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沽中醫名家學術要略(第三輯)
- 張伯禮
- 12918字
- 2021-06-03 15:13:06
學術思想
楊老終生為發揚中醫學而筆耕不輟,誠如先生所言:“余承先人之余緒,窺醫學之門徑,駑鈍不才,謹守繼承,未足以言發揚也。然庭訓師傳,言猶在耳,執經問難,歷歷于心,加以門診、病房醫療實踐,系統觀察,悉心體會,誠有得于心,應之于手,宣之于口,筆之于書者,不甘自餒自棄也……上自性命修養之道,下至方術一技之長,悉已所知,盡情一吐為快?!边z憾的是1966年“文革”之難,楊老病逝,大量文字資料散失被毀而無從補救。現僅就吉光片羽之領悟,侍診聆聽之語,信筆記錄之理解,以及既往幫助師翁整理文稿筆記之研究,對其學術思想、臨床經驗之體會,整理總結于后。
一、思考探索,發揚中醫
楊老曾說:我國有中醫和西醫兩種醫學體系,是在特有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中醫學術是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它的學術思想是先代勞動人民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積累,結合當時的哲學思想、自然科學,客觀地觀察周圍的一切,來體察人類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所以它是實質的、自發的辯證法和唯物論。雖然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的摻雜了些許唯心思想,但是并不妨礙其體制。西醫是現代醫學,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尤其近百年來,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得到相應的發展和提高。它掌握現代醫療知識,運用現代醫療設備,同樣積累了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
由于中醫學過去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得不到自然科學的滋溉和培養,缺乏現代的、系統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因此,研究中醫學的任務是艱巨的,也是極其復雜的,不能企圖簡單地以西醫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中醫,必須利用現代科學成果,將現代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氣象學、電子學、信息學等用于研究,才能逐步地解決中醫的研究問題。以科學方法整理它的理論,總結它的經驗,使它與現代醫學科學合流,建立起一套新的醫學理論和診療技術,成為我國獨創、特有的新醫學,為人類的衛生保健事業做出貢獻。
二、挖掘《內經》,發皇古蘊
楊老說:《內經》是中醫理論的主要源泉,它吸收運用《內經》時代的哲學思想,以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為指導,結合天文、氣象、歷史、數學、地理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寶貴經驗,解析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突出了整體觀念,在中醫病因病機學說、診斷(特別是關于脈學一項)、治則、養生、治未病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論述,內容極其豐富,為中醫學奠定了基礎,歷來被奉為中醫經典之首,亦作為中醫學者的必修課?!秲冉洝酚袑氋F的科學內容,但這些內容在兩千多年前不可能達到系統化和明朗化,故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作為中醫學者研究《內經》,就是要挖掘其深刻的內涵并發揚之。
楊老一生懷有誠心誠意和百折不撓地獻身于中醫理論研究的決心,以發揚先賢的成就為己任,特別是在將《內經》理論運用于指導中西醫結合的診治及對老年醫學、預防醫學的研究方面獨具匠心。
(一)挖掘《內經》在解剖學上的成就
