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辨脈

辨脈指根據(jù)脈象以辨其應證言。

(一)有關對疾病診斷的說明

中醫(yī)所謂診斷,是依據(jù)四診的方法,以明確當時患者全面的脈和證,而于此所有的脈與脈、證與證、脈與證等諸多方面的錯綜交互的關系上,加以個別細致的分析,然后把這些分析的結果統(tǒng)一起來,以判斷病位、病性、病情,以及適宜于哪種療法和方藥。所以說中醫(yī)的診斷并不是要求固定的明確病名,乃是要求及時地適應治法。對于這一事實,脈診雖有一定的作用,但主要還是決定于全部脈證上面,而很少單獨由脈本身來決定的。正因如此,若想明確辨脈在診斷上的作用,就勢必要涉及中醫(yī)各科治療等多種知識,實非三言兩語所能道其究竟。故在此只能擇要予以說明。

(二)各脈的主病

這是說明每種脈主于為病的某一或某些屬性或因素。例如浮脈的主病,說它主表、主熱、主虛,即是說患者的脈如現(xiàn)浮象,則其為病當不外乎屬表、屬熱或屬虛等屬性中的一個。如同時參照并見的脈和證,便能較容易地確定其究竟屬于哪一種。所以關于脈的主病研究,于診斷上是占有相當重要地位的。今較為詳細地把所列各脈的主病問題,做如下的闡述。

1.浮 浮脈是脈動深度的淺在象,它是脈動的位置較平脈淺浮于外者,故謂之浮,屬于太過的一種脈。凡是脈太過,均主有余的一類病。所謂有余,包括邪氣盛實之有余,或病勢進展的有余,或機能亢盛之有余等內容(以下仿此不另說明)。今浮脈既屬脈動浮淺向外的有余,為陽氣亢進于體表的象征,病邪由于陽氣之亢拒于外,只能發(fā)為在表的病,所以浮脈主表;熱盛者氣為之張,所以浮脈亦有時主熱;陰血虛于內,陽氣浮于外,此浮由于內在血液之虛(傷津亡血),所以浮脈有時亦主虛。

2.沉 沉脈是脈動深度的潛在象,它是脈動的位置較平脈深沉于內者,故謂之沉,屬于不及的一種脈。凡是脈不及,大都主機體機能的障礙或沉衰(以下仿此不另說明)。今沉脈既屬脈動沉潛在里的不足,為陽氣受阻于里之形象,故沉脈主里;然陽氣虛衰,脈亦沉陷不振,故脈沉亦主虛、主寒;陽氣不振,則水留不行,寒水過盛,亦足致陽氣沉衰,故沉脈有時亦主水。

3.數(shù) 數(shù)是脈動速率的太過脈。若于定時內,脈動的次數(shù)較平脈為多者,即謂為數(shù)。心主血脈,脈動發(fā)于心,心受盛熱刺激加速其運動,故數(shù)脈主熱;熱盛則陰液為傷,陰液虛衰,亦恒促使發(fā)熱,久病脈數(shù),多屬虛損,故數(shù)脈亦有時主虛。

4.遲 遲為脈動速率的不及脈。若于定時內,脈動次數(shù)較平脈少者,即謂為遲。體內熱能衰減,影響心臟跳動遲緩,故遲脈主寒;血循環(huán)減退,機體營養(yǎng)不足,故遲脈亦主營氣不足;病實于里達至相當程度,亦足使血行為阻而脈現(xiàn)遲,故遲脈有時亦主里實。

5.實 實為脈動力量的太過脈。因其按之脈動較平脈實而有力,故謂為實。為邪氣既盛而正氣抗拒亦力之象,故主實證。

6.虛 虛為脈動力量的不及脈。因其按之脈動較平脈虛而無力,故謂為虛。為人已虛、正氣抗邪力衰之象,故主虛證。

7.結 結為脈動節(jié)律上有間歇的脈象。若脈動時一止,而止即復來,則謂為結。結者,如同繩的中間有結,但前后仍相連,寓間歇時間甚暫之意,屬于不及脈一類。心氣虛、血少,脈乃間歇,故結脈主心虛血少;但瘀血阻礙亦恒致脈有間歇,故結脈又有時主血瘀。

