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臨證經(jīng)驗

一、溫病祖方——清瘟敗毒飲治驗

余師愚之父染疫,為群醫(yī)所誤,余氏奔喪歸家,視諸方皆治傷寒之法,思其病必得另有治方,深究本草,得之石膏性寒,可表肌熱,又能瀉實熱,非此不足以治熱疫,遂遇此證重用石膏,直入肺胃,以治熱疫,功用甚大,即著有《疫疹一得》。后為王士雄收入《溫熱經(jīng)緯》一書,并附以己意。余氏曰:“首用敗毒散去其爪牙,繼用桔梗湯同為舟楫。”熱疫之毒,一經(jīng)升提發(fā)表必定加劇,余氏非不知之,但仍要找出古人論說,以明己說之有據(jù),與吳鞠通之引用桂枝湯,是要找古說以裝門面,犯同一錯誤。賴有王士雄、汪謝誠的批評,楊老頗有同感。

清瘟敗毒飲,是溫病之祖方,楊老驗之臨床,感覺頗有價值,認為此方適用于一切溫病表里俱盛之證,見狂躁心煩、嘔吐、咽痛、身熱吐血、發(fā)斑出疹、黑紫痧痘、唇焦舌爛、鼻孔如煤、神昏譫語者。凡此熱淫于內(nèi),非此重劑,不足以清其根源。處方:生石膏18~60g,梔子6g,赤芍3g,玄參9g,鮮生地9g,黃芩6g,連翹9g,丹皮3g,黃連4.5g,知母9g,甘草1.5g,桔梗6g,鮮竹葉1.5g,犀角(沖服)0.9g。若辨明是疹,可去黃芩、桔梗、甘草,加僵蠶9g,蟬蛻4.5g,羚羊粉(沖服)0.6g,或加葛根6g。隱隱見點,則加大青葉9g,地龍9g。有濕者去生地、玄參。大便燥去黃連,加酒軍(開水泡服)3g。神昏譫語者,加紫雪散或安宮牛黃丸。目不交睫,加夜交藤24g。嘔吐者,加藿香9g,竹茹9g。

二、小柴胡湯運用經(jīng)驗

小柴胡湯為傷寒少陽證主方,治諸病寒熱往來,古人云價值千金,應用甚為廣泛。楊老說:“然用之不當,貽害亦甚大。”

此方主治系胸脅間發(fā)生的癥狀,故稱少陽病之主方。少陽經(jīng)脈循脅肋,在腹陰背陽兩歧間,所以凡胸脅二腔交界部之臟器組織發(fā)生病證,皆可以本方主治。楊老在臨床體會:“小柴胡湯之脈象,應當中取弦細,若傷寒之浮緊、中風之浮緩均不可與。其舌診,當系淡紅痿弱之舌,淡白者間也有之,赤紅與白糙則非小柴胡湯之適應證。況仍當以胸脅苦滿為正證主治,臨床鑒別尤為重要,胸脅苦滿與‘結(jié)胸’及‘痞’有所差別。心下部膨滿,而硬有疼痛者,名為結(jié)胸,以大陷胸湯主之。心下部膨滿,而有自發(fā)痛,然不堅硬,且無壓痛,名曰為‘痞’,以半夏瀉心湯主之。而‘胸脅苦滿’其義有二:一系觸診時覺肋骨弓有抵抗物,一系肋骨弓下部有填滿之自覺困悶狀況,可投此方。”

三、暑溫證治

(一)陽暑

證候:頭痛,身熱不惡寒,面垢,氣粗似喘,體重身軟,精神倦怠,小便短赤,或見惡心嘔吐,腹泄,汗出口渴,舌苔黃厚,脈浮數(shù)無力。

病因:烈日之下,長途奔走,或田野勞動,或素來體虛,過度勞累以致熱邪傷身。

病機:動而得者,謂之陽暑。因受暑熱,熱蒸津液,故身熱汗出、面垢、口渴引飲、小便短赤。暑邪客于頭部則頭痛,熱傷肺氣,則氣粗似喘。暑熱夾濕,故現(xiàn)體重,或見嘔吐泄瀉。

治法:清氣泄熱。

方藥:白虎湯加減。西洋參、生石膏、知母、甘草、山藥、黃連、麥冬、竹葉、荷葉、茯苓、生扁豆、銀花、連翹。

(二)陰暑

證候:身熱背寒,煩渴身重,肢體拘急,手足微冷,面垢無汗或自汗,嘔吐或吐利并作,舌苔黃或白黃,脈虛。

病因:暑日貪涼,感受風寒之邪,或內(nèi)傷生冷瓜果。

病機:靜而得之者,謂之陰暑。陰暑的病機在于暑氣內(nèi)伏,而外為風寒閉之。寒束肌表,熱氣無從發(fā)泄,則身熱背寒,肢體拘急,手足微冷。因熱耗津液,故現(xiàn)煩渴。又暑常夾濕,故現(xiàn)身重,嘔吐或吐利并作。

治法:解表散寒,化濕除暑。

方藥:新加香薷飲加減。香薷、銀花、扁豆花、厚樸、連翹、黃連、竹茹、陳皮、藿梗、佩蘭、茯苓、滑石、甘草。

(三)暑厥

證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熱面垢,抽搐,自汗或無汗,嘔吐或吐瀉并作,四肢厥冷,脈滑數(shù)或洪大。

病因:炎熱暑天,體陰受傷,又過于勞苦,遂使元氣大損,心火暴甚,或素來體虛之人,稍事勞動,元氣更傷,暑邪趁虛而入。

病機:暑熱傷心,神明擾亂,故現(xiàn)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心火旺,煽動肝風而抽搐。內(nèi)熱不得外泄,陽氣不能達于四肢,故身熱而肢冷。暑熱夾濕傷脾,乃有嘔吐或吐瀉并作。

治法:清心開竅,宜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方藥:安宮牛黃丸或者紫雪散鼻飼,待蘇醒后應辨證治療。

四、腸傷寒與濕溫

腸傷寒是由傷寒桿菌所致的疾病,其臨床特點主要是稽留熱、身重、身痛、脈弦、玫瑰糠疹、食欲不振等,與中醫(yī)學之濕溫證相類似,故將腸傷寒列入濕溫范疇之內(nèi),甚至有人名之為濕溫傷寒。

腸傷寒的病因是濕熱,病機在脾胃,濕性黏膩,濕聚熱蒸,不易轉(zhuǎn)化,因此發(fā)病緩慢、病程較長為其特點。治療上不外芳香化濁、苦寒清熱、淡滲利濕、芳香開竅、育陰息風諸法,但須隨時注意濕熱之輕重,分別主次,才能用之得心應手。楊老的經(jīng)驗是:

(一)分化濕熱的治法

首先要認清濕熱輕重的比例。濕勝者,當以芳香滲利為主,佐以苦寒清熱,或苦溫燥濕(必舌苔白滑而膩者方可用苦燥之藥);熱盛者,則以苦寒清熱為主,芳香滲利為輔。在濕熱夾雜的情況下,重點在于分化濕熱,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則孤立易解。在早期一般常用鮮蘆根、滑石、佩蘭、豆豉、豆卷、連翹、金銀花、郁金、冬瓜仁、薏苡仁等,重則石膏、梔子、黃芩、黃連,或藿香、厚樸、茯苓、半夏、柴胡、葛根亦間使用。麻黃則為禁忌。于濕邪未化之時,絕不能用滋膩陰柔之品以傷陽氣,并忌猛汗、猛攻,以免傷陰傷腸。總以輕靈通透,達到表里雙解為原則。

(二)透表宣里的治法

在分化濕熱后,患者或汗出津津,或出現(xiàn)白img,是濕熱欲解之象,治療上一方面繼續(xù)分化,一方面甘濡清氣透img,常用鮮蘆根,參以蟬衣、荷葉、神曲等,使病邪完全透達。在臨床病例中,多半可見白img楊老說:“如前用藥時時照顧陰津,img出之后,不用苦燥溫升以耗傷氣液,則白img可視為由氣分而解的需見癥狀,很少有白如枯骨的陰象。所以整個治療過程中,一直貫徹宣透濕熱的原則。”他認為:“濕邪郁閉在內(nèi),或閉塞三焦,蒙蔽心包,都可造成神志的改變,輕則表情呆板遲鈍,重則昏聵譫妄,而宣透分化是解決濕熱主要矛盾。”

(三)維護真陰的治法

濕溫病維護陰液是非常重要的,所謂“養(yǎng)得一分陰液,即有一分生機”。楊老治療本證,初期用豆卷、苡仁、冬瓜仁、蘆根、竹茹等滋養(yǎng)輕劑,中期用白虎玉女煎,晚期用增液、復脈,或甘濡清潤,或清熱護津,或急下存陰,始終維護津液。伴濕邪凝聚,很少用溫燥耗液,但他又反對早用生地、玄參以助濕戀邪,謂用之失當,則濕熱固結(jié)不解,延長病程。

(四)開竅醒腦的治法

濕溫邪入心包,神昏譫語,甚至熱邪燥固,大便秘結(jié),循衣摸床,是危重階段,治療時著重芳香開竅,清醒神志。楊老說:“溫熱家用犀羚、紫雪、牛黃丸、至寶丹等是其進步的方法。濕熱彌漫之際用紫雪,神昏譫語用至寶,腸胃熱結(jié)用牛黃丸。”他曾用單味安宮牛黃丸沖服,挽回濕溫危急重癥。又以蘆根煎湯送服紫雪散,治愈濕溫患者。但不到濕熱膠結(jié)之期,不輕施此類香竄之劑,以防開門揖盜。他又特別注意辨別神志昏迷的原因是否由于兼夾證,如夾痰、夾水、夾食、夾血、夾氣等,則先清其夾邪,使?jié)駸釤o所依憑,自易疏解。

(五)亡陽急救的治法

溫熱證以存陰為第一要義,濕溫證同樣如此。但晚期亡陽之變,險象陡生,存亡呼吸之間,當立時急救。這種變化的驟然發(fā)生,多由邪去正衰或腸部出血。所以楊老在治療用藥中期即忌攻下,晚期必以扶正。濕溫晚期,腹痛或者腸出血,腹部鼓起,腹痛劇不可忍,宜立即手術(shù)。術(shù)后有腹脹高燒、大便自流者,楊老用建中清熱,繼用清熱通便。楊老曾與西醫(yī)同道合作,手術(shù)與中西藥物一同使用,挽救了5名此類患者的生命。

(六)與斑疹傷寒證異同

斑疹傷寒亦屬于中醫(yī)濕溫病的范疇。腸傷寒之病源在腸中,以腸出血、腸穿孔、腹膜炎為最大危險;斑疹傷寒之病源在血分,最大危險在毒素入營分,侵及腦部。兩者的鑒別,在中醫(yī)以癥狀和斑疹的形色及病程的久暫區(qū)分,現(xiàn)代醫(yī)學則以驗血及菌種來區(qū)別,更為具體。在辨別衛(wèi)氣營血上兩者相同,用藥輕重先后緩急有所不同,證相類而癥不同。楊老對斑疹傷寒的治法,以攻下滌腸、清熱解毒、透斑扶正、清心定痙諸法,簡捷有效。