《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笨梢娫缭凇秲冉洝非耙延薪馄蕦嵺`。在《骨度》《經筋》《脈度》《本臟》《胃腸》和《平人絕谷》等篇內,對于臟腑之堅脆、大小、長短、納谷之多少皆有數字記載。如《內經》記載食道長度一尺六寸,小腸、回腸和廣腸共長五丈六尺八寸;現代人體解剖發現食道長25cm,小腸和結腸共長925cm,兩者依照比例計算,非常接近,證明《內經》記載的解剖有相當的準確性。這為中西醫結合提供了生理學的理論契合點。
(二)挖掘《內經》在血液循環學說方面的成就
人體血液循環的發現,是醫學上一個重要的成就,它將陳舊的醫學觀念引導上了科學的途徑。在歐洲哈維(1578—1657)最先發明血液循環在17世紀,可是《內經》在兩千年以前就已經對血液循環做了正確的描述。如《素問·五臟生成》說:“諸血皆屬于心。”《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脈者,血之府也?!薄鹅`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币陨下耘e幾段經文,可見古人已認識體循環、肺循環與淋巴循環、心臟與脈管的關系、心與肺的關系,其成就是十分巨大的。此理論為指導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腦血管病、血液病等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挖掘《內經》在中樞神經生理及高級神經活動方面的成就
《內經》雖然以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但并不是不知腦的作用?!鹅`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腦髓生?!辈⒁阅X、髓、骨、脈、膽、女子胞為奇恒之府?!鹅`樞·海論》并說:“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本鸵陨辖浳目梢钥闯鱿荣t對腦的重視程度,并且指出腦髓的作用。古代是以心臟搏動為標記,而揣度腦髓的機能。
關于情緒的表現,則以化氣言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比嗽诖笞匀恢泻椭車h境密切接觸,情志時刻在活動變化,若雖動而有節制則無妨,若過動妄動則精神上受到刺激,就會影響生理變化而發生疾病。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有“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說法,這都說明七情偏盛與人體內臟有密切關系。
關于睡眠與夢的表現,《靈樞·口問》說:“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這是以陰陽學說、唯物主義思想解釋醒與睡的具體表現?!端貑枴っ}要精微論》中說:“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p>
(四)挖掘《內經》在內分泌學上的成就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蹦信啻浩?,具有天癸至的說法,當然系指性激素而言,所以內分泌的發明應歸功于《內經》。1855年法人彭蘭德發明內分泌,則后于《內經》甚遠。
關于婦人無須的解釋,《靈樞·五音五味》說:“今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沖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下文論宦官與天宦之無須,亦指出傷其沖脈,或沖任不盛。古人雖未指出性腺的作用,但提出沖任之脈,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
(五)挖掘《內經》在老年醫學方面的成就
老年醫學是研究機體衰老的機制和老年疾病的臨床預防、治療以及老年人的心理、營養、康復等的學科。老年醫學是臨床醫學中的一個新的分支學科,我國目前的劃分標準是45~59歲為初老期、60~89歲為老年期、90歲以上為長壽期。
