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中醫外治技術相關基礎理論

一、經絡學說

(一)經絡的概念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是經脈,猶如途徑,是經絡系統的主干,其特點是縱行分布、位置較深;絡是絡脈,猶如網絡,是經脈的分支,其特點是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經脈沿一定的循行路徑分布于身體的較深部,是經絡中直行的主干,與各臟腑密切聯系。經脈的分支稱為絡脈,橫行于身體較淺表部,沒有一定的循行路徑。絡脈上細小的分支為孫絡。

經脈主要包括十二經脈(又稱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中的督、任二脈合稱十四經,每一經脈均有分支的絡脈。縱橫復雜的經絡內聯五臟六腑,外絡皮肉筋骨,貫通上下,遍布全身,使人體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既是運行氣血、內屬臟腑、外絡肢節、發揮營衛之氣防御作用的通道,又是外邪入侵的途徑,所以當人體生病時,經絡便是疾病進犯機體和把內臟病變表現于體表的途徑。經絡學說不僅和陰陽、五行理論一樣是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臨床診治、用藥、針灸等均有實際指導意義。《醫學入門》中“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的說法,充分體現了經絡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絡脈、浮絡、孫絡等構成。經絡的正經十二脈是構成整體循環的主體,奇經八脈有調節十二經脈之作用。

經絡主要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經,原意是指縱行的絲,又有“徑”的含義,指大而深的直行主干;絡,則有“網”的含義,譬如網絡,指小而淺的橫行支脈;脈,則主要是指是血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概括來說,經絡就是全身運行氣和血的大小通路,大的主干為經脈,小的分支為絡脈,總稱為經絡。

1.經脈的主體部分

經脈在體內縱向循行,有一定的循行路線和名稱,是運行氣血營衛的主要干道,因而是經絡系統的主體。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向外聯絡肢體,內行連屬臟腑,將人體連貫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奇經八脈則對全身經脈起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十二經脈各有專屬的穴位,而奇經八脈中除任脈、督脈外均無專屬的穴位。

絡脈是由經脈分出行于淺層的支脈,由經脈別行分出的較大絡脈主要有十五絡,是十二經脈在四肢部以及軀干前、后、側三部的重要支脈,起溝通表里和滲灌氣血的作用。絡脈再別出的細小分支稱孫絡,其浮現于皮膚表層、肉眼可以觀察到的稱浮絡、血絡,它們縱橫交錯,愈分愈多,愈分愈小,最后彌散網絡全身。

十二正經從四肢肘、膝部別行正經深入體腔的支脈稱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它們的作用主要是溝通臟腑、加強表里二經之間的聯系,也是經絡的主體部分。

2.經絡的連屬部分

經絡的連屬部分包括內屬和外連兩大部分。

經絡內屬于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每一條經脈各連屬了一個臟腑,連屬于臟的經脈為陰經,連屬于腑的經脈為陽經。

經絡的外連部分包括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于筋肉關節的外周連屬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利于關節的屈伸活動,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十二皮部則是十二經脈之氣在體表的分布,皮部位于人體最外層,具有保護機體、抵抗病邪入侵、反映相應臟腑經絡病變的作用。

(三)經絡的作用

《靈樞·經脈》指出:“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概括說明了經絡系統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1.運行氣血,協調陰陽

《靈樞·本臟》論經絡的作用是:“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經氣推動氣血在經脈中運行,約束氣血的運行軌道,調節氣血的容量,對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協調平衡起著總領的作用。沒有經絡系統對全身的維系、協調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機體正常的生命運動。

(1)運行氣血:運行氣血的功能首先取決于“宗氣”。《靈樞·邪客》說:“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黃帝內經太素》解釋“心脈”為“心肺”,可知宗氣總括心肺的活動功能。《靈樞·五十營》說:“呼吸定息,氣行六寸”,意指一呼一吸脈氣可運行六寸,這是說明呼吸與經脈運行的關系,脈氣的宗主即稱宗氣。

其次取決于出自“臍下、腎間”的“原氣”。《難經·八難》指出“臍下、腎間動氣”是“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經絡的功能活動表現稱為“經氣”,經氣來源于真氣,真氣來自先天之原氣,又依賴后天水谷精微之氣的不斷充養,是人體生命活動最根本的動力。原氣與胸內的膻中一上一下,分別稱為上、下氣海。

此外,產生于中部的營氣和衛氣依賴于飲食,由水谷之氣轉化而成。營氣運行于經脈之中,起濡養全身的作用,并變化為血液;衛氣布散到經脈之外,起保衛全身的作用,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調節體溫、管理汗液分泌、充實皮膚和溫煦肌肉等功能。

由于宗氣和原氣的參與和推動,“內溉臟腑,外濡腠理”(《靈樞·脈度》),從而使體內的臟腑和體表的五官七竅、皮肉筋骨均能息息相通、協調一致。

(2)營陰陽:營陰陽除指經絡氣血營運全身、濡養所有器官組織外,還有協調陰陽的意義。如人體內外、上下、左右、前后、臟腑、表里之間,不僅由于經脈的聯系使之相互聯系,而且由于陰陽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使氣血盛衰、機能動靜保持正常節律,從而使機體成為統一協調而穩定,并與外部環境息息相關的有機整體。這是經絡在正常生理上的主要功能。

2.抗御病邪,反映證候

經絡的功能活動表現稱為“經氣”。經氣不僅表現為“行氣血、營陰陽”,還表現為經絡的反應性和傳導性。在疾病狀態下,經絡的反應性和傳導性表現為抵御外邪、傳入疾病和反映疾病。

(1)抗御病邪、傳入疾病:經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網絡周身,當人體正氣充足時,經脈之氣就能首當其充,奮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當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經絡便會成為疾病的傳入通路。邪氣(致病因素)侵入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由表向里,由淺入深,傳入內臟,并且還會通過經絡系統影響人體的其他部分。