8.代 代亦脈動節(jié)律上有間歇的不及脈。若脈動中止,良久而始再動,則謂為代。代者,更代之意,因間歇時間較久,有似另來之脈以代前者。代亦主心虛血少,其有似結脈,但較結脈為重篤;雖亦主瘀血,但多屬虛證,而不似結常主瘀血之實證。

9.動 此脈來源于脈動的不勻。若脈動有似跳突(起伏形象上的表現(xiàn))或搖擺(前后部位上的表現(xiàn))者,即謂之動。動為脈動突出于一點的太過脈。機體受急劇的刺激,隨其所受處所,應之于脈的左右上下相當?shù)牟课唬ù丝蓞⒖春笾烤藕蛞?guī)律),而顯如豆的跳突,故動脈主驚(驚則胸腹動悸)、主疼痛。

10.促* 此脈亦來源于脈動的不勻整。促為迫或近之意,若脈動迫近于上、于外,即寸脈浮關以下沉者,則謂為促。促為脈動促擊于寸上的太過脈。表不解則邪氣沖擊于上,脈因應之促擊于寸口,故促脈主表;亦主氣上沖(上實下虛多見此脈)。結胸病有時見此脈。

*《脈經(jīng)》謂促為數(shù)中一止的脈。后世脈書雖有異議,但仍以促為數(shù)極,此亦非是。促為迫上、迫外之意,實即寸浮關以下沉的脈。仲景書論促脈共4條,如:

“傷寒脈促,手足厥冷,可灸之?!?/span>

【釋】傷寒而手足厥逆,乃外邪里寒的為證,故脈應之促。寸浮以應表邪,關以下沉以應里寒。灸之即先救里而后救表之意。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span>

【釋】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今胸滿即氣上沖的為候,故脈應之促。雖氣沖胸滿,但由于下后傷腹氣,芍藥非腹氣虛所宜,故去之。

“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span>

【釋】于此明明提出脈促為表未解之應,則寸脈浮又有何疑!關以下沉,正是下利不止之應。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span>

【釋】結胸證,則脈象寸浮關以下沉,即促之象。今誤下太陽病,脈雖促,但未結胸,又無別證,亦只表邪尚不了了而已,故謂為欲解也。

基于以上所論,則促為寸浮關以下沉的脈象,也就一清二楚了。

11.長 平脈上至寸而下至尺,若脈上出于寸而下出于尺者,即謂為長。長為脈管應指長度的太過脈,乃血氣盈溢之象,故長脈主陽熱盛;不過亦有稟賦強實而見此脈者,則不屬病脈。

12.短 若脈上不及寸而下不至尺者,則謂為短。短為脈管應指長度的不及脈,為氣血不足之象,故主血氣虛衰。然亦有稟賦素弱而見此脈者,則不屬病脈。

13.大 若脈管較平脈粗大者,即謂為大,大為脈管廣度(粗細)的太過脈,為熱盛氣血鼓張之象,故主實熱;然有外無內之大,為陰虛于里,虛陽外亢之象,故有時主虛。

14.細(或?。?/span> 若脈管較平脈細小者,則謂為細,細為脈管廣度的不及脈,為血氣虛少脈無以充之象,故主血氣虛。

15.緊 若脈體周圍束裹程度較平脈緊束有力者,即謂為緊。緊為脈管約束性能(脈體周圍強度)之太過脈。寒主收引,脈管聚束有力,故緊脈主寒邪盛;水性寒,故亦有時主病水;然病勢緊張,而脈亦應之緊張有力,故若痛、若宿食等邪實沖逆,有時脈亦緊。

16.緩 若脈體束裹程度較平脈松緩無力者,即謂為緩。緩為脈管約束性能之不及脈。正氣不足則脈形緩縱,故緩脈主津血虛、營衛(wèi)氣傷。亡血、汗出脈常緩。

17.弦 若脈體跳動較平脈弦直有力者,即謂為弦。弦為脈管繃直性能之太過脈。病位于半表半里,氣血凝斂,則脈繃直而弦,故弦脈主半表半里證;寒亦能令氣血凝斂,故有時弦脈亦主寒、主水;筋脈拘急,脈自弦,故弦脈亦有時主痙病。