(七)黃芩治療腸傷寒的藥理分析

黃芩為清涼解熱藥,《本經(jīng)》謂其主治諸熱、黃疸、腸癖、瀉痢等。《別錄》謂其療痰熱,胃中熱。《日華子諸家本草》謂其主天行熱疾。《珍珠囊》謂治肺中濕熱,瀉肺火。《本草綱目》謂治風熱,濕熱。東垣謂其除風熱,清肌表之熱。元素更說黃芩之用有九:瀉肺熱一也,上焦皮膚風熱風濕二也,去諸熱三也,利胸中氣四也,消痰膈五也,除脾經(jīng)諸濕六也,夏月須用七也,婦人產(chǎn)后養(yǎng)陰退陽八也,安胎九也。以上古人的經(jīng)驗皆說明本品有解熱的作用,所以蘇頌說:“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但仲景用黃芩有“三耦”,鄒澍曰:“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氣分熱結(jié)者,與柴胡為耦(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桂枝湯);血分熱結(jié)者,與芍藥為耦(桂枝柴胡湯,黃芩湯,大柴胡湯,黃連阿膠湯,鱉甲煎丸,大黃img蟲丸,奔豚湯,王不留行散,當歸散);濕熱阻中者,與黃連為耦(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jié),不能泄氣分之熱,芍藥能開血分之結(jié),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治濕生之熱,不能治熱生之濕。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終未已也。故黃芩協(xié)柴胡,能清氣分之熱,協(xié)芍藥,能泄迫血之熱,協(xié)黃連,能解熱生之濕也。”(《本經(jīng)疏證》)

據(jù)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黃芩主要成分為黃酮類化合物。1926年日本人柴田氏報告含有黃堿素C16 H12O5,與葡萄糖醛酸。劉紹光1935年藥理實驗證明,此藥有解熱作用。1950年劉國聲中藥抗生力研究說:“其根濃煎100%,在培養(yǎng)基礎上,能抑制白喉等十二種細菌繁殖。”又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黃芩稀釋1280倍,還有抑制傷寒菌作用。在機體藥力作用的問題上,研究還不多,楊老推測傷寒的病理變化在小腸部分,藥物能直接對局部起到抑菌的作用。另外服此藥后,經(jīng)血液循環(huán)而達到局部,作用于傷寒桿菌,是否有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等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五、秋燥論治

(一)燥金主氣

秋涼西方肅殺,感之者病多涼燥,較冬日風寒為輕,所以沈目南說:“燥屬次寒,感其氣者,亦必先從太陽皮毛而入。所以身熱微頭痛,灑淅惡寒,皆太陽經(jīng)現(xiàn)癥。遵《內(nèi)經(jīng)》燥淫所勝,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之法,主用香蘇散(香附、紫蘇、陳皮、甘草)加味,以通上焦,上焦得通,涼燥自解;若猶痰多,便閉,腹痛者,則用五仁橘皮湯加瓜蔞、薤白、紫菀、前胡辛滑以利氣機;終用歸芍異功散加減,歸身、白芍、黨參、茯苓、炙草、廣皮、金桔輔大棗,氣血雙補以善其后。”

秋天晴暖,秋陽以曝,溫燥之證反多于涼燥。喻嘉言謂《內(nèi)經(jīng)》“諸氣img郁,皆屬于肺;諸痿喘嘔,皆屬于上”二條指燥病言,更屬于肺之燥。遵《內(nèi)經(jīng)》“燥化于天,熱反勝之”之旨,亦以甘寒為主,發(fā)揚《內(nèi)經(jīng)》燥者潤之之法,自制清燥救肺湯,用桑葉、石膏、甘草、人參、胡麻仁、阿膠、麥冬、杏仁、枇杷葉。痰多加貝母、瓜蔞,血枯加生地黃,熱甚加犀角、羚羊角或牛黃。

(二)燥病證治

涼燥犯肺,初期頭痛、身痛、惡寒、無汗、鼻塞狀類風寒,惟唇燥、咽干、干咳、胸滿、氣逆、兩脅竄痛、皮膚干痛,舌苔白薄而干,治以杏蘇散加減:杏仁、蘇葉、前胡、紫菀、沙參、桔梗、麥冬、百部、厚樸、淡豆豉、甘草。

溫燥傷肺,初起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干痛、鼻干、唇燥、脅肋滿痛、心煩口渴,苔薄白而燥,邊尖俱紅,治以桑杏湯加減:桑葉、杏仁、貝母、梔子、生石膏、枇把葉、生甘草、麥冬、瓜蔞。

燥在血脈,多營陰不足而生風,宜滋燥養(yǎng)營,用生熟地、當歸、白芍、秦艽、防風、生甘草、黃連、元參、知母、黃柏、山藥、山萸肉、枸杞、蓯蓉。

燥在陰分,多手足痿弱,養(yǎng)陰藥中必加黃柏以堅之,黃柏、龜板、熟地、知母、牛膝、白芍、鎖陽、當歸身、虎骨、炮姜。痿而厥冷加附片。

脾虛腎燥必須潤燥合宜,始克有濟。其陽虛多濕,濕傷腎氣而燥者,陰凝則燥也,治宜溫潤,金匱腎氣湯(熟地、山萸肉、山藥、芡實、蓯蓉、肉桂、附子)溫化腎氣,以滲濕潤燥,腎氣化則陰凝自解;終與地黃丸(熟地、炮姜、五味子、半夏、粟米、蒼術(shù))脾腎雙補以善后。

陰虛多火,濕熱耗腎而燥者,陰竭則燥也,治宜清潤知柏地黃湯(熟地、山藥、澤瀉、芡實、川連、知母、黃柏)滋養(yǎng)陰液,以堅腎燥脾,腎陰堅則液竭可回;終與補陰益氣煎去升、柴加砂仁,石蓮補中填下以善后。

肺燥腸熱則用阿膠黃芩湯(阿膠、杏仁、黃芩、桑皮、白芍、生甘草、車前子、甘蔗)清潤肺燥以堅腸。

胃燥肝熱,則用清燥養(yǎng)營湯去歸、橘,加龍膽草、川柏、白薇清潤胃燥以瀉肝風。動風瘈疭者,加羚羊角;大便燥結(jié)者,加風化硝。

六、癌瘤的治療

對于癌瘤的患者,楊老特別重視診斷的確切,除臨床癥狀外,他特別注意各項理化、影像檢驗,對病理診斷尤為重視。觀察療效,以期信而有征。

(一)癌瘤的治療原則

基于對癌瘤病因病機的認識,楊老說:癌瘤治療原則,以補益正氣為本。喻嘉言用“桂附理中”以治痞塊,張錫純制“參赭培氣湯”治噎膈,皆屬有效。楊老自制“補益消癌湯”(黃芪、人參、當歸、龍眼肉、銀花、生地、生地榆、貫眾、三七、大薊、蒲公英、杜仲、川芎),治子宮頸癌亦相當滿意,皆從補益正氣著手。

楊老認為附子為治癌圣藥:附子稟雄壯之質(zhì),有斬關(guān)奪門之能,引補氣藥通行十二經(jīng),以追復消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yǎng)不足之真陰;引溫熱藥達下焦,以驅(qū)除在里之冷濕。其辛溫通陽,離照當空,陰翳自消,是斡旋大氣之要藥,以之治癌,甚為合法。如《圣濟總錄》的附子丸:附子(炮裂,去皮、臍),菖蒲(米泔浸一宿,銼,焙),礬石(熬令汁枯),蓖麻子仁(研),松脂(研)各30g,杏仁(去皮、尖、雙仁,炒)60g,染胭脂15g。在治噎膈嚴重嘔吐時,用“附子理中”,療效甚佳;但是在晚期癌瘤陰液絕傷殆盡之際,須斟酌耳。

(二)食道癌的治療

楊老認為食道癌屬中醫(yī)“噎膈”范疇。中醫(yī)所論“膈”的病狀,包括西醫(yī)所謂“食道擴張”“食道狹窄”“食道憩室”“食道痙攣”以及“食道癌”等。《內(nèi)經(jīng)》有“三陽結(jié),謂之膈”一語,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始提出反胃的名稱,后世對噎膈、反胃、關(guān)格又有不同的論述:飲食之際,氣忽阻塞,下咽時如有物梗塞之狀者,名曰噎;心下格拒,饑不能食,或食到喉間不能下咽者,名曰膈;食下良久復出,或隔宿吐出者,名曰反胃;粒米不能食,渴喜飲水,飲之少頃即吐出,復求飲復吐,大小便秘,名曰關(guān)格。關(guān)者下不得出,格者上不得入,這些癥狀《內(nèi)經(jīng)》以“膈”一字概括之,簡而明確。

食道癌的癥狀是由吞咽困難開始,繼而食物逆流,二便艱澀,所以應將噎嗝、反胃、關(guān)格諸證聯(lián)系起來,以探討古人對本病的理論和經(jīng)驗。朱丹溪認為“夫反胃即噎膈,噎膈乃反胃之漸”,又說“噎膈反胃名雖不同,病出一體”。

噎膈一證,多因喜怒悲憂恐五志過極,或縱情嗜欲,或恣意酒食,以致陽氣內(nèi)結(jié),陰血內(nèi)枯而成。在《素問·陰陽別論》有“一陽發(fā)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和“三陽結(jié),謂之膈”的記載,嚴用和解釋說:“陽脈結(jié)謂之膈。蓋氣之與神并為陽也,逸則氣神安,勞則氣神耗。倘或寒溫失宜,食飲乖度,七情傷感,氣神俱擾,使陽氣先結(jié),陰氣后亂,陰陽不和,臟腑生病,結(jié)于胸膈則成膈氣,留于咽嗌則成為噎。”楊老認為,食道癌的病因與情志因素有關(guān),其病機為氣機不暢,正氣先虛,邪氣聚結(jié)于胸,久而成形,治以張錫純“參赭培氣湯”(潞黨參六錢,天門冬四錢,生赭石八錢,軋細,清半夏三錢,淡蓯蓉四錢,知母五錢,當歸身三錢,柿霜餅五錢,服藥后含化,徐徐咽之)為主方,再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不同,辨證加減。

臨床治療嚴重吞咽困難、滴水不下之癥,采用噙化丸:百草霜、雄黃、硼砂、沉香、柿霜等共為細末,烏梅水浸,去核取肉和丸,如彈子大,朱砂為衣,噙化。對硬化型、潰瘍型無效。