《素問·氣穴論》認為“孫絡”能“以溢奇邪,以通營衛”,這是因為孫絡分布范圍最廣,最先接觸到病邪,而營衛——特別是衛氣,就是通過孫絡散布到全身皮部。當病邪侵犯時,孫絡和衛氣發揮了重要的抗御作用。臨床上發現的體表反應點,一般均可從孫絡的“溢奇邪”“通營衛”的作用來理解。穴位(包括反應點)是孫絡分布的所在,也是衛氣所停留和邪氣所侵犯的部位,即《素問·五臟生成》所說:“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正邪交爭,在體表可出現異常現象。如果疾病發展,則可由表及里,從孫絡、絡脈、經脈……逐步深入,并出現相應的證候。《素問·繆剌論》說:“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溫病學派運用“衛、氣、營、血”的概念來分析熱性病發展過程的淺深關系,其理論依據也是以運行營衛血氣的生理功能為基礎。經絡及其所運行的營衛血氣是有層次地抗御病邪,同時也有層次地反映證候。

(2)反映證候:臟腑病變有時也會通過經絡傳出體表,在體表某些部位出現壓痛、結節、隆起、凹陷、充血等反應,這類反應常可用以幫助診斷有關內臟的疾病,因此經絡又有診斷疾病的作用。

經絡反映證候可分局部的、一經的、數經的和整體的。

一般來說,經絡氣血阻滯而不通暢,就會造成有關部位的疼痛或腫脹;氣血郁積而化熱,則出現紅、腫、熱、痛,這些都屬經絡的實證。如果氣血運行不足,就會出現病變部位麻木不仁、肌膚萎軟及功能減退等,這些都屬經絡的虛證。

如果經絡的陽氣(包括衛氣、原氣)不足,就會出現局部發涼或全身怕冷等癥狀,這就是《素問·瘧論》所說的“陽虛則寒”;經絡的陰氣(包括營氣、血液)不足而陽氣亢盛,則會出現五心煩熱(陰虛內熱)或全身發熱等癥狀,這就是所說的“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可見寒熱虛實的多種證候都是以經絡的陰陽氣血盛衰為根據。

經絡與經絡之間,經絡與臟腑之間,在反映證候上也是互相聯系的。如《傷寒論》一書所總結的熱性病的“六經傳變”規律,疾病的發展由表入里,可以從太陽經傳至陽明經或少陽經,也可以由三陽經傳入三陰經;在經絡和臟腑之間病邪也可以相傳,如太陽病可出現“熱結膀胱”和小腸的腑證,陽明病也有“胃家實”證等。

關于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絡脈、經筋等各有所屬病癥,是各經絡所反映的證候,同時又是該經絡穴位所能主治的適應證,兩者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理解,運用針灸等治法激發了經氣和經絡本身抗御病邪的功能,從而疏通經脈,通行周身,調節陰陽平衡,促使人體功能活動向正常狀態恢復。

3.傳導感應,調整虛實

針灸、按摩、氣功等方法之所以能防病治病,正是基于經絡具有傳導感應和調整虛實的作用。《靈樞·官能》說:“審于調氣,明于經隧”,就是說運用針灸等治法要講究“調氣”,要明了經絡的通路。針刺治療必須“得氣”,針刺中的“得氣”現象和“行氣”現象是經絡傳導感應現象的表現。

(1)經氣與神氣:與經絡密切相關的氣有原氣、宗氣、營氣、衛氣,行于經絡則概稱為“經氣”,這是將“經”與“氣”緊密結合起來說明經絡的多種功能。

經氣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現象又稱作“神氣”,經絡所屬的腧穴就是“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之所在(《靈樞·九針十二原》)。《黃庭內景經》說:“泥丸、百節皆有神”,意思是腦及全身百節都有神氣活動。針刺中的“得氣”“行氣”等感覺現象的“氣”與“神”是密切相關的,所謂“氣行則神行,神行則氣行”(《靈樞集注·行針》),故經絡傳導感應的功能又可以說是“神氣”的活動。

“神”與腦有關,后人所稱“腦為元神之府”(《本草綱目》),在《靈樞·本神》里主要把它說成與“心”和“脈”有關,如“心藏神,脈舍神”以及“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等。從“脈舍神”的意義來理解,可見經絡與神氣活動是直接結合在一起的。

(2)調整虛實:經絡的調整虛實功能是以正常情況下的協調陰陽作為基礎,針灸等治法就是通過選取適當的穴位和運用適量的刺激方法激發經絡本身的功能,調節機體失常的機能而使之趨向平衡,“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靈樞·刺節真邪》)。當疾病表現為“實”時,選取適當腧穴,采用不同針刺或艾灸方“瀉”其有余,反之則“補”其不足,從而達到體內平衡。

經絡調整虛實的功能還體現在經絡在針刺或艾灸的刺激下,可使不同的病理變化都向有利于機體恢復的方向轉化。大量臨床研究表明,經絡對機體各個系統和器官都能發揮多方面、多環節、多途徑的調整作用。例如針刺足三里時,對胃弛緩者可使收縮波加強,而對胃緊張者可使之弛緩,這種影響對病人更為明顯;針刺有關經絡的穴位對亢進者有抑制作用,對抑制者有興奮作用。

臨床研究還證明,不同的經絡穴位具有相對的特異性。例如針刺心經和心包經的神門、曲澤、內關等穴治療心律失常獲得較好的療效,心電圖檢查常常顯示心率得到調整,心肌勞損也有好轉;而針刺脾經的三陰交、胃經的足三里和膀胱經的昆侖等穴,則效果較差。通過X線鋇餐檢查以及胃計波攝影,發現正常人胃蠕動較少者針刺足三里后胃蠕動增多、波幅增大,針刺非穴位則變化不明顯。