楊老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在工作中意識到老年醫學應作為一個新課題進行單獨的研究。聯系到《內經》有關攝生的豐富內容,楊老說,人從胚胎時期經過幼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以致死亡,有一定的規律,應該學會控制這一規律,以便能夠延長生命,延緩衰老和死亡,使人們更加健康愉快的生活。
“生就意味著死?!边@是唯物辯證法,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的客觀規律?!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坝嗦勆瞎胖耍呵锝远劝贇q,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這就是說人既有生,必然有衰老和死亡,為何不能活到生命的正常期限?能不能推遲早衰和死亡的時間呢?《內經》中有許多關于養老防老方面的論述。
1.天年
何謂天年?也就是人類正常的壽命。《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彼^百歲,據王冰注:“《靈樞經》曰:人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以其知道,故年長壽延年。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尚書·洪范》曰:“一曰壽,百二十歲也?!笔且砸话俣畾q為人之天年。那么怎樣才能達到天年呢?《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边@是指出預防因素。又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薄靶闻c神俱?!边@是指出養生因素。又說:“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薄笆扔荒軇谄淠?,淫邪不能惑其心?!薄斑m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笔侵赋錾鐣蛩?。這三種因素又各有發展,由預防而發展為醫藥治療,由養生而發展為修心養性,唯社會因素和自我素質修養尤為重要。
2.衰老的形成
人從青春少年一直到白發蒼蒼的老年,依照一定發展規律而逐漸變化著?!鹅`樞·天年》謂:“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西醫學認為生命是以蛋白質為物質基礎,以新陳代謝為基本條件,以神經系統活動為主導力量。一切破壞生命物質基礎,影響生命基本條件和紊亂生命主導力量的條件或因素,都有促進衰老的作用。
衰老現象正是身體各個器官系統功能衰退的改變造成的,而中醫把這些系統分屬于五臟,認為衰老變化的樞紐在于“神氣”的盛衰。所謂神,是指人體內一切生命的主宰者?!端貑枴れ`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問·宣明五氣》說:“心藏神?!鄙窦慈说木褚庾R思維活動的表現。神是由精氣所生?!鹅`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痹谏裥纬芍?,需要得到后天五谷之精的不斷滋養,故《靈樞·平人絕谷》說:“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薄端貑枴ち澆叵笳摗酚衷疲骸拔逦度肟?,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只有不斷的得到水谷之精的補充,神氣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動,因此,神的衰退也是臟腑功能衰退的表現。現代醫學認為衰老有兩大因素:一者為先天性因素,即基因的程序支配衰老的進程;二者為后天因素,即內外環境(理化、生物和機械因子)的損傷、微小損傷的持續積累導致機體功能減退或喪失以致衰竭。二者可相互印證。
3.精神修養與長壽