(三)犀黃丸治瘤

“犀黃丸”是《外科全生集》的方劑,有活血化瘀、解毒消癰的功效,主治乳巖、石癭、瘰疬、痰核、流注、肺癰、腸癰、失榮、橫痃等。楊老說:這些病證包括腫瘤在內(nèi)。殷墟甲骨文里所發(fā)現(xiàn)的病名即有“瘤”在內(nèi)。《說文》《爾雅》上說:腫是癰,瘤是留,腫瘤因血流聚所生。瘤是息肉,瘤肬二病,似同實異。與肉偕生為肬,病而漸生為瘤。這些記載認為息肉贅肬是癌前期病變的過程,與西醫(yī)是很接近的。《靈樞·刺節(jié)真邪》曰:“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nèi)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并敘述了筋瘤、腸瘤、昔瘤等腫瘤的名稱。《靈樞·水脹》所述腸覃、息肉、石瘕明白指出女性生殖器腫瘤,因此可明了中醫(yī)學對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認識和治療原則。后世更有“瘤者留也,隨氣凝滯,皆因臟腑受傷,氣血乖違,非正氣結(jié)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的理論。楊老在臨床上采用犀黃丸治瘤,收到療效。

七、肺癰治療經(jīng)驗

肺癰,西醫(yī)謂肺化膿癥。楊老說:“肺癰發(fā)病誘因可以歸納為三:一是感受風邪,所謂風邪指不凈之氣侵入肺中而輾轉(zhuǎn)成病;二是夾濕熱,痰涎垢膩,蒸淫于肺所致;三是平素嗜酒過多。大凡病之初,毒膿未成,以清熱解毒為主,用麻杏石甘湯主之,但需分清偏熱偏寒,方可投藥。偏熱則多用石膏,少用麻黃;偏寒則多用麻黃,少用石膏。病入氣分,當復加清里熱藥。病入營分,以人參白虎湯、犀角地黃湯、生脈散治之。膿已成,除清熱外,還需托膿,以千金葦莖湯與桔梗甘草湯主之。功用即在清熱排膿。”

八、心絞痛治療經(jīng)驗

心絞痛系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其原因為冠狀動脈硬化。中醫(yī)論此證多根據(jù)心痛、胸痹的理論,以心氣不足而致氣滯血凝為原因,治療主方有炙甘草湯、生脈散、三甲復脈湯等,參活血化瘀之品,但對復發(fā)問題尚未能解決。楊老在臨床上以西洋參、血琥珀、三七等分,為散劑,日服1.5~3g,可預防發(fā)作。西洋參益氣生津,琥珀散瘀通經(jīng),三七散活血定痛,藥味平和,服用簡便。

九、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經(jīng)驗

再生障礙性貧血,相當于中醫(yī)的虛勞、亡血,是一種大虛之證。陰陽五臟皆虛,其結(jié)果多是虛極出血而死亡。楊老根據(jù)中醫(yī)理論,將再生障礙性貧血分為陰虛型、陽虛型、陰陽兩虛型三型。

陰虛型:陰虛陽必亢,以出血、發(fā)熱為主要癥狀。病勢的發(fā)展呈急性,主要關(guān)系的臟器為肺(包括氣)、腎(腎陰)。治則滋陰涼血,以腎為主。腎主水,為先天,水虛則精血竭,水不制火則虛陽亢越。用藥如犀角、地黃、白茅根、牡丹皮、側(cè)柏、玄參、銀花之類。雖然這類涼血藥在藥理上有抑制白細胞作用,但在火勢燎原、急則治標情況下,用之尚無妨,不過不能在熱毒已控制的形勢下過用多用,以免損傷中焦生發(fā)之氣。

陽虛型:陽虛陰必盛,癥狀以奪火、奪精、奪氣為主,病勢的發(fā)展呈慢性。主要關(guān)系的臟器為脾、腎(腎陽)。治則溫腎健脾,以脾為主。脾為后天之本,食氣入胃,脾經(jīng)化汁,上奉心火,變化而赤,血始由生,所以治血必治脾,仲景炙甘草湯、建中湯及歸脾湯皆此義也。脾經(jīng)化水,下輸于腎,又賴腎之陽氣蒸騰而上,所以又當溫腎。用藥如黃芪、白術(shù)、鹿茸、肉桂、人參等。

陰陽兩虛型:介乎以上兩者之間,可以為亞急性型,也可以為兩者之末期現(xiàn)象。治療用藥可斟酌兩型之間。

在治療急性期,必用湯劑,以其蕩滌驅(qū)邪作用較強;在慢性期,可用丸劑,以和緩圖治,從容調(diào)養(yǎng)。

十、慢性肝炎的分型與治療

根據(jù)慢性肝炎的臨床表現(xiàn),楊老分為“肝熱血滯型”與“脾虛肝郁型”兩大類。

肝熱血滯型:臨床表現(xiàn)為右脅痛,上腹脹滿,納呆體倦,肝大,舌質(zhì)紅,苔黃,大便干燥,脈弦而有力。肝功能化驗:一般轉(zhuǎn)氨酶高,蛋白倒置。治療宜用茵陳蒿湯、膈下逐淤湯、丹梔逍遙散之類,能使轉(zhuǎn)氨酶明顯下降。

脾虛肝郁型:臨床表現(xiàn)為兩脅疼痛,食欲不振,脘悶納少,心跳氣短,倦怠乏力,大便溏泄。肝功能化驗:白蛋白降低,轉(zhuǎn)氨酶升高。治療宜用胃苓湯加黨參及疏肝之品補正化瘀,可使白蛋白得以提高。

關(guān)于脅痛癥狀,西醫(yī)謂右為肝區(qū)痛,左為脾區(qū)痛;中醫(yī)謂左為肝火或氣,右為脾濕與食,有所謂左屬肝,右為肝移邪于肺之說。總之脅肋為肝膽之部位。治療以肝為主,但有虛實之分。實證用香附、豆蔻、青皮、枳殼之類固能見效,但虛證若專事疏泄,肝陰愈耗,病安得愈?楊老臨床常用一貫煎、逍遙散及滋水清肝飲化裁,使腎水濡養(yǎng)肝木,肝氣得舒,肝火漸熄而痛自平。藥用:沙參、石斛、白芍、木瓜、甘草、茯苓、柴胡、橘紅、橘絡及逍遙散加西洋參。

黃疸古人分為陽黃、陰黃兩類。陽黃的癥狀系鞏膜及皮膚黃染,黃色鮮明,食欲不振,全身無力,肝區(qū)不適或腹脹,小便色黃,大便秘結(jié),其脈象多為弦數(shù),舌苔白膩或微黃。其肝功能化驗多見血清膽紅素增高。治宜茵陳蒿湯、茵陳梔子柏皮湯。

陰黃的癥狀系鞏膜及皮膚黃染,黃色晦暗,脘痞納少,脅痛腹脹,大便溏泄,神疲畏寒,脈多沉遲或弦細,舌淡苔膩。其肝功能化驗多見血清膽紅素增高,白蛋白降低,轉(zhuǎn)氨酶升高,治宜茵陳術(shù)附湯、香砂六君子湯、逍遙丸化裁。癥塊(肝脾腫大)加鱉甲。

十一、癲癇治療經(jīng)驗

《內(nèi)經(jīng)》所論癲癇是一種病。膀胱足太陽所生病曰“痔瘧狂癲疾”,又說“重陰為癲”。后世有五癇之分,不過因其聲音而立名,具體的記載始于《千金方》,該書論風癲說:“風癲,發(fā)時眼目相引,牽縱反急強,羊鳴,食頃方解……”這里所說的癲也就是癇證。后世諸家多有著述。如王肯堂《證治準繩》說:“癇病仆時,口中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后又復發(fā),有連日發(fā)者,有一日三五發(fā)者。”《景岳全書》說:“癲病多由痰氣。凡氣有所逆,痰有所滯,皆能壅閉經(jīng)絡,格塞心竅,故發(fā)則眩暈僵仆,口眼相引,目睛上視,手足搐搦,腰脊強直,食頃乃蘇。此其倏病倏已者,正由氣之倏逆倏順也。”《張氏醫(yī)通》說:“癇證往往生于郁悶之人,多緣病后本虛,或復感六淫,氣虛痰積之故。蓋以腎水本虛不能制火,火氣上乘,痰壅臟腑,經(jīng)脈閉遏,故卒然倒仆,手足搐捻,口目牽掣,乃是熱盛生風之候。”可見中醫(yī)學對本病已有深刻認識和詳細觀察。

楊老認為,癲癇患者由于體氣本虛,復感六淫,氣虛不能化痰,陰虛不能制火,火盛痰壅,經(jīng)絡閉遏,遂成此證,治法應以補腎為本,豁痰為標。用張景岳“五癇神應丸”稍作調(diào)整,治療此證,收到良效。

處方:白附子15g,清半夏6g,膽南星60g,白礬30g,皂角60g,僵蠶45g,烏梢蛇30g,全蝎6g,蜈蚣半條,遠志30g,冰片1g。

上藥共研細末,加姜汁10滴,竹瀝水10mL,配水丸,每日服3次,每次9g。

十二、痛經(jīng)治療經(jīng)驗

經(jīng)期腹痛謂之痛經(jīng)。婦女患此證者,十居三四,楊老考其原因約有十種:

(一)先天虛寒

由本體陽氣衰弱,胞宮陰寒,則經(jīng)血凝滯,不能暢行,經(jīng)血澀少,四肢厥冷,脈沉遲。

(二)外感風寒

由經(jīng)期外感風寒或內(nèi)傷生冷,則沖任失調(diào),經(jīng)血不暢。腹痛拒按,經(jīng)血成塊,形體惡寒,脈象沉緊。

(三)寒濕

寒濕客于子宮,則血因寒而凝,氣因濕而滯,遂致經(jīng)水阻滯。色如豆汁,小腹脹痛。

(四)濕熱

濕熱蘊于子宮,則子宮內(nèi)膜發(fā)炎腫脹,一受經(jīng)血之沖動,遂發(fā)生劇烈疼痛,其所下經(jīng)血必臭穢異常,赤白混雜,脈象滑數(shù)。

(五)氣郁

情志抑郁,則肝氣阻滯,瘀血內(nèi)結(jié),少腹撐痛。

(六)血虛

榮血衰少,行經(jīng)時血液缺乏,腹部空痛,痛而喜按,經(jīng)后尤甚。

(七)食阻

經(jīng)期食酸咸過度,血得酸則收凝,得咸則澀,阻于子宮,不通則痛。

(八)經(jīng)阻

經(jīng)期不慎,誤犯房事,精子竄入子宮,被管壁瘀滯,少腹刺痛,痛不可忍,甚則二便不通。

(九)瘤腫

子宮或輸卵管中生長息肉,經(jīng)血不得暢行,前者俗稱子宮瘤。

(十)缺陷

先天發(fā)育不全,輸卵管狹窄,陰道細小,遂為經(jīng)期腹痛,在月經(jīng)初潮即患此證。

根據(jù)上列十種原因,楊老自擬“痛經(jīng)丸”。藥物組成:香附、烏藥、生姜、艾葉、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熟地、白芍、半夏、陳皮。