18.弱 若脈體跳動較平脈松弛無力者,即謂為弱。弱為脈管繃直性能之不及脈。氣血不振則脈道弛弱,故主氣血虛,或多汗亡津液。

19.滑 脈內血行較平脈應指流利者,即謂為滑?;瑸槊}管內血行暢利之太過脈,為邪熱盛實、血氣奔騰之象,故主邪實熱盛。然婦女妊娠健康正常者,脈亦有滑象。

20.澀 脈內血行較平脈應指澀滯(往來不流利)者,即謂為澀。澀為血行虛滯之不及脈,為血氣不充、澀滯難行之象,故澀脈主血少。然外為濕阻或血有瘀結,亦均足使脈澀,故亦有時主濕或主瘀。

21.疾(或急) 疾為數(shù)之甚象,屬太過一類的脈,故新病則主邪熱劇甚。久病虛甚,見此脈難治。

22.伏 伏為沉之甚象,屬不及一類的脈,故主陽氣沉衰,或病水(里有所結,脈亦常伏)。

23.洪 洪為大而實的兼象脈,屬太過脈,主邪盛大熱。

24.微 微為細而虛的兼象脈,屬不及脈,故主正衰、氣血不足。

25.芤* 芤為浮大但重按而虛澀的復合脈,所謂浮大中空者,屬不及脈。中空,即按之動減(指脈內不充實而跳動力量不足),乃浮大其外空澀其內之象,故主血虛、虛勞。久病見此脈難治。

*后世脈學,有謂芤脈乃浮沉取之有脈,中取無脈;又有謂按之脈管兩側見而中間不見者,均屬無稽妄言,不可信。

26.革 革為芤而弦的兼象脈,屬不及脈,血虛于內而脈管反弦強硬變于外之象,故主大亡血或久失精。

【按】芤、革二脈,本外屬太過,而內屬不及,但就主病而言,乃列于不及。

以上諸脈象,均見于仲景書者,只就各脈重要的主病加以說明,其余者均可推而得之,故從略。茲列表總結如下(表3):

(三)脈與脈的關系

由于以上的說明,可見每脈常主數(shù)病,如就單一脈象而言,欲知其確應某病,則為事實所難能。前已談過脈之于診斷,是不能單獨決定其具體作用的,其作用是決定于全部脈證上面,就是這個道理。

1.關于辨兼象脈應證(?。┑姆治龇椒?/span> 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由于病理的復雜多變,多數(shù)情況是數(shù)脈同時互見,醫(yī)者分別就各脈的所主,給以理論的分析(中醫(yī)的臨床理論),使之統(tǒng)一起來,而達成對某病的確認,這就是所謂的中醫(yī)辨脈應之道。

表3 脈 象

img

續(xù)表

img

例如脈浮而數(shù),因浮脈主表亦主虛,而數(shù)脈主熱亦主虛,今此二脈同時并見,則可能是邪熱在表的病,亦可能是津虛發(fā)熱的虛熱??;假如脈浮數(shù)而滑,因滑主邪盛而不主正虛,將此三脈統(tǒng)一起來看,當然就只能肯定其為熱盛于表的病,而不能斷為虛熱的一類病了。

又例如,脈浮而緊,不但知浮主表而緊主寒,且可知此表證屬太陽病傷寒證型。脈浮而緩,不但知浮主表而緩主津血不充盈,亦可知此表證屬太陽病中風證型。

再如,脈極虛芤遲,易知是氣血俱虛而多寒。脈極實滑數(shù),亦易知為邪氣盛實而多熱。

總之,如能利用各脈的主病,依據(jù)中醫(yī)臨床知識,把它們合理統(tǒng)一起來,則脈應越較復雜而辨認清晰,而知病則越近正確,此即邏輯的內包外延關系,其理無須深述。不過此只就一般脈象而論,如涉及三部九候等問題,那就復雜多了。

