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推崇仲景嚴謹治學

張仲景的治學方法和治學態度,以及他身體力行、知行合一的行事風格,是我一生推崇和追求的。他著的《傷寒雜病論》中理、法、方、藥兼備,是我國古代臨床醫學奠基之作,為歷代醫家所推崇。我經常對學生說,當好中醫大夫,就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要尊古讀經,把四部經典放在案頭,要時時讀書,時時思考,要苦練望、聞、問、切基本功,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有的放矢地學習,要不斷提高辨脈、辨證、辨病的能力,不斷推敲遣方、選藥的精當之妙。

當年我在陳師的指導下學習《傷寒論》,發現“保胃氣,存津液”的思想貫穿全書。仲景列太陰、陽明兩篇主論脾胃,由《內經》之“陽道實,陰道虛”發揮出“胃家實,脾家虛”的陽明實熱證和太陰虛寒證。在“脾為之衛”基礎上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觀點,指出脾胃的盛衰是決定機體是否發病、發病后是否傳變的內因,其功能強弱是判斷預后吉兇的依據。脾胃弱則易感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三陽而入三陰。脾胃強則不易感邪,或能向外抗邪,使之由里出表。《傷寒論》中針對脾胃病的治法有清熱護津、溫中散寒等11種,所記載的112首方劑中常用炙甘草、大棗、生姜等藥物護胃,其中包含炙甘草者達60余首。使用苦寒或峻烈藥物時隨證調整用量,并配合參、草、棗、姜及豆豉、粳米等調胃健脾,扶正祛邪。總結其組方用藥特點,可概括為發汗必資化源,攻下圖存胃陰,和解扶正托邪,溫陽補土建中,調氣辛開苦降。在服藥方法、藥后調護中也注意顧護脾胃,常用熱粥、白飲等助藥力、護胃氣,禁食生冷腥膻,病愈后又囑避免過食以防損傷脾胃,造成“食復”。

對肝病的論述散見于《傷寒論》全篇,其證型包括少陽邪郁,正邪交爭;樞機不利,水飲內停;肝失條達,肝氣郁結;肝寒上逆,濁陰犯胃;肝火上炎,心神受劫;肝陰不足,筋脈失養;濕熱蘊結,熏蒸肝膽;肝經濕熱,下注大腸;中焦虛寒,氣血虧虛;脾陽不足,寒濕阻滯;寒凝血虛,四肢厥逆;寒熱錯雜,氣機逆亂等十余種,既有外邪致病,又有內傷失調,有虛有實,有寒有熱。治療重在疏解病邪,條達經氣。治法有疏肝宣解、和解少陽、調和肝脾、暖肝散寒、養血柔肝、滋水涵木、培土抑木、涼肝清熱、清肝退黃、平肝潛陽等10余種。所載112首方劑中,治療肝病的有小柴胡湯、四逆散、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茵陳蒿湯、烏梅丸等15首。統計《傷寒論》《金匱要略》肝病用藥,以補虛藥最多,藥性溫多于寒,藥味甘、辛居多,歸經以心經為首,以草、姜、棗、術等最為常用,其特點是主用調補,慎用攻伐,重視中焦,體用同治,以“肝病實脾”預防傳變。對以黃疸為代表的邪實肝病則注重祛邪,《金匱要略》有“四疸”之說,《傷寒論》有“治黃七法”,皆以祛濕為先,其中又以除濕熱為要,用藥多以苦燥濕。《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用“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總結肝陰虛證的治療,當以酸甘化陰,緩急收斂,兼用溫通實陽明,使土潤木榮,陽氣暢達,與源自《內經》之“甘緩、辛散、酸瀉”治肝陽虛證的溫肝之法有所區別。

調理肝脾法為仲景《傷寒雜病論》常用的和解法之一,桂枝湯、小建中湯、炙甘草湯、芍藥甘草湯、四逆散、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烏梅丸等均為調和肝脾法的具體體現。《傷寒論》中肝脾同調的方子首推小柴胡湯和四逆散,這也是我臨床上最為常用的處方。