古人將精神活動分屬于五臟,《素問·宣明五氣》說:“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所謂魂、魄、意、志皆神的類屬。《靈樞·本神》說:“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這些皆是神的體現,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謂的高級神經活動。下文又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傷神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謶终?,神蕩憚而不收。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此又言精神得養則長生久視,精神失養則情志傷感而致死亡?,F代醫學亦已證明精神與衰老的關系。精神修養是長壽的保證。
4.勞動、性情、嗜好與長壽
《素問·上古天真論》:“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將長壽與動作并提,事實證明許多長壽的人,一生從事體力勞動(包括腦力勞動),不但保持著健康的身體,而且才思敏捷。華佗說過:“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三國志·方技傳》)孫思邈也說過:“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保生銘》)因此,勞動有益于健康,有益于長壽。
人性情不同,嗜好各異。老人孤寂獨守,易于抑郁傷感;投其所好,則精神有所寄托,亦修養一法。偏好欣賞把玩,怡情悅性,免其勞倦、咨嗟,足以提高其情緒,亦可使各種生理功能活躍起來。至于酒醴煙茶亦為多數人所好嗜,對于養生有利有不利,凡屬不利者,應加以戒制。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的“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等于自殘。
5.遺傳與長壽
人的生命是得之先天,又依賴于后天的滋養以發育成長。《靈樞·天年》說:“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彼詨勖难永m與父母遺傳有密切關系,生命的壽夭也是遺傳的某種特性。
(六)挖掘《內經》在預防醫學方面的成就
1.食療的成就
《內經》論病,從整體出發,提倡一方面祛除病邪,一方面扶助正氣,并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正氣能代償體內損失和改善機體的失調?!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說:“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薄端貑枴ち澆叵笳摗罚骸安萆迳?,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边@說明一切藥物的性質都有所偏,唯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是氣味中和養人之品。藥物的偏性雖能攻邪,也能損害人體,藥物是含有毒性的。毒有大小,病有輕重,中病即止,要把藥物和食物結合起來。食物能直接幫助生理功能,增強藥物療效,以防止疾病的發展和促進體力的恢復。以后逐漸發展,便有《食療本草》和《飲膳正要》等書出現,形成中國的食療醫學。
2.起居飲食與養生
起居是養生的一個重要部分,《內經》提出“起居有常”,王冰注謂“起居有常,以調其神”。《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更具體指出:“春三月,夜臥早起,被發緩形,見于發陳之時,且曰以使志生;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見于蕃秀之時,且曰使志無怒,使氣得泄。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見于容平之時,收斂神氣,且曰使志安寧,以應秋氣。冬三月,早臥晚起,去寒就溫,見于閉藏之時,且曰使志若伏若匿,若已有得。”
飲食可以營養身體,但宜保持適當規律?!秲冉洝分鲝垺帮嬍秤泄潯?,又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從這些經文來看,人的飲食首宜定時定量,或定時適量,戒暴飲暴食,忌多食肥甘,方合乎養生之道。
朱丹溪著《茹淡論》說:“味有出于天賦者,有成于人為者。天之所賦者,若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有養人補陰之功,此《內經》所謂味也。人之所為者,皆烹飪調和偏濃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逼渌鲝埲愕?,推崇果蔬菜果,貶斥烹飪調和偏厚之味,深合于現代科學驗證。實踐亦證明,在足夠的營養基礎上應力求淡薄。