本方香附為血中之氣藥,烏藥直達腎間,故能調(diào)氣解郁,散結(jié)理滯,通經(jīng)化瘀,針對婦女一切月經(jīng)病,尤妙在輔以四物之養(yǎng)血,四君之益氣,二陳之化痰,故久服而使月經(jīng)暢通,易于受孕養(yǎng)子。治經(jīng)期腹痛,疏暢氣機。月經(jīng)后期并能疏肝解郁,化瘀消瘤,確有奇效。

十三、燒傷的中醫(yī)治療

中醫(yī)對燒傷燙傷的治療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3世紀晉代葛洪《肘后方》、4世紀劉涓子《鬼遺方》,已有燙傷、灼傷的處方記載。公元6世紀《諸病源候論》進一步對燒傷的治療提出理論,認為不宜以冷水、冷物外治,以免熱氣內(nèi)攻。唐代《千金方》繼承了唐以前的經(jīng)驗,提出了辨證的方法治療。唐以后對于燙傷、燒傷的治療方法日多,并受《千金方》的啟發(fā),除了外治法之外,開始重視內(nèi)服藥的治療,認識到燙傷燒傷對全身的影響而進行整體治療。

楊老認為燙傷、燒傷的原因不離于熱。熱傷皮膚,當面積很小的時候,不足為害。當燙傷、燒傷面積較大或很大的時候,對人體就產(chǎn)生很大的傷害。從中醫(yī)五臟相關(guān)學說來看,皮毛與肺相表里,肺為里,皮毛為表,皮毛燙傷、燒傷首先及肺,這與溫病“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機理相同。又“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燙傷燒傷大痛傷心,甚至神昏悶絕。熱極傷津,必傷血分,加之血熱迫血妄行,故易引起內(nèi)部出血。皮膚為熱所傷,人身水分必外出以自救,企圖將熱毒排出體外,故初起必腫,創(chuàng)口水液外滲。

燙傷燒傷既屬于火熱一類疾患,治療首先要防止火毒內(nèi)攻。再者本病除熱之外,還有毒,肌肉腐爛,外毒時有內(nèi)攻可能。同時本病的演變,除了如溫病的入營入血之外,更有由于兩邪相加,正氣不支,不足以抗邪,而出現(xiàn)邪盛正虛現(xiàn)象。楊老治大面積燒傷時,見其火毒太甚,遂用寒涼直折,以白虎、犀、羚、牛黃為主,但高熱不能速退。后悟到火郁發(fā)之之理,參用蘆根、茅根、薄荷等表藥,遂很快退熱。楊老在第一中心醫(yī)院、第三醫(yī)院、254醫(yī)院及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皆有很多病例治愈。“火郁發(fā)之”是治療明言。

臨床辨證分輕重二型。

(一)輕型

小面積一二度燙傷、燒傷,單以外用藥治之,可收到良好效果,通常用以下二方治之:

1.四黃膏

藥味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芙蓉葉、澤蘭葉各30g,共為細末,以香油1000g,黃蠟120g加溫熔化后,待油涼,再加上述藥末攪拌均勻成膏外用。適用于新、久損害面積小的燒傷燙傷,尤以初期最為合適,具有清熱、止痛、消炎之效。即便局部水泡已破者,亦可有效。對因放射線治療所致一二度燒傷亦有良好效果。

2.黃連地榆粉

藥味組成:黃連、生地榆各等分,共研細末,可用香油或雞蛋清調(diào)成糊狀外敷。對較大的傷面也適用,具有較強的消炎、止痛、收干的功用。

(二)重型

大面積二度或三度燒、燙傷,以中西醫(yī)合作綜合治療為好。

中藥治療除外用膏劑外,可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分為四個證型辨證論治。具體情況在醫(yī)案中介紹。

十四、養(yǎng)陰清肺湯治白喉

許多文獻上將白喉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外感實證,二是內(nèi)傷虛證,三是內(nèi)傷實證,因此有白喉忌表或忌清涼表散的區(qū)分。楊老說:“古人將白喉、喉痧兩證混淆不清,所以有人說北方多白喉,南方多喉痧,其實這兩種病癥狀上雖有些相同,而根本是兩種病,辨別清楚得到確診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臨床上我遇到白喉,壯熱甚重的,常用麻杏石甘湯與養(yǎng)陰清肺湯復方。還有義膜不退的,常用羚羊角、大青葉、蘿卜、海蜇皮(泡淡)煮水,服用后即退。養(yǎng)陰清肺湯治白喉,臨床有特效。此方對于熱毒熾盛、一團燥火之證最為適宜。若一見喉痛,不問其有無濕邪,一味寒涼過強,貽害亦大。”

十五、常用經(jīng)驗方

常用經(jīng)驗方,是楊老治療各種疾病使用的方藥,例方是部分臨床有顯著療效的處方記錄。劑量按原劑量一錢等于3g換算。需要說明的是,楊老行醫(yī)的年代,中藥材大多是野生自然生長,與現(xiàn)在大多為人工種植不同,用量僅作參考。

(一)解熱類

【第一方】感冒,流行性感冒,各種傳染病之前驅(qū)期。

藥品:桑葉6g,菊花9g,連翹9g,銀花9g,蘆根15g,豆豉9g,郁金6g,竹茹6g。

功用:解表清熱。

咳嗽咽癢:選用牛蒡子9g,枇杷葉9g,浙貝母9g,冬瓜仁9g,炒薏米9g。

食欲不振:選用佩蘭6g,焦稻芽9g,雞內(nèi)金9g。

頭痛:選用蔓荊子6g,蓮子心6g。

風濕身痛:選用鉤藤9g,桑枝12g,竹瀝水12g,天竺黃9g,石菖蒲6g。

小便短赤:選用滑石12g,通草6g,或六一散15g。

咽痛:選用金果欖9g,金燈6g,大青葉9g,牡丹皮6g。

夾滯:選用炒萊菔子6g。

傷暑:選用青蒿6g,鮮荷葉15g,炒梔子6g,六一散15g。

傷濕:選用茯苓12g,通草3g,厚樸6g,豆卷9g。

口渴:選用天花粉9g,石斛6g。

衄血:選用郁金6g,白茅根15g。

【第二方】各種熱性病高熱期,體溫39℃以上,有汗,口渴,甚則神昏譫語。

藥品:鮮生地30g,鮮茅根30g,生石膏15g,知母9g,連翹9g,牡丹皮9g,竹葉9g,赤芍9g。

功用:清熱解毒。

四肢抽搦,神志不清:選用羚羊角(沖服)0.6g,犀角(沖服)0.3g,石菖蒲6g。

衛(wèi)氣不足,心臟衰弱:選用西洋參6g。

參用藥品:黃芩、黃連、梔子、玄參、天花粉、玉竹。

【第三方】慢性消耗性虛熱,癆熱。

藥品:青蒿6g,生鱉甲9g,地骨皮9g,黃芩9g,生地15g,白薇6g,牡丹皮6g,赤芍6g。

功用:解熱,強壯。

咳嗽:參考鎮(zhèn)咳第三方。

心悸氣短:參考強心第二方。

參用藥品:丹參、知母、桂枝。

【第四方】瘧疾,回歸熱及其他間歇性發(fā)熱,先寒后熱。

藥品:常山6g,草果6g,銀柴胡6g,黃芩9g,清半夏9g,桂枝3g,白芍9g,生石膏12g。

功用:解熱,殺滅瘧原蟲。

食欲不振,胸悶,嘔吐:選用神曲6g,佩蘭6g,陳皮6g,谷芽9g,枳殼6g。

久病身體衰弱:選用人參6g,白術(shù)6g。

參用藥品:鱉甲、知母、檳榔、青蒿、厚樸、青皮。

【第五方】天花化膿、麻疹、白喉、猩紅熱等所致咽喉腫癰,糜爛,發(fā)斑,丹毒,敗血癥,中耳炎,鼻蓄膿癥,潰瘍性口內(nèi)炎。

藥品:紫花地丁9g,紫草6g,銀花10g,連翹9g,玄參9g,赤芍9g,牡丹皮6g。

功用:清熱解毒,消炎。

痘疹未出者:參閱第1方。

高熱發(fā)斑:選用鮮生地15g,鮮茅根15g,天竺黃9g,生石膏15g,大青葉9g,板藍根9g,犀角(沖服)0.3g,羚羊角(沖服)0.6g。

口渴:選用天花粉9g,竹葉6g,知母9g。

咽痛:選用牛蒡子6g,浙貝母9g,馬勃6g,射干6g,桔梗6g,甘草6g。

便秘:選用大黃(后下)3g,枳實6g。

【第六方】熱性傳染病高熱,神識不清,譫語,煩躁,驚癇不眠。

藥品:退熱用紫雪散,神昏用局方至寶丹,神昏便結(jié)用安宮牛黃丸。

功用:清熱鎮(zhèn)痙,清醒神志。

【第七方】婦人經(jīng)期或經(jīng)期前后顏面潮紅發(fā)熱,煩躁,耳鳴,心悸,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四肢倦怠,神情不安。

