出現后,已有泥療、沙浴、日光浴、溫泉浴、蠟療之分。天然磁石應用于臨床,產生了磁療法。唐代醫家孫思邈創造了磁穴療法、磁水療法、磁粥療法、磁酒療法,他的醫學著作《千金要方》全書共30卷,其中23卷均有外治技術的內容;全書共收集醫方4500多首,其中有1200余首外治方,運用了50多種外治方法,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科及備急的各種病證;《千金要方》還記載有對尿潴留患者以蔥管作導尿器械的記載。唐代醫家王燾在《外臺秘要》中也收集了大量外治方,如用苦參煎湯淋浴治小兒身熱等。宋代的醫學著作《太平圣惠方》和《圣濟總錄》等書中都載有傷科外治技術的內容。如《圣濟總錄》中有治療骨折脫位的方法,以及對開放性創傷強調清創縫合,若有感染則要采取外洗瘡口的方法以祛穢解毒等。
在這個時期,中醫外治技術不論在治療方法的種類上,還是在治療疾病的范圍上,都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進步。魏晉隋唐時期中醫的發展成果,為中醫外治技術成熟鼎盛期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明清時期
中醫外治技術發展的鼎盛期是在明清時期,此時外治技術已應用于臨床各科數百種疾病的治療。明代陳實功的醫學著作《外科正宗》堪稱此時期的代表作,在治療膿腫病方面,他強調要“開戶逐賊”“使毒外出為第一”,運用刀、針擴創引流,或采用腐蝕藥物清除壞死組織;書中還記載有截肢術、鼻息肉摘除術、氣管縫合術、咽喉食道內異物清除術以及竹筒吸膿法、枯痔散治痔法、火針治瘰疬法等,均具有極高的臨床價值,體現了當時外治技術的興旺發達。
明代醫家李時珍的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輯錄了大量外治方藥。經初步統計,其外治方法有80余種之多,除皮膚科和傷科外,其余各科還有1600余首外治方藥。《本草綱目》還記載了很多穴位敷藥療法,使藥物外治技術與經絡腧穴相結合,提高了臨床療效。
清代程鵬程編撰的第一部外治專書《急救廣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專門介紹中醫外治技術,總匯了清代以前千余年的外治經驗和大法。全書共10卷,收治病癥400余種,選方1500余首,涉及雜證、急證、婦科、兒科、皮膚科、骨傷科等各科,所載諸方具有簡、驗、效、捷、廉的特點。如取五倍子末填臍中以及臨臥用川郁金末均勻調涂乳上治療自汗盜汗;用蒜泥貼足心治療鼻血不止;用綠豆皮、決明子、野菊花等藥制成藥枕平肝明目;以蔥白杵爛填臍中、艾火灸之治療大小便不通;用硼砂末點眼治療腰部扭傷等,均屬外治佳法。
清代醫家趙學敏總結前人經驗,匯集整理成醫學著作《串雅內編》《串雅外編》。其中《串雅外編》所收的外治技術資料十分豐富,該書分為禁藥門、起死門、保生門、奇藥門、針法門、灸法門、熏法門、貼法門、蒸法門、洗法門、熨法門、吸法門、取蟲門等共28門,包括各種外治方法共600多條,書中記載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的一些急慢性疾病均可選擇外治技術治療。
吳師機所著的《理瀹駢文》是清代成就最大、最具影響的一部外治專著,書中收集了近百種外治方法,并重點介紹了膏藥治病的經驗。書中記載治療胸部以上部位疾病時,運用涂頂、覆額、點眼、塞鼻、塞耳、揉項及敷手腕、膻中、背心等方法;在治療臍以上、胸部以下的中部疾病時,運用敷臍、熏臍、蒸臍、填臍等方法;在治療臍以下部位疾病時,運用坐浴、坐熏、摩腰、暖腰、兜肚、敷膝、熏腿、貼腿肚等方法。吳師機不僅系統整理和總結了千余年來的中醫外治技術的經驗,并從理論上進行了深入探討,指出內治與外治在治病祛邪方面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方法不同而已,醫理是一致的。他還將眾多的外治方法歸納為嚏、填、坐三法,創立了“三焦分治”的外治體系。
明清時期,人們對中醫外治技術研究之深,運用之廣,整理之系統,遠遠超過以前的任何時期,標志著中醫外治技術達到了一個鼎盛期。
四、新中國成立以后
自清代末期以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不斷受到歧視、排斥和摧殘,跌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中醫外治技術也一度湮沒不彰。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中醫藥政策的貫徹落實,中醫外治技術也獲得了新的發展。尤其是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后,采用了新的儀器和器具,催生了新的外治方法,如超聲藥物透入療法、超聲霧化吸入法、中藥電離子導入法、紅外線療法、激光療法、磁療法、肌電生物反饋療法、音樂療法、心理療法等,借助聲、光、電、化學、磁的手段,促進藥物由外而內,延伸和發展了傳統的中醫外治技術,提高了外治技術的療效。
中醫外治技術還不斷吸收現代藥物研究成果,大膽改革創新外用藥物的傳統劑型,提高了用藥效率。如在膏藥的生產制作中使用新型貼膏劑,有助于表皮的水合作用和角質軟化,可加速藥物的滲透吸收;還有的膏藥應用透皮控釋劑,可使藥物持續72小時緩慢釋放。
中醫外治技術與保健品的結合是中醫外治技術發展的一個亮點,其內涵還在不斷豐富之中,如在治療高血壓、頸椎病、鼻炎、神經衰弱等慢性病時應用的藥枕以及各種藥物背心、兜肚、護肩、護膝、腰帶、保健衣褲等。這既是對中醫外治方法的繼承與進一步發展,也是中醫外治技術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的又一條途徑。
中醫外治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說明中醫外治技術醫療實踐應用方面正在全面復興,同時也展現了中醫外治技術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