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州名老中醫(yī)醫(yī)案集
- 傅曉駿主編
- 984字
- 2021-05-31 10:00:42
■厥證(中暑)案
李某,女,45歲。初診時間:1987年9月28日。
主訴:胸部痞悶1日,昏厥半日。
診查:患者形體瘦弱,上午候診時因胸部痞悶而請求先治,但語畢即兩眼直視,白睛外露而呆滯,面色青灰無華,額頭汗出,昏厥不省人事,不能言語,兩手厥冷,下肢僵硬,病情危急,深慮暴脫,即用指壓人中穴無效,接用通關散吹鼻以通竅醒神,繼用毫針刺人中穴、合谷穴(測血壓為零)得嚏。十多分鐘后面色轉(zhuǎn)潤澤,神志較清,咳吐白色濁痰四口,胸部痞悶明顯減輕,雙眼活動正常,能言語,但語聲低微,四肢漸轉(zhuǎn)自如、溫和。繼服小蘇和香丸5粒,連續(xù)咳吐黏痰甚多,病情進一步好轉(zhuǎn),危象已除。但胸部尚稍感痞悶,頭昏,心悸,膽怯,四肢懈怠。舌淡紅,苔薄白,脈虛弱。
中醫(yī)診斷:厥證(痰濁型)。
西醫(yī)診斷:中暑。
辨證分析:患者形體瘦弱,元氣素虛,又值路途勞倦傷脾,氣機不暢,故發(fā)昏厥;昏厥后真元受戕,痰濁易聚,故頭昏;痰濁阻滯心胸氣機,故心悸、膽怯;舌淡紅、苔薄白、脈虛弱均為痰濁蒙蔽之象。
治則治法:益氣健脾,化痰宣竅。
處方:新開河參4g,炙黃芪12g,炒白術10g,遠志5g,姜半夏10g,九節(jié)菖蒲5g,淮山藥12g,茯苓10g,生薏苡仁10g,生甘草3g,廣陳皮5g。3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精神較佳,頭昏、胸悶已除,心悸、膽怯減輕。元氣已得恢復之兆,痰濁亦見廓清之象,藥已中的,原法展伸。
處方:新開河參4g,炙黃芪12g,炒白術10g,廣陳皮5g,生薏苡仁20g,淮山藥20g,姜半夏6g,茯苓10g,炙甘草3g,當歸10g,遠志5g。5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隨訪:藥后諸癥皆平。
【按語】《素問·厥論》指出:“陽氣衰于下為寒厥,陰氣衰于下為熱厥?!薄秱摗へ赎幉∑吩疲骸胺藏收?,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必孰m有寒熱陰陽之分,但均屬危急之癥,搶救治療刻不容緩。此例厥證已彰,脫象顯露,搶救已屬分秒必爭。故用通關散配合針刺人中、合谷以通竅醒神。俾得陰陽之氣順接,如環(huán)之無端,而厥脫自除。繼用大補元氣、滲化痰濁之品以鞏固之?!端貑枴の迮K別論》云:“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諸氣郁,皆屬于肺?!鄙w肺開竅于鼻,司呼吸,主一身之氣。由于感受時邪不正之氣,或體內(nèi)陰陽之氣猝然受隔,氣機郁阻,致機竅失靈而產(chǎn)生昏厥悶亂或劇烈腹痛等。用通關散等辛香之品走竄通竅,得嚏之后,肺氣得宣,
郁閉塞之氣隨解,病者轉(zhuǎn)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