藥品:柴胡6g,當歸9g,白芍9g,白術(shù)6g,茯苓9g,甘草6g,牡丹皮9g,梔子6g。

功用:補血鎮(zhèn)靜,解熱止汗。

(二)利尿類

【第一方】尿路感染引發(fā)尿痛,尿急,尿頻。

藥品:海金沙9g,車前草9g,茯苓9g,土茯苓24g,滑石12g,甘草6g,黃柏6g,澤瀉9g,旱蓮草9g。

功用:利尿,消炎。

尿道痛:選用制乳香6g,制沒藥6g,琥珀粉(沖服)3g。

尿血:參考止血第1方。

參用藥品:扁蓄、豬苓、石韋、瞿麥、通草、竹葉、銀花。

【第二方】肺水腫、腹水、腎性水腫、心臟性水腫小便較少。

藥品:茯苓9g,澤瀉9g,白術(shù)6g,冬瓜皮12g,冬葵子12g,車前子(包煎)12g,旱蓮草9g,大腹皮9g,桔梗3g,薏仁米12g。

功用:利尿,強心。

喘促:選用葶藶子12g,桑白皮9g。

腰痛:選用杜仲12g,續(xù)斷9g。

強心:選用附子6g,人參6g。

參用藥品:麻黃、韭菜籽、葫蘆、椒目、二丑。

【第三方】各種原因引發(fā)的黃疸。

藥品:茵陳9g,赤小豆12g,梔子6g,茯苓9g,豬苓9g,冬瓜皮12g,黃柏6g。

功用:利膽,利尿,消炎。

發(fā)熱:選用白茅根15g,竹葉6g,生石膏18g。

口渴:選用天花粉9g,石斛6g。

嘔吐:選用黃連6g,吳茱萸3g,姜半夏6g,竹茹6g。

便秘:選用大黃3g,枳實6g。

食欲不振:選用雞內(nèi)金9g,生谷芽9g,生麥芽9g,陳皮6g。

腹痛:參考鎮(zhèn)痛第三方。

四肢厥冷,脈沉細者:選用附子3g,干姜3g。

(三)止咳類

【第一方】急性或慢性氣管炎,百日咳初起。

藥品:炙前胡6g,炙白前6g,炙紫菀6g,杏仁6g,陳皮6g,枇杷葉9g,桔梗6g。

功用:鎮(zhèn)咳祛痰。

痰多:選用清半夏9g,海浮石15g。

音啞:選用蟬蛻3g,鳳凰衣3g。

久咳:選用川貝母6g,五味子6g。

參用藥品:蘇子、款冬花、遠志、橘紅。

【第二方】肺炎,喘息,支氣管擴張。

藥品:炙麻黃3g,杏仁6g,生石膏9g,甘草3g,葶藶子3g,大棗5枚,炙前胡6g,炙白前6g,炙紫菀6g,清半夏6g。

功用:鎮(zhèn)咳定喘,祛痰解熱。

痰多:選用旋覆花(包煎)6g,海浮石9g。

發(fā)熱口渴:選用鮮生地9g,鮮蘆根15g,知母6g,竹葉3g。

咽喉痛:選用射干6g。

正氣不足:選用西洋參6g。

喘甚:選用五味子6g,細辛3g,桑白皮9g,地骨皮9g。

參用藥品:橘紅、川貝母、蘇子、枇杷葉、冬瓜子、沙參、麥冬。

【第三方】肺結(jié)核,肺膿瘍,支氣管炎咯痰經(jīng)久不愈及咯吐膿血。

藥品:炙白前6g,炙百部6g,冬瓜子12g,杏仁6g,蘇子6g,桔梗6g,阿膠珠9g,冬蟲夏草9g,沙參9g。

功用:鎮(zhèn)咳,祛痰,扶正。

身體衰弱:選用西洋參3g,百合15g,胡桃肉6g。

喘促:選用葶藶子9g,大棗5枚,五味子6g,細辛3g。

吐膿多:選用生黃芪9g,生薏米15g,川貝母9g,浙貝母9g。

日晡潮熱:參考解熱第3方。

咯血:參考止血第1方。

自汗盜汗:參考止汗第1方。

泄瀉:參考止瀉第1方。

(四)健胃類

【第一方】食道炎、胃炎、胃下垂、胃擴張、食道癌、胃癌、胃酸過多、胃酸缺乏等引發(fā)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藥品:厚樸6g,生麥芽9g,生谷芽9g,陳皮9g,枳殼6g,雞內(nèi)金9g,薤白6g,桔梗6g。

功用:促進消化。

胃痛:選用白芍9g,茜草9g,烏藥9g,紅花6g。

胃痞悶:選用蘇梗6g,砂仁3g,瓜蔞9g,枳實6g。

吞酸嘈雜:選用炒萸連6g。

胃酸缺乏:山楂6g,烏梅6g。

吐血,嘔吐,便秘:參用各類方劑。

參用藥品:龍膽草、佛手、神曲、萊菔子、白術(shù)、茯苓、稻芽、佩蘭、桃仁、玳玳花。

【第二方】食道狹窄、食道痙攣、賁門幽門痙攣、膈膜痙攣、神經(jīng)性嘔吐等所致呃逆,嘔吐,吞咽困難。

藥品:柿蒂6g,白蔻3g,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12g,砂仁衣4.5g,枳殼4.5g,牛膝9g,炒黃連3g,桔梗4.5g。

功用:健胃,鎮(zhèn)痛,鎮(zhèn)痙。

胸痛:選用白芍9g,丹參9g,高良姜3g,茜草9g。

參用藥品:荷葉蒂、丁香、竹茹、白扁豆、藿香、蘇梗、蓽茇、干姜。

【第三方】慢性腸胃炎所致食欲不振,泄瀉,嘔吐等。

藥品:人參6g,茯苓9g,甘草6g,陳皮6g,半夏6g,木香6g,砂仁3g。

功用:健胃,鎮(zhèn)吐,止瀉。

胃脹:選用枳實6g,厚樸6g。

吞酸嘈雜:選用吳茱萸1.5g,黃連3g。

食欲不振:選用神曲6g,麥芽9g,山楂6g,萊菔子6g,黃連3g。

【第四方】急性腸胃炎,發(fā)熱,頭痛,嘔吐,泄瀉,胸腹脹滿。

藥品:藿香6g,厚樸6g,半夏10g,茯苓9g,滑石12g,黃連6g,炒薏米9g,陳皮9g,砂仁3g,佩蘭6g,神曲6g。

功用:消炎,鎮(zhèn)吐,止瀉。

(五)強心類

【第一方】心衰,四肢厥冷,汗出,體溫下降,浮腫,呼吸困難,脈細微。

藥品:附子3g,干姜9g,肉桂6g,人參6g。

功用:強心。

汗多:選用黃芪9g,五味子6g,浮小麥24g。

【第二方】心氣不足,貧血,心悸,氣短,眩暈,頭痛,睡眠不佳。

藥品:柏子仁9g,生地9g,夜交藤9g,遠志6g,西洋參4.5g,白蒺藜9g。

功用:強心,補血,安眠。

失眠:選用北秫米12g,酸棗仁9g,磁朱丸1付入煎。

汗多:選用黃芪9g,白芍9g,龍骨12g,牡蠣12g。

晡熱:選用白薇6g,丹皮9g,青蒿6g,鱉甲9g。

便秘:選用當歸9g,火麻仁9g,肉蓯蓉9g。

眩暈:選用紫石英12g,紫貝齒12g,枸杞9g,女貞子9g,桑椹9g,菊花6g。

參用藥品:山萸肉、黑芝麻、阿膠、龍眼肉。

【第三方】心悸,氣短,慢性腸炎,泄瀉,胃腹疼痛,久瀉不止,四肢厥冷。

藥品:附子3g,干姜6g,人參6g,白術(shù)6g,甘草6g。

功用:強心,止瀉,健胃。

(六)滋補類

【第一方】貧血,面色萎黃,產(chǎn)后、病后頭暈目眩,體弱神倦。

藥品:熟地9g,首烏15g,當歸9g,枸杞子15g,沙苑子9g,西洋參3g,白術(shù)4.5g,阿膠9g,益智仁9g,茯苓9g。

功用:補血,健腦。

失眠:選用茯神9g,遠志6g,酸棗仁9g。

心悸:選用柏子仁9g,龍眼肉6g。

自汗盜汗:選用生黃芪9g,龍骨12g,牡蠣12g,浮小麥24g。

遺精:選用龍骨12g,牡蠣12g,山萸肉9g,芡實9g,白果6g,蓮須6g,菟絲子9g,金櫻子9g。

頭痛:選用川芎6g,菊花6g。

便溏:選用補骨脂9g,山藥6g,蓮肉6g,去益智仁、枸杞、當歸。

便秘:選用肉蓯蓉9g,火麻仁6g。

參用藥品:鹿茸、黑芝麻、覆盆子、巴戟天、黃芪、胡蘆巴。

遺精例方:生熟地各12g,山萸6g,龍骨9g,牡蠣9g,何首烏9g,白芍9g,益智仁6g,金櫻子9g,菟絲子6g,茯神6g,遠志6g,蓮須9g,生白果5枚,旱蓮草6g,杜仲9g。

【第二方】貧血,肺結(jié)核,腸結(jié)核,弱視癥,夜盲癥,遺精及一切衰弱之食欲不振,便溏,盜汗自汗,羸瘦萎黃。

藥品:人參6g,白術(shù)9g,茯苓9g,甘草6g,熟地9g,當歸6g,黃芪9g,肉桂3g,五味子6g,遠志6g,陳皮6g,龍眼肉6g,山藥6g,阿膠(烊化)6g。

功用:補氣血,強心,止汗,健胃強壯。

參用藥品:山茱萸、木香、酸棗仁、丹皮、澤瀉、附子、升麻、柴胡。

【第三方】貧血,心悸,衰弱。

藥品:柏子仁9g,枸杞子9g,麥冬6g,當歸9g,菖蒲6g,茯神9g,元參9g,生地9g,甘草6g。

功用:強壯清涼,鎮(zhèn)靜解熱。

例方1:半夏6g,竹茹6g,枳實6g,北秫米9g,丹參9g,白術(shù)6g,沙參9g,川貝母6g,茯苓9g,藿梗6g,甘草3g。

例方2:丹參9g,當歸身9g,菟絲子9g,益智仁9g,山藥9g,沙苑子9g,山茱萸9g,白芍9g,牡丹皮6g,生地9g,酸棗仁9g,澤瀉9g。

【第四方】貧血,神經(jīng)衰弱之頭痛,眩暈,睡眠不安,心悸氣短,食少面白,多汗,健忘,恐懼,易疲勞。

藥品:地黃9g,當歸9g,柏子仁9g,人參6g,酸棗仁9g,遠志6g,茯苓9g,五味子6g,天冬6g,麥冬9g,牡丹皮6g,元參6g,桔梗6g。

功用:安神鎮(zhèn)靜,清涼解熱。

例方1:何首烏9g,阿膠(烊化)6g,生地9g,龍齒12g,酸棗仁9g,遠志6g,燈心1撮,丹參9g,磁石12g,牡蠣12g。

例方2:參身須各6g,白芍9g,龍齒12g,橘絡6g,菊花9g,生石決明24g,茯神9g,黑芝麻9g,法半夏6g,丹參9g,夜交藤9g,龍眼肉6g。

【第五方】遺精,滑精,小便頻數(shù)。

藥品:沙苑子9g,白蒺藜9g,芡實9g,蓮須9g,龍骨12g,牡蠣12g,蓮子9g,天冬6g,熟地9g,人參6g,黃柏6g,砂仁3g,甘草6g。

功用:強壯收斂。

例方1:何首烏9g,茯神6g,穞豆衣9g,石斛6g,白芍9g,橘絡6g,蓮須6g,川貝母9g,生龍骨12g,生牡蠣12g,山藥6g,牡丹皮6g。

例方2:生地9g,龜板9g,山藥6g,牡丹皮6g,山茱萸9g,沙苑子9g,黨參9g,茯神9g,黃柏6g,白術(shù)6g,菟絲子9g,旱蓮草9g,紫河車6g。

例方3:人參3g,白術(shù)6g,茯苓9g,甘草3g,陳皮6g,麥冬6g,五味子3g,神曲6g,麥芽9g,黃柏6g。

例方4:桑螵蛸9g,生龍骨12g,肉蓯蓉9g,五味子6g,芡實9g,茯神9g,酸棗仁9g,金櫻子9g。

【第六方】身體衰弱,下肢無力,行走不便,潮熱。

藥品:龜板9g,熟地9g,知母6g,牛膝6g,白芍9g,鎖陽9g,當歸9g,陳皮6g,干姜3g,虎骨9g。

功用:強壯,鎮(zhèn)痛,補血。

例方1:西洋參3g,茯苓9g,旋覆花(包煎)6g,火麻仁9g,法半夏6g,陳皮6g,蘇子6g,竹茹6g,枳實6g,炙甘草3g,海蛤殼12g,桑葉6g,瓜蔞6g,薤白6g,生姜2片。