(四)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經絡理論在臨床上的運用主要有診斷和治療兩方面。

各條經脈的循行有一定的部位,根據病變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屬經絡臟腑,根據經絡來診察體表和辨別證候,這種方法稱為“分經論證”(“經絡診法”);而根據各條經絡的生理、病理特點來分析臨床證候的,則稱作“分經辨證”;根據經絡聯系全身以及經氣的傳導作用以及經絡的生理病理特點,在相應經脈循經取穴施術,運用不同的治法,稱為“循經治療”(循經取穴和分經用藥)。根據經絡協調平衡全身陰陽的作用,便可通過各種刺灸方法補虛瀉實、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靈樞·經水》說:“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這些都是對經絡部位進行診察的方法,如審查、指切、推循、捫摸、按壓,以及觀察該部寒溫和氣血盛衰現象。《素問·三部九候論》說的“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也是同一意思。“切循而得之”,本身就是檢查經絡的基本方法。經絡外診多用直接的檢查,近代又采用一些客觀的檢測方法,如從皮膚電現象入手進行觀察等,使檢查方法趨于多樣化。

分經切脈原屬經絡診法的主要內容,《靈樞》以寸口脈診候陰經病證的虛實,人迎脈診候陽經病證的虛實。又以陽明脈最盛,其下部可診候沖陽(趺陽)脈,腎之盛衰則可診候太溪脈。

分部診絡則是指分皮部診察血絡的色澤,以辨痛、痹、寒、熱等。近人又有從皮疹辨證,也屬于診絡法。

壓痛的檢查對臨床取穴尤為重要,“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懈)”(《靈樞·背俞》),這既是取穴法,也是經絡診法之一。

1.分經辨證

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內至五臟六腑,都以經絡為綱,按經絡來分析病證即稱分經辨證。《素問·皮部論》說:“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指出皮膚的分部,筋肉的有起有結,骨骼連屬和長短,都是以經脈為綱紀,從而分析其所發生的不同病證。

十二經脈各有“是動則病”和“是主某所生病”的記載,意指此經脈變動就出現有關的病證,此經脈腧穴能主治其所發生的病證,這就是經脈的主病。各經脈既有其循行所過部位的疾病,即所稱的經病(證),又有其有關的臟腑病(證)。此外,絡脈、經筋也各有主病;皮部之病實即經絡之病的綜合反映。奇經八脈與各經相交會,其所主病證又有其特殊性質。

分經辨證主要就是分十二經(合為六經)和奇經八脈,一般以十二經正經主疾病之常;奇經為十二經的錯綜組合,主疾病之變。

2.循經取穴

經絡各有所屬腧穴,腧穴于分經之外還有不同的類別,腧穴以經絡為綱,經絡以腧穴為目,經絡的分布既有縱向的分線(分行)關系,還有橫向的分部(分段)關系,這種縱橫關系結合有關腧穴其意義更為明顯。循經取穴的意義應當從這種關系去全面理解,因而按經絡遠道取穴是循經,按經絡鄰近取穴也是循經。

3.藥物歸經

藥物按其主治性能歸入某經和某幾經,簡稱藥物歸經,此說是在分經辨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病癥可以分經,主治某些病癥的藥物也就成為某經和某幾經之藥。清代徐靈胎《醫學源流論》說:“如柴胡治寒熱往來,能愈少陽之病;桂枝治畏寒發熱,能愈太陽之病;葛根治肢體大熱,能愈陽明之病。蓋其止寒熱、己畏寒、除大熱,此乃柴胡、桂枝、葛根專長之事。因其能治何經之病,后人即指為何經之藥”。近代藥物書中多有歸經的記載。

4.指導針灸治療

針灸治病是通過針刺和艾灸等刺激體表經絡腧穴,以疏通經氣,調節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由于經絡、臟腑與皮部有密切聯系,故經絡、臟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膚針叩刺皮部或皮內埋針進行治療。如胃脘痛可用皮膚針叩刺中脘、胃俞穴,也可在該穴皮內埋針;經絡閉阻、氣血瘀滯可以刺其絡脈出血進行治療,如目赤腫痛刺太陽穴出血,軟組織挫傷在其損傷局部刺絡拔罐等。

二、藏象學說

(一)藏象學說的內容和特點

藏象,指藏于軀殼里的內臟;象,即征象、現象。藏象是人體內在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反映于體表的征象。正如張介賓(景岳)在《類經》中所說:“象,形象也。藏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

藏象學說是研究和闡明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以及精、氣、血、津液的解剖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藏象學說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貫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精神,體現了中醫學生理病理有機聯系的觀點,對于臨床實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1.藏象學說的內容

藏象學說的形成原因有三方面:①古代解剖知識的積累豐富,為藏象學說的形成在形態學方面奠定了基礎;②中醫學者長期以來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③反復的醫療實踐,從病理現象和治療效應來分析和反證機體的某些生理功能。三方面知識的有機結合,促使藏象學說逐漸形成。

藏象學說的基礎是臟腑。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臟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和形態結構可分為臟、腑、奇恒之腑三類。臟,即心、肝、脾、肺、腎,合稱為五臟;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六腑;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

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奇恒之腑之“奇”字作“異”解,“恒”是常的意思,因其形態類腑,功能類臟,非臟非腑,異于尋常,故稱為“奇恒之腑”。《素問·五臟別論》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臟與腑的這種不同生理特點在臨床實踐中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如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臟實者可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臟。

2.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

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具體體現于四個方面:

(1)臟腑系統:臟腑相合構成表里關系,形成五個系統,如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其理論依據是相為表里的一對臟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在經脈循行上相互絡屬。

(2)五臟與五官九竅聯成一個整體:五臟與其他形體組織結構及五官九竅聯成一個整體。如心,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于舌;肺,其華在毛,其充在皮,開竅于鼻;脾,其華在唇,其充在肌,開竅于口;肝,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于目;腎,其華在發,其充在骨,開竅于耳及二陰。

(3)五臟的生理功能活動與精神情志密切相關: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志活動是心、腦的功能,與五臟存在密切關系。如心在志為喜,肺在志為悲憂,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腎在志為驚恐。精、氣、血、津液等五臟功能的產物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五臟生理功能正常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正常的前提;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對五臟功能有調節作用。在病理上,五臟有病可以引起精神情志的異常;精神情志的異常亦可導致五臟發病。