3.氣功鍛煉、藥物與長壽
氣功是古代吐納引導之術,為我國人民長期實踐中不斷改進和發展的養生方法之一。氣功分動功和靜功兩種,又有動靜結合,稱為性命雙修。練動功時,如熊走鳥飛,要使筋骨強健?!端貑枴ぎ惙ǚ揭苏摗罚骸捌洳《囵糌屎疅?,其治宜導引?!币簿褪侨A佗所說“人身常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能生”。練靜功是守意入靜,練精氣神,即《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到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和“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的意義。至于動靜結合是既有靜坐不動講求“意”和“神”的專一,又有抬頭、伸筋、活動肢體等動作,是綜合吐納導引。但不管是何種派別,都是通過呼吸來鍛煉的,所以可統稱為氣功。
楊老說:“人要長壽,本不甚難,法亦平庸,大都為人所深悉,但皆忽而不察,知而不為,這正符合所謂中和之道?!薄秲冉洝诽岢觯骸帮嬍秤泄潱鹁佑谐#煌鲃?,形與神俱。”年老之人血氣已衰,視聽不聰明,手足不靈活,身體勞倦,頭困昏眩,宿痰時發,或秘或結,不可無藥餌以調理之,但當用中和之藥以治之,然后以食醫之法以調之。不可猛施汗下,在老人汗之則陽氣泄,吐之則胃氣逆,瀉之則元氣脫。再者,老人以藥餌養生,首要辨其體質之陰陽,陽虛補陽,陰虛補陰,這種平凡的方法,可以獲得不平凡的成效。
三、研究溫病,闡發新解
楊達夫先生祖籍蘇南,乃溫病學崛起及鼎盛發展之地,加之早年受父輩之學的影響,其終生致力于溫病學研究。他對位居清代溫病學四大家(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之首、被譽為溫熱大師的葉天士的著作倍加關注,傾注了大量心血。楊老廣集研究整理葉天士代表作《溫熱論》的諸家注釋,并闡發個人見解,著成《集注新解葉天士溫熱論》,對葉氏的學術思想、溫熱學說的形成、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系,以及辨舌驗齒、辨白等溫病的獨特診法加以剖析論述,對后學影響極大?,F將楊達夫先生在溫病研究方面的學術思想簡述如下。
(一)重視舌診
溫病診舌,較候脈更為重要。葉天士之《溫熱論》記載舌診頗詳,后賢復加以闡發。何廉臣著有看舌十法,辨舌十法,察色八法,及驗舌決定生死二十則。楊老認為:“凡病在經在絡,何臟何腑,表里陰陽,寒熱虛實,皆可于舌診之。蓋病菌侵入人體,神經系統與消化系統所受影響皆呈現于舌。至素稟之強弱虛實,又可一望而知。雖然我們不能只憑舌診一部分而對整個疾病做出診斷,但舌對整個疾病的反應是臨床有力的證據。有人診病或遺忘診舌,或僅診舌苔而不問舌本,皆非也,我們不可不深究也?!?/p>
楊老臨床上非常重視舌診,尤其在診治溫熱病時,更加重視觀察舌苔的變化,他說:“舌診在溫熱病的診斷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既可辨別病邪的深淺,又可以測知津液的存亡與神經的損害,這種直觀的觀察,殊有寶貴的臨床實用價值。”
(二)溫病治法
楊老說:“集先賢的經驗,對溫病的治療原則應該是開始用辛涼解表,繼則清透氣熱,或苦寒直折里熱,終用甘寒或配咸寒以滋陰養液,此為一定之法則也。但尚需注意,溫病初期解表雖用辛涼之劑,但當避寒凝之品,恐遏邪反不宜解。葉氏透風于熱外,滲濕于熱下,這種孤立分化法,應當細加研究。世人一聞溫熱之名,即亂投寒涼,反使表邪內閉,其熱更甚,越治而越病重,至死不悟。繼以清透氣熱,即用辛寒、苦寒或者甘寒之劑以清熱除煩,止渴生津,雖同是清熱之功,但性質不同,各有其適應證,又不容倒置。終須滋陰養液,仍以存陰為第一要義,但生地、元參用之不當,則有寒涼堵塞、濕熱膠結之害,切宜斟酌盡善?!?/p>
1.汗法