例方2:生地9g,川芎3g,小茴香6g,蒼術(shù)6g,當歸身9g,吳茱萸3g,元胡6g,白芍9g,炙甘草3g,香附6g。

例方3:當歸9g,白芍9g,牛膝6g,元胡6g,枳殼6g,絲瓜絡6g,川楝子6g,小茴香6g,沉香3g,白術(shù)6g,橘核6g。

例方4:當歸身9g,丹參9g,香附6g,絲瓜絡6g,玫瑰花3g,橘絡3g,白芍9g,川芎6g,茺蔚子6g,杜仲9g,茯神9g,桑葉6g。

例方5:吳茱萸3g,黃連3g,冬瓜皮9g,橘絡6g,白芥子4.5g,青皮6g,絲瓜絡6g,姜半夏6g,厚樸6g,竹茹6g,大腹皮6g,枳殼6g。

例方6:銀柴胡6g,白芍9g,炙甘草3g,枳實6g,川楝子6g,元胡6g,郁金9g,沉香3g,砂殼4.5g,茯苓9g,陳皮6g,麥芽9g。

例方7:白芍9g,川楝子6g,吳茱萸3g,黃連3g,茯神9g,法半夏6g,北秫米12g,旋覆花(包煎)6g,降香4.5g,瓦楞子12g,川貝6g,竹茹6g,烏藥4.5g。

例方8:白術(shù)6g,茯苓9g,白芍6g,烏梅3g,川楝子6g,陳皮6g,使君子9g,鶴虱6g,雷丸9g,花椒3g。

(七)鎮(zhèn)痛類

【第一方】顏面神經(jīng)痛,三叉神經(jīng)痛,頭痛,偏頭痛,耳痛。

藥品:川芎4.5g,白蒺藜9g,僵蠶4.5g,菊花9g,苦丁茶6g,蔓荊子4.5g,桑葉6g,白芍6g,連翹9g。

功用:鎮(zhèn)靜,清熱。

參用藥品:辛夷、藁本、生地、細辛、龍膽草、牛膝、大黃、阿膠、何首烏、熟地、黑芝麻、天麻、升麻、黃芩、羌活、生石膏、薄荷。

【第二方】胸脅疼痛,如肋軟骨炎、胸脅神經(jīng)痛、肋膜炎等。

藥品:白芍9g,柴胡4.5g,丹參6g,橘葉6g,桃仁6g,杏仁6g,旋覆花(包煎) 4.5g,降香4.5g,瓜蔞18g,薤白6g,生甘草3g。

功用:鎮(zhèn)痛,健胃,通經(jīng)。

胸腔積液:選用冬瓜子12g,冬葵子9g,赤小豆9g,茯苓9g,麻黃3g。

參用藥品:當歸、紅花。

例方1:旋覆花(包煎)6g,白芍9g,焦檳榔6g,厚樸4.5g,香附4.5g,烏藥6g,元胡6g,川楝子6g,白蔻4.5g,砂仁衣3g。

例方2(水丸):香附30g,烏藥18g,元胡15g,川楝子15g,白芍4.5g,郁金15g,白芥子15g,萊菔子15g,蘇子15g,制乳香7.5g,旋覆花4.5g,神曲60g。水泛為丸,每日服3次,每次6g。

【第三方】消化系統(tǒng)一切疾病及子宮、輸卵管、卵巢、睪丸疾病引起的腹痛,疝痛。

藥品:香附9g,烏藥4.5g,元胡6g,川楝子6g,白芍9g,當歸9g,丹參9g,川芎9g。

功用:鎮(zhèn)痛,健胃。

小腹痛,疝痛:選用橘核6g,荔枝核6g,山楂核6g。

腰痛:選用杜仲9g,續(xù)斷6g。

參用藥品:紅花、小茴香、吳茱萸、茜草、肉桂、蒼術(shù)。

【第四方】關(guān)節(jié)及四肢疼痛。

藥品:白芍9g,桂枝3g,桑枝24g,當歸9g,金毛狗脊15g,松節(jié)9g,防己9g,地龍6g。

功用:鎮(zhèn)痛,祛風濕,利關(guān)節(jié)。

久痛:選用附片3g,虎骨6g。

參用藥品:桑寄生、豆卷、秦艽、川芎、姜黃、功勞葉、木瓜、海楓藤、天仙藤、海桐皮、路路通、羌活、獨活。

例方1:桑枝12g,海楓藤9g,防己6g,赤芍9g,五加皮9g,絲瓜絡6g,路路通6g,木瓜9g,當歸尾6g,薏苡仁12g,忍冬藤15g,威靈仙9g,茯苓皮9g,制乳沒各4.5g,松節(jié)9g。

例方2:白術(shù)6g,防己6g,秦艽6g,當歸尾6g,黨參9g,牛膝6g,威靈仙9g,黃柏6g,薏苡仁12g,豨薟草9g,木瓜9g,牡丹皮6g,忍冬藤12g,桑寄生12g。

例方3(脊柱痛、肩胛痛):牡丹皮6g,鉤藤12g,姜黃6g,歸尾6g,橘紅6g,天竺黃6g,薏苡仁12g,桔梗6g,忍冬藤12g。

例方4(痛風):羚羊角(沖服)0.3g,生地9g,薏苡仁12g,防己6g,天竺黃6g,生石膏15g,川貝母6g,牡丹皮9g,蘆根12g,桑枝9g。

例方5(痛風):當歸尾9g,防己6g,赤茯苓9g,姜黃6g,薏苡仁12g,黃連4.5g,牡丹皮9g,豨薟草12g,絲瓜絡6g,牛膝6g,生石膏18g,五加皮9g,忍冬藤15g。

例方6(痛風):當歸9g,生地9g,白芍9g,防己6g,茯苓皮9g,玄參9g,牡丹皮9g,丹參9g,牛膝6g,白術(shù)6g,桑枝12g,木瓜9g,冬瓜仁9g,薏苡仁12g,忍冬藤15g,天仙藤9g。

例方7(產(chǎn)后痛風):桑枝15g,澤蘭9g,丹參12g,茯神9g,杏仁6g,防己6g,炒荊芥6g,遠志6g,浙貝母9g,夜交藤9g,白薇6g,秦艽6g,紅花6g,冬瓜仁12g。

例方8(足麻而痿):生虎骨9g,秦艽9g,五加皮12g,當歸9g,生地9g,牡丹皮9g,薏苡仁15g,茯苓皮12g,知母6g,續(xù)斷6g,桑枝15g。

例方9:黨參6g,白芍9g,陳皮6g,牡丹皮9g,杜仲12g,桑寄生9g,何首烏9g,絲瓜絡9g,虎骨9g,木瓜9g,當歸9g,金毛狗脊9g。

【第五方】疝痛。

藥品:元胡9g,肉桂6g,橘核9g,昆布6g,海藻6g,川楝子9g,枳殼6g,桃仁6g,厚樸6g。

功用:鎮(zhèn)痛。

寒凝:選用吳茱萸3g,附片3g,小茴香6g,蜀椒3g。

水腫:選用澤瀉9g,豬苓9g,防己6g,萆薢9g。

氣滯:選用青皮6g,香附9g,烏藥6g,木香6g。

血瘀:選用川牛膝9g,牡丹皮9g,當歸尾9g,赤芍9g。

外邪觸發(fā):選用制乳香4.5g,制沒藥4.5g,橘葉6g,山楂6g。

例方1:當歸尾6g,川楝子9g,小茴香6g,元胡9g,橘核9g,青皮6g,絲瓜絡6g,枳殼6g,白芍9g,桂枝4.5g,荔枝核9g,路路通6g。

例方2:烏藥9g,香附6g,當歸9g,白芍9g,山楂6g,橘皮6g,赤茯苓9g,澤瀉9g,豬苓9g,木香6g,甘草4.5g,白術(shù)6g。

例方3:橘核9g,海藻6g,昆布6g,川楝子9g,桃仁6g,厚樸6g,木通3g,枳實6g,桂心3g,木香6g,附片3g。

例方4:橘核9g,荔枝核9g,桂枝4.5g,赤白芍各9g,川楝子9g,炒黃連4.5g,桃杏仁各6g,制乳沒各4.5g,柴胡6g,元胡9g,小茴香6g,當歸9g,川芎4.5g,生熟地各9g,砂仁3g,山楂核9g,炙甘草4.5g。

例方5:萆薢9g,吳茱萸3g,烏藥9g,炒梔子6g,木香6g,薏苡仁12g,豬苓9g,澤瀉9g,小茴香9g,橘核9g,荔枝核9g。

【第六方】頭痛,頭暈,四肢麻木,身痛。

藥品:天麻6g,牛膝6g,杜仲9g,當歸9g,生地9g,羌活6g,獨活6g,玄參9g,附子3g。

功用:鎮(zhèn)痛,鎮(zhèn)痙。

例方1(肝經(jīng)頭痛):生石決明18g,白芍9g,穞豆衣9g,天麻6g,茯神9g,瓜蔞皮9g,枳實6g,竹茹6g,陳皮6g,菊花6g,白蒺藜9g,鉤藤(后下)9g,沙蒺藜9g。

例方2(痰濕郁絡頭痛):天麻6g,陳皮9g,膽南星6g,茯苓9g,半夏6g,瓜蔞9g,枳殼9g,蘇子4.5g,萊菔子6g。

【第七方】經(jīng)行不暢,妊娠及產(chǎn)后腹痛。

藥品:制乳香4.5g,制沒藥4.5g,元胡9g,白芍9g,當歸9g,香附6g,藁本6g,肉桂3g,白芷6g,牡丹皮9g,白薇6g,白術(shù)9g,赤石脂9g,甘草6g。