(4)五臟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維系著人體內環境的穩定:五臟通過與體表組織器官的聯系,溝通體內外環境之間,維系著體內外環境之間的協調平衡。

中醫藏象學說中的臟腑名稱雖然與西醫學所指的內臟器官的名稱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概念中卻不完全相同。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功能可能包含西醫學幾個內臟器官的生理功能,如中醫脾的功能與西醫學的造血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的許多臟器有關;西醫學所指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中醫學的幾個臟腑生理功能之中,如腎生成尿液的功能分散在中醫臟腑的肺、脾、腎三臟生理功能之中。說明中醫的臟腑除有解剖學的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具有生理學、病理學概念。

(二)五臟六腑

1.五臟

(1)心

①主血脈:“主”是主持、管理、主宰的意思;“血”指的是血液;“脈”指的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主血脈”指的是心臟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全身、營養全身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心主血脈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脈道通利;血液充盈;心氣(心臟搏動的原動力)充沛。

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人體表現為面色紅潤,脈象和緩有力;如果心氣不足,血液虧虛,則見面色蒼白無華,脈象細弱無力;若心脈瘀阻,則可出現面唇舌紫、心前區憋悶刺痛、脈澀或結代等。

②主神志:又稱為心藏神。心主神志是心臟具有管理人體所有臟腑組織器官生理功能活動和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即所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臟腑百骸,聽所是命”(《類經·藏象類》),“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靈樞·邪客》),說明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臟腑組織器官所有的生理功能活動都是在心的管理協調下進行。

神又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應。故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則神志清楚、反應敏捷、精神振奮;失常則表現為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則神昏譫語、癲狂,或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靡,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

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緊密相連。血液是神的物質基礎,神乃血液所化,故心主血脈是心主神志的前提條件。若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心血不足,心神失養,就會出現精神恍惚、健忘、失眠、多夢等心神不寧癥狀。另一方面,血液的正常運行受神的調節支配,如人站在起跑線上,發令槍響之前心率已明顯加快,這就是心神支配心主血脈的表現,所以說“心藏脈,脈舍神”。

(2)肺

①主氣、司呼吸:肺主氣是指肺具有管理全身之氣和呼吸之氣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主呼吸之氣:肺具有呼吸運動的功能,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肺通過呼吸運動吸入自然界清氣,呼出體內濁氣,實現了體內外氣體交換,促進氣的生成,調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主全身之氣:人體全身之氣都歸于肺,由肺所主。首先,全身之氣的生成,尤其是宗氣的生成依靠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脾運化產生的水谷精氣在肺臟相結合而成。其次,肺的呼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起著主要的調節作用,肺呼吸功能正常是氣的生成和氣機調暢的根本條件。如果呼吸功能失常,不僅使肺主氣功能障礙,而且會進一步導致全身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輸布失常等病癥。

②主宣發肅降:“宣發”是指肺臟通過呼氣運動向上、向外宣布、發散的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排出體內濁氣;發散由脾所轉輸的津液、水谷精微和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宣發衛氣,調節腠理開合,排出汗液。如果宣發失常可出現呼吸不利、胸悶咳喘及鼻塞、噴嚏、無汗等病癥。

“肅降”即清肅下降,是肺具有通過吸氣運動向下、向內布散物質并清除呼吸道異物、保持呼吸通暢的作用。表現于以下三個方面:吸入自然界清氣;清除呼吸道異物,以保持其潔凈通暢;將肺吸入的清氣和由脾所轉輸的津液、水谷精微以及衛氣向下、向內布散,并將代謝以后的水液通過三焦向下輸送于腎。若肅降失常,就可以出現呼吸短促、表淺、咳嗽、咯痰、水腫等病癥。

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相反相成,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是肺的生理功能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宣發有利于肅降,肅降促進宣發。如兩者失調,就會發生“肺氣不宣”“肺失肅降”“宣降失司”的病理變化,出現胸悶、咳喘等病癥。

③通調水道:“通調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水液運行的道路、調節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肺通過宣發功能,將水液向外、向上布散于體表和人體上部,并促使代謝后的水液以汗的形式、呼出之氣的形式排出體外;通過肅降功能,將水液向內、向下布散于體內和人體下部,并促使代謝后的水液借三焦通路匯聚于腎,經腎的氣化作用以尿的形式排出體外。故肺在水液代謝平衡中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所以有“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之說。

④朝百脈、主治節:“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經經脈匯聚于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交換后,又將富含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運行至全身。“治節”,既治理和調節,即肺通過呼吸運動和調節全身的呼吸和氣機的功能,推動和調節全身血液的運行,并通過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的功能調節全身津液的運行、輸布和排泄。

(3)脾

①主運化:“運”是指轉運、輸送;“化”是指消化吸收。脾臟具有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并將水谷精微運輸傳送至全身的功能。體現于以下兩個方面:

運化水谷:包括三個階段,即:幫助小腸將飲食水谷分解成精微和糟粕兩部分;幫助胃、小腸吸收水谷精微;把水谷精微上輸于肺,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輸布全身,營養全身,或通過“脾居中州,灌溉四旁”的途徑直接輸布精微于全身。所以說“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運化功能減退(脾失健運),就可產生腹脹、便溏、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病癥。

運化水液:脾具有吸收、輸布水液,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的作用。人體所攝入的水液經過脾的吸收,通過“上輸于肺”的功能和“脾居中州,灌溉四旁”的途徑布散全身,發揮滋養、濡潤作用。脾同時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轉輸于肺、腎,經肺、腎的氣化作用,化為汗和尿液排出體外,從而維持機體水液代謝的平衡。若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就可產生痰、飲、水濕、水腫等病理改變。故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素問·至真要大論》)。