《傷寒論》第96條,小柴胡湯原文曰:“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該方雖為和解少陽而設,然絕不僅限于治療少陽病。分析原文,“往來寒熱”為邪在半表半里;“胸脅苦滿”為肝膽氣郁;而“嘿嘿不欲飲食”則為肝郁克脾,脾失健運;心煩喜嘔乃是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或然癥也多是肝膽氣郁,三焦樞機不利,涉及其他臟腑的表現。

《傷寒論》第100條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劉渡舟教授注曰:“傷寒脈弦,為邪傳少陽之征。若浮取澀滯,沉取弦勁,是脾虛而肝膽氣郁的表現。脾虛肝郁,以致氣血不能流暢,故見腹中急痛。根據‘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治療原則,可先以小建中湯緩中補虛以止痛,如果服藥后,腹痛仍不見好,則還要以小柴胡湯疏利肝膽,其病可愈……”“小柴胡湯中柴胡配黃芩,以清少陽經腑之熱,并疏泄肝膽之氣郁;人參、甘草、大棗甘溫補脾,助正祛邪,以防邪傳太陰。”可見,本方疏肝健脾,使郁者得疏,抑者得暢,肝脾自調。臨床見到肝郁脾虛、肝膽郁熱、肝胃不和、三焦不利者每多選用。

《傷寒論》第318條論四逆散云:“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此方雖見于少陰病篇,然實為陽氣被郁,不能達于四末所致四肢逆冷而設。方中柴胡主升,疏肝解郁而透達陽氣;枳實主降,行氣散結而暢達脾滯;芍藥、甘草柔和肝脾,益陰緩急。故仲景所創四逆散可疏肝和胃,透達陽郁。我認為,該方為疏肝理氣暢達脾滯的主方,臨床亦廣泛應用于肝脾不和的多種病證。

《傷寒論》對濕熱的認識更為深入,治法也遠較《內經》多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稱“瘀熱在里,身必發黃”,指明濕熱合邪可傷血分,發為黃疸,治療需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代表方劑,以“下、清、散”三法使邪從二便或汗而解。以病位觀《傷寒論》治濕熱之法,在上焦者用梔子豉湯類方,在中焦用瀉心湯類方,在下焦用白頭翁湯、豬苓湯等,在少陽則用小柴胡湯類方。《金匱要略》也記載了濕熱下血、下痢、胎動、中暍、浸淫瘡、谷疸、酒疸、女勞疸等涉及多學科的濕熱病。從臟腑分析,指出內生濕熱源于肝、脾、肺、腎四臟代謝水液功能失調,其中又以脾腎為要;外感濕熱的內因是脾、肺虧虛,易受外邪,故脾虛者常有內外合邪。治黃疸、狐惑等內生濕熱當清熱利濕,兼以補虛,如茵陳五苓散中佐用白術、茯苓等健脾,使濕去而熱散;治暍病、風水、濕病等濕熱外感者宜宣發調和,常用麻黃等辛藥微發其汗,細辛、生姜等溫藥化飲,或配石膏清熱,杏仁利肺,肺氣暢達則濕熱可去;內外兼有者兩法合用,先治內濕以除“外濕留戀之根”,不論濕熱在內在外,均以利小便為治療要點;又倡“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濕屬陰邪非溫不化,濕熱合邪也當佐以溫藥,更示不可過用寒涼。仲景還提出濕熱證亦有兼夾,兼陰虛血虛者應滋陰補血,兼血瘀者當涼血行血。對濕熱的防治,《金匱要略》以“養慎”為原則,重視內保脾腎,外防邪風,提倡病則早治,避免內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化县| 黄龙县| 屏南县| 上高县| 页游| 黄梅县| 青州市| 留坝县| 和硕县| 南陵县| 于田县| 金华市| 东兰县| 威信县| 大理市| 榆中县| 千阳县| 辛集市| 游戏| 明星| 宁陕县| 红河县| 宜君县| 贵阳市| 青川县| 平邑县| 巴彦淖尔市| 曲沃县| 辽阳县| 临夏县| 通山县| 于田县| 鄂伦春自治旗| 沙湾县| 福鼎市| 永安市| 八宿县| 泰兴市| 洱源县| 霍林郭勒市|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