溫病邪在衛分需用汗法,所謂辛涼解肌,辛溫發汗。解肌即是發汗,只是溫病發汗與傷寒汗法,有所不同。傷寒是外寒重而里熱輕,故必用辛溫發汗,以宣陽透表;溫病是里熱重而外感輕,故必用辛涼解肌以救陰清熱,所以在溫病治法有風溫禁汗、暑溫禁汗、濕溫禁汗等,禁汗之例甚多。楊老說:“所謂禁汗,系指用辛溫燥烈之品強發其汗,而非指辛涼解肌之正汗。蓋溫病在發高熱時消耗大量體液,既要注意大汗重劫其津液,更要防止高熱皮膚干燥無汗,使大量體液劫奪于內,熱毒無由排出體外,造成熱淫于內的現象。所以辛涼解肌是正確的方法?!比~天士《溫熱論》說:“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蛲革L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边@是辛涼解肌的方法。以后吳鞠通根據葉氏之法,制成銀翹散、桑菊飲之類,而傳用于世。
溫熱病有汗自出及體液不足、汗不得出的現象,吳鞠通在這方面作了解釋說:“其有陽氣有余,陰精不足,又為溫熱升發之氣所鑠,而汗自出,或不出者,必用辛涼以止其自出之汗,用甘涼甘潤培養其陰精為材料,以為正汗之地?!睏罾险f:“這是以辛涼清里熱以止其自出之燥汗,甘涼甘潤以培養體液,為正汗之資源。又有急下存陰,則熱退汗收,亦溫病汗法中不可不知的方法。茲將溫病宜汗諸證列舉于下:發熱惡寒、無汗、頭項痛、背痛、腰痛、肩背痛、膝脛痛、周身肢節痛?!?/p>
因溫邪熱變最速,又有溫病汗不厭遲之說。楊老說:“溫病汗不厭遲之說,是指禁用麻、桂、羌、防等辛溫誤汗之意;而辛涼解肌,皮膚潮潤方是疾病順象。亢熱無汗是逆象。讀者應認清其意義所在?!庇终f:“溫熱家忌麻、桂、羌、防甚是,柴、葛尚可用之,桂枝在冬月惡寒過甚時用之,麻黃誠宜忌,傷寒誤汗證,大抵指此而言?!?/p>
溫病過程中還可能發生戰汗癥狀。戰汗系病人將汗未汗之時,先做振振戰栗之狀,戰止發熱,然后汗出,與發汗、自汗、盜汗均不相同。此系正邪互相交爭的過程,因其正邪交戰后汗出,故名戰汗。楊老說:“戰汗之發生,系因熱性病毒久留不解,而水份營養損耗,欲汗不能,所以病人皮膚干枯如鱗甲,或因下后病毒將潰未潰,或因服養陰藥而陰液已生,應該蒸汗驅毒,但未蒸汗,總由正氣已虛,不能馬上驅除毒素外出,若正邪相搏,病毒將要被驅除的時候,如施以強壯的復脈湯,因勢利導,則馬上戰汗而毒除。身體衰弱的人,再助以人參,則自能戰汗而解。體強壯者,令其安靜,自能汗出神清而解。”
戰汗與虛脫不同,脈象是診斷上的主要之點,各家各有所論。楊老通過臨床體驗認為“汗出膚冷與膚冷汗出”并不是措詞關系,一為邪氣消退,一為邪去而正亦亡,察之不可不細。所謂“邪始終在氣分流連,恰似西醫所謂稽留熱,而熱度驟退似包括戰汗透邪之癥,可見中西醫理相得益彰”。
2.清法
仲景立白虎湯為清陽明無形燥熱,亦為溫熱門中起死回生之要方。楊老臨床靈活運用,隨證加減用處甚多。如:胃液枯涸者,加人參生津,名曰白虎加人參湯;身中素有痹氣者,加桂枝以溫經通陽,名曰桂枝白虎湯;胸痞身重者,加蒼術以理太陰之濕;寒熱往來者,加柴胡以散半表半里之邪;其他痞滿證則加厚樸;血虛者則加生地;精虛者則加枸杞;有痰者則加半夏;下痢,發熱苔黃者,可合白頭翁湯;伏氣營陰虧損,舌絳熱渴者,可合犀角地黃湯;清下胃腑結熱者,可用白虎合承氣湯;大汗脈虛,不熱不渴者,可合生脈散;倘大汗,小便短而熱,舌絳苔黃者,可加生地、玄參??傊谆檫_熱出表之劑。表未解遂用石膏,有冰伏之虞,但在此種情況,仲景有大青龍湯主散表寒而兼清里熱,有麻杏石甘湯主清肺熱而兼散肺邪,配合之妙,開人智慧甚多。若表里俱熱,而有表邪不解,又當如何?如按吳鞠通汗不出不可與之禁忌,則里熱無從透達,所以俞根初有新加白虎湯足以彌補這一缺陷。新加白虎湯辛涼甘寒,清解表里三焦,主治高熱煩渴,皮膚隱隱見疹,溺短赤,熱甚則咳血昏狂。以石膏甘寒救液為君,外清肌腠,內清臟腑;臣以蘆筍化燥金之氣,透疹而外泄,益元通燥金之郁,利小便而不泄;佐以竹葉、桑枝通氣泄熱;使以荷葉、陳米,清熱和胃。妙在石膏配薄荷拌研,既有分解熱郁之功,又無涼遏冰伏之弊。這樣,白虎湯的加減更靈活,應用更廣泛矣。
3.下法
溫病下法與傷寒下法不同,素有傷寒下不厭遲,溫熱下不厭早之說。楊老說:“傷寒在下其燥急,溫熱在下其郁熱;傷寒下之宜猛,溫熱下之宜輕;傷寒里證當下,必待表證全罷;溫熱不論表邪罷與不罷,但兼里證即下;傷寒上焦有邪不可下,必待結在中下二焦方可下;溫熱上焦有邪亦可下,必待結在中下二焦始下,則有下之不通而死者。唯濕溫證攻下切宜慎重,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
楊老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將宜下諸證及其癥狀列舉于下:
急下證:舌干,舌卷,舌短,舌生芒刺,舌黑干,苔燥,鼻如煙煤,胸腹滿痛,狂,沉昏,發熱汗多,身冷,呃逆。
當下證:苔黃,譫語,善忘,多言,協熱下利,頭脹痛,煩躁。
緩下證:苔淡黃,微渴,大便閉,小便黃赤,潮熱。