②主升清:“升”是指上升;“清”是指水谷精微和對人體有用的津液。脾主升清是脾臟將水谷精微、津液等營養物質上輸于心肺、頭目,再通過心肺化生為血,營養全身,并維持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作用。若脾氣不升,就可出現神疲乏力、久瀉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等病癥,稱為“中氣下陷”。

③主統血:“統”是指統攝、控制之意。脾具有統攝血液在經絡中運行,不使其溢于脈外的作用,稱脾統血。脾統血是通過氣的固攝作用來實現的。若脾氣虛弱,統攝無權,就可產生便血、尿血、崩漏、衄血等多種出血的病理現象。

(4)肝

①主疏泄:“疏泄”是疏通、暢達之意。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的作用。通過疏暢氣機,促使人體精、氣、血、津液、水谷精微、食物及其糟粕運行道路通暢,升降出入協調,并促進物質的上升運動。這反映了肝為剛臟、主升、主動的生理特點,其疏泄功能主要表現于以下四個方面:

調暢氣機: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動、散,肝的疏泄保證了氣的運行道路通暢,升降出入協調,促進氣的上升運動,同時促進津血的正常運行。如果肝疏泄不及、氣機不暢,就會出現胸脅、乳房、少腹脹痛不適,稱為“肝氣郁結”。氣機郁滯、阻礙血行可見胸脅刺痛、癥積等病理表現。氣機郁滯,氣不行津,津液內停,形成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臨床上可見梅核氣、臌脹等病癥。疏泄太過,肝氣上逆,可致頭目脹痛、面目紅赤、頭暈目眩,甚則咯血、嘔血、昏不識人等病癥。

促進消化:肝主疏泄保障了脾、胃、膽升降道路的通暢,脾胃升降關系的協調,膽汁的正常分泌、貯存、排泄,從而保障脾運化功能的正常進行。若肝失疏泄,木不疏土,既可產生肝脾不和的腹痛、腹脹、飧泄、痛瀉之病癥,又可產生惡心嘔吐、噯氣、呃逆、胃脘脹痛之肝胃不和病癥,還可見到脅下脹痛、口苦、納食不化甚至黃疸等肝膽不和病癥。

調暢情志:情志活動屬于狹義神的范疇,總統于心。氣血為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肝臟通過調節氣機、氣血,進而調暢人的情志。也就是說,肝疏泄正常,人的情志就會處于舒適、安逸、愜意的狀態。疏泄不及導致肝氣郁結,則見情志抑郁、胸脅脹悶、善太息等病癥。疏泄太過,肝火上炎,常見煩躁易怒、失眠多夢、面目紅赤等病癥。

調理男子排精、女子月經:肝主疏泄與男子排精、女子月經關系密切。疏泄正常,道路通暢,氣機調暢,男子排精、女子月經就正常;疏泄失常,則會出現男性排精異常,女子月經紊亂,經行不暢,甚或痛經等病癥。

②肝主藏血:肝臟具有貯存血液、調節血量、防止出血的作用。其貯血、調血的基本方式是:“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素問·五臟生成·王冰釋語》)

肝臟具有收攝血液于血脈之中,不使之溢于脈外的作用,也就是具有防止出血的功能,是肝藏血功能的延伸,與疏泄作用相反相成。若收攝不及,疏泄太過,就會出現肝火旺盛,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而見吐血、衄血、咯血、月經量多、崩漏等出血病癥;若收攝太過,疏泄不及,就可導致瘀血病癥的發生。

(5)腎

①主藏精:“藏”是指閉藏、貯藏;“精”是指腎精。腎精所化之氣叫腎氣,腎精、腎氣統稱精氣,兩者可以互相轉化。腎貯藏、封藏精氣的功能叫腎藏精。腎精具有推動人體生長發育和促進生殖功能的作用。人在少年七歲時,腎中精氣逐漸旺盛,故有齒更、發長的生理變化;到青春期在腎中精氣旺盛的情況下,人體產生一種具有促進性腺成熟功能的物質——天癸。在天癸的作用下,男子有精液排泄,女子有月經來潮,男女開始有生殖能力。以后腎中精氣繼續旺盛,人體發育更成熟,體力、智力、生殖能力進一步增強。進入老年以后,腎中精氣逐漸衰少,天癸逐漸衰弱,以至喪失,所以身體逐漸衰老,智力逐漸減退,性功能逐漸衰弱,以至喪失。如果腎精不足,就會出現小兒生長發育遲緩、成人早衰、生殖功能障礙等病癥。

腎中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其生理功能可概括為腎陰、腎陽兩個方面。腎精對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的滋潤營養作用,稱為“腎陰”“真陰”“元陰”;腎精對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的溫煦、生化、推動作用,稱為“腎陽”“真陽”“元陽”。腎陰、腎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維系著腎及全身陰陽的相對平衡。如果腎的陰陽平衡失調,既可出現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夢交、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象細數等腎陰虛證候,也可發生疲憊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長或不利、遺尿、尿失禁、性功能減退、水腫、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等腎陽虛證候,還可以產生“陰損及陽”“陽損及陰”的陰陽兩虛等病癥。

②主水:腎具有管理全身水液代謝、維持體內水液平衡的作用。在生理情況下,人體津液是通過胃、小腸的吸收,脾的運化,肺的宣降,腎的蒸騰氣化,以三焦為通路,輸送到全身,經過代謝后轉為汗液、尿液排出體外。其中肺、脾等臟腑對津液的氣化均依賴于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當水液通過腎臟時,在腎的蒸騰氣化作用下,有用的水液借三焦水道重新回到全身;無用的水液形成尿液,下注膀胱,以尿的形式排出體外。腎的蒸騰氣化功能失常既可引起少尿、水腫等病理現象,又可引起氣化功能失常而發生小便清長、尿量增多等病理改變。

③主納氣:“納”指受納、固攝。腎主納氣是指腎具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保障體內外氣體正常交換、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也就是說肺吸入之清氣必須下達于腎,才能保證呼吸的深度,這是腎的閉藏作用在呼吸運動中的體現。所以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若腎不納氣,就可出現呼吸表淺、動則氣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現象。