功用:鎮(zhèn)痛,健胃,虛性發(fā)熱。

例方:茯苓9g,人參3g,艾葉3g,川芎6g,鱉甲9g,沉香4.5g,肉桂3g,五味子4.5g,益母草9g,生地9g,紫河車9g。

(八)鎮(zhèn)痙類

破傷風、腦膜炎、癲癇等發(fā)生之痙攣,搐搦,項背強直,角弓反張,牙關(guān)緊閉。

藥品:紫石英15g,紫貝齒24g,桑枝18g,鉤藤(后下)9g,靈磁石15g,石菖蒲4.5g,天麻4.5g,膽南星4.5g,白芍9g,僵蠶9g。

功效:鎮(zhèn)靜,鎮(zhèn)痙,鎮(zhèn)痛。

失眠:選用北秫米15g,半夏6g。

頭痛:選用川芎9g,白蒺藜9g。

參用藥品:蟬蛻、桑葉、菊花、地龍、旋覆花、代赭石。

(九)止血類

【第一方】衄血,吐血,咯血,尿血。

藥品:生地15g,白茅根15g,大小薊各9g,阿膠珠9g,赤芍9g,牡丹皮9g。

功用:促使凝血。

衄血:選用川軍炭4.5g,炒梔子6g,連翹9g,牛膝6g。

吐血:選用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12g,藕節(jié)炭15g。

尿血:選用血余炭,9g,琥珀末(沖服)3g。

尿渾濁者:選用銀花炭9g,黃柏9g,滑石12g,蒲黃炭6g,海金沙9g。

參用藥品:龍骨、牡蠣、側(cè)柏葉、茜草、鹿角膠、龜板膠。

【第二方】腸出血,痔核出血。

藥品:生地炭9g,茅根炭9g,地榆炭9g,銀花炭9g,血余炭6g,陳皮炭6g,側(cè)柏炭9g,柿餅炭9g。

功用:消炎,收斂,凝血。

赤痢者:選用白芍9g,黃芩6g,炒黃連4.5g。

例方1(便硬,下血,痔墜):西洋參3g,橘皮6g,阿膠(烊化)6g,生地9g,川貝母9g,麥冬6g,椿根白皮6g,炙甘草3g,杏仁6g,白芍9g,地榆炭9g,蓮房炭6g。

例方2:黃連4.5g,槐角6g,槐花6g,枳實6g,防風6g,香附6g,粉甘草4.5g,木香6g,陳倉米9g。

例方3:生地9g,山藥6g,山茱萸6g,黃連4.5g,茯苓9g,牡丹皮6g,知母6g,玄參9g,槐角9g,當歸9g,黃芩6g,黃柏6g,澤瀉9g,皂角6g,天花粉9g。

【第三方】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月經(jīng)前期。

藥品:龍骨15g,牡蠣15g,艾葉4.5g,山茱萸12g,生地炭9g,桑螵蛸9g,阿膠珠9g,鹿角膠9g,蓮房炭9g,五倍子9g。

功用:凝血,收斂。

腰酸痛:選用杜仲9g,續(xù)斷6g。

貧血:加西洋參3g,龜板膠9g,熟地9g。

參用藥品:香附、海螵蛸、黃魚鰾、黃芩炭、升麻炭、芥穗炭、牡丹皮炭、赤芍、龜板、黃柏、白芍。

例方1:當歸身6g,白芍4.5g,地黃炭12g,阿膠珠6g,艾炭4.5g,牡蠣12g,制鱉甲9g,牡丹皮炭4.5g,貫眾炭9g,血余炭6g,鮮藕30g。

例方2:黨參9g,炙黃芪9g,當歸身6g,白芍4.5g,阿膠珠6g,炒杜仲6g,續(xù)斷6g,酸棗仁9g,白術(shù)6g,龍眼肉6g,藕節(jié)炭6g。

例方3:黨參9g,炮姜炭3g,龍骨12g,棕櫚炭9g,蓮房炭6g,側(cè)柏炭6g,阿膠珠6g,白芍6g,血余炭6g,杜仲9g,茯神9g,陳皮6g,香附6g。

例方4:當歸身18g,升麻炭3g,芥穗炭4.5g,白芍9g,柴胡4.5g,熟地9g,砂仁3g,何首烏12g,沙蒺藜15g,杜仲9g,續(xù)斷9g,遠志6g,黨參9g,酸棗仁9g,山茱萸12g,阿膠9g,龜板9g,柏子仁9g。

例方5(血小板減少紫斑癥):人參6g,生黃芪12g,當歸身6g,茯神9g,酸棗仁6g,龍眼肉6g,遠志4.5g,白術(shù)6g,生地12g,阿膠9g,牡丹皮6g,木香3g。

例方6:龍骨9g,牡蠣9g,紫貝齒30g,生地18g,白芍9g,白薇9g,黃柏炭3g,槐花炭18g,女貞子18g,阿膠9g。

例方7:阿膠珠9g,艾葉炭3g,生地15g,當歸身6g,白芍9g,棕櫚炭9g,海螵蛸6g,枸杞子9g,杜仲12g,丹參9g,牡丹皮6g,牡蠣12g。

(十)驅(qū)蟲類

腸內(nèi)寄生蟲(蛔蟲、蟯蟲、絳蟲)。

藥品:使君子9g,川楝子4.5g,烏梅4.5g,木香4.5g,黃連4.5g,烏藥4.5g,焦檳榔4.5g。

功用:驅(qū)蟲,止痛,健胃。

腹痛:選用白芍9g,當歸9g。

食欲不振:選用雞內(nèi)金9g,麥芽9g,谷芽9g,陳皮6g。

嘔吐:選用半夏6g,茯苓9g。

貧血:選用生地9g,阿膠6g,何首烏9g。

參用藥品:雷丸、鶴虱、百部。

(十一)泄下類

【第一方】一時性便秘,腸管狹窄及糞球阻塞之大便閉結(jié)。

藥品:大黃9g,元明粉9g,枳實6g,瓜萎24g。

功用:促進腸蠕動。癥候較輕或身體欠強壯者以風化硝易元明粉。

胸悶:選用薤白6g,厚樸6g,桔梗6g。

食欲不振:選用陳皮6g,焦三仙各6g。

發(fā)熱譫語:選用鮮蘆根15g,鮮茅根15g,竹葉6g,薄荷6g,菖蒲6g。

參用藥品:萊菔子、檳榔、番瀉葉。

禁用:①有腸出血傾向。②腹腔炎癥劇甚者。③婦女經(jīng)期或妊娠期。④高齡、貧血、衰弱者慎用。

【第二方】慢性便秘。

藥品:皂角9g,火麻仁9g,枳實4.5g,鉤藤18g,桔梗4.5g,郁李仁9g,桃仁6g,當歸9g,肉蓯蓉9g。

功用:潤腸通便。

腹脹:選用大腹皮9g,蘇梗6g,厚樸6g,陳皮6g。

嘔逆:選用半夏6g,砂仁殼3g,豆蔻殼3g。

參用藥品:川軍、風化硝、萊菔子、蘇子、檳榔。

例方1(肝旺,便秘,納少,腹脹):阿膠9g,牛膝6g,柏子仁9g,酸棗仁9g,龜板9g,肉蓯蓉9g,茯神6g,石斛6g,當歸9g,黑芝麻9g,白糯米6g。

例方2(腹脹,呃逆,嘔吐):旋覆花(包煎)4.5g,青皮6g,干姜3g,代赭石12g,黃連4.5g,吳茱萸1.5g,竹茹6g,陳皮6g,枳實6g,川棟子6g,酸棗仁9g,厚樸6g,郁金6g。

例方3(大便堅硬、球形,噯氣,食欲不振):桃仁6g,冬瓜仁9g,皂角6g,郁李仁9g,大黃3g,降香3g,郁金6g,枳實3g,生地9g。

例方4(腹脹、小便不利、大便3~4天一次、干結(jié)):當歸9g,肉蓯蓉9g,郁李仁9g,生地9g。

例方5:火麻仁9g,白芍9g,枳實6g,大黃3g,厚樸6g,杏仁6g。

例方6:火麻仁9g,郁李仁9g,柏子仁9g,松子仁9g,桃仁6g。

(十二)止瀉類

【第一方】急性腸炎、痢疾所致腹鳴,泄瀉。

藥品:車前子(包煎)9g,血余炭9g,黃連3g,五谷蟲9g,姜厚樸4.5g,澤瀉9g,赤芍9g,茯苓9g,炒銀花12g。

功用:消炎,利尿,吸著。

嘔吐選用:半夏6g,藿香6g。

食欲不振:選用山楂10g,神曲6g,枳實6g。

里急后重:選用檳榔9g,枳實6g。

腹痛:選用木香6g,元胡9g。

便中混血:選用生地炭9g,地榆9g,白頭翁9g,秦皮6g。

久痢不止:選用附片3g,炮姜3g。

【第二方】慢性腸炎,腸結(jié)核,久瀉。

藥品:黃連9g,白術(shù)4.5g,訶子肉9g,肉豆蔻4.5g,蓮肉9g,米殼9g,茯苓9g,炒薏苡仁12g,五味子3g,五倍子9g。

功用:收斂,減緩腸蠕動,利尿。

體弱選用:人參3g,補骨脂9g,升麻6g,赤石脂9g,干姜3g,附片3g,肉桂3g,血余炭6g,陳皮炭6g,陳倉米9g,山藥6g,車前子(包煎)15g。

例方1:人參3g,菟絲子9g,杜仲9g,小茴香6g,補骨脂9g,蓮肉9g,黃芪9g,茯苓9g。

例方2:黨參9g,山藥9g,白芍9g,煅牡蠣12g,生甘草4.5g,杜仲9g,大棗5枚,白術(shù)6g,附片3g。

例方3:熟地9g,山茱萸6g,蓮肉6g,炙草4.5g,炮姜3g,白術(shù)6g,五味子6g,肉豆蔻6g,補骨脂9g。

例方4:人參3g,白術(shù)6g,茯苓9g,山藥6g,蓮肉9g,白扁豆9g,桔梗6g,砂仁3g,炒薏苡仁12g,桔梗6g,澤瀉9g,陳皮6g,石榴皮炭9g。

(十三)鎮(zhèn)吐類

胃炎,神經(jīng)性嘔吐等。

藥品:旋覆花(包煎)4.5g,代赭石9g,清半夏9g,干姜1.5g,黃連1.5g,吳茱萸1.5g,懷牛膝9g,白扁豆18g,厚樸4.5g,砂殼4.5g。

功用:鎮(zhèn)吐,健胃。

妊娠惡阻:去牛膝、代赭石,選用白術(shù)9g,黃芩6g,白芍9g,竹茹6g。

參用藥品:陳皮、檀香、白豆蔻、竹茹、高良姜。

例方:黃連4.5g,瓜蔞9g,陳皮6g,竹茹6g,干姜3g,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12g,清半夏9g,枳實6g,茯苓9g,枇杷葉9g,甘蔗汁10滴。