楊達夫先生認為:溫病下證多屬邪熱結聚胃腑,適用寒下,但有輕重緩急之分。一般來說,溫病下法忌用苦燥,故使用大小承氣湯較少,使用調胃承氣湯機會較多?!稖夭l辨》所論述的新加黃龍湯、宣白承氣湯、導赤承氣湯、牛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分別淺深輕重,各有不同適應證,皆有至理。
下法常用的大承氣湯有破棺丹之稱謂,古來救人無數。溫邪傷人,熱毒彌漫三焦,外解不得,而轉成里結。里結何在?胃與腸也。陽明證又當分在經在腑: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渴,脈洪大數,陽明經證也,應當清里;若熱邪入腑,痞、滿、躁、實、堅五者全見,則宜攻下。楊老說:“這是一定之理,而有世人治溫者,僅知重用白虎,不敢嘗試承氣,其實用之得當,承氣原有破棺之名。用之失當,白虎亦彪悍莫測。要有真知灼見,方能手到春回也。”又說:“然吾之推崇承氣,以其有急下存陰之功,而溫病又以存陰為第一要義,證象一見,用之不容稍緩。若猶未備,卒使硝黃,禍不旋踵,猛浪者流,不可以引此說也。斬關奪門之將,豈可輕使之哉。”
4.濕溫的治法
濕溫病纏綿難愈,辨證尤需仔細,楊老說:“濕溫一病在上焦如傷寒,在下焦如內傷,在中焦或如外感,或如內傷。至人之受病,亦有外感,亦有內傷。要在初起時不誤認為傷寒,妄用表散,末期勿誤認為虛勞,妄行呆補,切須認識濕溫為半陰半陽性質,反復變遷,甚為復雜。要分清其偏濕偏熱,以淡滲利濕、苦寒清熱、芳香化濁開竅為治療原則?!?/p>
溫病以溫熱、濕熱為兩大綱,溫熱多夾濕,濕溫為濕熱合氣,所以化濕一法,在溫病中應用頻繁。化濕有淡滲、溫燥、苦降、辛開、芳香、化濁諸法。楊老說:“這些方法皆以孤立分化熱邪、濕邪。一面清熱,一面化濕。早用甘寒,最易戀邪;恣用苦寒,又易化燥。熱結者,自當清利。陰竭者,不可淡滲??傄遄帽M善,庶無遺憾。”
治療濕熱常用開泄、苦泄兩法:
(1)開泄:適用于苔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為濕邪尚盛;或邪郁未伸,或素屬中冷,雖脘中痞悶,宜開泄宣通,以達于肺,如葉天士之杏、蔻、橘、桔,或王孟英之輕則橘、蔻、姜、薤,重則枳實、連、夏,或三仁湯、宣痹湯、三香湯,皆宜于濕溫證。
(2)苦泄:適用于濕漸化熱,心下痞,按之痛或自痛,口苦或嘔惡,大便秘結或泄瀉,小便短赤,舌苔黃或濁,宜小陷胸湯或瀉心湯。此法以苦寒清熱為主,少佐香燥之藥,達到辛開、苦泄、燥濕、清熱作用。若濕熱相等,則宜清熱化濕。此中自有分寸,更應注意的是不可見熱多而早用甘寒,如果誤投,最易戀邪而發生變化。
5.溫病斑疹的治療
斑疹之發,多由于熱郁于肺胃,營血熱灼,透于肌表。從肌肉出者為斑,點大成片,平攤于皮膚之上,斑如錦紋,視之有形,捫之不礙手;從血絡出者為疹,其頭隱隱,或見瑣碎小粒,形如粟米,高于皮膚之上,撫之觸手。在出現部位上,以胸腹為多。斑疹有輕重之不同,發斑偏于胃而近于里,發疹偏于肺而近于表。因此在治療上,前人經驗是:“斑宜清血,勿宜提透;疹宜透泄,勿宜補氣?!卑吆驼铍m然都屬營分之熱,而疹尚介于氣營之間,故清營之中還需參以清氣。斑則由營分兼血分,故于清營之中必須參以涼血。如果斑疹齊見,治以化斑為主,而涼營清氣之品仍不可少。但斑疹欲透之時,切不可早用涼瀉,否則使邪熱遏伏,不能外透,必致變證叢生。更不可用升提壅補之品,造成吐、衄、厥逆、狂亂等壞證。西醫以為斑疹是熱性病毛細血管中毒充血的現象。中毒充血較輕,呈散在性的叫疹;中毒較深,融成一片的叫斑。有很多熱性病都可發斑發疹,最常見的如麻疹、猩紅熱、斑疹傷寒之類。此外,斑疹不獨見于熱性病,如血液病出血、紫癜癥和肝硬化、腎炎晚期所見出血點,即所謂陰斑、虛斑,又當別論,其治法亦不同于溫熱病。
溫病斑出熱不解,胃津亡也。葉天士說:“主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蓖趺嫌⒔忉屨f:“言為玉女煎之石膏、地黃同用,以清未盡之熱,而救已亡之液,邪已入營,故變白虎加人參法而為白虎加地黃法,不曰白虎加地黃,而曰玉女煎者,以簡潔為言耳?!睏罾险J為:“證候至此,氣營俱病而熱甚,尚有犀角地黃合白虎法,不僅白虎加地黃也,白虎合地黃為清熱滋陰起見,加入犀角以治斑,面面俱到而無遺患,余臨證多用之?!?/p>
6.溫病善后及再復
溫病之后調理,要以養陰為主。所以《溫病條辨》指出,在上中焦有清燥、益胃、增液等湯,在下焦有“復三甲五汁”等法,但此僅言其常也。