2.六腑

(1)膽: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在肝主疏泄的情況下接收、貯藏、排泄膽汁(精汁)達于小腸,幫助消化飲食水谷。若肝氣不疏,膽氣郁結,就會影響脾胃運化而出現脅下脹痛、食欲減退、腹脹、便溏等癥狀,若膽氣上逆、外溢還可出現口苦、嘔吐黃綠苦水、黃疸等病癥。

膽腑所藏膽汁有利于飲食水谷的消化,故屬六腑;但它本身與飲食水谷不直接接觸,且藏膽汁,又別于六腑,似于五臟,故又屬奇恒之腑。

(2)胃

①受納、腐熟水谷:“受納”是接收和容納的意思。因其容納食物,故又稱“水谷之海”“太倉”。“腐熟”是指對食物進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生理功能。

胃對食物消化腐熟有以下三種方式:通過蠕動把食物磨成小的碎屑;分泌胃液分解食物(即胃陰腐化食物);胃中陽氣(胃陽)蒸化食物,并把腐熟所形成的食糜下傳小腸,其精微通過脾的運化營養全身,對維持生命活動至關重要。臨床治療中常把“保胃氣”作為重要的治療原則。

②主通降,以降為和:“通降”是指食物經胃的腐熟后下行入小腸,經過進一步消化吸收后,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大腸,大腸向下傳化糟粕。若胃失通降,可出現口臭、脘腹脹滿、疼痛、便秘等癥狀。若胃氣上逆,則可出現惡心、嘔吐、噯氣、呃逆等病癥。

(3)小腸:小腸包括西醫學的十二指腸、空腸、回腸三部分。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受盛化物:小腸是接收經胃初步消化之食物的盛器;食物在小腸中需有較長時間的停留,以便進一步充分地消化吸收。

②泌別清濁:小腸將食物消化后分成有用(清)和無用(濁)兩部分,把水谷精微(清)和對人體有用的津液(清)吸收,把糟粕和無用的水液(濁)輸送于大腸。由于小腸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有“小腸主液”之說。若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常,則大便稀薄、小便量少,故臨床常用“利小便以實大便”的治法。

(4)大腸: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即大腸接收小腸下輸的食物殘渣,在向下傳導過程中吸收其中部分水液,將糟粕變成糞便,向下排出體外。大腸的向下傳導變化是胃降濁、肺肅降功能的延伸,亦與腎的氣化功能相關。若傳化功能失調,可出現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病癥。

(5)膀胱: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尿、排尿。

人體內通過代謝的津液在腎的蒸騰氣化作用下形成尿液,下輸膀胱,待貯至一定量時又在腎的氣化作用下排出體外。若腎的氣化功能失常,則膀胱開闔失司,臨床表現為小便不利、癃閉或尿頻、遺尿、尿失禁等病癥。若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則屬膀胱濕熱病癥。

(6)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其概念有二:為六腑之一,即臟腑之間和臟腑內部的間隙所構成的通道;部位功能的概念。三焦理論包含三焦的功能和分部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三焦的功能

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三焦是全身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各種物質氣化的場所,人體諸精微之氣通過三焦布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充養并推動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是水液運行的通道:全身的水液代謝是由肺、脾、腎、膀胱、腸等協同作用而完成的。水液的正常氣化以三焦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于臟腑組織器官之間。全身水液代謝的平衡,正是三焦氣化作用的結果。

綜上所述,三焦是人體所有物質(精、氣、血、津液、飲食水谷、水谷精微等)運行的通道,氣化的場所。

②三焦的分部與功能

上焦:指橫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兩臟。其生理特點是“上焦如霧”,概括了心、肺宣布發散營養物質、滋潤灌溉全身的生理功能。

中焦:指橫膈以下至臍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其生理特點是“中焦如漚”,形容脾胃運化腐熟功能。

下焦:臍以下的部位為下焦,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女子胞等臟腑。其生理特點是“下焦如瀆”,概括了下焦排泄的生理功能。

3.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膽既屬于六腑,又屬于奇恒之腑,已在六腑中述及,骨和脈屬于五體,因此本節重點介紹腦、髓、女子胞。

(1)腦:腦居顱內,由髓匯聚而成,故名“髓海”。《靈樞·海論》云:“腦為髓之海。”關于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明代李時珍指出:“腦為元神之腑。”清·王昂說:“人之記性,皆在腦中。”清·王清任說:“靈機、記在腦。”可見腦是生命要害之所在,是人體極其重要的器官,人的視覺、聽覺、語言、嗅覺、思維、記憶、精神意識均出于腦。腦通過經絡與五臟六腑緊密相連,臟腑功能正常,精、氣、血、津液旺盛,腦得充養,其功能就正常;如果臟腑經絡或精、氣、血、津液失常,勢必影響于腦,導致其功能失常。如肝腎不足,肝陽上亢,就會發生眩暈、耳鳴、頭目脹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病癥。當然,腦也通過經絡的聯系對臟腑組織器官功能起調節管理作用,腦功能失常能導致臟腑組織器官功能失常的病癥。

(2)髓:髓是骨腔中的一種膏樣物質,為腦髓、脊髓和骨髓的合稱。髓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由后天之精所充養,有養腦、充骨、化血之功。

①充養腦髓:髓以先天之精為主要物質基礎,賴后天之精的不斷充養,分布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入腦,成為腦髓,故曰腦為髓海,“諸髓者,皆屬于腦”(《素問·五臟生成篇》)。腦得髓養,腦髓充盈,腦力充沛,則元神之功旺盛,耳聰目明,體健身強,故曰:“內腎之命門,為生髓養腦之元氣也。其精中之精氣,上養腦神,精中之柔液,統養百骸;其液出腦,由項貫督入脊,旁絡全體。”(《醫經玉屑》)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以致腎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腦,可以導致髓海空虛,出現頭暈耳鳴、兩眼昏花、腰脛酸軟、記憶力減退,或小兒發育遲緩、囟門遲閉、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動作遲鈍等癥狀。

