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論脈與證的關系

掌握了三部九候的應病規律,對于脈的審辨將有進一步的分析,于疾病的診斷亦可有進一步的明確。然此只是進一步的明確而已,尚未達成所謂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細診斷。

蓋病對外的客觀反映,是表現在全身反映的多個方面。脈象固然是氣血對于疾病的微妙感應,凡病無不應之,且它與一般的局部為證不同,而于診斷上另有其主導作用。但是脈之應于病,也僅為該病某些重要的因素或屬性,對于疾病更全面、更具體的確診,還必須借助于所有癥狀的互參,此即所要討論的辨脈與證的關系問題了。這里面要涉及辨證的諸多知識。辨證也同辨脈一樣,不但須知個別為證的屬性,還須明確證與證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說起來過于龐雜,本文對此不便詳加討論。為了把辨脈與證之間的關系說明白,茲舉幾項重要的為證概念,以略示其意。

例如,把表現機體機能沉衰或減退的為證表現,謂為陰證;反之則把表現機體機能振奮或亢進的為證表現,謂為陽證。表現有寒者,謂為寒證;則表現有熱者,謂為熱證。表現病在表者,謂為表證;表現病在里者,謂為里證。表現人正氣不足、抗邪能力降低、精力虛衰者,謂為虛證;則表現病邪亢盛、正氣與邪氣對抗反應激烈,或機能障礙內有所結者,謂為實證。此即所謂為證的八綱,凡病之為證反映,概括起來絕不超出此范圍。然于臨床施治,尚須再辨其適應方證,如桂枝湯證、承氣湯證、柴胡湯證、四逆湯證等,名目繁多,數不勝數。

中醫辨脈與證的方法,就是把患者全部的脈和證進行詳細的分析,使之無矛盾地統一起來,以達成對一個病的正確判斷。更具體地講,就是在脈與證的統一認識條件下,以確辨其為病或屬陰、或屬陽、或屬寒、或屬熱、或屬虛、或屬實、或屬表、或屬里,或屬于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等交互的錯綜并見,以及適應于哪種治法和用什么方藥去治療的問題。

例如一個脈浮、頭痛、項強、惡寒的患者,因為頭痛、項強、惡寒的癥狀均是屬表,而脈浮亦主表,并且為太過的脈象的話,它又主熱,故可毫不猶疑地將其斷為在表的陽性證(表陽證);假如其人脈不浮而沉,并且為不及的脈象的話,雖以上的為證表現未變,但脈沉主里,主陽氣沉衰,它與表證,就有了極其矛盾的存在,醫者當依據中醫的病理知識,另求其合理的統一:即就為證這點來看,它與一般表證是處于病理相同的發展環節,是同樣都須由汗而解的證,只因陽氣不振于里,故致脈沉而不起,為陰陽表里交錯互見的為證。前后為證雖同屬表,法宜汗解,但前者宜于解熱發汗劑;而后者則宜于在發汗中兼行振奮陽氣的治療。

又如,發汗后身疼痛,乃表猶未解的微候,依法須以桂枝湯解之;但如其脈不浮而沉遲,這不只是表證未解,還有因為前之發汗太過,且又進而為營氣不足的里虛,故須于桂枝湯中更加人參、生姜、芍藥等,兼為補虛扶里的治療。

又如,脈細本屬不及的病脈,但如見之于陽性多熱的證,反主邪勢已衰;脈浮本屬太過的病脈,但如見之于陰性多寒的證,反主正氣的將復。

總之,對于疾病的診斷、施治以及預后,都必須于脈證互參的方式下,以求合理統一的確辨。

以上所述,大都取材于仲景書,只于其脈學做一點擇要的介紹,實不足盡其精微奧義的闡釋,倉促之間錯誤難免,更望同道加以指正為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淳县| 栾城县| 揭东县| 漾濞| 宜丰县| 涟水县| 宁陕县| 高青县| 双柏县| 东乡县| 涿州市| 合水县| 东方市| 揭阳市| 儋州市| 蕲春县| 连城县| 仙桃市| 安康市| 乐山市| 中西区| 道孚县| 四子王旗| 开封市| 利川市| 搜索| 泸定县| 正安县| 雅安市| 海丰县| 许昌县| 新宁县| 隆林| 禄劝| 胶南市| 深圳市| 朔州市| 合江县| 连州市| 营口市| 林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