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胡希恕(1898—1984),中醫臨床家、教育家,近代經方學派大師[1]。治病濟世六十余年,畢生致力于仲景學說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日本中醫界稱其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
先生追源溯流,厘《傷寒雜病論》成書之經緯,強調仲景書大都取法于失傳的《湯液經》,有別于《內經》而自成獨特的經方理論體系[2];析八綱真義,明六經真諦,洞悉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實質,強調《傷寒論》的六經不是經絡學的六經,而是在八綱辨證基礎上發展的理論總結,乃人體患病后,癥狀與病位一般規律反映的六種類型[3];條辨縷析,去偽存真,指出原書某些內容的歷史條件局限性,糾正歷來注家對某些條文釋解之錯誤[4];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積極倡導方證相應規律,靈活運用,充分發揮經方的卓越療效,給后人學習、研究仲景原著以深刻啟迪[5];誨人不倦,扶掖后學,以高尚的醫德樹后人學習之楷模[6]。
余不敏,有幸虛忝同門之末,親聆胡老教誨七八年,結緣有茲十八載,感悟良多,受益終生。偶檢恩師遣帙,得《脈學概說》一篇。這是胡老生前未發表的一篇論文,它和《辨證施治概論》一樣,同樣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集中體現了胡老重要的學術思想。其精神、內容在已出版的傳播胡老學術思想的多本著作中,已多次有過引用,雖然表達方式或有不同,但依其文意,我認為均是以此文為最早藍本者。更重要的是,此文之后,胡老有一個寫作計劃,即依《傷寒論》《金匱要略》原文,用集中分類的方法,續寫書中各基本脈象主病的分析。惜乎只寫了“浮脈主病的分析”和“沉脈主病的分析”兩篇,即擱置了。胡老的用意是十分明顯的,欲窮脈診在六經八綱辨證施治中的作用和方法,舍仲景書又于何處求之呢?這是胡老一貫的治學思想。為了完成胡老的遺愿,我以有限的能力,按胡老已做的示例,根據侍講時的學習筆記,完成了本書,取名《胡希恕講仲景脈學》。并將胡老原文作為本書的總論和第一章、第二章的內容。仲景脈學最突出的特點是:與平脈比較求其差象,脈取太過與不及;寸、關、尺三部不配屬臟腑,來自八綱辨證并服從于六經八綱的辨證體系,主要著眼于疾病的病性、病位、病情的確認,并不使人覺得捉摸不定,反而格外顯得樸實無華可按可尋;特別強調脈證互參,對全部的脈證進行詳細的分析,使之無矛盾地統一起來,以達成對一個病證的正確判斷。
《脈學概說》原文為草稿,今依原稿整理,以饗讀者,文中標題均為筆者所加。倘有不妥之處,或后續文章有錯漏之疵,當為筆者之責,望讀者予以指正。
段治鈞
2009年10月
[1]胡希恕先生小傳,參見《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主編馮世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2]參見《解讀張仲景醫學——傷寒六經方證直解》(主編馮世綸、張長恩,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3]參見上①同書的緒論。這篇緒論原稿即《辨證施治概論》,標題順序略有改動。原文的一部分曾發表于1980年4月《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4]參見上①同書上、下篇的講解內容,或《胡希恕傷寒論講座》《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主編鮑艷舉、花寶金、侯煒,學苑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等已出版的有關書籍,讀者會發現很多胡老的獨特見解,相信讀者會受到深刻的啟發。
[5]參見《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胡希恕》(主編馮世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6]參見《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劉渡舟、謝海洲教授作序。主編馮世綸、張長恩,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年6月第二版。胡老一生從學眾多,馮世綸、張長恩、李惠治、張舒君、樊正倫諸教授、學者等,均為發揚胡老學術思想之有大成者,且為傳承推廣胡老學術思想之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