②滋養骨骼:髓藏骨中,骨賴髓以充養。精能生髓,髓能養骨,故曰:“髓者,骨之充也”(《類經·臟象類》)。腎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養,則生長發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堅剛之性,所以說:“蓋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所以能作強而才力過人也”(《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上卷》)。若腎精虧虛,骨髓失養,就會出現骨骼脆弱無力或發育不良等。

③化生血液:精血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腎生骨髓,髓生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骨髓堅固,氣血皆從”(《素問·生氣通天論》)。可見,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精髓為化血之源。因此,血虛證常可用補腎填精之法治之。

(3)女子胞:女子胞又稱胞宮,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發生月經和孕育胎兒。

①發生月經:女子14歲左右腎精旺盛,天癸至,任脈通,沖脈血盛,胞宮發育成熟,月經來潮。49歲左右腎精漸衰,天癸漸絕,任、沖兩脈氣血衰少,月經紊亂,以至絕經。胞宮主持月經的功能受腎氣、天癸、任脈、沖脈的制約和調節。

②孕育胎兒:婦女月經來潮后,胞宮就具備了妊娠和孕育胎兒的功能;妊娠后,胞宮就成為保護胎元、營養胎兒的主要器官,并在胎兒發育成熟后將其娩出母體。

胞宮的生理功能與以下三個方面密切相關:

①天癸的作用:天癸是腎中精氣充盈到一定程度人體所產生的能促進性腺發育以及生殖活動的一種物質。婦女在天癸作用下,任、沖二脈開放,氣血灌注胞宮,促進生殖器官發育成熟,月經來潮,為孕育胎兒準備條件。由于年老或某些疾病導致婦女腎精衰少,天癸衰少,甚至竭絕,則任、沖二脈不通暢,月經閉止,失去生育能力。

②沖、任二脈的作用:沖、任二脈同起胞中,沖脈與腎經并行,與胃經相通,通調十二經脈氣血,故有“血海”之稱。任脈能調節全身陰經,故有“陰脈之海”之稱、“任主胞胎”之說。青春期婦女天癸至,任脈通,沖脈盛,十二經脈氣血通過任、沖二脈注入胞宮,才能有月事,開始具有生殖能力。幼年女子天癸未至,老年婦女天癸衰竭,任、沖二脈不通,故沒有月事和生殖能力。

③心、肝、脾的作用: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脾生血,脾統血。婦女月經來潮,孕育胎兒,離不開血。所以以上三臟功能失調均會引起婦女月經失調、妊娠失常。如肝不藏血,脾失統血,可引起月經過多、崩漏等病癥;脾生血不足,肝血虧損,則可產生月經量少、閉經、不孕等病癥。

三、氣血津液學說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津液是人體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生理活動的產物,也是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是不斷運動、具有很強活力、極其細微的物質;血是循行脈內的紅色液體;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從氣、血、津液的相對屬性來區分陰陽,氣具有溫煦、推動的作用,屬于陽;血和津液是液態物質,具有滋潤、濡養作用,屬于陰。

(一)氣

1.氣的基本概念

在中醫學中,“氣”具有多種含義,譬如把致病的六淫稱“邪氣”,把機體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稱“正氣”,把中藥的寒、熱、溫、涼性質稱“四氣”。但這里所論述的氣,是專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而言。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人是天地自然的產物,《黃帝內經》中將人生活的場所稱之為“氣交”,“氣交”是下降的“天氣”和上升的“地氣”相互交匯的地方。人既然生活在“氣交”之中,就必然和天地萬物一樣,都是由氣構成,并且是最精微的部分構成了人體。人體之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運動變化也就是人體的生命活動。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2.氣的生成

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氣,一是來源于父母生殖之精,即構成人體胚胎發育原始物質的先天之精;二是來源于從后天攝入的飲食中的營養物質和存于自然界的清氣。

3.氣的運動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包括升、降、出、入四種基本形式。氣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相對平衡協調才能發揮其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這種生理狀態稱之為“氣機調暢”;如氣機失調,就會出現各種病理現象。由于氣的運動形式多樣,故氣機失調的形式也很復雜,如氣的上升運動太過稱“氣逆”;氣的運動受阻,在局部發生瘀滯,稱“氣滯”;氣的出入運動受阻,郁結在內,稱“氣郁”。如平時聽得比較多的“肝氣郁結”,那是因為肝氣是上升、疏散的,一旦肝氣的運動受阻,郁滯不通,就會出現噯氣、喜嘆息、肝區疼痛等“肝氣郁結”的表現。

4.氣的生理功能

(1)推動作用:是指氣具有推動和激發人體生長發育以及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作用,并且推動血液的生成、運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當此作用減退時,則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或出現早衰,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減退,血和津液生成不足,輸布和排泄受阻等。

(2)溫煦作用:是指氣具有溫煦人體的作用。人體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需要氣的溫煦作用來維持;血和津液都是液體,都需要氣的溫煦才能正常運行。陽氣愈多,產熱愈多,故有“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便是寒”的說法。

(3)防御作用:是指氣有維護肌膚、防御邪氣的作用,與西醫學的防御屏障相關聯。氣的防御功能強,則人體不易發病。

(4)固攝作用:是指氣具有統攝和控制體內的液體,不使其無故流失的作用。其中對血液則是防止血液溢出脈外,保證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

(5)氣化作用:是指氣的運動產生的各種變化,即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是物質和能量轉化的過程。

(6)營養作用:是指氣與各種營養物質結合,運行到全身,發揮營養作用,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5.氣的分類

歷代醫家推崇“氣本一元”之說,認為人體的氣從整體而言是由生殖之精氣、水谷精氣和自然界的清氣組成,但由于組成、分布部位和功能的不同,故又可以分為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四種。

