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脈
診脈指診查脈象而言。
寸口動脈雖只是寸許長一條血管,但在中醫看來,卻是極其復雜而多變的一個應病機關。診脈也并非信手撫按脈管,而是有其一定的方式方法的,茲概要介紹如下。
(一)診脈取象的方法
如前所述,浮、沉、數、遲、實、虛、大、細、滑、澀等極其繁復的脈象,只是若干不同的抽象概念,如何能令其一一明辨于指下?未嘗研究過中醫學的人士,大都不免有此疑問。其實凡脈之為象,均有其取象的基礎內容。例如浮沉為象是取之于脈動位置的淺深,而數遲為象是取之于一定時間內脈動至數的多少。雖浮、沉、數、遲等象名失之空虛而難知尋,但位置、至數等內容,確有實際之可查。其他如脈的實虛,乃關于脈動力量的盛衰;脈的大細,乃關于脈管廣度的寬窄;脈的滑澀,乃關于脈內血行的暢滯等。由此可知中醫所謂任一脈象,都是屬于脈的個別內容的消長反映,那么依照脈象的內容,以按尋其消長情況,又何難之有呢?
以上只是有關診脈取象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若認為如此便可毫無遺憾地達成診脈取象的目的,那又未免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因為雖知以脈動的淺深以診脈的浮沉,但是醫者心中不先有個不浮不沉的標準,是難以辨出或浮或沉的脈象的。同理以推,醫者心中必須先有不數不遲、不實不虛、不大不細等諸多的標準,才可以辨出或數或遲、或實或虛、或大或細等諸多的脈象。此所謂不浮、不沉、不數、不遲等標準脈象,是屬于健康無病之人的正常脈應,即中醫之平脈。
謂之平者,即平正無偏,以證病脈之太過與不及之意。欲求診脈取象的正確,勢必于平脈有足夠的體驗才行。不過此事亦非容易,因同是健康無病的人,老壯兒童脈即有差,男女肥瘦脈亦互異,況且春夏升發脈常有余,秋冬收藏脈恒不足。故有老壯兒童的平脈,有男女肥瘦的平脈,還有四時不同的平脈等。為了豐富我們對于平脈的標準知識,就必須于多種多樣的人體上做長時間的不斷練習,才能達到心中有數、指下明了的程度。此為練習脈診必須要做的首要功夫。
由以上的簡單介紹,對于診脈取象的方法,當有個概要的體認,至于所有的脈象及其有關診查的內容,以上所舉自然不夠全面,為節省文辭,列表如下以代說明(表1):
表1 脈象及有關診查的內容

觀上表可知,中醫診脈是分三個方面共九項內容,而個別地與平脈進行比較取象。表中的二十種單象脈,即依此法而診取。
病脈是平脈的差象,故不論太過與不及,均當有微甚程度的區分,如浮脈有微浮、甚浮,沉脈有微沉、甚沉等。在習慣上亦有為此類脈另立專稱者,如數之甚者稱為疾(急)脈,沉之甚者稱為伏脈。
另外脈來所現也有非單純一象者,而是兩種或多種單象脈同時出現,如脈大而實;或細而虛;或浮、大而澀;或浮、大、澀而弦等。在習慣上亦有為此類脈另立專稱者,如洪脈、微脈、芤脈、革脈等。還有更多的兼象脈并未立專稱,而臨證則隨時可見。見表2。
以上提到的共計二十六種脈,多數為單象脈,也有另立了專稱的微甚脈和兼象脈,皆為臨床習用之脈名,我們可稱之為基本脈象。
表2 微甚脈和兼象脈

(二)三部九候的診法
三部九候,即辨脈之則。關于三部九候,有《內經》和《難經》二法。《內經》講求遍診法,而《難經》獨取寸口。前法不行已久,于此不加討論,今只就后者加以說明。
寸口脈即今之橈骨動脈,診時可以中指端向掌后高骨動脈處按之,即為關位,然后再下食指與無名指,前指所按即寸位,后指所按即尺位。因人的高矮不同,故下指亦有疏密。把脈體分而為三,寸、關、尺謂為脈之三部。
診查脈象時,輕下其指以候之(即浮脈診取之指力),謂為浮取;重下其指以候之(即沉脈診取之指力),謂為沉取;不輕不重以候之(即平脈診取之指力),謂為中取。浮、中、沉謂為脈之三候。每部各有浮中沉之三候,三而三之為九,故謂為三部九候。
診脈之所以要講三部九候者,以脈之應于病,常以部位和為候的不同而異其形象。例如寸脈浮而尺脈弱,即屬于部位之不同象;又如脈浮虛而沉澀,即屬于為候的不同象。這種部位不同象或為候不同象的脈象,可稱之為復合脈,似此為例甚多,無須一一列舉。
可見,雖知診脈取象之道,但如不按三部九候之法求之,則不足以知全部的脈象,必須兩者結合為用,才可以盡診脈的能事。
診脈時,要分別就脈動、脈體、血行各方面的內容逐一細審,尤其初學者,更應專心于一,不得二用。例如診查脈動位置的深淺時,不要旁及次數的多少;診查脈動次數的多少時,亦不要旁及力量的強弱等。要這樣依次推敲,一一默記。當然,熟能生巧,已有多年經驗的中醫,指下非常敏感,異象所在,伸手可得,但此非一朝一夕之功,都從鍛煉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