(十四)止汗類

神經(jīng)衰弱、肺結(jié)核等發(fā)生的自汗盜汗。

藥品:龍骨15g,牡蠣15g,浮小麥24g,生黃芪9g。

功效:收縮汗腺。

肺結(jié)核咳嗽:參考鎮(zhèn)咳類。

貧血、神經(jīng)衰弱:參考強心類。

參用藥品:白術(shù)、五味子、五倍子、白芍、阿膠、麻黃根。

(十五)催經(jīng)類

因精神因素、營養(yǎng)障礙貧血以致經(jīng)常衍期行經(jīng)。

藥品:旋覆花(包煎)4.5g,降香4.5g,牡丹皮6g,香附9g,桃仁6g,當歸6g,阿膠9g,菟絲子9g,赤芍6g。

功用:催經(jīng),補血,止痛。

貧血:選用熟地9g,龜板9g,鱉甲9g。

腹中有硬塊者:選用瓦楞子12g,海浮石9g,三棱6g,莪術(shù)6g,穿山甲6g。

發(fā)熱:參用解熱劑。

參用藥品:玫瑰花、月季花、澤蘭、元胡、川芎、牛膝、雞血藤、大黃、紅花、莪術(shù)。

(十六)降壓類

【第一方】動脈硬化、高血壓之頭痛,眩暈,耳鳴,面紅,精神亢奮不眠及中風后半身不遂,語言障礙,口歪眼斜。

藥品:紫石英15g,靈磁石15g,懷牛膝12g,桑枝15g,桑葉6g,白蒺藜9g,僵蠶4.5g,節(jié)菖蒲4.5g,地龍9g,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12g。

功用:降血壓,鎮(zhèn)靜,鎮(zhèn)痛。

頭痛:選用茺蔚子6g,菊花9g,天麻6g,川芎4.5g。

便秘:選用大黃4.5g,火麻仁9g,桃仁9g,杏仁9g。

四肢痛:選用防己6g,白芍9g,桂枝4.5g,天仙藤9g,海風藤9g。

四肢麻木:選用全蝎4.5g,豨薟草9g。

參用藥品:蒲黃、龍膽草、白薇、阿膠、蟬蛻、鉤藤、夏枯草、生石決明。

例方1:紫石英15g,旋覆花(包煎)6g,磁朱丸1丸,紫貝齒24g,代赭石12g,半夏曲9g,晚蠶沙9g,皂角9g,冬青子9g,遠志9g,茯神9g,夏枯草9g,白薇6g,白蒺藜9g,僵蠶4.5g,枳實4.5g,丹參12g,天麻4.5g,菊花6g。

例方2(手指麻木不仁):當歸身9g,黨參9g,枸杞9g,桑寄生9g,麥冬9g,桑椹9g,阿膠(烊化)6g,牡丹皮9g,白芍9g,女貞子9g,半夏6g。

例方3(眩暈,肢體麻木,高血壓):茯神9g,白芍9g,桑枝12g,桑寄生12g,懷牛膝6g,山藥12g,木瓜6g,絲瓜絡6g,冬瓜仁12g,薏苡仁9g,石斛9g,竹茹6g,橘紅6g,橘絡6g,旋覆花(包煎)6g,半夏6g,生石決明15g,石菖蒲6g,郁金4.5g,砂仁3g,玫瑰花4.5g。

【第二方】中風,手足運行不利,口眼歪斜。

清半夏6g,枳實6g,橘紅6g,郁金9g,菖蒲6g,赤白芍各9g,遠志9g,僵蠶6g,白蒺藜9g,膽南星6g。

功用:通經(jīng)活絡,恢復肢體功能。

例1:半夏6g,天竺黃9g,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12g,節(jié)菖蒲9g,膽南星6g,天麻9g,茯神9g,竹茹3g,鉤藤9g。

例2:參須9g,半夏9g,遠志6g,郁金9g,石菖蒲6g,天麻6g,天竺黃6g,膽南星6g,橘紅6g,僵蠶6g。

例3:天麻6g,鉤藤9g,白術(shù)9g,白附子6g,當歸9g,半夏6g,菊花9g,全蝎4.5g,膽南星9g,陳皮6g,竹茹6g。

【第三方】高血壓,耳鳴,眩暈,神志不寧,便秘。

藥品:當歸9g,龍膽草6g,蘆薈6g,黃連4.5g,黃芩6g,黃柏6g,炒梔子6g,青黛3g,木香6g。

功用:降血壓,清熱。

例方1:生石決明24g,白芍9g,穞豆衣9g,半夏6g,天麻3g,茯神9g,枳實3g,竹茹6g,陳皮6g,白蒺藜6g,菊花6g,鉤藤(后下)9g。

例方2:何首烏9g,生石決明24g,當歸身9g,瓜蔞皮6g,羚羊角粉(沖服)0.3g,白蒺藜9g,穞豆衣9g,茯神9g,橘紅6g,石菖蒲6g,菊花6g。

例方3:羚羊角粉(沖服)0.3g,麥冬6g,茯神9g,酸棗仁9g,遠志6g,龜板9g,菊花6g,生地9g。

例方4:熟地9g,遠志6g,茯神9g,酸棗仁9g,龜板9g,龍眼6g,麥冬9g,五味子6g。

例方5:菊花6g,防風6g,枸杞9g,茯神9g,半夏6g,天麻6g,白芍9g,桂枝3g,磁石12g,陳皮6g,白蒺藜9g,郁金6g,桑葉6g。

(十七)目疾類

【第一方】結(jié)膜充血,視力障礙,羞明,流淚,眼疼痛。

藥品:鮮生地15g,鮮茅根15g,生石決明18g,草決明9g,密蒙花9g,赤芍6g,谷精草9g,茺蔚子9g,車前子(包煎)9g,桑葉9g,蟬蛻4.5g,菊花9g。

功用:清熱,止痛,消炎。

頭痛:選用薄荷6g,川芎6g,蔓荊子9g。

便秘:選用大黃4.5g。

參用藥品:夜明砂、枸杞、龍膽草、木賊、牛膝、連翹、黃芩、白蒺藜、僵蠶、女貞子、何首烏、青葙子。

例方1:薄荷6g,蟬蛻3g,當歸尾3g,連翹6g,谷精草9g,菊花9g,桃仁6g,紅花3g,牡丹皮6g,夜明砂9g,薏苡仁9g,陳皮4.5g,枳實4.5g。

例方2:薄荷6g,蘇葉3g,半夏9g,陳皮4.5g,茯苓9g,蘇子3g,菊花9g,谷精草9g,夜明砂9g,桃仁9g,薏苡仁9g。

【第二方】視力障礙,頭痛,頭脹,云翳。

藥品:石斛6g,天冬6g,菟絲子9g,人參3g,茯苓9g,菊花6g,山藥6g,麥冬6g,熟地6g,肉蓯蓉6g,青葙子6g,生地6g,羚羊角粉(沖服)0.3g,草決明9g,五味子6g,桃仁6g,白蒺藜9g,川芎3g,黃連3g,防風3g,枳實4.5g,牛膝6g。

功用:強壯,消炎,鎮(zhèn)痛。

(十八)皮膚病類

痤瘡,濕疹。

藥品:鮮茅根15g,鮮生地15g,荊芥穗4.5g,桑葉9g,蟬蛻4.5g,茯苓9g,赤芍9g,桃仁12g,杏仁,12g,連翹9g。

功用:清熱,消炎,止癢。

皮膚癢痛:選用防風6g,白蒺藜9g。

參用藥品:牡丹皮、忍冬藤、赤小豆、當歸、馬齒莧、生石膏、地膚子。

例方:萆薢9g,金銀花9g,土貝母12g,甘草梢4.5g,白鮮皮9g,連翹9g,防己6g,蓮子心4.5g,蒲公英12g,滑石15g,茯苓皮9g,薏苡仁12g,赤小豆9g。

(十九)外科病類

乳瘡及一切腫毒。

藥品:山慈菇9g,銀花6g,蒲公英9g,桔梗6g,制乳沒各4.5g,當歸9g,三七4.5g,穿山甲9g,皂角6g。

功用:解毒,鎮(zhèn)痛,排膿,止血。

癭瘤:選用海藻6g,昆布6g,牡蠣12g。

已潰者:選用生黃芪9g,鹿角9g。

疼痛:選用白芍9g,血竭3g,甘草4.5g。

參用藥品:白芷、浙貝母、赤小豆、阿膠、馬齒莧、生地、玄參。

例方:青陳皮各6g,元胡9g,木香4.5g,川芎9g,當歸9g,茯苓9g,烏藥9g,白芍9g,浙貝母9g,甘草9g。

(二十)癭瘤類

藥品:海藻6g,昆布12g,僵蠶9g,白術(shù)9g,白芥子9g,牡蠣12g,陳皮6g。

功用:消癭。

例方1(乳核):瓜蔞9g,連翹6g,川象貝母各6g,橘核3g,香附9g,川楝子6g,元胡6g,牡丹皮6g,赤芍6g,蒲公英12g,忍冬藤12g,絲瓜絡9g。

例方2(腮腺炎):夏枯草9g,蓮子心6g,龍膽草3g,制乳沒各4.5g,馬勃9g,金果欖9g,瓜蔞6g,枳實6g,厚樸3g。

例方3(情志不遂,閉經(jīng),瘰疬):柴胡3g,茯苓9g,當歸6g,白芍9g,牡丹皮4.5g,炒梔子4.5g,生牡蠣9g,薄荷1.5g,半夏6g,昆布6g,海藻6g,白芥子6g。

例方4(瘰疬紅腫):夏枯草9g,山慈菇6g,牡蠣6g,海藻6g,昆布6g,桔梗6g,玄參9g,天花粉9g,白芥子6g。

例方5(瘰疬,閉經(jīng)):生鱉甲9g,青蒿9g,銀柴胡3g,白芍9g,當歸9g,牡丹皮6g,菊花9g,川芎,4.5g,海藻6g,夏枯草9g。

例方6(乳核):瓜蔞9g,王不留行9g,香附9g,制乳沒各4.5g,薄荷(后下)9g,連翹6g,菊花15g。

(二十一)糖尿病

糖尿病之喜饑、喜渴、多尿。

藥品:花粉12g,石斛12g,生地9g,沙參9g,天冬9g,芡實12g,豬胰子1條,鴨胰子1條。

功用:清熱,止渴。

四肢酸痛:選用桑寄生、白芍、桔梗、金毛狗脊。

腰痛:選用杜仲、續(xù)斷。

身體虛弱:參用健壯類。

高熱神昏者:參用解熱類。

繼發(fā)眼病:參用眼科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都县| 报价| 安国市| 扎赉特旗| 延长县| 南平市| 乌拉特前旗| 临桂县| 习水县| 汤阴县| 泸水县| 定陶县| 苍山县| 萨嘎县| 宣汉县| 阿拉尔市| 安塞县| 汉寿县| 邹平县| 宁夏| 洛阳市| 临邑县| 抚州市| 北票市| 个旧市| 黄浦区| 滦平县| 车致| 留坝县| 云梦县| 永德县| 深圳市| 泌阳县| 手机| 石景山区| 方城县| 衢州市| 东港市| 垫江县| 兴义市|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