(1)元氣

①基本含義:又名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腎的氣,包括元陰和元陽。

②生成分布:由腎中精氣所化生,依賴后天水谷精微物質的營養。元氣起源于腎,通行全身,內達五臟六腑,外至肌膚腠理。

③主要功能: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機體的生、長、壯、老、已都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激發、調節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2)宗氣

①基本含義:宗氣是由清氣和水谷精氣結合而成,聚于胸中之氣。

②生成分布:由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組成,積聚于胸中,貫注入心和肺,從肺而出,行走于呼吸道;貫注入心的,則經心臟注入血脈中,推動氣血運行。

③主要功能:有幫助呼吸和幫助心臟推動氣血運行的功能。凡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如稱贊對方講話聲音洪亮,即“宗氣足”。

(3)營氣

①基本含義:營氣是行于脈中、具有營養作用之氣。由于行于脈中,可化生血液,與血液不可分離,故又稱“營血”。因行于脈中,與衛氣相對而言,在內屬陰,故又稱“營陰”。

②生成分布: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氣生成,通過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運行全身,貫注五臟六腑。

③主要功能:化生血液,營氣注入脈中,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營養全身,為各臟腑、經絡等的生理活動提供營養物質。

(4)衛氣

①基本含義:衛氣是行于脈外、起保護作用之氣。因行于脈外,屬陽,故又稱“衛陽”。

②生成分布:也是來自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關于衛氣的循行路徑,歷代醫家說法不一,大致有以下三種:衛氣與營氣并行;晝行于陽,夜行于陰,即白天行走于體表六腑和陽經,夜晚行走于體內五臟和陰經;散行全身,無處不到。

③主要功能:有以下幾方面:

溫養作用:維持人體體溫,保證機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調節作用:衛氣統管汗孔的開合,調節汗液的排泄,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調節氣血,維持機體內外環境的陰陽平衡。

防御作用:肌膚、毛發是機體的第一道防御屏障,通過衛氣溫養肌膚、毛發,調節汗孔開合,使肌膚致密,充分發揮其防御功能。

與人體睡眠有關:當衛氣行于體內時,人便入睡;當衛氣出于體表時,人便醒寤。如衛氣行于體表的時間過長則少眠,行于體內的時間過長則多眠。

營氣和衛氣都來源于水谷精氣,其中精柔部分構成了營氣,慓疾滑利部分構成了衛氣;營氣營養于內為陰,衛氣護衛于外為陽。二者一陰一陽,互為其根,故營衛之間必須協調,不失其常,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其實,中醫學將人體的生命活動看作一個運動的行為過程,正如一臺運行著的機器,運行正常其功能也發揮正常;同樣,人體內氣體的升降出入正常,人體就健康,否則就出現病態。

(二)血

1.血的概念

血是運行于脈中具有很強營養和滋潤作用的紅色液體,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2.血的生成

血主要是由營氣和津液組成。營氣和津液都是來自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質。《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是指脾胃(中焦)將攝入的飲食物化生為血液的功能。

3.血的功能

血具有很強的營養和滋潤作用。血液在脈中運行,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營養和滋潤作用,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血液的營養和滋潤功能正常,則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壯實、皮膚毛發潤澤有華、感覺靈敏、活動靈活自如等。如果血液生成不足或過度耗損,導致血液的營養和滋潤功能減弱時,就會出現面色蒼白、唇色指甲淡白無華、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心悸怔忡、皮膚干燥、頭發枯焦等一系列血虛失于濡養的癥狀。

另外,血液還是機體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覺靈敏,活動自如,均有賴于氣血的充盛。所以,不論何種原因所造成的血虛,均可出現精神不振、健忘、失眠、多夢、煩躁,甚則精神恍惚、驚悸不安、譫狂等神志失常的病理表現。

4.血的運行

血在血管中運行到達全身,為全身臟腑器官提供營養。

血屬陰主靜,需要氣的推動作用才能運行至全身;同時也需要氣的固攝作用,防止在運行當中溢出血管外。

血液能否正常運行,取決于氣的推動和固攝作用之間的協調平衡和血管是否通利。如果以上因素失調,就會導致血液運行失常,出現運行速度異常,或導致出血。

(三)津液

1.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腸液、涕、淚等,同樣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津液包含津和液兩個概念,雖同屬水液,都來源于水谷精微物質,但根據其性狀、功能、分布部位不同,會有一定的區別。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分布于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并能滲注到血管中,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于骨關節、臟腑、腦、髓等組織,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液;但因津和液是可相互轉化的,故津和液常同時并稱。

2.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

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是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多個臟腑的一系列功能。

(1)生成:津液來源于飲食物,通過脾胃的運化功能化生而成。

(2)輸布、排泄:這一過程主要是通過脾的轉輸、肺的宣降和腎的蒸騰氣化作用來完成。通過脾的轉輸,一方面將津液輸送到全身,另一方面將津液往上輸送到肺。

肺對津液的輸送和排泄主要是通過宣發和肅降功能。通過肺的宣發作用,將津液向外向上布散到全身,并將多余的部分轉化為汗液排出;通過肺的肅降作用,將津液向下輸送到腎和膀胱,多余的部分形成尿液排出。

腎所藏的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也是氣化作用的原動力。通過腎臟精氣的蒸騰氣化作用,將津液有用的部分布散到全身,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3.津液的功能

津液具有滋潤和濡養作用,主要體現于滲入到各臟腑器官孔竅而起滋潤和濡養作用,滲入到血脈中構成血液的一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港市| 平定县| 乐清市| 九台市| 廊坊市| 南雄市| 天柱县| 井研县| 莎车县| 白城市| 平阴县| 雷波县| 永寿县| 锦州市| 竹溪县| 鹤庆县| 江都市| 桃园市| 家居| 林周县| 宣威市| 砀山县| 吴桥县| 达日县| 姜堰市| 清水河县| 万荣县| 偃师市| 萨嘎县| 沙雅县| 黄山市| 马龙县| 宜兴市| 邯郸县| 六枝特区| 遂平县| 田阳县| 略阳县| 驻马店市| 苍山县| 江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