2.關于三部九候的診法于辨脈上所起的作用

(1)三部的應病規(guī)律 古人于長久的臨床實踐中,逐漸體會到關于機體上下左右的疾病,恒相應地現(xiàn)其脈象于左右兩手寸關尺的不同部位。所以寸、關、尺三部以應為病的上下左右。

例如,《金匱要略》曰:“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贝笠馐钦f,體內患有積塊的病,氣血因受阻礙,當現(xiàn)極沉且細的脈,根據(jù)脈見的部位及左右兩手,以示積塊所在的處所。這雖說的是診積的方法,但對三部應病的規(guī)律做了具體的說明。在實際應用上,可簡化其意,即胸中上至頭部之疾,可候之于寸;胸膈下至少腹之疾,可候之于關;少腹以下至脛足之疾,可候之于尺。左以候左,右以候右,兩手以候中央。后世脈法另有部位分配臟腑之說,然用于實際,并不盡驗,故于此從略。

(2)九候的應病規(guī)律 浮、中、沉三候,以應為病的深淺內外。雖疾病萬變,但就其深淺的位置而言,則不外深處于胃腸的里,或淺處于機體軀殼的表,或處于非表非里的廣大胸腹腔間——半表半里。故人如有病,除脈絕不見外,無論所現(xiàn)何象,也至少具此三候中的一候。如浮取而見者為在表,沉取而見者為在里,中取而見者為在半表半里。

例如數(shù)脈主熱,于浮中見之,即為熱在表的??;若此數(shù)脈非至沉取而不見,即為熱在里的病;若此數(shù)脈雖浮取不見,但中取則見,即為熱在半表半里的病。余可以此類推。

此寸關尺三部和浮中沉三候的應病規(guī)律,綜合交互在一起,就是三部九候的應病規(guī)律。不過這是就三部九候總體的、基本的應病規(guī)律而言,如果再加上為病反映中陰陽虛實的變化,那就要復雜許多。這是需要狠下一番工夫,不斷在臨床實踐中去體驗、認知,并不斷地去積累自己的經(jīng)驗才能掌握的。

但對此亦毋庸畏難的是,與后世脈學不同,仲景脈學本來自于八綱辨證,并服從于六經(jīng)八綱的辨證體系,主要著眼于對疾病的病性(陰陽)、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情(寒熱虛實)的確認,所以并不使人覺得捉摸不定,無所適從,反而格外顯得樸實無華,可按可尋。

3.關于辨復合脈應證(?。┑姆治龇椒?/span>

前面已經(jīng)說過,脈象越較復雜而所辨若細致準確,則知病越近真切。因有了三部九候的關系,所以脈象的表現(xiàn)就繁復得多。但是無論它如何繁復,只要能予以合理的統(tǒng)一審辨,則于為病的真相亦不難明悉。

例如寸脈微尺脈弦,微主陽氣虛,今以見于寸部,其為陽氣虛于胸中可知;若已判斷弦主寒邪盛,今以見于尺部,其為寒邪盛于少腹以下可知。正虛則邪必湊之,故在下之寒邪必沖逆于上,因此斷為必作胸痹的心痛、短氣病。

又如寸脈浮關脈沉,若有心下硬痛、拒按的癥情,則為結胸病的應征。蓋病結實于胸膈,故關脈應之沉;氣遏于上,迫而外張,故寸脈應之浮。

由以上諸例的說明,則于中醫(yī)辨脈與脈之關系的方法,當可略知其精神所在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曲县| 什邡市| 漾濞| 涟源市| 松桃| 临桂县| 怀来县| 黄龙县| 酒泉市| 汝阳县| 临泽县| 兰西县| 永城市| 唐河县| 荥阳市| 宁城县| 高碑店市| 嘉定区| 南召县| 乌兰察布市| 老河口市| 广州市| 青田县| 五原县| 古浪县| 衡阳县| 易门县| 南昌县| 宜城市| 巴塘县| 霍城县| 克什克腾旗| 柳江县| 思南县| 安龙县| 仙桃市| 永济市| 双辽市| 中卫市| 南投市| 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