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州名老中醫醫案集
- 傅曉駿主編
- 713字
- 2021-05-31 10:00:42
■中暑案
高某,男,11歲。初診時間:1987年6月2日。
主訴:頭昏一日。
診查:患者頭昏沉重,嗜睡,步履蹣跚,似醉非醉,遍身酸脹,胸部悶亂,精神委頓,惡心時作,舌淡紅,苔白膩,脈濡滯。
中醫診斷:中暑(濕濁蒙蔽)。
西醫診斷:中暑。
辨證分析:患者以頭昏、胸部悶亂、惡心為主要癥狀,結合舌苔、脈象可診斷為濕濁蒙蔽型中暑。天熱迫下,地濕上蒸,濕熱交蒸,時邪不正之氣從口鼻而犯中上二焦,清陽失曠故精神委頓,頭昏,嗜睡,胸部悶亂,惡心;濕濁阻于周身,故遍身酸脹;舌淡紅、苔白膩、脈濡滯均為濕濁蒙蔽之象。
治則治法:疏表化濕,避濁宣竅。
用通關散取嚏未得,遂加指壓人中、合谷穴,5分鐘后得嚏,頭昏沉、胸悶、惡心即明顯好轉。
處方:淡豆豉10g,防風6g,姜半夏10g,藿香10g,佩蘭10g,姜川厚樸10g,薄荷5g(后下),砂仁4g(后下),萬應曲10g,蒼術10g,茯苓10g,生甘草3g,避瘟丹2粒。2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頭昏似醉已清,胸部悶亂得舒,惡心平,步履健,精神明顯好轉,舌紅,苔白,脈緩。濕濁已化,清陽已達,尚慮余邪為患。擬守原法小其制以進之。
處方:藿香10g,佩蘭10g,蘇梗10g,姜半夏6g,砂仁3g(后下),淮山藥12g,蒼術6g,生谷芽10g,廣陳皮3g,茯苓10g,姜厚樸6g,生甘草3g。3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按語】此似《時病論·穢濁》篇中所述:“偏于濕者,苔白而膩,口不作渴,為濕穢也。”一周來迭經治療無明顯療效,用通關散取嚏后,清竅蒙塞之癥即豁然而爽。陰陽之氣順接,而清竅得通,繼用清暑化濕、醒脾助運之品以鞏固療效。又似此癥在農村巡回醫療時,曾用臥龍丹未能取嚏,甚至加用毫針刺人中、合谷穴仍無效,后在合谷穴的毫針針柄上加艾溫針而得嚏,始達到開竅醒神之顯效。此又是法中之變通了。