楊老說:“有一種陽虛體質的人,熱病一退,舊日虧象即露,又不可固執養陰之說,而滅其僅存之陽火,所以又有建中、桂枝、半夏湯等法,當細心體察。如陽氣素虛,或誤傷涼藥之用,或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徹夜不寐者,半夏湯主之,飲退則寐。舌滑食不進者,半夏桂枝湯主之。溫病解后,脈遲身涼如冰,冷汗自出者,桂枝湯主之。溫病愈后,面色萎黃,舌淡不欲飲水,脈遲而弦者,小建中湯主之。皆為陽虛主法也?!?/p>
溫病再復,楊老說:“溫病有三復:食復、勞復、自復也。食復者消導可愈,但油膩煎炒之物膠固不化,危險實大。勞復不必大費氣力,即梳洗沐浴亦能復證,輕者靜養自愈,重者要大補以調其營衛,和其臟腑,待其表里融合方愈。至病后無故自復即余邪未盡,仍按前法治之?!?/p>
(三)溫病舍脈從癥之說
溫病有舍脈從癥之說,系指薛生白論濕溫熱病所言“濕熱之證,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各隨證見,不拘一格,故難以一定之脈拘定后人眼目也?!睏罾险f:“此言為陽極似陰、陰極似陽之脈象而言,并非病屬溫病就一概不以脈為憑也?!?/p>
(四)對傷寒、溫病兩派之爭的看法
中醫學中有傷寒與溫病兩大學派,兩者的爭端歷千百年,至清代最為激烈。溫熱家遂將溫病與傷寒對立起來,執古方不足以治今病,以非難傷寒;傷寒家以溫病家不遵守六經法則,斥為離經叛道。兩大學派爭論不休。楊老說:“這些爭論有屬于學術性質的,亦有屬于思想性質的,我們若能用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分析一下,排除門戶異己、厚古薄今之成見,不難理解。傷寒溫病同是治療外因熱性病的經驗和理論,又同是從整體觀念出發,以辨證論治為原則。傷寒為溫病奠定了基礎,溫病學說又是在《傷寒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兩者是矛盾的統一,門戶之爭是不必要的。雖然還有些問題,我們一時還不能分析的完全正確,但是醫學是個實際問題,先賢們的爭議,要通過實踐反復印證,才能明辨是非,這正是我們深入挖掘,仔細探討的方向?!?/p>
例如高熱不退進入氣分,傷寒謂之陽明證,分為經證和腑證,有白虎、承氣二法;溫病亦稱為陽明證,亦用白虎、承氣。這是相同點。但于下法,溫病辨證投方更為細密,例如在承氣湯的基礎上隨證加減,有新加黃龍湯、宣白承氣湯、導赤承氣湯、牛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等。高熱引起神昏譫語者,傷寒只有下法;而溫病有清熱解毒、芳香開竅法,如清宮湯、牛黃丸、紫雪散、至寶丹之類,有起死回生之效,足補傷寒之未備。傷寒清熱方有白虎湯、黃芩湯、小柴胡湯之類,溫病則有治氣血兩燔之法,如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參、清營湯。雖清熱之原則相同,而方劑之組成又不相同。熱性病最易傷陰,傷寒養陰之方僅有黃連阿膠湯、豬膚湯,而溫病則有加減復脈湯、大小定風珠、護陽和陰湯、益胃湯、五汁飲、牛乳飲等,較仲景時代更為完備,所以溫病學是在《傷寒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
四、探究癌瘤病因病機
癌瘤又稱新生物、占位病變。楊老認為,天下有形之物,多來自無形。陽化氣,陰成形。氣與形是相連的,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無。人身陽氣充沛,布達周身,則疾病不生,否則陰邪凝聚,就產生有形的病變,積聚癥瘕也。所以《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篇》說:“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睆垵嵐耪f:“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故癌瘤系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是經絡臟腑中的氣血阻滯瘀塞,氣虛是關鍵。氣虛則不能支撐于內,升降失司,臟腑經絡氣化運行遲鈍,血液流行不得統制,津液升降不分清濁,體內隱藏毒素失于控制,或復受外邪侵襲,七情感傷,體內痰濕、瘀血、滯氣、敗精、濕濁結聚,再以某經之虛,某部之刺激較甚,癌瘤即可能發生于某經某部。故癌瘤以老年多發,即老年氣虛之故。癌瘤的形成以機體隱伏的毒素為主要因素,內傷和外感為次要因素。機體內伏的毒素主要來源于遺傳。
癌瘤的病因病機可圖示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